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8-2-2 14:00 |
|---|
签到天数: 2 天 [LV.1]炼气
|
猫元帅 发表于 2014-1-23 23:00 # A* P, {" H8 S1 w Y; ]& b8 K2 H2 ^
也许那时候流行那种说法,就像当年流行疑古现世流行反思一样。
" m& G8 m+ C! g# j其实疑古也不是近人的专利。
% W' b8 j# \, i b6 z0 _! _6 W5 o; ]& B# L1 Z8 Z3 q
唐刘知几的史通,专有一卷直笔,一卷曲笔,一卷疑古,论述史书的辨伪,而在曲笔卷后,就是鉴识卷,前后逻辑很明确。
' p9 m" s! ]# F3 U3 ~
/ S# z8 \2 I3 f' e2 a8 J0 ]仅仅在史通中,就可以看到古代史家的治学态度,是不是像现在某些说辞,比如儒家篡改历史正史一概抹杀,实在是故作新奇误人子弟。
/ r7 {0 F r+ R2 @6 F/ t# p4 a5 Z% E. k
肇有人伦,是称家国。父父子子,君君臣臣,亲疏既辨,等差有别。盖“子为父隐,直在其中”,《论语》之顺也;略外别内,掩恶扬善,《春秋》之义也。------卷七曲笔
& }% y6 A$ o/ }0 O
. h2 N8 b* I! h9 s+ o这是曲笔思想的来由,但是
" p [3 z5 f" Q1 l7 }5 K/ P Q( Q j
自兹已降,率由旧章。史氏有事涉君亲,必言多隐讳,虽直道不足,而名教存焉。其有舞词弄札,饰非文过,若王隐、虞预毁辱相凌,子野、休文释纷相谢。用舍由乎臆说,威福行乎笔端,斯乃作者之丑行,人伦所同疾也。亦有事每凭虚,词多乌有:或假人之美,藉为私惠;或诬人之恶,持报己仇。
' c# n! X8 I7 e9 ~( L' Q) k9 K若王沈《魏录》滥述贬甄之诏,陆机《晋史》虚张拒葛之锋,班固受金而始书,陈寿借米而方传。此又记言之奸贼,载笔之凶人,下字忒狠。虽肆诸市朝,投畀豺虎可也。' V/ H6 ]3 X* y! [+ H
! [) b# f* r) q6 t态度很明确,弄虚作假的,投畀豺虎可也
% t: E/ t' b0 w# n1 P
4 B1 {7 H% o0 `+ ^) e9 m而在疑古卷,说的更加清楚。
5 x- M: A9 q: `1 F" M9 x/ o0 v/ G' c5 u( z' s" W
故孟子曰:“尧、舜不胜其美,桀、纣不胜其恶。”魏文帝曰:“舜、禹之事,吾知之矣。”汉景帝曰:“学者不言汤、武受命,不为愚。”嘶并囊贤精鉴,已有先觉。而拘于礼法,限以师训,虽口不能言,而心知其不可者,盖亦多矣。----卷13疑古1 E9 Q- W. h4 ?' y4 z
0 b: ^. n7 y) a. b: h; N1 Z
孟子说,尧舜没那么多好事,桀纣也没那么多恶行。汉景帝也说过学者们不提及汤周革命,不是因为不知。历来学者限于礼法,心知肚明不能明说而已。对照着韩非子,就更清楚了。* i0 L. y6 ^4 b
: u7 k7 r( r T/ M) ]" T
夫奸人之爵禄重而党与弥众,又有奸邪之意,则奸臣愈反而说之,曰:“古之所谓圣君明王者,非长幼弱也,及以次序也;以其构党与,聚巷族,逼上弑君而求其利也。”彼曰:“何知其然也?”因曰:“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而天下誉之。察四王之情,贪得人之意也;度其行,暴乱之兵也。然四王自广措也,而天下称大焉;自显名也,而天下称明焉。则威足以临天下,利足以盖世,天下从之。”又曰:“以今时之所闻,田成子取齐,司城子罕取宋,太宰欣取郑,单氏取周,易牙之取卫,韩、魏、赵三子分晋,此六人者,臣之弑其君者也。”奸臣闻此,然举耳以为是也。故内构党与,外摅巷族,观时发事,一举而取国家。-------------韩非子说疑3 L, N; W0 V) X$ D
* I/ E. C: I: h( p而儒家对史书的不良影响,也没啥不好意思记载的0 y& S' b+ r1 D' u
. H- |" {2 s0 \: w及左庆之为传也,虽义释本经,而语杂它事。遂使两汉儒者,嫉之若仇。----卷13疑古/ H% Q- f5 m3 L& b* x9 K( b
6 l, ~! ^: Q! o, R" g3 O而后其举例十条疑古,很是剥了儒家自孔夫子及以后的面皮。原文很长,俺就不例举了,基本上就是竹书的那些。
0 q$ e( |- e: C) E( g
. t5 q4 o3 I4 M7 ]+ ?问题在于,如果单单拿出这么几卷内容,来一举抹杀自先秦以来的正史,那只能说起码刘知几的史通二十卷,只看了两卷。说说笑话可以,真以为这是真理学说,还是洗洗睡了吧大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