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爱吱声 返回首页

gordon的个人空间 http://129.226.69.186/bbs/?66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中国的白银时代

热度 2已有 349 次阅读2015-2-20 05:59 | 中国, 白银

      中国是一个很奇怪的国家,糊里糊涂的。

      中国人实行事实上的银本位,但它本身不产银。

      实际上当时主宰世界白银市场的是英国人,就是伦敦市场。美国是北美的白银交易中心。

      中国的官方汇率是汇丰银行定的。但不是强制,行业自律的  (汇丰定的有波动的话,其它银行可以不从汇丰购银,从而影响银价波动)

       上海市场有众多的参与者,他们共同决定了白银的价格。

       废两改元是一个大的创举,底下就是法币。(废除白银)



注:对于纸币规律,摸索的太少了。

       白银的定价主要在伦敦市场,还有就是 汇丰银行 (美国也定不了,美国只是北美的白银中心)

       英国人本身就不搞强制,行业自律的。

        跟现在一样,“经纪人” 是不能交易的,不能拥有自己的账户。有期货和现货,可以对冲。

       伦敦仅有四家金银经纪公司,但它们都历史悠久且久负盛名。每天,这四家经纪公司决定银价。

       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因为它是白银的全球市场的中心。(这四家应该能查的到)

       中国这边就是汇丰银行

        1873-1931年间,与黄金相比,白银大大贬值。除了短暂的逆升,大部分时期白银价格呈持续下降的趋势。

*****************************************************************************************

         英国是历史上超过蒙古帝国的世界最大的国家,都没有敢叫中国。

         弹丸小国,就敢自称是 “世界的中心” 。 呵呵

         蒙古是历史上版图世界第二大的国家。(在英国之前,还确实是)

*****************************************************************************************

        1912-1934 年中国工业的年平均增长率是9.4%,超过了日本(6.6%)、英国(4.4%)、俄罗斯(苏联)(7.9%),然而工业化对其他经济部门的影响不甚清晰。

        对整个经济体而言,1933年,工业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2%,而农业占到了60%.

        基数太低,增长率高有毛用啊。 增长率高,只能说明以前太差了。

*****************************************************************************************

         一战期间和战后,棉纱需求和原棉获得方面都利于中国工业,中国纱厂遂走向繁荣。(发点战争财,日俄战争都挣了一笔了)


         五四运动也令中国纱厂所占市场份额得以扩大,在“抵制日货”和“提倡国货”等口号的影响下,低于20支的日本粗纱在中国市场几乎全部消失了。

          高涨的民族主义也给棉纺工业带来了繁荣,生产规模明显扩大。自1914-1922年间,有49家工厂建立,其中39家都是在1920-1922年间开张的。

           尽管不能取代更细的日本纱(大于20支),但中国纱厂成功地抓住了日本人曾经统治的粗纱市场。中国棉纱供应在1931年只占国内市场的1/3,但战后达到了70%,甚至在1921年达到了约90%.

         1918年和1919年中国喜获棉花丰收,充足的原棉使价格保持在低水平。

         通常,中国出口原棉几乎80%被日本购买,但在1919年,白银汇率的上涨和印度棉花大丰收使印度棉更加廉价。结果,日本纱厂转而从印度购买原棉,将从中国的进口降低了25%.这导致中国国内市场原棉泛滥,价格持续低迷。

        1919年,棉纱价格上升到每包41.5两,而原棉下降到每担2.75两。在“纱贵花贱“的有利条件下,中国纱厂可获得高达每担50.55两的利润

        工农业剪刀差,这是有传统的,哈哈

        强制积累

        1919年5月4日 的 “五四运动” ,真猛!!!

        这个五四运动,我估计有点象《奔跑吧,兄弟》, “ 感觉很好,需要出去跑一跑,浑身轻松兴奋莫名其妙 ”

        北洋实行的又是 “精英教育” ,有知识,又有钱,它们会服气,呵呵

*****************************************************************************************

         1904年,相对白银而言,铜价急剧下降,这对中国纱厂是有利的。那一年,以印度棉纱为主的进口棉纱数量较之十年前增长了七倍,不过进口量也从那一年开始下降。

         总体上,从1899-1919年,机纺棉纱的供应总量大约仍保持在400万担,只是这一时期中国棉纱的比重增加了

         但是,直到1920年代,局面始终是中国、印度、日本共同竞争中国农村市场有限的粗纱需求。


注:没有一件事是没有来由的。1904年日俄战争开始累积,到1920年,总爆发。

*****************************************************************************************

         在景气的年头里,中国棉纱产量从1913年的140万担上升到1922年的500万担,超过了据实际估算的供应农村市场所需的400万担,而且,市场对粗纱的需求减少了;由于机械织布在战后的农村地区得以立足,这些织布机以及城市纺织厂的产出便取代了传统的土布,机织布需要更细的棉纱,通常要大于20支,有时需要36支或42支。

         用这样的纱线织成的布又宽又薄,而且耐用。中国人管这种机织布叫“改良土布’,这表明人们认识到它比传统手工纺织品更为精良。但却是日本工厂而不是中国工厂能满足这些新生需求。

        日本纱厂最先是向中国市场出口粗纱,当成本增加迫使日本企业退出粗纱市场后,日本贸易公司转而向中国出口大于20支的细纱。但是,日元对中国白银高汇率妨碍了日本纱的出口。1925年前后,日本对中国的细纱出口几近停滞。

        鉴于此,日本企业开始在中国建厂,以避免汇率的负面影响,并利用廉价的中国劳动力获利。1920年初,在华日本棉纺厂迅速增加,截至1924年,共有35个纱厂,拥有纱锭 1062288枚,较1919年增长3.7倍。

       日本在华纱厂专门生产一种适合机织布的超过20支的细纱。由于中国短绒棉不适合生产细纱,日本纱厂就从美国进口长绒原棉


       长三角地区,以前是用当地的原棉纺粗纱,1920年代中期,来自农村手工织布业的需求停滞下来;相反,适合机器织布的新兴棉纱市场却兴旺起来。这种发展迫使中国转产适合机织的细纱。

        短绒棉只适合纺粗纱。直到1930年,上海和长三角纱厂所需的原棉仍有约60%来自周边的农村,因此,大多数中国纱厂仍继续生产粗纱。


注: 1920年前后,日本纱厂 大幅增加。中国纱厂也增加了。

*****************************************************************************************

        新鲜蚕茧容易变质,难以长时间储备大量蚕茧。蚕茧一旦从农村收购过来,工人们就必须尽快缫丝。

       缫丝呢,要赶工,就跟富士康一样,订单来了,赶紧干。

       其实跟建筑业更象,料不能在现场堆,不然 “下面的料”  进不来了。

       解决这个问题啊,有待于项目管理水平的提高。这个得是有大项目经验后,才能解决。

       
         在1890年代至20世纪头几年,丝厂得不到足够数量的高质量蚕茧。尽管长江下游盆地是主要桑蚕区,但提供给城市机器缫丝厂的蚕茧有限。太湖南岸传统的养蚕区,农民们把多数蚕茧留下为自己手工缫丝用。农村传统的手工纺织业令城市新建的缫丝厂在收购蚕茧上遭遇困难,只有像无锡、武进、江阴等太湖北岸新的养蚕区为上海的丝厂供应蚕茧。

        无锡与上海水路相连,交通便利,遂成为供茧的主要中心。一战结束之后到1930年间,丝厂数量和丝机数量都在增加,产能随之增长。无锡成为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丝业中心。


        法国在一战结束前一直是中国丝的主要进口国。法国要在手织机上织出质地精良的丝织品,必需用细丝线,中国丝尤其从无锡茧抽取的丝完全符合这一要求。

       一战之后,法国对生丝的需求萎靡。(所谓的高利贷国嘛,法国是向俄国输出资金、设备,一战前,俄国钢铁工业和法国相当)

       中国丝厂只好向美国寻求新的市场,19世纪末期,美国就成为重要的生丝消费国,进入20世纪则已是最大消费国。中国丝厂打入美国市场并不容易,因为那里原本被日本生丝所占领。杜邦发明了尼龙,日本丝织业彻底玩完。

      当年中国纺织业的一大特点,就是严重依赖金融机构的贷款

*****************************************************************************************

        传统上,中国商行采取合股制,即亲友合伙开办,共担责任,分享利润。

        而建一个机械化的纺织厂比开办传统商行需要更为庞大的原始投资,然而中国经济缺乏便于募集大量资本的机构。

        在中国,礼仪、道德、信仰和社会行为都同儒家伦理而不是与规定社会准则的法律相关联,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人们通过血缘关系纽带组织起来,因而群体比个体负责更易获得认可,官方支持比法定的商业权利更具合法性。

        这种制度安排的缺点在19世纪中叶愈发明显,中国人善于经营朋友、家庭结成的商业小团体,但在轮船、矿山和铁路等资本密集型的企业运营上则十分落后


         不打破这种社会安排,发展不可持续。

        现在明白难度在哪儿了,为什么资本密集型企业,一定是国家办的。

        这是因为社会是一个更顽固的对手。


注:计划经济,当年日本和德国也想搞。实际上我们是跟着德国和日本混的,总体来说,师傅选的不错。



膜拜

鸡蛋
1

鲜花

路过

雷人

开心

感动

难过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马鹿 2015-2-20 06:38
羊年吉祥!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7-3 02:26 , Processed in 0.026673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