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擦汗 2020-3-23 00:29 |
---|
签到天数: 134 天 [LV.7]分神
|
本帖最后由 到处停留的叶子 于 2015-1-6 12:11 编辑
u% R! |3 U) G9 p# K: ~9 f; I# P: L+ _% [& s7 u
庄子的光华 (六) 庖丁解牛 上! _& p/ i% m: ]$ t5 s2 p" l
, m& Y9 a$ Z, X$ r) G* e
上篇主要内容是原文和译文,不知道看到的各位,有何感想?或许有人会轻轻的想,这老调已经谈了上千年了,不就是熟能生巧的故事么?我以前也是这么想的,可是现在又有了新的理解。9 Q$ k9 ~1 ^1 `. d# }, v8 l" M
" |2 a9 ]1 f9 o9 j" r
% }1 E& A9 D0 p
庖丁解牛 叶子的随想篇 之一1 _7 F. }( p& H& x. I! V) x
; o2 n G, f4 M) \其实在这里我首先想要解的这头牛,或许正是庖丁解牛这个故事的本身吧? (神牛你要对号入座我也没有意见。)
$ O) a- x2 o, H. X9 A2 ~+ O( B# L# f0 t0 @3 X$ v) q
开始一小段,是远远的一瞥。
8 m9 k, H" |( p) i% _( y
N C( \, ?3 @8 F/ n庖丁为文惠君宰牛,手触肩顶、足踩膝抵等各种动作,牛的骨肉分离所发出的砉砉响声,还有进刀解牛时哗啦啦的声音,都无不符合音乐的节奏,与《桑林》舞的节拍,《经首》曲的韵律相和谐。 - A, _4 t7 Z7 a6 W0 A4 m7 S
1 R9 l1 ?. q5 {# B0 I) ~, e( Y( H简而言之,庖丁解牛,发出的声音和动作形象,和一个配乐的舞蹈那样赏心悦目。' |; U: M6 N0 n) e0 M5 y* T
- M5 j. W, Y8 R V4 ^& ^* [* `$ b/ y
这可能么?这是怎样做到的呢?接下来庖丁的回答,就有点复杂了,刚开始看到这一大段未免让人眼花缭乱,尤其是动物保护协会的,恐怕还要提个抗议什么的。因为他在说,这些年俺解了几千头牛(写到这里又差点笑场,爱坛的大牛们你们不要打喷嚏……): M; y" T; I! ?9 U$ i/ Y B3 a
^! a I! \9 M! R$ n
对,庖丁是个姓丁的厨师,他生活的主要部分是宰牛,而宰牛这个工作,说实话,对大部分人来说,并不是一件让人身心愉快的事情。他是怎么把这样一件很不让人愉快的工作变得如此赏心悦目,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呢?我看这才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重点。9 T; P3 o# k$ k1 g; G$ a
- o6 O1 V, u( ]4 ~, L, {
庖丁他刚开始就说了:
+ a. D6 t) x8 S* j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我所爱好的是道,已经超出了技术的范围。) ! i( w* \! L1 @8 I
v W* ~- K- f, f9 Q9 {5 N! B当然技术也是重要的,他花了三年的时间,才能够全部掌握牛的生理结构……
$ e6 ]% w( q* D" A" i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开始我宰牛时,见到的都是整体的牛,三年之后,就再也看不见整头的牛了。)
4 ^, P3 N" R, }! l X: r5 b3 q3 d" U% T. w# T% N7 A7 D9 \
庖丁将解牛这个过程变得如此随心所意,因为他领悟了解牛之道。他的解牛之道,第一步就是通过实践了解牛的生理结构。第二步,了解之后,他懂得以无厚入有间,省力而不伤刀刃。
4 l/ Z$ T( U6 v* V. U% H; b$ Z8 M! v; q! d8 `1 U. V
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因为完全依照牛体的本来结构用刀,即便是经络相连、筋骨交错的地方都不会碰到,何况那大骨头呢!)
( f; w# u1 e2 b9 B' {/ N1 ~% Y) l% [8 H* i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好的厨师一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割;一般的厨师一个月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用刀砍。我的刀用到如今已经19年了,宰过的牛也有几千头,可是刀刃还像刚开口的时候一样完好无缺。)
( \- D9 N, a* e t7 L" J( v; M
% n" [9 H6 q' y/ ]最后最关键的,他虽然已经成为解牛的大师,但仍旧小心谨慎,对牛体依然尊重敬畏。
* v9 {! `8 E0 `4 A" e: B6 T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虽然如此,每碰到筋骨盘结的地方,我看到它很难下手,依然惶惧警惕,目光盯住此处,动作放慢。) + y, I* F) M' E4 C; H+ c
( Q$ v, i) F- p h3 G1 u7 v
每当解完一头牛,庖丁提刀站起,环顾四周,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干净收藏起来。我们要是能够对自己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有这种心满意足感,那该多幸福啊!
2 g2 t6 C: e( k' T- c: S7 X' ~+ D* K
3 Z4 G) { P$ w0 F- X
各位看官,至此,我马上要把这头牛解好了,但我还没有最后提刀四顾,因为还有最后一句:, O1 z3 g4 r2 ^7 g
# {8 g/ ?* c( P( y5 K) v
7 e( Z. M' s. I2 ~$ g/ V) [* v- t
对啊,解牛就解牛了,为啥这个庖丁解牛放在养生主,而文惠君又领悟了什么养生的道理呢??6 t" N7 G- v# b3 w( r; s% ^4 t% `5 o( H+ R
: \8 Z$ ^; k% W
* v+ |- l4 f: P3 g
/ x0 r/ c' {' i----------------------------休息一下的分割线---------------------------------------, b/ {) ~. T+ y) D
4 H2 c5 B* U9 ?. e6 Y, v沙发上小谭在问:文惠君这最后一句是画龙点睛呢? 是升华主题呢? 还是未完待续呢?
! T# d6 T, B2 |
% x3 P6 P, C4 g4 d* s+ P8 F$ ?对我而言,明显是未完待续,哈哈。+ s' S3 H( h. p2 r7 M+ d& O
* N9 j. n/ [( t
. F2 H" g v( A: a" R) `----------------------------继续解牛的分割线---------------------------------------
) X6 c& t& G1 Y( ?4 n3 Y9 L2 Q0 Y8 B( ~, U% V' k! J, Q+ d: W9 c
庖丁解牛 叶子的随想篇 之二
- ~+ M4 X/ ?$ \1 z2 ~% y) ^7 u7 q4 ^! [# n) I( Y
这个庖丁解牛的故事,放在这篇文章中,是作为一个举例说明。要明白庄子举这个例子的用意,则需要联系上下文来阅读。书上,网上,恐怕已经有很多解释和翻译,也会看到很多的感想,我个人认为这正是庄子的思想厉害之处,因为他并没有标准答案,他的文字和故事,常常让读者自由地发挥和联想。
6 \( Y% _: k( C- |/ i# s) T, f
2 I: y# ~! p1 ?( j8 b潜潜同学评论说,庄子是个伟大的文学家和诡辩家,这点我很同意,他是个非常有意思的古人。# Q& l5 B. _0 \# c5 ]
/ P+ t4 P3 s" x( _6 L- X7 v" `! J庄子他编这种故事为啥呢?
+ K* y8 E9 m( x9 b0 ^! f
" J$ |& d7 I% I, A$ f# _1 C+ _上文是我曾经掉了下巴的:
2 e7 L5 `8 Y. }& E+ u
# j6 w; w) i9 s* Z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 G8 W5 Z. W2 e9 W2 y' S1 w
* r- T3 X& {$ S$ X( g(参考译文: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真是危险啊!
! r4 r1 N5 i) ^8 b( x7 o
; H2 K" a% B$ u. }" V& F& q- Q! W已经有了危险,还要执著地去追求知识,那么除了危险以外就什么都已经没有了。)2 f# {, I+ `) q+ k- ]
1 r7 P5 a' f: [! o: o+ M后面还有一句:: ]! m5 R7 V, w! s0 u! B1 h e. e
8 z- z/ j( N$ d% g2 d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7 G$ l% e& S) K, B
译文大意是说:做好事不要求名,做坏事不要受刑罚,以遵循虚无的自然之道为宗旨,便可以保护生命,可以保全天性,可以养护新生之机,可以享尽天年。
( g0 M2 T4 p8 M0 _2 r- k% |2 {
, z0 g! O7 v. E
7 M' D8 {4 R& C6 Y f, a5 x2 a1 C# G* A& } s% }
首先是生有涯而知无涯的理解,生译作生命毫无问题,生命是有限的,那么知是什么呢?为何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危险的呢?以我之见,他说的知,是人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认知和知识稍有些不同,但作为翻译问题也不大,问题在于,人对世界的认知可以是无限的。那么危险在何处?* _4 l g1 B- W6 b/ ~
- @9 j- N( @6 \3 n
难道就是我们说的:好奇心害死猫?
. C8 H. ^1 K9 c) X# s; p( k1 Q
# V c) O4 S7 B哈哈哈。庄子狡猾地没有解释,他后面在说的是:做人啊,不管做好事还是做坏事,都要讲一个程度,做好事呢,不要做到名气很大,做坏事呢,不要做到监狱里去,这样就行了。8 f( x' U8 q) _% @$ z0 e& l
* e3 b" J+ z) r9 N督是什么东西呢?督就是人的脊脉,中间是空的,缘督以为经,讲白了就是避实就虚顺其自然。这样就可以保身,全生,养亲,尽年。) Z# N9 e% p, o2 q! F2 x) H
- O& C) k! I/ F; p' R3 F然后他开始举例子,什么叫做缘督以为经,第一个故事就是庖丁解牛。" @7 h! u# \, e1 U7 ?! o. t2 @6 c1 h
. r- _( [! Z3 C: ~2 H7 K
庖丁解的不是牛,他解的就是庄子说的自然。顺其自然的意思,就是顺从事物本来的样子。. i" u' D0 {- N+ J: u/ L
, `- v6 d, p3 w2 u/ d5 g A' l6 t& f
在我看来,整个故事就是一个隐喻,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应该是庖丁对待宰牛的态度。
1 W V( y0 X" C6 \2 _# D宰牛这件事情是有难度的,对大部分人来说,不好玩,不容易。但是如果你想吃牛肉,就必须做这件事。2 c" F/ N1 Q9 q6 V1 N4 M# q& p) O5 k
怎么宰牛也可以有各种方式,可以用砍的,可以用割的,但庄子推崇的,是庖丁的解牛方式。+ @+ Y8 o8 i9 M7 b
; p: A9 g9 }7 R3 g1 S9 e逢骨能砍,遇筋能割的利刃,固然好,但它们掌握在普通的屠夫手里,也是很快就会钝而无用的。学会规避硬骨头和了解筋脉的纠结之处,一把刀的寿命可以很长。解牛可以像音乐舞蹈那么美好。. s1 ^. [. J' i E" @) c
0 b5 G+ A4 G8 _$ j$ ], a3 P
我觉得这才是文惠君领悟到的东西:对于无法逆转的规律,要认清它的来龙去脉,理解它的本质。在牛的身上,无法逆转的规律就是牛骨头和牛筋,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不要去和它硬碰硬,硬碰硬即使解决了问题,但也弄伤了自己的刀,而刀是有寿命的。( j1 D9 j, p+ ^# I. ^
' ^) {; c* f& U7 X这就是庄子一贯的思想:顺应自然。* }( W( k/ t% r5 x$ E6 h4 ]8 Z
% {+ H' h" t. T1 Z: k3 t6 G& T( r) |% z0 P- Z2 t" [: q' }
; {* ^. ^" ~& P/ L2 k3 s0 p传统的儒家有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无疑这常常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比如造出更为锋利的刀就是一种进步。
1 I) G& w2 {$ A& L: v
; r' ? w# ?0 s u尤其是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没有一点这样的精神,很难在各方面有所进步。但到了一定的年龄反观自己,或许更需要读一读庄子的书,重新领会一下庖丁解牛的含义。
; F5 f. E8 L9 b! Q( H
4 a4 v7 z7 {. s庄子说的顺应自然,肯定不是消极认命(消极认命的话,那就不要吃牛肉好了),顺应自然,说得是对于规律,需要认清它的来龙去脉,理解了事物的本质,知道它的必然性,顺应规律,才能把对自己的伤害减到最小。5 t! c0 A. q& Y; t6 P1 ?
& c/ T% R( b" J0 k无独有偶,荷兰的哲学家斯宾诺莎也曾经说过:心灵理解到万物的必然性,理解的范围有多大,它就在多大的范围内有更大的力量控制后果,而不为他们受苦。" _) e9 l2 i5 k! k/ _
3 ]& \8 w2 L* {6 ~+ y9 b
: m1 b( I% |. Q Z8 }1 p' h% t' @
2 c' `, l p/ a2 B. b
& H" {- T0 f3 E! r& I3 f S% [; n2 j
关于这个庖丁解牛的读后感就写到这里了。
% J6 ~0 r: {0 W' r0 {( Q/ w! M
) `6 Q2 L) m4 u. v3 }最后的最后,我还想说: 庖丁同学在练习的过程中一共用坏了几把刀,庄子是不会告诉我们的。希望我们都能够活到最后一把刀的寿命。& S% d5 k7 E- _7 x% B7 g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