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爱吱声 标签 白银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白银

相关日志

分享 马蓉、宝强、宋喆 与 白银流入
gordon 2017-5-19 09:17
马蓉、宝强、宋喆 这个事情非常具有戏剧性 好像 模式重现 这个情景好像在哪儿 曾经出现过, 没错,你猜的没错,著名古典小说 《金瓶梅》 ************************************************************************ 《金瓶梅》是怎么一回事呢,就是白银流入引起的通货膨胀,整个社会发生了变动 只不过 《金瓶梅》里发财的是西门庆 ************************************************************************ 其实在经济学上有一个专有名词 “荷兰病” 外汇流入引起 非贸易部门的扩张 ,如建筑业、服务业的就业 随着 出口繁荣的衰退,派生出的非贸易品需求将猛然下降 制造业受到 不正常繁荣的打击,可能不会返回到以前的发展道路上,甚至有可能跌入低水平均衡之中(krugman,1987;1991) ************************************************************************ 就是这回事,盛宴消退,对房地产是一个打击 对制造业也是一个打击 ************************************************************************ 像尼日利亚,就是荷兰病的典型代表。 摆脱 荷兰病的,印度尼西亚是一个规避 “荷兰病” 的例外 注: 怪不得那时候没用听说过菲律宾,只听说过印尼。 因为 刚改开的时候,印尼的经济好啊,搭上了 石油繁荣的快车
33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黄金取代白银:贸易的扩大
gordon 2015-12-17 18:33
只要扛过这一段,美元不是短缺嘛,以后贸易结算还会用美元吗? 就跟当年英国一样,白银短缺,它就用黄金了。 以前是银贵,金贱。后来随着英国的崛起,和西班牙、中国的衰落,白银才贬值的
23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进入信用通缩的时代(转)
热度 1 gordon 2015-5-29 22:35
注:文章发表于2013-04-17 为什么写上这个标题呢,当然是受到了近期以黄金和白银为代表的大宗品市场暴跌的启发,黄金白银结束长达 12 年的牛市,进入快速的惨烈的暴跌,更加需要关注的是铜铝石油农产品等大宗商品的牛市的持续下跌,这可能预示一个信用扩张周期的结束,全球信用收缩的时代依然来临。 截至北京时间 15 日 24 时,纽约 6 月黄金期货报每盎司 1373.20 美元,暴跌 8.54% 。 5 月白银期货报 23.37 美元,直下 11.25% 。同一时间段,伦铜报每吨 7200 美元,跌幅超过 3% 。芝加哥 7 月小麦、大豆及玉米期货跌幅在 0.5% 至 3% 不等。而纽约原油期货价格报每桶 88.36 美元,跌幅 3.21% 。 对大宗商品暴跌有多种解读,但是笔者认为, 4 月 15 日,中国出台的最新 GDP 数据具有最根本的解释性,中国第一季度 GDP 增幅为 7.7% ,表面看已经相当不错了,能够保持这个数字不仅仅符合中国政府制定的经济增长目标,在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足够的庞大的情况下,这个增长也是相当可观的。 但是,问题在于这个增长能否持续。 经济数据往往让我们雾里看花,不得要领,我们可以从现实世界中去把握宏观经济出了什么问题:做生意的朋友突然讲,今年生意不好做了,不挣钱,不知道怎么回事,而一边是不断拼命上涨的房价和投资者对于购房的无限热情。 这个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到底反映了什么问题呢,笔者认为,由于体制的问题,中国经济缺乏发展的动力和后劲,资金不再追逐实体经济的增长,而是从金融投资中赚取利差,这种现象长期持续下去是很危险的。 中国实体经济为何不能赚钱呢?简要的说,笔者认为最为关键的是政府强大的权利垄断了几乎所有的资源,政府对资源的错配和政府部门天然的非竞争性,彻底丧失了市场看不见的手对经济的发动,经济个体基本失去了通过聪明才智在市场中博取收益的机会和空间,中国经济在庞大的产能过剩中呼吸不畅,逐渐被窒息。 当然,也有人认为,在经济不景气时,全球央行最拿手的武器还是印钞票,信用还可以扩张,所以说信用通缩不可能发生。 其实,当央行信用扩张到一定程度之后,实体经济层面能否有效消化才是更为关键的。 对于中国而言,信用收缩其实早就开始了, 2011 年后半年起,大蒜、绿豆、生姜的泡沫开始破裂,接着就是民间借贷资金链断裂, 2012 年是整个收藏品市场泡沫破裂的时代,而后半年开始鄂尔多斯的房地产泡沫开始破裂,此后营口常州等地也传出房地产价格下滑的消息,中国房地产泡沫破裂才刚刚开始。 其实没有绝对意义上的避险资产,一项资产一旦被投机过度,就变成了风险资产,前如黄金,现在如房地产,由于房地产流动性差,难以变现性,以及中国人对房地产的拜物教般的心态,中国房地产的泡沫还将持续膨胀一段时间,或者还会大幅膨胀,但是全球信用通缩将是中国房地产泡沫破裂的最后一根稻草 。
23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白银货币与鸦片货币
热度 1 gordon 2015-3-2 05:00
当白银外流以后,鸦片逐渐充当了 交易的中介。 以 鸦片兑换 生丝和茶叶 ******************************************************************************** 祸福相依 1847年后,由于缺少白银,一种以茶、丝换取鸦片的“以货易货”贸易模式发展起来,促进茶叶、生丝出口的增加。 客户也没钱, 客户也没有白银,我们允许他们以货易货,呵呵 1870年以前,日本现代丝工业尚未发展,中国在世界丝市场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在1871年日本、印度和锡兰这些国家茶叶出口崛起以前,中国提供了全球85%的茶叶。 1873年,中国为了提高生丝的生产,又引进了蒸汽缫丝技术。 如果没有一个兴旺的国外市场,茶叶、生丝出口也不会大量增长。 一个有利的世界市场是19世纪后期中国茶、丝出口贸易快速扩张的重要因素。 很快就修复了 太平天国运动造成的战争创伤。 在1860、1870年代,英国领事屡次提及,由于市场非常活跃,即使生产技术没有改进,台湾茶叶也有很好的销路。 中国主要茶叶产区福建也有类似的情况。 注:那个时代,日本真牛叉,不服不行啊,尤其是后来的日俄战争,世界前三的海军 甲午战争后,依赖 传统商品贸易,根本就不可行了。 中国也不得不加入全球贸易分工体系了。(直到1919年,传统 “土布” 完全被废弃,现代纺织工业兴起) ******************************************************************************** 现在还有人认为中国地大物博的,那为什么没有长绒棉?纺不了 “细纱”;只能用 “短绒棉”,纺 “粗纱” 至于马尾巴的功能,我们这里没有马,只有牛,这样的问题。 那是你的问题,不是老师的问题。我只给你讲一般的方法, 具体现实中的应用,那是你的事情。 跟你讲特殊性方法,有用吗?不具备一般性。 ******************************************************************************** 尽管“地方商业多用铜钱,省际与国际贸易多用白银”是一个常被提及的事实,但是,很少学者留意银与铜钱使用范围的精确空间界线。 正如那个时代的官员所观察的那样,当省级财政官员——布政使在省城用铜钱发放兵饷时,那些须要运往各州县营汛支付士兵薪饷的铜钱就得兑换成比较方便运送的银。 因此,在城乡的区划中,铜钱是由省城发放出来的,尤其是在那些水运较为便利的地区,铜钱从省城开始,透过省内长距离运输满足地方所需。 除了跨省、跨国贸易之外,银币也在各省之内的长途贸易中使用,尤其是西南多山的各省,就如1838年贵州布政使所观察到的:“钱质繁重,难以致远。各处行用,良恶贵贱,又不一致,故民间会兑,止于近城。间有舟车运载,尚不及银百分之一。...银则轻便易赍, 所值又多, 各处行用, 大概相同, 数千里外, 皆可会兑, 散而见少, 安得不贵?”, 注:铜钱是日常零用的,大额交易不用这个。而且当时,铜钱的铸造费用高昂。铸造费已经超越其值了。 整个大清帝国的金融体系就要解体了。铸造和运输,导致一夜回到“裸奔”状态。 白银因为价值昂贵,较能承担长距离的运输成本而运送到遥远的市场。正如 william skinner 所注意到的:“在各区域的中心城市间的交易行为,因未机械化的交通运输工具与遥远的距离而被减至最低的程度。” ******************************************************************************** 现在看,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钱庄发行银票。 注:废两改元,纸币(法币)发行,都是中国金融史上极为重大的事件。 ******************************************************************************** http://www.tudou.com/v/-nl3nVV6gTI/rpid=110446538resourceId=110446538_04_05_99/v.swf 从综合型大学到研发,教学链条太长 它是想开 专科学校的 日本当年也是这么干的,美国也是,就是赠地大学。
15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中国的白银时代
热度 2 gordon 2015-2-20 05:59
中国是一个很奇怪的国家,糊里糊涂的。 中国人实行事实上的银本位,但它本身不产银。 实际上当时主宰世界白银市场的是英国人,就是伦敦市场。美国是北美的白银交易中心。 中国的官方汇率是汇丰银行定的。但不是强制,行业自律的 (汇丰定的有波动的话,其它银行可以不从汇丰购银,从而影响银价波动) 上海市场有众多的参与者,他们共同决定了白银的价格。 废两改元是一个大的创举,底下就是法币。(废除白银) 注:对于纸币规律,摸索的太少了。 白银的定价主要在伦敦市场,还有就是 汇丰银行 (美国也定不了,美国只是北美的白银中心) 英国人本身就不搞强制,行业自律的。 跟现在一样,“经纪人” 是不能交易的,不能拥有自己的账户。有期货和现货,可以对冲。 伦敦仅有四家金银经纪公司,但它们都历史悠久且久负盛名。每天,这四家经纪公司决定银价。 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因为它是白银的全球市场的中心。(这四家应该能查的到) 中国这边就是汇丰银行 1873-1931年间,与黄金相比,白银大大贬值。除了短暂的逆升,大部分时期白银价格呈持续下降的趋势。 ***************************************************************************************** 英国是历史上超过蒙古帝国的世界最大的国家,都没有敢叫中国。 弹丸小国,就敢自称是 “世界的中心” 。 呵呵 蒙古是历史上版图世界第二大的国家。(在英国之前,还确实是) ***************************************************************************************** 1912-1934 年中国工业的年平均增长率是9.4%,超过了日本(6.6%)、英国(4.4%)、俄罗斯(苏联)(7.9%),然而工业化对其他经济部门的影响不甚清晰。 对整个经济体而言,1933年,工业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2%,而农业占到了60%. 基数太低,增长率高有毛用啊。 增长率高,只能说明以前太差了。 ***************************************************************************************** 一战期间和战后,棉纱需求和原棉获得方面都利于中国工业,中国纱厂遂走向繁荣。(发点战争财,日俄战争都挣了一笔了) 五四运动也令中国纱厂所占市场份额得以扩大,在“抵制日货”和“提倡国货”等口号的影响下,低于20支的日本粗纱在中国市场几乎全部消失了。 高涨的民族主义也给棉纺工业带来了繁荣,生产规模明显扩大。自1914-1922年间,有49家工厂建立,其中39家都是在1920-1922年间开张的。 尽管不能取代更细的日本纱(大于20支),但中国纱厂成功地抓住了日本人曾经统治的粗纱市场 。中国棉纱供应在1931年只占国内市场的1/3,但战后达到了70%,甚至在1921年达到了约90%. 1918年和1919年中国喜获棉花丰收,充足的原棉使价格保持在低水平。 通常,中国出口原棉几乎80%被日本购买,但在1919年,白银汇率的上涨和印度棉花大丰收使印度棉更加廉价。结果,日本纱厂转而从印度购买原棉,将从中国的进口降低了25%.这导致中国国内市场原棉泛滥,价格持续低迷。 1919年,棉纱价格上升到每包41.5两,而原棉下降到每担2.75两。在“纱贵花贱“的有利条件下, 中国纱厂可获得高达每担50.55两的利润 。 工农业剪刀差,这是有传统的,哈哈 强制积累 1919年5月4日 的 “五四运动” ,真猛!!! 这个五四运动,我估计有点象《奔跑吧,兄弟》, “ 感觉很好,需要出去跑一跑,浑身轻松兴奋莫名其妙 ” 北洋实行的又是 “精英教育” ,有知识,又有钱,它们会服气,呵呵 ***************************************************************************************** 1904年,相对白银而言,铜价急剧下降,这对中国纱厂是有利的。那一年,以印度棉纱为主的进口棉纱数量较之十年前增长了七倍,不过进口量也从那一年开始下降。 总体上,从1899-1919年,机纺棉纱的供应总量大约仍保持在400万担,只是这一时期 中国棉纱的比重增加了 。 但是,直到1920年代,局面始终是中国、印度、日本共同竞争中国农村市场有限的粗纱需求。 注: 没有一件事是没有来由的 。1904年日俄战争开始累积,到1920年,总爆发。 ***************************************************************************************** 在景气的年头里,中国棉纱产量从1913年的140万担上升到1922年的500万担,超过了据实际估算的供应农村市场所需的400万担,而且,市场对粗纱的需求减少了;由于机械织布在战后的农村地区得以立足,这些织布机以及城市纺织厂的产出便取代了传统的土布,机织布需要更细的棉纱,通常要大于20支,有时需要36支或42支。 用这样的纱线织成的布又宽又薄,而且耐用。中国人管这种机织布叫“改良土布’,这表明人们认识到它比传统手工纺织品更为精良。但却是日本工厂而不是中国工厂能满足这些新生需求。 日本纱厂最先是向中国市场出口粗纱,当成本增加迫使日本企业退出粗纱市场后,日本贸易公司转而向中国出口大于20支的细纱。但是,日元对中国白银高汇率妨碍了日本纱的出口。1925年前后,日本对中国的细纱出口几近停滞。 鉴于此,日本企业开始在中国建厂,以避免汇率的负面影响,并利用廉价的中国劳动力获利。1920年初,在华日本棉纺厂迅速增加,截至1924年,共有35个纱厂,拥有纱锭 1062288枚,较1919年增长3.7倍。 日本在华纱厂专门生产一种适合机织布的超过20支的细纱。 由于中国短绒棉不适合生产细纱,日本纱厂就从美国进口长绒原棉 。 长三角地区,以前是用当地的原棉纺粗纱,1920年代中期,来自农村手工织布业的需求停滞下来;相反,适合机器织布的新兴棉纱市场却兴旺起来。这种发展迫使中国转产适合机织的细纱。 短绒棉只适合纺粗纱。直到1930年,上海和长三角纱厂所需的原棉仍有约60%来自周边的农村,因此,大多数中国纱厂仍继续生产粗纱。 注: 1920年前后,日本纱厂 大幅增加。中国纱厂也增加了。 ***************************************************************************************** 新鲜蚕茧容易变质,难以长时间储备大量蚕茧。蚕茧一旦从农村收购过来,工人们就必须尽快缫丝。 缫丝呢,要赶工,就跟富士康一样,订单来了,赶紧干。 其实跟建筑业更象,料不能在现场堆,不然 “下面的料” 进不来了。 解决这个问题啊, 有待于项目管理水平的提高 。这个得是有大项目经验后,才能解决。 在1890年代至20世纪头几年,丝厂得不到足够数量的高质量蚕茧。尽管长江下游盆地是主要桑蚕区,但提供给城市机器缫丝厂的蚕茧有限。太湖南岸传统的养蚕区,农民们把多数蚕茧留下为自己手工缫丝用。农村传统的手工纺织业令城市新建的缫丝厂在收购蚕茧上遭遇困难,只有像无锡、武进、江阴等太湖北岸新的养蚕区为上海的丝厂供应蚕茧。 无锡与上海水路相连,交通便利,遂成为供茧的主要中心。一战结束之后到1930年间,丝厂数量和丝机数量都在增加,产能随之增长。无锡成为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丝业中心。 法国在一战结束前一直是中国丝的主要进口国。法国要在手织机上织出质地精良的丝织品,必需用细丝线,中国丝尤其从无锡茧抽取的丝完全符合这一要求。 一战之后,法国对生丝的需求萎靡。(所谓的高利贷国嘛,法国是向俄国输出资金、设备,一战前,俄国钢铁工业和法国相当) 中国丝厂只好向美国寻求新的市场,19世纪末期,美国就成为重要的生丝消费国,进入20世纪则已是最大消费国。中国丝厂打入美国市场并不容易,因为那里原本被日本生丝所占领。杜邦发明了尼龙,日本丝织业彻底玩完。 当年中国纺织业的一大特点,就是严重依赖金融机构的贷款 ***************************************************************************************** 传统上,中国商行采取合股制,即亲友合伙开办,共担责任,分享利润。 而建一个机械化的纺织厂比开办传统商行需要更为庞大的原始投资,然而中国经济缺乏便于募集大量资本的机构。 在中国,礼仪、道德、信仰和社会行为都同儒家伦理而 不是与规定社会准则的法律相关联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人们通过血缘关系纽带组织起来,因而群体比个体负责更易获得认可,官方支持比法定的商业权利更具合法性。 这种制度安排的缺点在19世纪中叶愈发明显,中国人善于经营朋友、家庭结成的商业小团体,但在轮船、矿山和铁路等 资本密集型的企业运营上则十分落后 。 不打破这种社会安排,发展不可持续。 现在明白难度在哪儿了,为什么资本密集型企业,一定是国家办的。 这是因为社会是一个更顽固的对手。 注:计划经济,当年日本和德国也想搞。实际上我们是跟着德国和日本混的,总体来说,师傅选的不错。
349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金风细雨话经济续:西方崛起之谜 白银篇
热度 1 gordon 2014-5-18 13:33
中国人在改革开放以后认识到了中国与西方的劳动力的工资差别,那个时候中国的精英争相到海 外刷盘子,刷盘子一个小时的工资就可以在黑市上换到国内一个月的工资收入,这样的现象中国人想当然的认为是西方发达中国闭关锁国的结果,而事实的真相却是 这种现象很久就存在了,也是中国当年闭关锁国的原因之一。 由于人口的减少和美洲的金银,贵金属富集于西方,造成西方的流动性充裕,从 14-15世纪西方历史上的价格革命开始, 西方的劳动力价格开始普遍高于东方,但西方人的生活并不比东方人要好 , 宏观上社会平均工资以贵金属计价的多少, 并不取决于所在地区的经济是否发达文明是否先进,而是取决于这个地区的人均贵金属占有量,与地区人均贵金属占有量是成正比的。 东西方这样的工资差别在贸易 上给世界财富再分配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给西方带来了定价权,重新分配了全世界的财富。 对西方历史上的工资增长和东西方的工资差距,我们以世界资本主义的代 表英国的情况来分析。 英国12—l9世纪的工资水平呈现以下特点:(1)“升”中有“稳”,下降的次数少 (仅有3次)、时间短(共计不超过20年)。在“升”的方面,工匠日工资从3便士上涨到450便士,增长了150倍,帮工工资从1.5便士升至420便 士,增长了280倍;所谓“稳”,指的是工资上升到一定水平后多次保持长时间稳定,维持时间最长的工资率甚至长达120年,不变时间总计达500年。 相比西方的高工资,中国到了清康乾时,普通中国劳动者的工资购买力和生活水平也不比 西方发达国家差多少。但公元1703年(康熙四十二年),英国的普通农民工的工钱月薪是约合银2两7钱,有点技术的工人约4两银, 年收入就是50两左右, 看明显高出中国人许多,中国人的年收入水平比较共识的是一户年收入2两银子,这还是对1840年鸦片战争时的描述 ,而19世纪末美国华工的收入就达到了每 年600美元。当时的一美元银币是0.7盎司白银, 注:一盎司约相当于我国旧度量衡(16两为一斤)的一两。420两白银的天文数字,不过美国工资确实比英国高。 中国当时是大家庭,男耕女织,男女均劳动的,因此在中国二两银子是可以买一亩地的,如果是在灾年等特殊情况,2两银子甚至是几亩 地的价值,所以西方人的名义收入是中国的几十倍上百倍!但是西方世界的流动性丰富, 社会当中的金银数量尤其是人均贵金属的数量远远多于中国等东方国家,以 至于他们的物价远远高于中国,实际所得工资和生活水平并不理想 。据麦考伦《英国史》记载,当时英国的平民大约88万户,其中一半每星期可以吃到两次肉,其 余一星期最多吃一次,或者完全没有吃;西方的主食之一面包,当时平民并不能天天吃的,都是杂粮,这种生活水平与当时的中国普通人差别并不大。(注 释:Resource: http://economy.guoxue.com/?p=2811) 西方的劳动力增长率较高,工匠和帮丁的名义工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是65%和61%。 而且还有一个关键就是工匠和帮工之间的工资差别持续稳定,比例大致维持在1.5:1 , 工资高是所谓的科技带来的复杂劳动是站不住脚的,最简单的劳动 依然是收入很高的 。我们再看其消费的构成,可以看到在当年英国工资的实际支出中,食物(淀粉类谷物、肉类、鱼、奶酪等)占80%,穿衣、燃料等其他非食品 类消费品(non foodstuff)占20%,这说明他们的恩格尔系数没有太大的变化,由于他们的恩格尔系数没有变化,在购买力平价上他们并不富裕。 但到国际贸易当中, 汇率的确定不是依据某方所拥有的真实财富,在贵金属货币时代,是贵金属数量所对应的自然汇率,在国与国之间,财富的鸿沟就已经建立了。 西方当年这样的高粮价,也使得西方社会从全球配置资源购买粮食等产品成为可能,英国 经济学家杰文斯在1865年曾这样描述:“北美和俄国的平原是我们的玉米地,加拿大和波罗地海是我们的林区,澳大利亚是我们的牧场,秘鲁是我们的银矿,南 非和澳大利亚是我们的金矿,印度和中国是我们的茶叶种植园,东印度群岛是我们的甘蔗、咖啡、香料种植园,美国南部是我们的棉花种植园。” 劳动力价格的落差才是英国可以享受全球资源的基础,如果各地商品的价格没有差别,则 这些产品的贸易就无利可图,尤其是现代低廉运输方式出现之前,是赔本的,贸易要有利可图,价格差别至少要高于运输成本!而没有两地工资的差别,这样大规模 的全球供应的高价格,劳动者是根本消费不起的!而高昂的劳动力价格,使得宗主国生产的产品成本和价格更高,宗主国出售给其他国家和殖民地的产品当中 实质上 是以较少的劳动换取了对方较多的劳动 ,如果这个过程再计算资源的价值,则宗主国收益是更多的。 英国等西方国家收入的高企,在贵金属时代或者金本位时代,国际贸易间的汇率是贵金属价格的 自然汇率,整个工资差就是实际的交易差别,高工资就是可以换取其他地区更多的劳动和资源,这个工资差别是实实在在地带来了财富的掠夺效应的。双方的成本由 双方当地的工资为主要依据,各种资产和物资价格在当地也是要最终对应于当地的工资水平,这工资是贵金属计价,而国际贸易是在成本的基础上进行贵金属的等价 交换,这个等价的是贵金属成本,而不是等价在劳动的数量和复杂程度之上。如果人是平等的,劳动的本质是没有差别的,按照购买力平价来计算,则是巨大的财富 输送,这里面的差别就是定价权最直接的体现。对此如果你是一个富国而不是不得不给世界打工的制造工厂,肯定是要搞贸易保护主义的,是要关税来平衡补偿劳动 力价值差别的。 注:西方的白银流入造成的通货膨胀,在明代的社会就显现出来了。最著名的著作就是那本《金瓶梅》 明朝(1368-1644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就出现在这一时期。 欧洲劳动力价格高是以美洲土著居民悲惨的命运为基础的。 ××××××××××××××××××××××××××××××××××××××××××××××××××××××××××× 新航路开辟 葡萄牙的恩里克王子的长期探索是基于圣殿骑士团留下的土地收入为保证的。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是西班牙刚刚驱逐摩尔人,国力正盛。 这些投资有大量的贵重金属回报。 无法征服的就交易。 注:西班牙为什么非要找到通往印度的航路, 这也有一段恩怨情仇,和葡萄牙的 。硬憋着一股劲,创造了奇迹。 哥伦布是热那亚人,西班牙只是他的支持者。 热那亚人在国际贸易上是什么样的人,那不是一个坏种嘛 正因为坏,国际贸易体系才能建那么大的。贸易不是工业,这事好人干不了。
15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1856年白银外流与第二次鸦片战争
热度 1 gordon 2014-5-8 18:18
还有一个造成白银外流的比较重大的因素,这就是同中国和印度的贸易,相当有趣的是,这个因素也就是1847年大危机的主要特点。 《马恩全集》第十二卷 欧洲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法国的CréditMobilier一个月以前还用通融划款的期票支付承包德国铁路的费用,现在不得不用现金来支 付,同时,一般地说,法国也不得不用硬币来支付自己在谷物和食品输入方面的差额。由此可见,德国的金融恐慌波及了法国,而且在那里立即采取了更加吓人的形 式。法兰西银行效法德国的银行,把自己的贴现率提高到6%——这样做已经迫使它在9月30日向英格兰银行提出了贷款100万英镑以上的要求。由于这样,英 格兰银行甚至没有等到通常在星期四举行的董事会议开会,就在10月1日把本行的贴现率提高到5%,这是1847年金融恐慌以来没有先例的措施。虽然采取了 这种提高利息的措施,但是黄金每天以4万英镑之数继续由针线街 的地下室外流,而法兰西银行每天要外流600万法郎硬币,当时造币厂每天只能制造 300万法郎,其中银币只有约12万法郎。为了制止法兰西银行对英格兰银行的黄金储备的有害影响,大概在一星期以后,后者又把期限为60天的期票的贴现率 提高到6%,期限更长的期票的贴现率提高到7%。 注: 法国的CréditMobilier 就是做动产信贷的,就是中国的交通银行呗,做铁路信贷的。 ×××××××××××××××××××××××××××××××××××××××××××××××××××××××××××××××××× 在 金本位 下,流通中的货币量与黄金储备并不符合,这也意味着纸币的发行量不必与黄金储备符合。 在正常情况下,商业票据行使最主要的货币职能 。因此,商业活跃期间,即信用得到保证的期间,货币的需要量不增反减,利率也是下降而不是上升。 真正的货币其实是期票,信用货币。 在信用得到保障的情况下,不需要那么多实物金银。当发生危机,信用不能得到保障,用期票的地方,就需要实物金银。这也是金银外流的原因。 所以,英法这两个强盗就跑到中国来抢劫了。 另:当年白银是硬通货,经济危机,贵重金属外流时,黄金相对于白银是跌价的。 经济不好,对硬通货白银需求的多,卖出黄金,买进白银,黄金贬值,白银升值。 http://cpc.people.com.cn/GB/64184/180145/180178/10878023.html 白银同黄金相比价格突然上涨,是危机爆发的最初原因。如果不注意到加利福尼亚和澳大利亚开采的大量黄金,那就可能认为这种上涨仅仅是由于从西方国家流往亚洲、特别是流往印度和中国的白银日益增加而造成的。 当时还有一个现象是 白银从法国流向英国,黄金从英国流向法国,这是因为法国是英国的资本输出地。不值钱的黄金投资到法国,硬通货白银从法国流向英国。 贵重金属的开采量对货币影响太大了,这也是实物货币没办法的事。 ×××××××××××××××××××××××××××××××××××××××××××××××××××××××××××××××××× http://cpc.people.com.cn/GB/64184/64185/66609/4488514.html 《陈云文选》第三卷 钞票发行权和外汇储备问题* 旧社会银行有这一种业务:你今天到银行存入一百元,银行给你十张支票,你当天就可以开一张支票取出九十五元,银行里实际 只有你五元,但你可以凭着这五元存款,随便开剩下的九张支票,开一千元、一万元都行,只要你能在到期之前把这笔钱交给银行。比如,你开的支票是二月二十日 到期,人家提前拿着支票去银行兑现,银行不讲你没有钱,只说支票还没有到期,银行对你很守信用。等你二月十九日把钱存入银行,第二天人家去取,银行就全部 兑现,说明你信用很好。这种玩艺,我们不能搞。
278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1870年,白银与同治中兴
热度 4 gordon 2014-5-7 14:23
白银的开采历史: 距今大约5000年前(公元前3000年左右),白银第一次被人类所发现。在当时的安纳托利亚(今土耳其),早期的白银对近东地区文明来说是重要的矿藏资 源。大约在公元前1200年,白银的生产中心从土耳其转移到了希腊,白银继续帮助该地区文明的发展壮大。 到了公元100年,西班牙变成了白银的生产中心。 西班牙的银矿为当时的罗马帝国提供主要的白银供给,并使得白银成为亚洲香料市场中的重要交易品种之一。 随着摩尔人的入侵,银矿开采的技术逐步传到了中欧的 很多国家。公元750年至1200年之间,许多重要的银矿被欧洲人所发现,包括位于德国和东欧的银矿。公元1000年至1500年间,白银的开采技术有了 很大的提升,从而带动了银矿数目的进一步增加。然而,白银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还是1492年新大陆的发现。1500年至1800年间,玻利维亚、秘鲁和墨 西哥这三个国家的白银产量和交易量占了当时全世界85%的比例。之后在其他国家陆续发现的银矿,使得白银产量在1870年前扩大了一倍。 自1870年至 1920年间,工业技术革命带动了开采技术的进一步提升以及新矿藏的大规模发现,在19世纪的后20多年里,白银的年产量增长到了每年1.2亿盎司。 1900年至1920年间,随着更多的银矿在澳大利亚、中美洲以及欧洲的发现,全球白银的产量达到了1.9亿盎司。 1840 年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造成“ 银贵铜贱 ”(银两价值高,铜钱相对贬值)。但到了1870年左右,由于英法德列强改采金本位,白银失去货币功能,国际银价大贬,因而大量流入中国,造成“银贱铜贵”(银两价贬,铜钱相对升值)。 晚清的铸币权不在中央而在各省,财政困难的地方政府,立刻掌握机会大铸铜元牟利 ,简要过程如下。(1)铜元的购买力(相对于白银)上升,所以只要能铸出铜 元,民间就有需求。(2)为了大赚一笔,新铸的铜元会保持原有面值,但减少成色(含铜量)。(3)财政困难的甲省,会去搜购含铜量较高的乙省铜元,熔化后 铸出成色更低的铜元来牟利。(4)民间自然会把成色较佳的铜元留下,把烂钱用出去,造成劣币驱逐良币。(5)各省竞铸铜元,铜钱愈铸愈小成色愈差。到了清 末,情况严重到抓一把铜钱撒到水缸内,钱竟然轻到会漂浮起来。格雷欣法则运作到这个程度,就知道这个国家完蛋了。 铜元崩溃后民间用什么钱?因国际银价大跌,外国的银元大幅流入,例如日本的龙银,墨西哥的鹰洋。这对有长久银荒症的中国,岂不是好消息吗? 对工商业界来 说,银子是便宜方便了,但对穷苦的劳工与农民,银子还是可望不可及的贵重物品。平民百姓几百年来,日常交易的铜元劣质化,等于是物价急速上涨,生活变得更 不稳定更痛苦。 另一方面,由于国际银价大跌,中国的丝绸茶业磁器出口,只能换到不断贬值的白银;但购买外国的轮船枪炮时,就要付出更多的白银。 但是你挣钱了,兄弟。 反正就是白银贬值,更有利于出口换汇了。 注:实物货币是劣币驱逐良币,纸币是良币驱逐劣币。 ××××××××××××××××××××××××××××××××××××××××××××××××××××××××××××××××× 金本位制 - 各国使用时间  最早向金本位制过渡的是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英国 英国 1816年实行金本位的; 法国 1928年正式实行金本位制,但在1873年限制银币自由铸造时,就已经在事实上实行金本位制了; 美国 1900年正式实行金本位制,但实际上在1873年也停铸银元; 德国 1871年, 日本 1897年实行了金本位制。 埃及 1885年; 墨西哥 1904年实行金本位制的; 印度 1927年才实行金本位制。 白银的产地大部分都在美洲,美国和日本 进入金本位都是比较晚的,1895年 甲午战争后才进入的。 ××××××××××××××××××××××××××××××××××××××××××××××××××××××××××××××××× 南京条约的货币单位问题 1842年8月6日和12日,英方先后两次向中方递交内容基本一致的条约草案(前致两江总督牛鉴,后致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值得注意的是 赔款项目开列的货币名称均为“银两”(Tael),如所周知,“银两”是清朝币称。但其货币单位又用“圆”(Dollar),这又是当时流行于中外贸易中 的外币(所谓“洋银”)的计量单位,当时的折算率是约“洋银”元/“银两”7钱(“洋银”兑成“银两”首先要“倾熔”以确定成色,然后“贴水”补足差率),由此一来,若以“银两”计,中国便要实赔银2100万两,若以“洋银”2100万元计,折算后的赔款额相当于银约1470万两(后来中国实际对英支付条约赔款是14,760,000两,大致以“每百万(元)折银七十一万两”)。英方草案中的这一不明晰,将使实赔额增减近三分之一,显然不能视为一个小问题,如不加以界定,将给未来的赔款留下大漏洞和双方重启争议的引线。14日,中方对英方作出复照,将“银两”明确改称“洋银” , 英方对改动无异词。其后,“洋银”即确定为《南京条约》的赔款标准货币。 各国进入金本位,抛售白银,中国躲过一劫。多年以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和金本位脱钩,中国又缓了一口气。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不久,德国就实行金本位了, 德国可是产银大户 ,然后法国也实行金本位了。 德国救了中国两回,一回是普法战争,白银贬值。第二回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英镑和金本位脱钩。 和日本人决斗两次,一次是甲午战争,一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 黄金、白银跌价 就跟现在房地产跌价一样,啥感觉,感受一下。 整个19世纪,世纪末的商品价格远低于世纪初的拿破仑战争期间。也就是说整个19世纪是通缩的世纪,工业革命导致生产效率大幅提升,而金本位制导致货币供应量受限制。
22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一条鞭法、美洲白银与英国长弓 —— 人民与统治者的货币格斗 ... ...
热度 2 gordon 2014-5-7 12:08
夏原吉是明朝历史上有名的五朝老臣,他以犯颜直谏著称。 就在朱棣去世的1424年,夏原吉官复户部尚书。他向新上任的仁宗皇帝朱高炽提出了放开银禁交易的建议。如果这一建议得到批准,这将是明朝货币史上的一场重大变革。   明朝前期,纸钞的价值稳定,金银、铜钱、纸钞三种货币都可以在市场上流通。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张瑞威说,明朝时,中国的市场存在着两种货币系统,一种是作为日常买卖使用的铜钱和白银系统,一种是作为交税使用的纸钞系统。    在银铜没有上升到交纳税赋功能之前,纸钞的作用就是交税,还包括应付关卡和作为政府的官俸。大明宝钞始印于1375年,从一开始就被明政府推到了本位货 币的地位,这是仿效元朝的做法(从元世祖开始至1287年,元政府一直发行和使用纸币--至元宝钞,实行了全世界第一个纸币本位制度)。但大明宝钞贬值, 民间重钱轻钞,明太祖不得不在1395年下令禁用铜钱,并限令军民、商人在半月之内,将所有铜钱收官,依数换钞,并下令"敢有私自行使及埋藏弃者,罪 之"。   1398年,因杭州诸郡不论货物贵贱,一概以金银定价,"钞法阻滞,公私病之",明政府再次颁布禁止以金银交易的命令。为 增加纸钞的政府信用和减少官方对粮食的需求,1402年明朝最高级官员的官俸六成为粮食,最低级的官员只收到两成,其他官俸则发放纸钞。后来,在都督府和 都指挥使司、各省和诸王的封地完全领取稻米作为薪俸的官员,也部分接受了纸钞。   1405年7月,郑和第一次率队下西洋。在下西洋之 初,明政府大量使用纸钞作为交换货币,但伴随着纸钞贬值,外国使团不再收取纸币作为官方交换物,明政府不得不在1408年开铸永乐通宝,且做工精良。同 年,明政府以强硬的姿态再次申明严禁金银交易,"犯者准奸恶论",即处以死刑。第二年,明政府"又差官于浙江、江西、广东、福建四布政司铸永乐通宝钱"。   在之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明政府对铜钱的政策泾渭分明:在对外贸易中可以使用,但在国内禁止。铜钱与兵器、丝绸、陶瓷、黄历以及儒家伦理经典、六经、诗词传记、医学针灸等著作一道,被郑和船队带到西洋广加赠赏,交换贡品。    当国内收藏界还惊诧于永乐通宝钱币在国内出土为数不多,甚至在许多明清时期的窖藏钱币中也不见一枚时,在南海和海外却有大宗的发现。从日后印度尼西亚、 日本、越南等国及南海出土了大批永乐通宝钱币的情形来看,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堪称是中国货币在亚非大陆的推广史。 明朝在当时的世界地位,决定了明朝铜钱与 其前代的铜钱一样,在600年前是亚非贸易尤其是东南亚贸易的硬通货。 也可以说,郑和下西洋客观上是近现代中国货币走向亚非的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官方推广。    明政府纸钞购买信用力的下降,加速了铜钱的铸造和外流。作为纸钞、铜钱强劲对立物的白银,最终伴随纸钞的贬值、铜钱在郑和下西洋中的透支和在国内市场的缺位,逐渐占据了合法主币的地位。 注: 中国并不怎么产白银,大部分白银产自美洲 。白银作为中国的主币,是对外贸易的结果。 ×××××××××××××××××××××××××××××××××××××××××××××××××××××××××××××××××××× 也是在这前后,美洲和日本都发现了大量银矿。16世纪40年代,西属美洲发现了蕴藏量丰富的银矿,1554年,一种便宜、简单使用水银和盐以提炼低含银量矿石的炼银法--汞齐化法诞生,自此,西属美洲的白银产量大量增加。   因白银提纯技术的提高,在此前后,秘鲁波托西银矿的白银产量猛增到原来的3倍,随后又增至5倍;1560年以后,日本成为一个重要的白银乃至铜的出产国,并向中国与东南亚出口白银和铜,至16世纪末,日本发现大量银矿,"灰吹法"的白银冶炼方法也由中国传入日本。    到嘉靖年间,江南行省以法令的形式规定田赋用白银缴纳,而广东自1450年起,就已采用了部分徭役折成白银的形式。16世纪初,大臣桂萼提出了赋役新构 想:将杂役、正役和两税(即夏粮和秋粮)合而为一,通计一省丁粮,均派一省徭役,这一设想被后人概括为"一条鞭法"。嘉靖后期至隆庆年间,明朝名臣南海人 庞尚鹏在广东、福建、浙江等地,琼山人海瑞在南直隶地区先后推行"一条鞭法",东南沿海遂成为全国较早实施新赋役法的地区。   隆庆元 年(1567年),明穆宗朱载垕颁令: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只许用钱,铜钱在与白银的较量中已经完全处于下风。货币税收的份额 越来越大,最终导致税制从1465年的户口、食盐等钱钞各半兼收的局面,进而演变成1581年完全用白银交纳的张居正"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能得到推行,就是因为经过多年经营,晋北边疆防区各类屯田--军屯、民屯、商屯皆有增长。首辅大臣张居正将大部分田赋、徭役和其他杂税折成银两 缴纳,取代陈旧而复杂的赋税制度,并向全国推广,最终使得白银成为明朝的税收和贮备货币。一条鞭法标志着,我国税法由税人向税物、由实物税向货币税的转 化。 白银,最终不以统治者意志为转移而逐渐占据了合法主币的地位。 ×××××××××××××××××××××××××××××××××××××××××××××××××××××××××××××××××××× 张居正在进行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改革时,积极推行“外示羁縻,内修战备”的方针,重视整饬军备,加强边防。张居正曾目睹了嘉靖二十九年(1550) 俺答军队围困北京时所暴露出来的国防虚弱,军备废弛的种种弊端,内心深有感触。有鉴于此,待他执政后,“殚心尽力”,决心对边防进行一番整顿。 张居正一面精心选任驻边将领,练兵备战,修治边防要塞,同时训令诸将在边境屯积钱谷,整顿器械,开垦屯田,务必做到兵精粮足,战守有备。 在选任边将时,张居正知人善任,他所重用和信赖的一批守边将领,大都英勇善战,效忠王朝,并为保卫边防做出重大的贡献。在蓟州一带,他任用戚继光镇 守,练就守边的精兵,修筑了沿边防线的“空心敌台”,还因地制宜地练习车战战术,保卫了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长城一带沿线的边防。历史家称赞戚继光镇守 蓟州十六年,“边备修饬,蓟门晏然”,戚继光也深得人民的拥护和爱戴。李成梁镇守辽东的纪功石坊万历十一年(1583),当戚继光移镇广东时,陈第赋诗送 别,诗云:“谁把旌麾移岭表,黄童白叟哭天边。”反映了边境人民对戚继光保境安民功绩的景仰和舍不得让他离去的深情厚意。 在辽东,张居正重用李成梁。李成梁作战能力高强,善于指挥御敌,威望甚高。在他镇守辽东期间,曾多次平息东北少数民族的进犯,保卫了东北边境的安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北部的宣府、大同防线,西至延绥、宁夏一带,张居正重用王崇古,支持王崇古对俺答所部采取的安抚睦邻政策,获得了重大的成绩,使蒙汉两族人民和睦相处,通好互市,相安无事。 当时朝廷有一部分官僚反对和俺答设市贸易,说这是媾和示弱。但是张居正力排众议,坚持正确的主张。他据理力争,反驳说:“让俺答入贡通好,开设边境 市场,使边民互通有无;限立期限,指定地点,严加管束,这不但没有坏处,反可使边境安定,屯田耕牧,阻止塞外其他部落的侵扰。这样每年可以节省调援边塞的 大批粮食,有什么不好呢?” 由于张居正的大力支持,协同筹划,使王崇古在边塞得以顺利执行睦邻政策,在大同、宣府附近设市贸易。当时规定每年限期一月,蒙族人民可以用金银、牛 马、皮毛和汉族人民交换绸缎、布匹、铁锅、铁釜等物品。双方各派军队驻守保护,从此边境相安无事。对此,张居正在《九塞称臣》一诗中踌躇满志地写道:“幕 南秋色静王庭,月满边关夜不扃。北地胡儿能汉语,西陲宛马尽龙形。屯田督护休乘障,破虏将军早勒铭。干羽两阶文德洽,九重端拱万方宁。” “月满边关夜不扃……九重端拱万方宁”,并非张居正的无端夸饰。据《明史》记载:东起延永,西抵嘉峪关的边境千里防线,“军民乐业,不用兵革,岁省什七”,从而节省了庞大的军费开支。 张居正还在东南沿海地区分段设寨,修整兵船,严申海禁。在他当政的万历初年,基本上肃清了多年以来一直困扰明廷的“南倭北虏”的边患。 注:雇佣军队或者职业军队,他这种办法能打得过蒙古,打不过满清。在欧洲,瑞士也是很牛叉的。 ×××××××××××××××××××××××××××××××××××××××××××××××××××××××××××××××××××× 在欧洲,爱德华三世也是很早就建立了职业化军队。到了 1415 年的阿金库尔战役,震惊欧洲大陆。 清政府比较幸运的是在云南发现了铜矿,其实 中国根本就不是银作为主币的,而是铜。
23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20140425:止损白银空单
热度 1 爱飞的阿尔飞 2014-4-25 15:03
空:PTA、焦煤 多:鸡蛋、豆粕、塑料、菜粕、pp、胶板、大豆 平:白银 收盘权益:387482
个人分类: 期货|79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20140422:加空PTA、玻璃
爱飞的阿尔飞 2014-4-22 18:54
空:白银、PTA(+) 、玻璃(+) 多:鸡蛋、豆粕、塑料、菜粕、pp、胶板、大豆 收盘权益:410810
个人分类: 期货|60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20140421: 止损纤板、开空玻璃、PTA,加仓白银空单
爱飞的阿尔飞 2014-4-21 22:16
空:白银(+)、PTA(0,+) 、玻璃(0, +) 多:鸡蛋、豆粕、塑料、菜粕、pp、胶板、大豆 平:纤板 收盘权益:403108
个人分类: 期货|59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20140417:止损棕榈
热度 1 爱飞的阿尔飞 2014-4-17 15:06
空:纤板、白银 多:鸡蛋、豆粕、塑料、菜粕、pp、胶板、大豆 平:棕榈 收盘权益:400133
个人分类: 期货|456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20140416: 空白银
爱飞的阿尔飞 2014-4-16 15:08
空:棕榈、纤板、白银(0,+) 多:鸡蛋、豆粕、塑料、菜粕、pp、胶板、大豆 平:纤板空、玻璃 收盘权益:392171
个人分类: 期货|34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止损白银,加多纤板
爱飞的阿尔飞 2014-4-9 15:09
空:沥青、豆 多:鸡蛋、豆粕、菜粕、塑料、pp、纤板(+)、胶板 平:沪银 收盘权益:353253 纤板和胶板的强弱关系飘忽不定,目前看,仍然是胶板更强一点,过几天再看看。
个人分类: 期货|35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投资白银的20个理由
热度 3 然后203 2014-4-2 08:41
Mark Thomas 1. 目前每年白银消耗和被消费作为投资的数量超过了每年银矿的产出,而且这种现象已经持续多年了。其间的空缺目前依靠出售白银的人售出现存白银来填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现象将很自然地转化成价格的上涨,直到供需平衡。 2. 工业领域和投资领域对白银的需求增长速率都超过了银矿产出的增长速率。而目前可用白银库存较低,慢慢这一供应会越来越紧。这都会导致白银供需情况越来越紧张。 3. 相比于昂贵的黄金,白银目前每盎司30多美元的价格对于小型投资者和散户有很大的吸引力。 4. 大部分白银都不是在采矿地点被击中发现的,银通常与其它的金属混合在一起;许多 白银其实是铅或铜的附属产物。过去几十年以来,从获利的角度来讲,这些原因使得纯银矿投资缺乏吸引力。而目前银价终于有些许恢复,让新的项目投资变得更为 可行。所以该领域有新的投资注入,但要等这些投资形成产量的提升还需要漫长的过程。 5. 上一次大规模发现集中的白银矿藏导致银价大幅下跌还要追溯到18世纪的内华达州。当时Comstock Lode矿地产出大量矿石,含银量高达25%-50%。现在这种情况基本上没有了,通常每吨矿石中的含银量仅有2盎司。 6. 白银是地球上传导性最好的金属,黄金的传导性也很好但价格昂贵,所以白银的工业用途很高。 7. 有1万多种商业应用中都用白银作为工业金属,手表、多层陶瓷电容器、导电粘合剂、太阳能电池、DVD、甚至一些镜子都会用到白银。 8. 如今是数码时代,在越来越多的电子小配件中也不乏白银的身影,每个电话、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中都要用到白银。电子产品的热潮会增加对白银的需求量。 9. 2010年,白银的工业需求是4.87亿盎司,预计到2016年,这一需求量会上升60%至6.66亿盎司。而目前白银年产量仅为7亿盎司左右。 10. 历史上开采出来的500亿盎司左右白银总量中,与估算仅有5%左右作为地上库存可以供买卖交易,这是因为被工业应用消耗的白银通常不具备回收再利用的价值。 11. 黄金的情况就不同了,50亿盎司已开采黄金量中,据估计有25亿盎司的黄金都能够进行买卖交易,比白银的保存要好很多。 12. 白银的供需平衡极度紧张,目前的白银库存仅剩下不到一年的用量,而上世纪70年代的白银库存够用11年左右。 13. ETF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开设白银投资项目,随着投资者的增长,这些ETF也会购买实物白银,可交易的白银市场的白银存量也会越来越少。 14. 白银还有许多医疗用途,这也是一部分需求所在。 15. 从2000年以来,美元的购买力大降31%;从1971年美国废除金本位制以来,美元更是失去了82%的价值;从1913年美联储创建以来,这一损失达到了95.6%。从这个角度来讲,贵金属的确是保持财富的一个好选择。 16. 黄金和白银的特性很难被其它事物所取代,其不可替代性在数千年的历史中都一次次得到证明,也许未来也将永远不可取代。 17. 白银与银行账户不同,与美元钞票不同,与债券也不同,这些都是有交易对手的资产或债务,白银实物的持有不存在交易对手风险,其价值永远不会归零。 18. 目前在实物白银市场可供交易的白银总量价值仅有700亿美元,而黄金市场已经超过了4.3万亿美元,白银的市场规模要比黄金市场小得多。流动性匮乏和极度杠杆作用的利用,使得白银的价格会产生剧烈波动。 19. 黄金市场的总规模是白银市场的61倍左右,随着白银带来的利益逐渐增加,有理由期待银价上涨。 20. 从二战以来,美国政府已经出售了超过50亿盎司白银,目前并未报告有库存。既然大量的库存已经消失,供需平衡的问题将有很大变化。 市场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本文文责由Mark Thomas同学负责.
501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2014-04-01:开多白糖,加多菜粕,加空白银,止损郑麦
爱飞的阿尔飞 2014-4-1 15:12
空:沥青、焦煤、棉花、沪锌、沪铝、白银(+)、豆 多:鸡蛋、豆粕、塑料、菜粕(+)、纤板、pp、PTA、白糖(0,+) 平:郑麦 收盘权益:345300
个人分类: 期货|32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20140328:加多塑料,开多PP、PTA,开空大豆
爱飞的阿尔飞 2014-3-28 15:23
空:沥青、螺纹、焦煤、棉花、沪锌、沪铝、白银、豆(0,+) 多:鸡蛋、豆粕、塑料(+)、菜粕、纤板、pp(0,+)、PTA(0,+) 收盘权益:337983 本周天天失血,大亏收场,不过这就是趋势跟踪系统的正常表现,大幅盈利之后必然是大幅衰落,就看谁更能挺的住。
个人分类: 期货|39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20140327:平PTA、白糖,开多纤板、菜粕
爱飞的阿尔飞 2014-3-27 18:20
空:沥青、螺纹、焦煤、棉花、沪锌、沪铝、白银 多:鸡蛋、豆粕、塑料、菜粕(0,+)、纤板(0,+) 平:白糖、PTA 收盘权益:341504 继续失血。。。
个人分类: 期货|35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20140321:空白银
热度 2 爱飞的阿尔飞 2014-3-21 16:59
空:PTA、沥青、螺纹、焦煤、铁矿、棉花、豆粕、沪锌、沪铝、白银(0,+) 多:鸡蛋、豆粕 收盘权益:384706
个人分类: 期货|435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金风细雨话经济续 —— 美洲白银与一条鞭法(转)
热度 1 gordon 2014-3-21 07:23
注:用货币 把中国历史一勺烩 。从货币的角度看,清代的闭关锁国是害怕输入型通胀,再加上滇铜 的发现,再输入“洋铜” 已经没有必要了。 清军入关之初,面对缺乏铸钱币材的局面,清廷曾鼓励民众出海“市铜” 。 有人觉得计划经济好,那是因为没有挣过工分。计划经济不是没有货币,而是表现形式不同, 劳动价值论,它是以劳动计价的 。工分换 粮食、布、盐、肉蛋。当然你也可以偷懒,相当于劣币的含金量下降, 不过很快你就饿了 。 还有一些公共工程的徭役,修大堤,修路,一些公共服务,白出力的。 徭役-中国古代统治者强迫平民从事的无偿劳动。包括力役 、杂役、军役等。古代,凡国家无偿征调各阶层人民所从事的劳务活动,皆称为徭役, 报名修河堤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因家里粮食不够吃。 一条扁担两个土篮,一个壮汉每立方米土须挑十八担,身体弱一点的人就得挑二十多担,而且不是在平地走,需要爬大堤高高的坡,每人一天的土方有定额,挑不完不给记工分,因此活计相当累。 活累消耗体力就大,所以必然就吃得多,何况挑土的都是年轻人,这些人大多数都是为了给家里省点粮出来的,故此都比一般年龄段的人能吃。 劳动人民也是贼精贼精的 。 ××××××××××××××××××××××××××××××××××××××××××××××××××××××××××××××××× 16世纪中国货币财政体制的形成 梁方仲教授在1936年发表《一条鞭法》一文,文章一开头就以精辟的语言,指出一条鞭法赋税制度与因国际贸易引起的白银货币流通发达的关系: 从公元十六世纪,我们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开始施行的一条鞭法,为田赋史上一绝大枢纽。它的设立,可以说是现代田赋制度的开始。 自从一条鞭法施行以后,田赋的缴纳才以银子为主体,打破三千年来的实物田赋制度。 这里包含的意义,不仅限于田赋制度的本身,其实乃代表一般社会经济状况的各方面。 明代自十六世纪初年正德以后,国内的农工业的生产方法及生产关系,虽然没有重大的变化,但因历史上的机缘,如西洋航海术的进步等,使中国与外国的贸易却逐渐兴盛起来,国内的社会经济情形亦逐渐从自然经济时代发展到货币经济阶段上去 。一条鞭法用银缴纳,不过是当时大潮流中的一条旁支。但除去用银一点足令我们注意以外,一条鞭法还有种种在赋法与役法上的变迁,与一向的田赋制度不同。从此便形成了近代以至现代田赋制度上的主要的结构。 这一论述,不但指出一条鞭法下田赋缴纳以银子为主体,是由于贸易发达导致货币经济抬头的表征,同时也提示我们,由于一条鞭法的施行,市场流通的白银货币,大量被吸纳到贡赋经济的运作中,其直接的后果是形成了一种新的财政体制。 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国家体制,一开始是建立在实物财政基础之上的。朝廷和中央政府机构的财政来源,绝大部分来源于实物田赋的直接输纳;庞大的军队供应,尤其是北部边防和其他沿边地区的防卫供给, 依赖屯田和本质上属于实物财政体制的开中制度 ;各级官手工业不仅直接为宫廷和各级政府制造各种物资,其所用原材料也直接来自各地的实物采办;地方政府运作和地方公共事务所需的人力和财物来源,甚至地方官员的实际收入,也主要来自里甲供办;国家调控法定货币宝钞的机制,也是如食盐户口制度之类的实物财政手段。这样的实物财政体制,在明代初年国家运作仍然以军事化体制为主、官僚机构和官僚队伍较为精简的情况下,尚可有效运作。但到永乐、宣德之后,明朝国家的财政运作越来越依赖货币手段,同时, 由于宝钞和铸钱发行与流通存在深层的矛盾,白银逐渐成为主要通货 ,政府财政也渐次白银货币化。对于这个过程,在梁方仲先生以后,有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做了大量研究,虽然到目前仍有很多问题有待更深入的探究,但明代财政白银货币化之趋势已大致为学界所了解。 明代白银财政体制的形成,除了突出表现在作为中央财政领域的太仓银库的建立以及太仓岁入银两的增加之外,很重要的一个转变是地方财政体系的建立。 在明初的制度之下,州县政府运作所需的日常开销和地方社会公共建设事业,基本上依赖里甲制度下的差役征派,特别是民户轮流到官府服役的安排, 地方官员在日常开支和地方建设资源的掌控方面,有较大的随意性和临时性,而编户齐民的负担也以劳力和实物的供应为主,因时因人因需而随时变化 。一条鞭法改革的过程,以赋税定额化与课税客体划一化为中心,逐渐形成了州县财政预算的编制。先是形成均平、均徭、民壮、驿传四类差役(通常合称“四差”)分别编派以及上供物料定额编派的预算制度。实行一条鞭法之后, “四差”中按田粮征收的部分合并起来,再同田赋折银合并,构成所谓的“地银”,而各种差役原来按丁征收的部分亦合并了起来,即所谓“丁银” 。所以,“丁银”是实行一条鞭法的结果。从明末至清代雍正年间,经过丁银按田地征收和丁银与田赋合并征收等阶段性演变,“摊丁入地”得以完成。 由此形成了一个以白银货币为计算和支付手段的新的国家财政体系,在这个体系下,银子成为赋役征派的主要手段 ,各级政府的财政来源和相互间的财政关系,一律以白银作为基本的计量单位和支付物,使本来互不相同的赋役项目有了统一的计算和支付手段,州县财政制度由此得以建立起来,从而改变了传统中国地方政府与中央朝廷的关系。 一条鞭法以折银取代亲身应役制度,在编户齐民与王朝政府之间,更多通过货币方式来联系。 这样的变化,反映了朱元璋所建立的“划地为牢”、与百姓亲身应役的安排密切关联的户籍管理制度,发生了带有根本性的改变,人口空间流动的可能性明显增强 。但与此同时,一条鞭法也意味着中央集权与官僚政治的加强。在一条鞭法制度下,官与民的关系,尤其是在官民之间的富人(乡绅)与胥吏一类中介的角色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形成了中央集权的官僚政治加强的新机制。 从16世纪初开始,经过约200年的演变,到18世纪上半期,中国传统的赋役制度终于完成了一次革命性的变革。不能说这次影响深远的赋役制度变革是由于国外白银输入所引致的,但可以讲, 如果没有数以亿两计的来自国外的白银的挹注,这次以定额化和折银化为重要标志的改革,也绝对没有实现的条件 。如果16世纪实行一条鞭法之时,来自日本的白银在中国的白银流通中尚有较大份额的话,那么,到了18世纪,当“摊丁入地”自下而上逐渐展开并最终完成的时候,在中国流通的主要是来自美洲的白银。(13) 由于16-18世纪的赋役制度变革改变了朝廷与地方、官府与百姓的关系,也就使白银在国家的行政运作中有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据黄仁字的估算,到1600年以前,全国田赋正额总值略高于2100万两,差役银约1000万两。(14)由于他估算田赋正额数是根据每石0.8两的折银率推算的,而且包括了本色在内,而实际上南方很多州县田赋的平均折银率低于0.8两,加上还有一些地方的田赋一直维持部分征收本色,所以,实际上田赋正额的白银货币收入应该少于2000万两。但是,黄仁宇对差役银的估算则偏低,吴承明根据唐文基辑录的数字推算,估计里甲、均徭两项的役银共约2280万两。(15)这个估计可能偏高,但是差役银中还有数额颇大的驿传和民壮两大类,把这两大类计算进来,差役银当超过2000万两。另外,在明代中期,还有一项负担甚重的征派,一般统称为“上供物料”,这项征派有些地方归入“赋”中,有些地方则归入“役”中,作为差役中的里甲(均平银)的组成部分,也有很多州县是在赋与役之外另行派征的,若把这一项征派计算在内,我们估计明代后期的赋役派银高达4000万两左右是完全可能的;明代后期的财政收入中,除了两税和差役之外,还有几项重要的白银货币收入,其中如盐课大约有130-200万两,(16)明末的三饷加派最高达1000多万两,即使以万历四十八年(1620)定为岁额的辽饷计算,已高达520万两,(17)此外还有钞关、税监、开纳、赃罚,等等,总计也在数百万两以上。据此,我们比较谨慎地估计,在明代末期,每年被吸纳进财政运作中的白银货币高达四五千万两。 也就是说, 与明代前期不同,16世纪中期以后中国的国家机器和官僚体制,要依赖来自美洲白银的大量输入才得以正常运作。这些白银通过市场流通,被吸纳到财政运作体系中,又通过财政支出和国家与官僚队伍的消费,再进入市场流通,成为拉动市场的一种主要力量 。财政白银货币化不但成为明代货币流通迅速发展的一个动因,更由此使贡赋体系成为白银流通的一个关键性环节。弗兰克认为,1400-1800年“全球市场的轮子是用白银的世界性流动来润滑的”,(18)我们也许还可以补充的是,“白银的世界性流动”对于18世纪的中国国家机器和官僚体制的运转,也是必不可少的。而进入朝廷和各级衙门运作过程的银子,是通过一套严密、有效,在具体实施时颇能迁就地方实际情形的赋税征收制度而被吸纳起来的。这就是说,在讨论18世纪美洲白银在中国流通的真正“意义”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其“贡赋经济”的背景。 ×××××××××××××××××××××××××××××××××××××××××××××××××××××××××××××× 为何18世纪中国没有明显的通货膨胀? 新大陆发现后,美洲白银的输入曾在欧洲引致了影响深远的“物价革命”。转过来观察中国的情况,18世纪中国的物价也确有上升的趋势,全汉昇先生还曾经将该趋势称为“18世纪中国物价革命”。不过,全先生进行这一研究的时候,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代大内档案中的雨雪粮价折还未能为研究者所利用。最近20年,多位学者利用这些档案中数以百万计的米价数据,以数理统计方法进行了更细密的计算,研究表明,把这100年间的物价上升称之为“物价革命”,可能有点言过其实。关于这个问题,弗兰克的描述大致反映了最近20年来研究者的一般看法: 生产和人口都增长了,但 新增的货币并没有使物价的上涨速度大大超过人口的增长速度 。马立博和陈春声发现,甚至在高度货币化的中国南方,除了个别的米价飞涨时期外,在许多世纪里, 米价的上涨是与人口增长紧密相关的,而其它商品的价格则趋于下降 。(25) 陈春声曾利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数千份清代粮价单和雨水粮价折,结合文集和地方志的相关记载,研究18世纪广东物价变动的长期趋势。其工作表明,18世纪广东确实出现了温和的物价上升趋势,100年间该省米价上涨了约70%,康熙四十六年(1707)全省年平均米价为每石0.81两纹银,嘉庆五年(1800)这个数字则为1.376两;(26)而同时期广东人口的年增长率在5.7‰-11‰之间,平均约6.8‰,刚好是100年间人口增加了一倍。(27)也就是说,米价上升的幅度可能小于人口增长的幅度。同一时期米价的上升自然也伴随着其他物价的缓慢上升,所谓“其它商品的价格则趋于下降”并不确切,但物价的上升幅度低于人口的增长幅度,则可能是一种普遍的现象。陈春声的研究也证明,当时物价上升对因租佃关系而形成的分配关系影响不大;也未改变赋税交纳者与官府的分配关系, 实际上靠赋税和各种加派为生的官吏的生活水平并不因物价上升而下降;物价上升使大量货币财富集中于商人之手,使商人成为在这场价格变动中获利最大的社会集团。总而言之,当时这种温和而缓慢的物价上升是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 注:以美元为锚发行人民币也是如此,官员的生活水平未下降,财富集中到了商人的手里。 问题在于,弗兰克认为18世纪美洲白银大量流入却未产生明显通货膨胀的原因,在于商品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货币需求,从而抵消了白银流通量增加对于物价上涨的压力:“亚洲由于新增了货币,造成了生产和交易的增长,并且通过经济的更加广泛的商品化而提高了货币的流通速度。”(29)王国斌在为《白银资本》所写的序言中也提到,“ 中国在商业经济的扩张中似乎对白银有一种无限渴求。16世纪和18世纪大量白银流入中国照理会引起通货膨胀,但实际上却没有出现这种情况 。这就意味着,中国经济有能力吸收更多的白银,扩大手工业者和农民的就业和生产”。(30)本文试图说明的是, 这种完全从形式经济学的逻辑出发的分析,并未能恰如其分地反映18世纪中国的实际情况 。 实际上,从一条鞭法到摊丁入地的改革之后,当时中国的确“似乎对白银有一种无限渴求”,不过这种渴求更重要的缘由,可能在于国家财政制度和官僚体制运作对白银越来越严重的依赖。18世纪全国地丁银征收总额约为3000余万两,其中起运近2400万两,存留近700万两;(31)18世纪中叶全国盐税约550万两,关税约430万两;此外,朝廷每年可以通过捐监得到约300万两银子,此外,还有茶税、芦课、鱼课、落地税、契税等项杂税,以及捐官的收入(200-3000万两之间)。(32)百濑弘《清朝的财政经济政策》一文中列举了乾隆三十一年(1766)朝廷的岁入:地丁3291万两(含耗羡),盐课574万两,关税540万两,杂税142万两,捐输300万两,合计4847万两。(33)也就是说,18世纪中叶清王朝每年财政收入获取的白银高达近5000万两。这个数字是根据林满红统计计算出来的每年白银进口数的28倍,是全汉昇估算数的15倍,弗兰克明显偏大的估计数的6.5倍。 上述数字只是账面上朝廷所得到的财政收入。具体的赋税征收过程中,火耗、秤头、加派、规费等等名目层出不穷,相关记载举不胜举。实际进入官僚体制的白银要远多于此数。 百濑弘在同一文章中,也详细列举了乾隆三十一年朝廷的岁出:(1)兵饷1 700万两,(2)王公文武官员俸银94万两,(3)藩部王公俸银128000两,(4)文武官员养廉银427万两,(5)中央官署属吏雇员俸给83000两,(6)中央官员津贴14万两,(7)宫廷、中央官署的营造、典礼、对外事务等主要经费总额56万两,(8)宫廷、中央官署家畜饲养费83 000两,(9)宫廷、中央官署器材费12万两,(10)藩部、朝贡国使节赏赐费1万两,(11)织造费14万两,(12)铸钱材料费12万两,(13)漕运支出120万两,(14)北京赈恤费3000两,(15)治水费380万两,(16)地方一般官衙经费(驿递、典礼、赈恤、官署事务、属吏雇员薪俸等)600万两,合计3 459.7万两。(34)不难看出,当时朝廷岁出最主要的开支是养兵的费用,占其总支出的一半以上。乾隆六年户部侍郎梁诗正上《八旗屯种疏》,也谈到同样的情况: 窃惟度支经费,莫大于兵饷之供。惠养深仁,当豫为长久之计。臣奉恩命简佐农部,详查每年经费出入之数。伏见每岁春秋二拨,解部银两,多不过七八百万,少则四五百万不等。而京中各项支销,合计一千一二百万,所入不敷所出,比岁皆然。盖因八旗兵饷浩繁,故所出者每多;各省绿旗兵饷日增,故所入者渐少。是兵饷一项,居国用十分之六七。(35) 根据以上的统计,乾隆三十一年朝廷岁入4847万两,岁出3459.7万两,相抵之下,似乎每年可以有1000余万两的节余。不过,实际的情况没有如此乐观,上引有关岁出的统计并不完全,例如下节将要提及的每年户部用于采买和运输滇铜的100万两银子,还有各地钱局采买滇铜的费用,都没有出现在“岁出”的统计中。但无论如何,18世纪清朝的国库基本上是“府藏充实,国用富饶”的。乾隆后期大学士阿桂上《论增兵筹饷疏》,描述了康、雍、乾三朝国库积藏的情况: 每年各省所入地丁、关税、盐课、漕项等银,约三千余万两,灾赈蠲缓不在此数。此岁入、岁出之大略也。又查康熙六十一年,部库所存八百余万两。雍正年间,渐积至六千余万两。而自西北两路用兵,动支大半,我皇上御极之初,户部库项不过二千四百万两。自四十六年以来,并未加增赋税,而府藏充实,国用富饶,部库增至七千余万两。(36) 部库积藏了7000余万两白银,意味着相当于21年中输入中国的美洲白银(假如接受全汉昇先生的估算)没有进入流通领域 。 白银作为一种贵金属,理所当然地也被作为物质财富,为达官贵人、富商巨贾和其他豪势富户所囤积。仅以18世纪最后一年被抄家的和珅为例。关于和珅家产数目的说法悬殊不一,薛福成在《庸庵笔记》中估计有2.3亿两白银,萧一山的《清代通史》引《清朝野史大观》中的材料,则认为和珅的家财不下8亿两白银。根据清代大内档案《和珅犯罪全案档》的资料,(37)和珅抄家时共有白银元宝100个(每个重1000两)、(38)元宝银940万两、白银583万两、苏元银3155460余两、洋钱58000元(估银40600两)。据此计算,和珅家收藏的货币形态的白银已达约1000万两,相等于全汉昇先生估计的3年多的美洲白银输入中国的数量,还未包括抄家单中所列之银碗碟4288件、白银吐盂200余个、白银面盆56个等银器。 正因为美洲白银的流入适应了清朝赋税征收、财政运行和官僚系统运作的需要,很快地进入国家的贡赋体系,并有很大一部分为国库、皇帝和权贵所囤积,所以,18世纪大规模的白银输入才没有引致物价的大幅上升。 从“贡赋经济”需求的角度解释美洲白银流入中国的意义,也有助于理解长达数百年之久的中国黄金外流的问题。黄金作为一种比白银更为贵重的物质财富,一直是中国人所追求的财富象征,和珅的抄家单中就开列有金罗汉18尊(高一尺三寸)、金碗碟32桌(共4288件)、赤金吐盂220个、赤金面盆43个、镂金八宝大屏16架、镂金八宝床4架(单夹纱帐俱全)、镂金八宝炕屏36架、赤金镂丝床2顶、镂金八宝炕床24张、赤金元宝100个(每重1000两,估银150万两)、生金沙2万余两(估银16万两)、赤金580万两(估银8 700万两)等。(39)从17世纪直至19世纪,中国的金银比价一直低于外国金银市场的比价,(40) 虽然数量不算大,但黄金外流换取白银的情形长期存在 。(41)明清时期的中国并未有重要的黄金矿产开采,中国与外国的金银比价的落差能够持续几百年, 除了说明其实当时国际货币市场运作的有效性和整合程度,远远没有一些研究者估计的那么高之外,可能更重要的是,一条鞭法实施之后,黄金和白银对于国家赋税收入和行政运作的重要性完全不同。黄金只是一种财富,而白银到18世纪几乎已经是“国本所系” ,朝廷与地方的关系、官府与百姓的关系,都通过白银这一中介来表达和体现。从而,在市场活动和日常生活中,白银的重要性远远超过黄金。 注:黄金对于中国人来说仅仅是一种财富,而白银却是通货。(还有就是中国的黄金少,而英国的黄金多,一举扭转了银本位。见杨小凯的论述) 市场上流通的白银数量,其实不是我们最关心的问题。无论如何,美洲白银的大量流入,促进了各级市场的发展,推动货币交换关系更为活跃,也有助于区域性的商品性作物种植的普遍化,导致了江南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城镇和手工业的发展,已经有许多学者做过富于启发性的研究。问题在于,这一切都发生于“贡赋经济”的背景之下,白银的大量输入正好适应了从一条鞭法到摊丁入地的赋役制度变革的需要。18世纪时,国库和官僚体制通过贡赋每年从百姓手中吸纳近5000万两银子,相当于15年以上的美洲白银输入量。进入国库的白银,大多数会以薪俸、公共工程费用等形式重新回到流通领域, 但对于生产者来说,置身于这样的过程之中,以其生产物换取白银的直接目的常常是为了缴纳贡赋,而非资本的流通 。19世纪太平天国运动之时,长江道阻,木排无法放流,黔东南清水江流域靠伐木和运木为生的苗人,就遇到了没有银子缴纳赋税的窘境: 台之南界,号为高坡,山高气寒,谷收寥落,赖将木植运售楚吴诸省,得银自赡,并以供加重之征收。粤匪倡乱以来,江湖道阻,木积如山,朽烂无用, 苗人穷乏,至有挖出亲尸取殉葬银器,以输官府者 ;联名呈请轻减,俟江湖平定,木可畅行,仍复旧例。(42) 注:木材卖不出去,交不出赋税。没有银子。等江湖平定,木材能卖了,再交钱。 这种为缴纳赋税而出卖产品的交易行为,同样也能促使商业的“繁荣”,官府每年5000万两以上的白银需求量,自然会迫使所有负有缴纳赋税义务的普通百姓争先恐后地进入市场,也自然会有人因为货币交换和市场活动获得巨大财富,但是,这种商业繁荣背后的社会发展取向,则不是能够用一般的经济学逻辑就可以自以为是地推导出来的。 ×××××××××××××××××××××××××××××××××××××××××××××××××××××××××××××× 看得见的手:粮价奏报与银钱比价 与明朝政府既无意愿、亦无能力控制贵金属的价格与流通的做法不同,清朝政府表现出积极干预物价和贵金属价格的雄心。为系统了解各地的物价动态,清王朝在18世纪建立了粮价和银钱比价奏报制度,并一直运作到清末,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系统的全国性物价和贵金属价格调查报告制度。 关于清代粮价奏报制度的建立与运作,已有许多学者做过很好的研究。(43)目前所见最早的有关粮价的奏折是康熙三十二年七月苏州织造李煦关于苏州得雨和米价的奏报,后来雍正皇帝曾有“当年圣祖命各省督抚折奏米价雨旸”的说法,(44)说明粮价奏报制度的建立是由于康熙帝的谕旨。乾隆元年(1736)以后,该制度正式成为各级地方官员的日常行政事务。粮价报告按县—府—省—中央的程序逐级上报,一般情况下,州县粮价由知县(州)按旬开折呈报知府,知府在查核州县的报告后,将各县和自己所作的全府的概括性报告一起上报布政使。布政使在这些报告的基础上,提出全省粮价的概括性报告,其中包括某一月份各府州各种主要粮食的最高价和最低价,与上月粮价的比较以及“价中”、“价贱”、“价贵”之类的说明。这一概括性报告分送总督和巡抚,督抚上报皇帝的粮价单实际上是布政使所送报告的复制品。 雍正、乾隆两代皇帝对粮价奏折高度重视,在奏折上常有长篇朱批。在制度设计的层面上,清王朝的各级地方官员也都有理由对粮价的变动保持敏感,并有渠道及时获得有关价格变动的资讯 。有关朝廷和官员关注粮价问题的意义,下一节再专门讨论。 清代实行银、铜平行本位制度,银与钱相权而行,两种货币均具有无限法偿资格。清初规定银两与制钱的比价为1两比1000文。乾隆五十一年“覆准各省市换钱价长落,随时行令将市换钱价有无增昂,按月查明,按季报部,以凭查核”,(49)所以,地方官和朝廷对银钱比价的变动也是十分了解的。重要的是, 朝廷有可能通过增减铜钱铸造的数量、调整铜钱的重量和成色等方法,努力使银钱比价维持在一个大致合理的水平 。尽管大致说来,1700-1800年一百年间,银钱比价总体上有缓慢的下跌趋势,即相对于制钱,白银价格有所下降,(50)但对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几乎没有任何影响。 与明朝的货币政策相比,18世纪清王朝维持平行本位制度之下两种金属货币比价的举措,其实是相当成功的 。 清王朝对白银流通基本上采取放任的政策,其调节银钱比价的作为,基本上通过控制官铸制钱的方式来实现 。朝廷在户部和工部设宝源、宝泉二局负责铸钱,各省也分别设有钱局。17世纪中期,由于铸钱原料供应不够稳定,各地钱局旋开旋辍,时有“钱荒”的情形出现。 康熙中期以前,宝源、宝泉二局和各省钱局铸钱的原料主要来自日本的洋铜进口,但过程曲折。清军入关之初,面对缺乏铸钱币材的局面,清廷曾鼓励民众出海“市铜”。(51)但十余年后,即在东南沿海数省实行迁海和海禁政策,规定沿海的官员、兵民不得出海贸易,洋铜采买自然也没有合法地位。(52) 康熙二十三年清政府开海禁,而日本幕府担心贵金属外流,遂于次年(日本贞享二年,1685)发布贸易令,规定中国商船贸易限额,最高不超过6000贯(1贯=100两)。贞享五年发布贞享令,规定每年到长崎贸易的中国商船不得超过70艘。日本正德五年(康熙五十四年,1715)又有所谓“正德新令”,规定中国到日本贸易商船限制在每年30艘。(53) 而在中国方面,采买进口铜斤的规定也一直变化着。康熙三十八年朝廷将采买铜斤的任务交给内务府商人: 康熙三十八年十二月内,张家口商人王纲明等呈请接办芜湖、浒墅、北新、淮安、扬州、湖口六关,总共铜二百二十四万六个三百六十斤。(54) 内务府商人的所谓“六关”办铜,主要就是在江浙地区采购日本的洋铜。康熙四十年,江宁织造曹寅等人呈请加入办铜。但到康熙五十四年,内务府商人办铜积欠达200多万斤,无法满足铸币需要,朝廷遂中止商人办铜,改归“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八省督抚,委员办解,增定价直”。八省督抚“委员办解”,也是派遣下属到苏州等地采办洋铜。康熙六十年,改归江浙二省办铜。(55)雍正年间又改为五省办铜。但是,始终无法解决商人办铜积欠、铸钱洋铜不足的问题。乾隆二年决定,暂停一年采办洋铜,清理商人的积欠。将倭照收归江苏藩库,由江苏另招新商给予倭照,到日本采购洋铜。同时有官、民商参与购买洋铜。但是,还是不能解决商人的欠款。乾隆二十年,清廷设定购铜民商12家,即所谓“额商”。(52) 但其时日本铜产日减,洋铜进口在制钱铸造中地位已无足轻重了 。 至于从日本进口洋铜的数量,傅衣凌先生曾转引日本宝永六年(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长崎奉行的报告,说明自宽文二年(1662)至宝永五年(1708)的46年间,日本共输出铜114 198 700斤,(53)平均每年约248万斤,当然,这些铜斤不会全部流入中国,特别是期间有23年清朝实行迁海和海禁政策。根据前引《内务府题请将湖口等十四关铜斤分别交与张鼎臣王纲明曹寅等经营本》的记载,康熙三十八年内务府商人接办芜湖等六关,每年共办铜2246360斤,其中大部分应该来自日本;而《清朝文献通考》提到的雍正元年(1723)的进口数是“一百三四十万斤”,(54)乾隆二十五年规定的进口额度是200万斤;(55)但这个目标似乎不易达致,至乾隆三十四年就有额商自愿减船减额的申请。(56)综上所述,乾隆中叶以前中国每年从日本输入“洋铜”数量似乎应在150万至200万斤之间。而根据刘序枫的研究,中日两国的记载虽略有不同,但1767年至1771年间平均每年官商和额商办铜的数量共约120余万斤。(57)虽说不无小补,但相对于当时全国制钱鼓铸每年用铜1000多万斤的需求量(详后),这个数字实在还是太低了。 真正保证朝廷的制钱铸造政策得以成功的,是康熙中期以后滇铜的开采 。清代中国最主要的铜产地是云南,康熙二十年“三藩之乱”结束,云南地方归入清廷掌握,铜矿的开采渐旺,京局采购铜斤逐渐移到云南。康熙四十四年在云南设立官铜店,强制收买铜斤,是18世纪官设钱局铸币材料供应保持稳定的关键,具体的做法,可参见乾隆元年李绂《与云南李参政论铜务书》: 矿民入山采纳,官必每百斤预发价银四两五钱,至铜砂煎出时,抽去国课二十斤,秤头加长三十斤,共交一百五十斤。此无本之矿民所由因也。其有不愿(领)官价,自备工本,入山开采者,至铜砂放出时,令矿民自备脚力,驼至省店领银,每百五十斤给银五两,又旷日持久,不能支领,于是有本之矿民亦困。其有私相买卖者,谓之私铜,将铜入官,复坐以罚。(58) 乾隆三年制定《云南运铜条例》,又使铜的长途运输有了制度上的保证。根据严中平的研究,乾隆三十一年云南铜产量达到1467万多斤。(59)每年户部用于滇铜采买和运输的开支,据光绪十年户部的奏报,“滇省产铜,自乾隆以来,每年部拨铜本银一百万两,岁运京铜六百三十余万斤”。(60)各地钱局每年采买滇铜的数量也在500-600万斤之间,还要花费几十万两银子。 值得注意的是, 清王朝维持银钱比价相对稳定的目的,仍在于保证以白银为中心的赋税征收 。梁方仲先生在评论明代反对一条鞭法的意见时,就特别注意到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银钱的比率定得太不合理。(61)清代赋税征收完全以白银为计算单位和交纳物,但日常生活中百姓市场交易所得的主要是铜钱,保证银钱比价稳定,有利于官府从为了交纳赋税而出卖产品的百姓手上顺利获得银两。以嘉庆年间广东澄海县一位低层士绅的记载为例: 谨按定例于上则麦地、墲坪、池塘各项,计亩定额。犹忆童稚时见乡民赴官输纳,每亩不过铜钱一千一二百文,数十年来,渐而一千三四百文矣,渐而一千五六百文矣,今且一千七八百文矣,或至二千余文矣。其中火耗日增,秤头日增,此外房有礼,差有饭礼,年例有礼,名目纷起,科敛繁多。其有粟米之户,任意折色,倍加无已。(62) 澄海是清代东南沿海私人海上贸易活动最为活跃的县份,地方志对18世纪该县海上贸易活动的情况,有如下常被引用的记录: 惟是邑自展复以来,海不扬波,富商巨贾,卒操奇赢,兴贩他省。上溯津门,下通台厦。象犀金玉与夫锦绣皮币之属,千艘万舶,悉由澄分达诸邑。其自海南诸郡转输米石者,尤为全潮所仰给。每当春秋风信,东西两港以及溪东、南关、沙汕头、东陇港之间,扬帆捆载而来者,不下千百计。高牙错处,民物滋丰,握算持筹,居奇屯积,为海隅一大都会。(63)因此,这里也是白银使用最为普遍的地方。有意思的是,前引记载提到缴纳赋税时,所用的单位仍然是铜钱。这里描写的不是实际的赋税缴纳物(因为同一文集谈到“自封投柜”的制度时,明确讲到向官府缴纳的是银子),而是百姓头脑中为达到纳税额所必须付出的铜钱数量,从同一文集的其他描述可知,在日常交换中,当地百姓出售产品所得的主要是铜钱。澄海这样有海上贸易传统的沿海县份尚且如此,更何况内地和山区。 康熙四十四年在云南设立官铜店和乾隆三年颁布《云南运铜条例》,有效地保证了两个京局和各省钱局铸钱的原料供应,从前引有关铜斤开采、煎炼、收买的规定不难看出,官铜店同时具有垄断开采权、征税、包买铜斤等多重的职能,收买铜斤的价格是官府决定的。根据《云南运铜条例》,铜斤的运输更是带有徭役征发的性质。(64)所以, 清代云南铜矿的开采与运输确实不是一种市场的行为 ,京局和各省钱局铸钱时可能有成本核算的做法,但其铸钱原料的价格,绝非市场调节的结果。 也正因为如此,政府才有能力通过对制钱铸造的控制,来维持1∶1000的银钱比价大致稳定 。 康熙元年至二十三年,朝廷在东南沿海实施“迁界”,同时禁止沿海居民出洋贸易 ,慕天颜的《请开海禁疏》详细描述了因为“海禁”,白银不能输入中国所引致的严重社会后果: 银两之所由生,其途二焉,一则矿砾之银也,一则番舶之银也。自开采既停,而坑冶不当复问矣。自迁海既严,而片帆不许出洋矣,生银之两途并绝。则今直省之所流转者,止有现在之银两。凡官司所支计,商贾所贸市,人民所恃以变通,总不出此。而且消耗者去其一,堙没者去其一,埋藏制造者又去其一,银日用而日亏,别无补益之路。用既亏而愈急,终无生息之期。如是求财之裕,求用之舒,何异塞水之源而望其流之溢也,岂惟舒裕为难。而匮诎之忧,日甚一日,将有不可胜言者矣。 …… 犹记顺治六七年间,彼时禁令未设,见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自一禁海之后,而此等银钱,绝迹不见一文。即此而言,是塞财源之明验也。可知未禁之日,岁进若干之银;既禁之后,岁减若干之利。揆此二十年来,所坐弃之金钱,不可以亿万计,真重可惜也。(65) 注: 开海禁就会有输入型通胀,不开海禁就会丧失国际贸易的大好机会。 慕天颜的这两段议论,被现代的研究者一再引用,以说明17世纪美洲白银对中国正常市场活动与百姓生计的重要性。其实,如果仔细解读《请开海禁疏》全文,慕天颜强调的重点仍在于白银进口对于解决朝廷财政困难的重要性。首先,他就讲明上疏的缘由在于回应康熙皇帝有关财政问题的一个谕旨: 查得户部疏称,需用钱粮甚多,今内外诸臣,有将米豆草束等项价值,题请加增者;有称百姓困苦,题请蠲缓者;有称百姓困苦,条奏赈救者。今江南等处灾荒,又见告矣。倘概议不准,恐民生不遂,有负皇上爱养斯民之至意;若竟从所请,则钱粮愈少,军需不足。岂得不预行筹划。在外督抚,身任地方,知之必悉,如何使百姓不致困苦,以足国用,有益兵饷之处,俱行陈奏等因具题。奉旨九卿詹事科道会同确议具奏。钦此。在奏疏中,慕天颜极力主张通过海上贸易解决问题: 由今天下之势,即使岁岁顺成,在在丰稔,犹苦于谷贱伤农,点金无术,何况流亡迭见,灾歉频仍。于此思穷变通久之道,不必求之天降地出,惟一破目前之成例,曰:开海禁而已矣。矿砾之开,事繁而难成,工费而不可必,所取有限,所伤必多,其事未可骤论也。惟番舶之往来,以吾岁出之货,而易其岁入之财。岁有所出,则于我毫无所损,而殖产交易,愈足以鼓艺业之勤。岁有所入,则在我日见其赢,而货贿会通,立可以祛贫寡之患。银两既以充溢,课饷赖为转输,数年之间,富强可以坐致。较之株守故局,议节议捐,其得失轻重,有不啻径庭者矣。 奏疏最后,他还是强调上疏的立足点在于应对当时“需饷浩繁,民生困苦”的困境: 兹因需饷浩繁,民生困苦,上廑庙堂之忧,更烦院虑之切。再三筹计,展转思维,以为微利轻财,未足以补救今日。必当致财之源,生财之大,舍此开禁一法,更无良图。 扩展阅读: 陈春声、刘志伟:《贡赋、市场与物质生活——试论十八世纪美洲白银输入与中国社会变迁之关系》 《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年第5期 
72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20140310:止损白银多单,平纤板空单,加空焦煤
热度 1 爱飞的阿尔飞 2014-3-10 15:14
空:PTA、沥青、螺纹、焦煤(+)、铁矿、棉花 、动煤 多:豆粕、豆油、棕油、菜油、白糖、鸡蛋、菜粕 平:纤板、白银 收盘权益:427202 净值破2.0,庆贺一下,不过很快跌回的可能性极大,行情有点出乎意料,不敢太乐观。到年底如果能够保持在30w以上就不错了。
个人分类: 期货|500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20140306:平玻璃、大豆,加空焦煤,加多菜油
爱飞的阿尔飞 2014-3-6 15:19
空:PTA、沥青、螺纹、焦煤(+)、铁矿、棉花 、动煤、纤板 多:豆粕、白银、豆油、棕油、菜油(+)、白糖 平:玻璃、大豆 收盘权益:347012
个人分类: 期货|39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20140224:平玻璃菜粕空单、开空焦煤铁矿螺纹、加仓白糖
热度 1 爱飞的阿尔飞 2014-2-24 15:16
空:PTA(+)、塑料、沥青、螺纹(0,+)、焦煤(0,+)、铁矿(0,+) 多:豆、鸡蛋09、棉花、早稻、豆粕、白银、棕榈、豆油菜油、白糖(+) 平:菜粕、玻璃 收盘权益:322616 今天是哀伤的一天,上周刚刚把空单处理的七七八八了,多单也加满了,今天就来了个大跌,这么好的下跌行情,只赚了个盒饭钱,特别是焦煤比较可惜,程序的错误导致错误平仓,损失了万把块不说,现在的位置是差多了。不过这也都是没办法的事情,趋势并不是那么好跟的,它总会想尽各种办法来摆脱你,折磨你,这个时候,就要发挥不要脸的精神,发现错了,就马上认错再贴上去。
个人分类: 期货|35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20140217:止损沪铝空、白糖多单,开空沥青,开多胶板,加多白银 ...
热度 2 爱飞的阿尔飞 2014-2-17 16:06
空:焦煤、铁矿、PTA、塑料、沥青(0,+) 多:菜粕、豆、鸡蛋09、玻璃(+)、棉花、早稻、豆粕、白银(+)、胶版(0,+) 平:白糖、铝 收盘权益:328964 今天亏的不算少,要不是白银,会更多。
个人分类: 期货|503 次阅读|5 个评论
分享 20140214:平空豆油、鸡蛋05,加空塑料、PTA,加多豆粕,开多白银 ...
爱飞的阿尔飞 2014-2-14 15:22
空:焦煤、铁矿、PTA(+)、沪铝、塑料(+) 多:菜粕、豆、鸡蛋09、玻璃、棉花、早稻、豆粕(+)、糖、白银(0,+) 平:鸡蛋05、豆油 收盘权益:342913 祝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个人分类: 期货|37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20140211:平白银、纤板空单,加仓棉花多单
热度 1 爱飞的阿尔飞 2014-2-11 16:27
空:焦煤、糖、豆油、铁矿、PTA、鸡蛋05、沪铝、塑料(0,+) 多:菜粕、豆、鸡蛋09、玻璃、棉花(+)、早稻、豆粕 收盘权益:345780
个人分类: 期货|41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20140128:平棉花,空菜油棕榈油纤板,空早稻被止损
爱飞的阿尔飞 2014-1-28 17:03
空:焦煤、糖、豆油、铁矿、白银、PTA、鸡蛋、菜油(0,+)、棕榈油(0,+)、纤板(0,+) 多:菜粕、豆 平:棉花 收盘权益:355808
个人分类: 期货|37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20140123:持仓不变,继续大幅回撤
爱飞的阿尔飞 2014-1-24 19:48
空:焦煤、糖、豆油、铁矿、玻璃 、白银、螺纹、PTA、鸡蛋 多:菜粕、棉花、豆 收盘权益:334022
个人分类: 期货|39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20131211:开空早稻,加仓螺纹,平白银、动煤
热度 1 爱飞的阿尔飞 2013-12-11 16:27
空:焦煤、糖、棕榈、早稻(0,++) 多:豆粕, 塑料, 玻璃,PTA, 螺纹(+),菜粕 收盘权益:213076
个人分类: 期货|387 次阅读|6 个评论
分享 20131121: 加仓白银、开空菜粕01、开多棕榈
爱飞的阿尔飞 2013-11-21 22:14
空:jm,SR,ag(+),rm05,a 多:y,m,L,rm01(0,++),p(0,+) 收盘权益:206106 今天菜粕01突破开多,跟菜粕05的空单形成了对冲,有意思,希望至少有一个最后是对的,别2个都止损离场。
个人分类: 期货|36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20131119: 止损菜油多单,加仓白银空单
爱飞的阿尔飞 2013-11-20 16:25
空:jm,SR,ag(+),rm 多:y,m 收盘权益:204153
个人分类: 期货|32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20131031:止损白银、加仓郑麦空单
爱飞的阿尔飞 2013-10-31 19:50
空:rb、fg、PTA、JM、WH(+), a, RM, m 多:P 收盘净值:228897
个人分类: 期货|30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20131023: 开多并加仓白银,开空并加仓焦煤
爱飞的阿尔飞 2013-10-23 21:28
20131023: 开多并加仓白银,开空并加仓焦煤
空:螺纹、玻璃、PTA、JM(0,++) 多:L、SR、棕榈, ag(0,++) 收盘净值:223349
个人分类: 期货|39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20131008:平白银棕榈,加仓菜粕1401,将一半m1401换成m1405,开空焦煤,开多塑料,开 ...
爱飞的阿尔飞 2013-10-8 15:19
空:菜油、豆油、螺纹、玻璃、PTA、焦煤(0,+) 多:郑麦、m1401(-)、m1405(0,+)、rm1401(+)、L(0,+) 平:棕榈、白银
个人分类: 期货|40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20130923:加仓白银、棕榈、菜油,平仓菜粕空单
爱飞的阿尔飞 2013-9-24 09:27
20130923:加仓白银、棕榈、菜油,平仓菜粕空单
今天亏的不算多,感谢长假。
个人分类: 期货|40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20130917:加空玻璃、PTA,加多豆粕,加仓菜粕失败
热度 1 爱飞的阿尔飞 2013-9-17 19:45
20130917:加空玻璃、PTA,加多豆粕,加仓菜粕失败
空:棕榈、菜油、螺纹、玻璃(+)、白银、菜粕(+,-)、PTA(+) 多:豆粕(+)、郑麦、白糖
个人分类: 期货|50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20130916:加空棕榈、菜油、螺纹,开空菜粕、PTA
热度 1 爱飞的阿尔飞 2013-9-16 17:14
20130916:加空棕榈、菜油、螺纹,开空菜粕、PTA
持仓: 空:棕榈(+)、菜油(+)、螺纹(+)、玻璃、白银、菜粕(0,+)、PTA(0,+) 多:豆粕、郑麦、白糖
个人分类: 期货|463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20110911:平仓白银多单
热度 2 爱飞的阿尔飞 2013-9-11 16:57
20110911:平仓白银多单
多:豆粕、郑麦、白糖 空:棕榈、菜油、玻璃 前几天忙着内部评审,今天终于弄完了,不知道过不过的鸟,期货上遭受打击(开始要亏本金了),工作上就不要再打击我了。
个人分类: 期货|524 次阅读|8 个评论
分享 2013-08-29:平仓螺纹、胶、棕榈、豆油、豆1 ,只留下白银和双粕多单 ...
热度 1 爱飞的阿尔飞 2013-8-29 21:12
2013-08-29:平仓螺纹、胶、棕榈、豆油、豆1 ,只留下白银和双粕多单 ...
多:白银、双粕 砍: 螺纹、胶、棕榈、豆油、豆1 止损单纷纷成交,今天被彻底打回原形,入市以来最大的打击,这一波的利润不仅损失殆尽,还搭进去不少,需要好好反思。还剩下仅有的2w利润,而白银和双粕的回撤才刚刚开始,不知道剩下的利润能否抗住回撤。无论如何,我已经做好了本金亏损的准备。这两天的惨痛教训让我明白,我要学的还很多,我离成熟的路还很遥远,但是我不会放弃的,我会坚持下去,为自己加油。
个人分类: 期货|481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2013-08-28:平仓焦煤、玻璃,开多L、TA、早稻失败
爱飞的阿尔飞 2013-8-28 18:01
2013-08-28:平仓焦煤、玻璃,开多L、TA、早稻失败
多:螺纹、白银、双粕、胶、棕榈、豆油、豆1 砍:焦煤、玻璃 开多失败:L、TA、早稻 今天损失惨重,净值较昨日减少0.2,比今日最高点少5万多,而且这还是在白银和豆粕并没有显著回撤的情况下,期货确实太可怕了。
个人分类: 期货|41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2013-08-23:加仓白银失败,开多橡胶
热度 1 爱飞的阿尔飞 2013-8-23 16:48
2013-08-23:加仓白银失败,开多橡胶
空:郑麦、塑料 多:焦煤、螺纹、玻璃、白银(+,-)、棕榈、双粕、胶(0,+)
个人分类: 期货|47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20130821:加仓白银失败、平仓塑料、将一半rm1311换成rm1401
热度 3 爱飞的阿尔飞 2013-8-21 15:55
20130821:加仓白银失败、平仓塑料、将一半rm1311换成rm1401
持仓: 空:玉米、郑麦 多:焦煤、螺纹、玻璃、白糖、白银(+,-)、豆粕、棕榈、菜粕(1401,1311) 砍:塑料
个人分类: 期货|56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2013-08-09:止损白银,加仓焦煤
爱飞的阿尔飞 2013-8-11 22:44
持仓如下: 空:豆油、棕榈、棉花、稻子、豆粕、豆1、玉米 多:塑料、TA、白糖、螺纹、焦煤(+),胶
30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2013-08-07:开空豆粕、玉米、白银,开多螺纹
爱飞的阿尔飞 2013-8-7 21:40
空:豆油、棕榈、棉花、麦、锌、稻子 、豆粕(0,+),银(0,+)、玉米(0,+) 多:塑料、TA、白糖 ,螺纹(0,+)
44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白银之歌
热度 9 明月回春 2013-3-23 12:39
白银之歌,罗森的新作。 没错,就是内个专门写H小说的罗森。 不过这次不是了,这次是轻小说。 没办法,再固执的人也得面对现实。H书本来就上不了台面,现在市场更是萎缩的一塌糊涂。。。 愣是逼得罗大从良了。。。 所以说是人民(币?)创造了历史。。。 基本上罗大一贯的路数是拿来主义+漫画、动画、游戏三位一体。 读起来还是轻松加愉快,难得的是不小白。 现在已经出了8本了。 不得不说,罗森出书的连续性非常的职业。 http://www.tadu.com/book/366292/ http://www.tadu.com/book/366292/toc/
个人分类: 生活不在别处|755 次阅读|6 个评论
123下一页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7-1 05:10 , Processed in 0.069540 second(s), 5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