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军副司令王伟一句“快了”,弄得人们心潮澎湃。在歼-20、运-20、直-20之后,轰-20可能是最引人注目的缺失了。多年来,轰-20的各种传闻一直不断。眼下,王伟也只说“快了”,并无更多信息,结果是各种猜测统统回炉。
, T- e* D# \' t% H, p
, a& m6 g9 c" ?) v* _轰-20具有隐身能力,这大概是所有猜测中唯一的共同点。有了B-2和B-21的先例,轰-20也很有可能是飞翼构型。一般认为是无尾飞翼,也有人认为是具有浅V形尾翼甚至可折放V形尾,可以在水平和浅V之间按需转换。/ `0 X$ ~( B1 ^" K$ D l
2 k0 b% k, Y1 p3 ]6 ]可折放V形尾是有意思的构想,在理论上,竖立状态下可提高方向安定性;水平状态可增强隐身。但这样不仅机械上很复杂,气动和隐身上也不利。在放平状态下,尾翼和机翼后缘的间隙不仅是隐身大患,也构成严重的气动干扰。在竖起状态,差动副翼的阻力换成垂尾阻力,未必有多大的优点。
0 W3 ?0 @% a5 P# m6 \- f* T5 x( N8 w7 O# ^( D7 a
但最大的争议可能还是超音速。
9 J; s3 I% @" J
0 g, e" Z( e6 I9 `: I0 Y, O' p超音速要求翼型很薄,迎角很小。迎角小不是多大的问题,但翼型很薄就问题大了。
- z5 C3 G8 S0 a9 L# P" q ^- @/ m$ D. D
飞翼的关键在于没有机体,所有结构和重量统统用于产生升力的机翼。也就是说,人员、载荷、发动机都需要在机翼内。很薄的翼型显然不利于容纳这些东西。B-2实际上已经是不彻底的飞翼,中线部分大大加厚,用于飞行员座舱、弹药舱、发动机舱。但B-2的机翼依然肥厚,翼内油箱有足够的容积。/ Y5 t7 y& q5 u: E! o+ J5 `
, O9 \( z6 w' p/ Z8 u# w4 |3 C( C6 a, e
换到超音速的薄翼型的话,翼内油箱都没地方了,中央部分要大大加厚,那时也就和没有垂尾的筒体-机翼构型差不多了。9 |& w$ q' W9 w# c% X; G
' F$ p1 y+ Y7 U, O8 J8 T3 C5 K) ~. [
另一个问题是配平。" b7 C! R c7 C1 p* q8 a( Q8 r
9 g" \ J2 J7 G( r1 a6 [1 O在各种速度、姿态、载荷下,飞机的重心和升力中心总是不重合,需要用配平力矩补偿,恢复必要的平飞姿态。对于亚音速飞行来说,升力中心通常在机翼1/4弦长的位置。实际机翼不大有规整的矩形,一般以1/4平均弦长作为升力中心的位置。重心也需要在1/4平均弦长附近,剩余的差距由平尾的配平作用补偿。" X3 v* Q K, w$ n& j
. [. h' D2 ^3 N6 ~" H
但在超音速飞行时,由于激波的作用,升力中心会后移到1/2弦长的位置,也就是说,突然移动到重心后面较远的地方,导致严重的低头力矩,这就是“马赫埋头”。在早期突破音障的试验中,飞机刚突破音障就突然发生失去控制的俯冲,然后就是机毁人亡。9 n) G7 {" l8 m( h m" V0 m
: ^& C$ |; G! C( L8 m( M1 _这有两个原因。
& f0 z4 {8 \; Q& |5 u# \8 {/ D& a; A$ @* |
首先,“马赫埋头”使得飞机不由自主地转入俯冲。
9 Q# J$ h8 I D0 a
9 O; l" Y5 K" F2 e其次,用于俯冲改出的平尾控制力矩不足。常规平尾的前半是固定的,后半是可动的舵面。突破音障时,铰链线的激波屏蔽了舵面,使得改出控制非常不力,甚至完全失效。2 C. t3 B: r# N$ X1 [+ B" x
( k( W# U5 v/ g$ k+ Y$ ^
在血的教训之后,超音速飞机的平尾改用全动平尾,在发生“马赫埋头”的时候提供足够的控制力矩。但最重要的还是保证平尾相对于机翼平均弦长有足够的控制力矩,也就是说,平尾位置要足够靠后。
8 r' z, n, U$ z4 b
( ~! x* d& f8 s0 r3 O0 d5 l7 n. Y/ [这只有筒体-机翼构型才可能。没有机体的飞翼在本质上就不可能有太靠后的“平尾”。
# @* K0 l+ w( d7 d9 |! E3 ]# W: R# C$ `. e1 Q1 Q! b; A" U
B-2的俯仰控制力矩太短是臭名昭著的问题,设计要求从高空突防改为高低空兼优后,需要考虑低空抗阵风的问题,为此机尾改为复杂的“双W”外形,以尽可能增加靠后的水平控制面面积。B-21取消低空突防要求,只需要考虑高空,阵风补偿的要求大大降低,后缘恢复到B-2原始设计的简洁的“单W”构型。* P$ f2 `! ~; p. F: n
# u* @" @$ q" Q2 D8 l. U6 C6 {# O超音速减阻要求的大后掠三角翼的后缘相对靠后,但平均弦长也相应增加,水涨船高,俯仰控制的难题还因为速度快、反应窗口有限而更难了。最大的麻烦则是升力中心现在后移到1/2平均弦长,比亚音速情况又损失了1/4弦长。也就是说,亚音速飞翼本来已经有俯仰控制力矩不足的问题,超音速的问题极大恶化了。
- u) H& l2 }6 h/ J3 _/ W. _* V( e& c- Q' f# _6 [
大大增加控制面面积,采用推力转向,办法总是有的,代价也是大的。最终就是是否值得的问题了。9 {2 r) N+ U1 U+ t P
8 k+ ?5 H6 M$ W- b! o8 ~
轰炸机能达到超音速是有用的,问题在于代价是否值得。超音速作为突防手段早已过时,超音速对于打击时间敏感目标的作用则可由导弹的速度代替。百吨以上的飞机要超音速还是几吨的导弹要超音速,后者要容易实现得多。如果使用高超音速打击导弹,轰炸机是否超音速就更无所谓了。% o; h! q/ G$ `2 {- S
) r% s" p" y2 W$ W- r气动上的困难和缺乏实用价值,使得轰-20不大可能为超音速飞翼。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