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SU7上市了。标配起价21.59万人民币,Pro涨价到24.59万人民币,Max最高,大到29.99万人民币。雷军此前在网上装模作样地征询公众意见,问小米SU7卖多少价才合适,好像要走优质优价的路线,结果成为业界良心,这一招玩得不错,开售27分钟就达到5万辆的预定量。 a8 M {% i3 D0 |& s; ]
8 {$ R) C) l( E1 b7 E
# g. l0 V9 k+ Q4 E0 ]& {1 Y小米SU7
: K* T2 r- {: O' \% X$ d1 Z* q$ c; e' Z
世界上手机厂家很多,小米不是最早的,不是最大的,不是最炫的,也不是最潮的。但小米是世界上手机厂家里唯一造成汽车的。
0 [3 u+ Z8 N" p9 ^* ?2 J$ W9 Q$ E. ^0 ]4 Z
小米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小米造车有整个中国汽车供应链的支持,否则小米没有可能在三年内造成车。必须指出的是,中国汽车供应链不是在帮衬小米,不是图“手机大厂也能造车”的为国争光,只是有利可图的生意而已。
) J0 O& n7 T) i1 i0 X& D6 b( C) `5 X- O, K
在小米之前,苹果逃跑了。( C4 _2 w" r- \1 H' n$ b
5 C$ y2 _1 Z+ h9 n
6 F3 R0 i5 ?' `* }
; G* D5 s; ~) c, {
3 {7 Z5 Z! j5 i
0 A/ o6 X- D' ]6 |+ _8 D
0 v5 F/ D! G" B, j b+ n# D苹果从来没有公布过苹果汽车的样子,坊间流传过很多想象图,这里是几个* `* U) U' C: {) ]
2 O- v/ t% f6 [) Y苹果在10年时间和上百亿美元的投资后,放弃了泰坦计划,从造车的战场上逃跑了。苹果的失败不在于眼光和魄力,而在于供应链。苹果只有背靠中国供应链才可能造成车,但在当前的脱钩大环境里,这不可能了,而政治正确的美国(包括盟国)供应链填不动电动汽车这个空,特斯拉还得靠中国供应链才补上产能和盈利的缺。这还是出牌早的好处,现在也难了,福特与宁德时代合作失败就是例子。若干年后,这可能成为商学院里投资失误的案例。3 J' @) B$ ]4 j: V2 C
2 u7 {3 f# Q2 E! F4 k2 E但苹果不是唯一的。+ I: d! P% B) Q& c
( _! K! Y1 j% y& a6 v
在中国之外,三星手机是唯一能打的。难说三星是否有意造车,三星从来没有公布过造车意图,这是有原因的。; w5 l. K) Z* J8 U! i
9 _7 R" v$ q3 l三星是大财团,基本的重工业基础没问题,三星造船就是与现代、大宇并立的韩国三大造船巨头之一。但三星没有造汽车的基础,汽车是现代的天下。三星更没有汽车电池的技术和产能,那是LG的。韩国工业是围绕财团组建的,财团之间绝少互通有无,三星很难利用现代的供应链,自己重造一个则工程量太大,风险不可接受。
* U# O! G4 G* w- e; \% y4 Q9 ^9 Q$ @4 x2 ]0 x
和三星差不多境地的还有LG。LG能自己解决电池,但电车不只是电池。LG的强项在电子、家电、化工,没有三星这样的重工业基础,LG造车难度至少和三星一样大。
@( ?: i9 ^3 \; k* {) h5 E0 Z0 ~
; k1 m* S" u7 h' U在理论上,三星出电子,LG出电池,现代出造车,三家联手是可以打造韩国电车的领军企业的。但现代自己就在折腾电车,LG也不是没有电子,联手对谁都缺乏动力,不联手又谁都搞不大,只有现在这样搁置了。7 ?$ S! a5 l8 y
4 ^( b; W* t l% c谷歌真是有过造车计划,但在2016年就放弃了,现在专注做智驾、车上娱乐和导航的第三方供应商。“欺软怕硬”是美国先进制造业的通病,也是美中经济与科技竞争的死穴。
6 _) T1 n% ~ G& p- C2 p( \1 R
5 Y Y6 @: \: _5 D' i摩托罗拉现在联想旗下,联想在2023年放风要造车,现在还不好说是跟风还是搅局。联想真要造车,供应链方面的条件和小米相似。中国的汽车供应链相对不依附于大厂,而是业界的“公共资源”。
* ~4 T+ f, x/ u+ L7 C) S% r5 v+ z; ^ V1 d$ Z r
手机品牌还有索尼。尽管索尼手机现在顶多混个脸儿熟,是否还能算主流手机品牌都不好说,索尼倒是认真推出过造车计划的,但现在可能都没人记得了。
3 x6 p" o" @: f! h0 x ~7 Q* \5 g1 s6 P: |8 R6 Z
2 D& j2 o& X" P+ f' c! G! I$ D
索尼曾发布单干的Vision S
' o, e9 {, E' v/ g! `8 b" ]( C; p6 g0 a! s
索尼在2020年发布过Vision S概念车,当时引起一阵轰动,但后来就没消息了。$ E, ? w: G+ R+ k
( z% k1 G) b& c2 N* K# S
7 S( U) L# A8 U: {9 }: i后来与本田联手发布Afeela,计划在2026年发售
A& d2 c( G) [; J% A3 h
& `& Y4 o) i. A2022年,索尼和本田联手推出Afeela,看样子是把Vision S回炉一遍。有意思的是,日本才是财团体制的始祖,索尼在巅峰时代曾经触角伸得很长,连电影和相机工业都伸进去。2020年已经风光不再,但还想再搏一下。" W0 k3 l0 p- }5 Q, {
0 n' K; s! v& _- |+ N0 P- R问题和三星一样:索尼没有条件接触日本汽车大厂的供应链。所以走了几步撞墙后,改而与本田联手。4 N8 ?% s( p/ z! D7 Q
6 M$ Y5 _! b1 [ p; [5 {; B' m
本田当然是汽车大厂,有完整的供应链,但那是油车的,只有车身和行走部分对索尼-本田联合体有用。本田电车方面并不强,否则也没有索尼的事了。还需要解决电池问题,可能需要找上松下。0 m5 t d, l3 N5 n8 m+ v- D$ O
5 L0 V3 v% G6 S' `/ ]
索尼-本田的问题在于领导权。索尼和本田都是足够大的公司,都不会轻易将电车这样大的业务置于对方主导之下。这是强强联手的天然问题。
4 F ~, q. @! Q
1 Z8 g4 u& a. o- { n4 d F索尼-本田还有双方对联合推出电车有多认真的问题。如果都只是伸一只叫试水,但不想全身心跳进去,合作就走不远。
. L8 w! f# A% ]3 L0 v& ]& u& e' b' [% {' }
在中国电车席地而来的现在,索尼-本田也有后发而难以制人的问题,在技术、成本、市场上都有问题。日本市场或许还可以靠保护主义吃下,但日本汽车从来都是需要在出口市场上大杀四方才能茁壮成长的。
* ^6 b$ t0 y2 S9 r; u: X: L0 J0 N! ^6 q: E& C6 w
现在连美国市场都难了,美国的保护主义是连盟国都杀的,60-70年代那种大大咧咧早就一去不复返了。亚非拉曾经是日本汽车的风光地,现在油车还能靠惯性玩一段,电车一点戏都没有了。
* C8 J7 A& a3 d( A- y( S! l- w* T2 W$ @" B2 C
最大的问题是成本上根本没法与中国竞争,而亚非拉市场对成本和价格比欧美市场要敏感得多。) y9 o( F+ }) n! b. m D
8 S7 L" k* [* X! J8 a8 H; s$ e
这不仅是索尼-本田的问题,也是所有“中国之外”的汽车公司的问题。+ f# @1 Y; G2 q6 \
9 d; Z! |* c W# M
耶伦马上又要访华了。她在3月27日佐治亚州一个得益于《芯片法案》而重新开工的美国绿色能源公司演讲时,特意指出中国光伏、锂电池和电车的过量产能和低价销售对世界的危害,一般认为,这将是她访华要与中国重点谈的事宜。0 t: i3 R. a; i) h, A* w: w" E
0 |* c: q7 |* s有意思的是,由于美国的贸易壁垒,中国电车并没有进入美国市场,中国光伏和锂电池也在美国市场受到限制,她要谈什么呢?欧洲、日本的问题难道不应该欧洲、日本来谈吗?+ g8 F1 L/ x! }8 L9 b
6 t1 m! x& R Y1 C9 }
再者,中国电车正处于新一轮极端压价之中,但中国电车是赚钱的,在出口市场尤其赚钱。产品定价不仅由有用性和成本决定,也由市场稀缺性决定。中国电车的成本太低了,在欧洲售价几乎比中国翻倍,依然热销。没有谁与赚钱过不去。这弄得连“倾销”的罪名都安不上,只能用“国家安全”这个口袋罪来套了。) x1 I( J# R P
. r) i' n/ N4 Y9 [8 d由于电气化道路不顺,欧美有开倒车的趋势,油车或者油电混动有第二春的意思。这只能保护一时,因为油车的内在成本比电车更高,内燃机在本质上是通过高频率受控爆炸做功的,材料、制造复杂性方面的要求没法降低,成本地板较高。电动的地板则还在继续降低。5 Z8 i# n% a; y% \
* h1 [4 I/ x) K( b* M
弄不好,欧美汽车是下一个小院高墙的领域,只能在保护下苟活。但这也别想出门一步了。" f% H, y/ g% w, p/ G$ K# ~
" _% v k) z1 M+ Q
小米汽车最后有多成功或者多失败,现在断言太早,但小米汽车是中国工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中国真是进入制造业自由王国了。造车自由代表的制造业综合实力和供应链完整性,其意义是怎么说都不过分的。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