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8-11-16 00:16 |
---|
签到天数: 4 天 [LV.2]筑基
|
本帖最后由 大道至简 于 2013-3-3 09:51 编辑
9 S: ]1 @. y# h7 e6 t5 J晨枫 发表于 2013-2-18 07:27 ; V1 S! i& J) \ }1 P
35、伏尔加
9 E+ g. E0 D- l在技术上,伏尔加实在乏善可陈;在设计上,伏尔加也有抄袭50年代美国“鱼尾巴”设计之嫌。但 ...
/ N* [$ X2 `* e
& j4 H$ B! Y5 D, L- r/ f哈哈,这组图2-5都打不开。
' p* w" l% I- q3 X9 w5 h* U4 L$ k6 l. L0 Y
图一的那款伏尔加,在80年代末,从首都那边的文物系统退下来了一辆分配给老家的东京城文物单位。据说原车的主人是个大官,一直坚持坐这个老爷车,保养的非常好。最后还是拗不过周围人纷纷换成最新的日本车,就恋恋不舍的把它换掉了。
: @3 u- D+ Q8 |" }( K, L9 F0 l8 J. K! _5 ]. ~+ E' M+ L
结果,新司机开了没有几个月,就在一次严重的追尾事故中,把右前方的灯罩位置撞得稀巴烂。根本没有配件可以买,最后就找个口碑非常好的钣金师傅从敲打一张铁板开始恢复工作,然后喷漆。
' g! E% q `8 O. q% E5 L& G! k* M$ Q7 m
等一个多星期后那个司机来取车的时候,惊讶的他嘴都合不拢。钣金严丝合缝,喷漆也非常自然,完全看不到原来的撞击痕迹。他一再夸师傅们活干的好,喷漆的女师傅还谦虚的说,别太高兴了。虽然眼前看漆喷的好,但是后喷的漆过段时间,经过日晒雨淋的老化后,还是会出现与周围的原始漆面有明显色差变化的。
' u/ r z- c. @5 X& I M
% D0 s$ C+ z; \* v# k* f1 x8 [可惜现在这些没用啥文化的老师傅都基本绝迹了。维修更是简单的更换部件。喷漆都是电脑调漆,不再是老师傅的慧眼妙手喽——那可是踏踏实实刻苦练出来的绝活。' a/ @7 k; M7 K2 f$ j
% G* H7 P/ R1 B) S
维修厂的老厂长也是对这款车的内外保养赞不绝口,还给我们掩饰这辆车的关门时厚重的“噗”声——我那时第一次知道,好车的门子声音是这样的。而不是一般的“咵”声,比如那时候的北京吉普。呵呵
3 R* Q8 [# R, b$ R2 U- n
8 h1 Q$ F- D) O* ?4 X5 o图片7,这款黑色的伏尔加当年应该叫做4型。前一代在前后保险杠上出现两个竖条装饰,且侧面翼子板多了两个转向灯,叫3型。后来又有了4型,5型的外观变化比较大,前脸都换车塑料材质感的东西了。好像还多了空调。之前应该的都没有的吧,记不准了。C柱上面的那个类似翅膀的电镀条也是沿袭下来的风格。5型再之后,为了显示自己的确是新型号,就抬手把这个C柱上延续了好几代的玩意儿给改没了。
) o& \5 {' v! Y! F
$ }6 k0 C" Y) b2 i: T5 C值得一提的是2-4型的车门开启的时候,把手下面那个小按钮。我那时调皮,别人教我怎么弄开他,就是握紧拳头一震细密的连续砸它,可以眼看着车窗里面被下落的那个锁车的按钮,随着我的密集敲击一点点升起,直到最后,彻底按下它,门就开了——但是仅限于有些时日的老车,新车不行。5型之后,就改成暗藏的抠开门了。我有次正砸的起劲的时候,忽然觉得背后有人,一回头,人家司机就站在我的身后。。。看着我表演呢。
: w3 S3 x. w$ @: p- I6 R3 r* c4 E
" R- t' D/ E+ _ D2 K& z看别的文章说,这个伏尔加在俄罗斯国内也叫“嘎斯”呢。普京和布什挤在车里的这张照片,车牌上面写得就是“嘎斯”的发音。最后一张图片里的伏尔加,就叫嘎斯3102。
/ `- y }! x3 h+ ?( h$ k% B1 B,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