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
这一回敌人的招数太多了,光靠锄奸是不成了,只能采取宁可错杀一千绝不放过一个的办法,走遗传病的道路了。这种遗传病叫镰状细胞贫血,珠蛋白β链基因发生单一碱基突变。正常β基因的第6位密码子为GAG,编码成谷氨酸,突变之后为GTG,编码成缬氨酸,使之成为异常血红蛋白S(HbS),细胞由正常的双凹形盘状变成镰刀形。7 k# X0 p; u- R& a
0 m& G* @# h, b- G
镰状细胞贫血对恶性疟有保护性,单核吞噬系统会将镰状细胞连同疟原虫一起清除﹐能够把恶性疟的死亡率降低90%。
# B8 ?# Q- o# P0 P2 o
4 B& Q4 L6 q- X) O8 J$ _如果父母双方都异常,孩子就会发生镰状细胞性贫血。如果孩子只从双亲的一方遗传到一个异常基因,则不会出现症状,但会把异常基因遗传给下代。
( X$ p2 j% f( u# h X) e, q& t" D& b# c# P
镰状细胞性贫血虽然有对恶性疟的优势,但患镰状细胞贫血的婴儿有25%会死亡,第一胎孕妇的死亡率也较高。这就是一个取舍的问题了,其他地区的人类肯定不会这么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地干,但对于非洲人来说,用这种死亡率去换取对恶性疟的保护性是绝对值得的。于是这个基因突变在恶性疟流行区扩散开来,非洲、南亚和中东人中多达40%的人具有这个基因突变。
+ h, N( b/ v6 E" D) b$ q' @4 B8 B# \- E
班图人有了镰状细胞贫血后,就有了征服非洲的利剑,他们把适合疟疾的生态环境带到非洲其他地方,原来居住在那里的人对恶性疟没有抵抗力,只能逃避,使得班图语系在几千年内占据了非洲大陆的绝大地方,讲其他语系的被挤到边缘地带。
, R* V2 }1 e7 y+ Y& X9 a, M; s+ R
( }+ K! H; n% L+ [/ J/ q: `非洲大陆是欧洲人最后征服的地方,原因就是恶性疟。外来人口没有镰状细胞这个基因盾牌了,当他们得了恶性疟之后,死亡率要比疫区的人高得多,使得欧洲人一直无法征服非洲大陆。
& R' U" b, V2 \0 E$ k0 y ~# T9 e4 T& Z, P2 Q+ f5 ?
16世纪70年代,欧洲人打算夺取非洲的金矿,本以为征服美洲一样的容易,结果士兵大半死于疟疾,马匹大半死于昏睡病,剩下的病得都站不稳了,全被还处于铁器时代的非洲人给打死了。
8 F/ M. n1 P% W( p
; V# S, q8 w* Q+ \; g2 O6 n# E) _1569年前往赞比西河的葡萄牙传教士和军人大部分死于恶性疟。9 N( l9 k- [% Y; L) j. d; x- ^
4 X, {4 `( C- K/ [7 _2 k1841年托马斯 巴克斯顿率领的159人到几内亚探险,结果80%的人患疟疾。8 h( W7 T3 \( u
1825年去冈比亚探险的108名欧洲人有88人死于疟疾。
& Z$ ]5 l- D1 c+ f! \! i; B" i* j) Q7 p* Z+ I/ @7 o
英国本来把罪犯送到北美,在失去北美殖民地后,计划改在冈比亚安置罪犯,后来打听到来到非洲的欧洲人在一年之内至少死一半人,这不就等于判处死刑了吗,这才改在将澳大利亚改成天然牢房。- _1 f5 A" a" g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