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y, n M1 E0 ^0 c7 p
这是1990-2007年美国机器人增长分布图,深红代表大幅度增长,浅红代表小幅度增长。显然,最集中的增长在底特律地区和休斯敦地区,尤其是前者。这是美国汽车工业的密集地,机器人大批取代传统的蓝领工人。休斯敦地区是石油化工工业,这里集中了石油化工的下游工业,尤其是各种塑料制品,这里机器人也大量使用。外国竞争、强势美元、生产力提高,这些都对减少人工有影响,但机器人无疑是重磅影响。若干研究发现,机器人的大量使用不仅减少人工,还压低工资。这应该是高技术工种集中化的结果,高级技工工资白领化,但一般工作被机器人做掉了,剩下低工资的辅助工还在有人做,平均工资反而压低了。这在化工厂很明显,操作工年收入在6-10万,但辅助工(包括scafolder和pipe fitter以及外包的低级技工)只有3-5万。这些数据到2007年为止,这以后的大趋势应该没变。5 X" ~( W9 B9 f. p1 _
' S& v, G2 `1 s2 h& X( P
上图按行业分解,资本投入/设备强度(红线)与行业产出(灰色阴影)相对照,更与行业就业(黑线)相对照,显示出现实的严酷性。如果解读正确,红线与灰影大体重合,说明投入与产出匹配,这是可持续的标志。红线高于灰影不一定就是不可持续,这可能是历史欠账的还账,也可能是乘市场循环低谷的时候利用低利率、低劳动力成本的空隙打造未来产能,但如果长期这样下去,肯定是不行的。红线往上走,灰影往下走,这就危险了,这更像是行业的最后一搏。从这里看,美国只有电子和IT产业一枝独秀,石油、化工、汽车、机械、食品、塑料和“其他”还行,传统轻纺全面走衰,但几乎所有行业都在失去就业( N) S' Y5 n. E+ [; l' H! ~) I/ v
0 f( r s' E9 W% O; J这里只是制造业。机器人不限于制造业,清洁工、快餐、零售等传统上使用大量低端人工的行业不难机器人化,唯一阻挡机器人化的实际上是劳动力成本,如果最低工资压力太大,这些行业将会大面积机器人化,那时候就业问题更加严重。( P" ]# Z* t9 n# s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