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道精锐,人们首先想到的通常是先进装备,然后想到的是霸气,最后才想到进取精神。这是不对的。. x9 p! O9 V" W& f$ G
/ u4 E( K! ]. b, R! e8 M
先进装备与精锐部队不能划等号。先进装备不能自动打造精锐部队,精锐部队采用的也未必是最先进的装备。更加准确地说,精锐部队的装备如果可以自选的话,更多地以需要为准,而不是以先进程度为准。比如说,美国空军最精锐的战斗机中队不是F-22中队,而是野鼬鼠中队。野鼬鼠过去装备的是F-4G,这是从F-4E改装而来的,那个时代主力战斗机中队都已经大批换装F-15、F16了,F-4G是最后退役的F-4。现在的野鼬鼠装备的是F-16CJ,这些是从F-16 Block 50/52改装的,预计也会成为最后退役的F-16。在地上,精锐的三角洲或者海豹部队的基本武器依然是M4,与装甲步兵连的大头兵没有差别,而不是科幻级的带电脑射控和制导子弹的超级步枪。在不久前的美国陆军坦克比赛中,常备军输给了国民警卫队分队,后者的M1A2坦克的升级状态同样不如前者。美国佬到处宣传唯武器论,但到了自己这里,人与武器的关系还是很清楚的,一点不糊涂。6 T$ y8 Z1 o& @7 k' H: S6 @. P
' M8 u0 r% O. [) N* A/ B
精锐部队可以有一点霸气。但在现实中,越是精锐的越是低调,因为用不着用挂在脸上的霸气来显示出精锐。这就和学界大师一样,谁把大师写在自己额头上,到处唯恐人家不知道他是大师,那就只可能是小丑一个。即使有几分学识,也绝无大师风范。只有真的精锐了,才更加体会到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才体会到学无止境。很多年前,我在纽约USS Intrepid博物馆的时候,正好看到Navy SEAL公关表演,他们也放了一个展台,与民众互动,一个个绝对是和眉善目的,当然要是过起招来,绝对是杀人不眨眼的,把你撕了嚼了只是当下酒菜的。他们都谈不上彪形大汉,中等身材,学生模样,精壮但不孔武,文质彬彬的。- V" ], s `/ z# K# n) J
3 _$ S6 C9 B" `0 N+ i. S
进取精神,这才是精锐的本质。不满现状,精益求精,自我超越,这才是精锐!这倒不一定是许三多式的硬要比你强一头,而是out of box thinking,根据需要自己动手。比如说,在还没有空地数据链的年代,特种部队充当FAC(前沿空地引导),只有用步话机呼叫。不仅效率低,还容易出错。他们想出来的办法是用modem接上无线电,上传数据。这还是56bps的年代,但这还是比口头呼叫强多了。在塞尔维亚,空中的F-16就用无线电加modem与地面的特种部队联系,极大地提高了效率和准确性。从这个思路开始,逐步正规化,就是现在的Rover终端,从最初的文字上传,发展到后来的图片上传,和现在的视频上传。在技术上,这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东西,但很实用,而且是跳出传统的研发链,后来才返回到正常装备系列的。特种部队在轻武器上自作主张搞改进的更多,M4的弹匣正反用橡皮筋捆绑起来,换着打,也是他们的首创,现在成为正规军也接受的做法。要等正常的研发和采购过程,那得猴年马月了。
6 ]4 `# a! H5 j3 D& @ |2 R& h, P* ~" S0 ^: C
前面提到的小兵自己动手,改进通信系统,我没有引全整个故事,要全貌(当然只是公开的部分)那要去看原文了,所以链接放在那里。通信系统的源代码肯定不是小兵能自己动手改动的,这种embedded system的源代码用户根本接触不到,就像我们看不见Win10的源代码一样。但这些系统都不是孤立的,都是留有对外接口的,不管是API、OLE、DCOM还是什么形式,不仅开发团队自己要用,也提供给用户用,只是通常绝大多数用户对这些都不会碰。这个小兵碰了。在文章里写到,他后来卡壳了,但最后在战友的启示下,用了quick and dirty的方法解决了问题。他做的不是源代码级的东西,而是system integration层面的。
* v0 q2 W- y# ]/ J
, G9 M+ |- \) ^' B这牵涉到系统的通用性。军队的通信系统的第一功能就是要上传下达,要是和友军的系统不能通信了,那什么都白搭。文章中没有说道细节,但估计兼容性是保证的。事实上,除非改变通信协议,兼容性应该没有问题。他做的是战术组网,估计是自适应组网一类,或者蜂窝组网,在主台被电磁攻击瘫痪后,下属的分台担任转发任务,从树形结构变为网格结构。这只是我的猜想。这是完全在用户编组能力范围内的,但一般用户不会去动,现有功能用足就已经很好了。' |1 ?2 |4 B; G' S
& P7 C# `/ A& A4 T- w* k X( [
这牵涉到“自说自话”改动的问题。从开发团队来说,用户“自说自话”改动几乎像侮辱一样,“这不是说我无能嘛!”其实不是这样的。开发的设想和用户的体验不总是一致的,用户用出开发想都没想过或者认定不可能的事情不少。米-24直升机在设计的时候,是不能翻筋斗的,据说气动上不可能。但阿富汗苏军反应,翻筋斗的时候有什么问题,设计局一口回绝,不可能,根本翻不了筋斗。结果阿富汗苏军把总设计师叫到巴格拉姆,亲自翻给他看,这才心服口服,然后开始解决问题。近一点的例子:Adobe Photoshop的很多新功能都是用户自己琢磨出来,用macro实现了特定功能,被Adobe看去,整合进去,成为他家的新功能了。
" f& k, Y8 |3 {- d# L. @( S5 w1 y4 V4 D ~# ]9 _
技改是一个科学过程,在工业上叫Management of Change,简称MOC。大意就是要有一定之规,最重要的还是危害控制,任何技改对人对物的危害不能超过以前,基本功能不能低于以前,放弃的功能要有严格评估。在技改实施之前,要测试,然后才有推广。但这东西毕竟破坏了标准化、通用化,接下来就是把这非标准变为标准,非通用变为通用。或者交由开发团队正规整合,或者由用户团队简易整合。但以不是开发团队提出和研发的就一棍子打死,这是不对的。老实说,也是会被用户顶回去的:“别搞错,谁是上帝?!”
, l, T- J4 z! N1 ?+ [" C
* k* f. v1 Z; t( h. Q9 M" ]) P另一个59坦用作自行火炮的问题,这也是一个典型问题。老旧装备退居二线,正是因为继续作为一线装备已经不怎么管用了。59坦的改进余地是有限的,换装105炮差不多是极限了。换装120炮在理论上是可以的,但实际上不仅重量太大,平衡不好,机动性受损,还因为炮弹大,车上备弹量显著降低,而缺乏实战价值。89炮那么大一个炮塔,是有道理的。59坦的炮塔里只有这么点大,装弹都不容易,射速肯定很低。 \4 S4 p, y' `3 f
; E/ ^6 f* {' i; e
坦克炮间瞄不是新鲜事物,但一来坦克炮的火控不是为间瞄设计的,勉强用于间瞄射击精度不好;二来坦克炮(尤其是滑膛炮)强调初速,但弹道稳定性不好,在直射距离上无关紧要,但到了很远的间瞄射程,误差就显著了;三来坦克炮的仰射射角有限,这也是炮塔里空间有限的结果,最大仰角通常不是用来间瞄射击的,而是在城镇向高层直射的,这使得间瞄的实用性也受到限制,其实俯射射角更加受限,不过这对间瞄没有关系,影响的是从反斜面隐蔽射击。由于这些问题,坦克炮间瞄一般不受重视,过分强调是浪费时间。
7 L' q. s8 P' F) B* b" u$ v5 k2 i$ ~" J/ q" z9 y8 A' S+ q
但40军的情况不一样。这些59坦不管怎么改装,作为装甲作战的主力实际上已经没有大用了,除非对手根本没有现代主战坦克,或者根本没有坦克。对于稍微强悍一点的装甲集群,59坦的火力、机动和防护都远远落后于时代的需要了。但用作自行火炮,这就是另外一个弄法了。122毫米自行榴弹炮也是40军的标准装备,他们正是从这里得到启示的。122榴主要是作为间瞄火炮使用的,到了要直瞄的时候,已经是拼刺刀的狗急跳墙了。122的榴弹威力不错,但靠近炸打坦克也是浪费时间,根本没戏。用近炸打坦克那至少得152/155毫米榴弹炮才有戏。122榴要靠运气弹直接命中散开冲击的坦克群,那确实要海量炮弹才行,实际上也是没戏,还是要用制导炮弹才有有意义的命中率。报道里没有说,但除非打轻装甲的薄皮装甲车,只有用制导炮弹,或者末敏炮弹。传说是用100高的榴弹,100高和100坦用的是不同的炮弹,两者只是口径相同。
+ y+ V( } O# s$ U
# p* g7 G% x2 G8 j: o! z5 K ], _40军把59坦不当坦克用,这并无不可。战场上不讲原教旨主义,只讲实用主义。莫辛·纳甘和毛瑟98都是一战时代的栓动步枪,威力大,精度高,但在二战战场上作为步兵武器已经过时,面对散兵线冲过来忽隐忽现的敌人,要打中和用122榴直接命中坦克一样不靠谱。但用作狙击步枪,这就不一样了。在神枪手的手里,莫辛·纳甘和毛瑟98那叫神勇。这也是从原始用途有所改变了。" N# `" s |4 X' {
' ^2 y @! d5 h& S/ z4 U
共军做过不少演戏功夫,野战条件下包小笼包这种神技就是例子,对战斗力没有用处。共军不知道现在是不是还搞这名堂,但有一段时间,老是吹嘘可以熟记一大本手册,各种数据背得滚瓜烂熟,这实际上和野战小笼包是一样的花活儿。熟悉手册和数据是必要的,但背出来既无必要,又可能出错,为什么不想办法可以迅捷可靠地查手册呢?但14军和40军这两个例子恰好不是花活儿,不要习惯性地直接就否决了。这种折腾精神是极端值得提倡的。在技术层面、战术层面、甚至组织层面折腾,这不单是基层的主动性和活力,还是高层对自己的兵的信心和掌控能力,做到了才是境界,才有点精锐的意思。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