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D9 _1 B3 Q9 d/ R* o& ?: l2 j
1. 欧洲新贵
9 O/ Y7 l2 J! j! J1 F2 i. k( g
$ V! {& Y! c9 Z2 f7 A3 L十七世纪的荷兰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西欧小国,短短几十年间一跃成为欧洲首屈一指的工商业中心和海上帝国,在英国评论家看来是“时人眼中的艳羡,后人眼中的奇观”。“荷兰模式”被誉为富国强兵的灵丹妙药,受到欧洲各国有识之士的大力推崇。
3 I ~# Y# i* \/ Z1 c( S
9 C6 ^5 M* m) k此起彼落的欧洲海上帝国之中,荷兰的自然条件无疑是最差的。荷兰总人口到十七世纪中叶仅一百五十万,总面积仅仅两万六千平方公里,国土大部分位于海平面以下,依靠纵横的堤防和风车驱动的水泵抵御海水的入侵。尽管如此,荷兰大片土地依然无法利用,有限的可耕地需要异常辛苦的劳作才能产出。与英国同纬度地区相比,荷兰的气候春天短暂,夏天炎热,冬天寒冷。由于地势低洼而空气潮湿,荷兰盛行疟疾和伤寒,国民的平均寿命比欧洲其他国家都要短。荷兰作为一个海上帝国,其先天劣势相当明显。首先荷兰没有值得一提的森林资源,造船原料严重依赖进口;其次荷兰缺乏深水良港,其主要港口都在内陆,由于水浅冬天经常封冻,而且需要穿越暗沙遍布的河道才能抵达;最后荷兰地处盛行西风带,一年四季西风劲吹,荷兰出海的帆船往往需要逆风行驶。4 \" M% u( [$ |2 x' a
5 i- A2 E( @' N& C
荷兰的发家史可以追溯到十四世纪。由于耕地有限,荷兰人不得不向海洋讨饭吃,经过百余年的努力发展起了欧洲最大的远洋渔业 - 到十五世纪末期荷兰拥有40吨至160吨级别的渔船300艘,捕鱼船队的帆影遍及北大西洋。荷兰人捕获的北海鲱鱼物美价廉,很受欧洲各国欢迎,远销波兰和俄罗斯。荷兰人不满足于小富即安,将捕鱼业所获利润投资手工业。十四世纪后期荷兰雷顿、阿姆斯特丹、鹿特丹等地的毛纺织业已经相当发达。荷兰产的毛料便宜、厚重,非常适合东欧市场,在波罗的海地区销路上佳。1500年,但泽进口的毛料有一半来自荷兰。正如1548年荷兰贵族向其君主查理五世所作的陈述,荷兰人在这块狭小贫穷的土地谋生,必须依靠贸易和加工,从海外进口原材料,向海外出口制成品。; k& k5 |$ c2 C( [
1 P* @8 R1 B; q荷兰的强国之本是海上贸易和运输。十五世纪波罗的海贸易和航运由德意志的汉莎联盟(Hanseatic League)垄断,然而德意志商船的运输能力无法满足波罗的海各国的贸易需求。荷兰海商于是趁虚而入,避开汉莎联盟控制的口岸,直接与当地商人建立贸易往来,以低廉的运价获取市场份额。进入十六世纪,荷兰时来运转,成为哈布斯堡王朝的领地。1519年带上神圣罗马帝国皇冠的查理五世出生在弗兰德斯的根特城,说一口流利的荷兰语,对他的荷兰子民情有独钟。1544年,查理五世出面与丹麦国王交涉,经过丹麦海峡的荷兰商船得以免交过路费,大大降低了运营成本。在查理五世的支持下,荷兰海上贸易获得突飞猛进的扩张。1550年,通过丹麦海峡进出波罗的海的船只,三分之二来自荷兰。至十七世纪初,荷兰每年有1,200艘商船往来于波罗的海。
% ~' ?: j' a9 x& C3 z6 \$ e3 W7 `, k: y5 m
查理五世建立的帝国体系中,荷兰扮演了海上马车夫的角色。环球帝国的开拓,海外殖民地的维护,需要庞大的海运系统。西班牙、葡萄牙两国的海商船队远远不能满足这个需要,荷兰人当仁不让,填补空白,承担了伊比利亚半岛和西欧、北欧之间的绝大部分海运。西班牙、葡萄牙海船将美洲和亚洲殖民地的货物运至塞维利亚、毕尔巴鄂、里斯本等港口,荷兰商船再将这些货物转运至欧洲各地。而西、葡两国进口的毛料、粮食、造船材料、黄铜、火炮和盔甲等,也大多由荷兰商船承运。阿姆斯特丹逐渐发展成为欧洲最大的物流中心。
, g* A& ~1 h$ [) E: u
: f; I0 Q& o) }' e A# O% {8 S( r十六世纪末期,西班牙、葡萄牙对荷兰海运的依赖性已经到了欲罢不能的地步。此时荷兰独立战争如火如荼,两国军队正在荷兰南部进行旷日持久的拉锯战,每年依然有数百艘荷兰商船来往于伊比利亚半岛各个港口,因为西、葡两国商船根本无法满足庞大的海运需求。最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荷兰前线作战的西班牙军队所需武器弹药竟然大部分购自荷兰。英国航海家拉利在1593年向英国众议院抱怨道:“我们的盟友荷兰人成全了西班牙国王的伟大。如果没有荷兰商船,西班牙根本不可能集结庞大的陆海军跨海作战。”* L! S1 p* K, `- U
8 @& o6 A5 J+ p- {0 J1595年,腓力二世终于采取断然措施,同德意志的汉莎联盟合作,确立汉堡为欧洲物流中心,将荷兰逐出西班牙贸易体系。这年底,里斯本开始拒绝荷兰商船入港。在伊比利亚半岛的其它港口,荷兰商船也频频遭到扣押和驱逐。然而葡萄牙的殖民地贸易效率低下,汉莎联盟的海运能力有限,无法满足欧洲市场的庞大需求,导致胡椒等亚洲香料的价格暴涨。为了确保欧洲市场供应,荷兰海商被迫扬帆远洋,去寻求亚洲香料的货源。历史往往让人啼笑皆非 - 倘若没有西班牙的排挤打压,荷兰人大概永远不会想到去创建一个海上帝国。
$ e1 J! h/ Y ]9 ~: ]6 f9 d% Q+ k! W6 X
十七世纪上半叶,荷兰殖民者的足迹遍及南北美洲和非洲,但最引人注目的当属荷兰在亚洲的扩张。1595年,一支荷兰船队南下大西洋,绕过好望角,横渡印度洋,次年3月抵达盛产香料的印度尼西亚群岛。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专营亚洲贸易。1610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在爪哇岛设立亚洲总督,开始殖民统治。后来总督治所移至巴达维亚,也就是今天的雅加达。此后50年间,荷兰摧毁了葡萄牙在亚洲的殖民帝国,将接踵而至的英国人排挤出去,最终确立了香料贸易的垄断地位。1624年,荷兰人占据台湾,开始了持续38年的殖民统治。1641年,荷兰人在日本长崎湾内的出岛建立贸易据点,此后两百年间垄断了日本和欧洲之间的贸易。至1669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拥有商船150艘,战舰40艘,雇员5万人,军队1万人,是世界上实力最强的股份公司,后来名扬天下的英国东印度公司此时根本不能望其颈背。; c8 g% G+ [( \/ [
7 y0 H0 K; v( n' Y( B7 w
4 Q* v, O7 [ T
1596年荷兰船队抵达印尼群岛% F$ \# a" ^/ U, O
1 J4 T5 V/ h1 B* }8 X! J
8 U p1 S: }6 I) m" c十七世纪抵达日本的荷兰商船
* V# @. ]6 ~$ r P+ ~7 q" g- n1 M) `, D
, r$ _: H. ^! B& z2 r0 K荷兰东印度公司的造船厂
8 d- L- L8 X" u5 G& B; Y. a1 G/ a4 j1 s n$ r+ M7 F% X, G
欧洲各国推崇荷兰的成功经验,却很难效法荷兰的强国之路。荷兰强盛的要诀是生命不息,生意不止,整个社会心无旁骛地追求财富。拉利对此有一句名言:“荷兰人的本性是六亲不认,只认利润。”在欧洲贵族和乡绅眼里,荷兰人充满铜臭气的商业道德着实令人生厌。英国东印度公司被挤出亚洲香料贸易,抱怨荷兰人的手段下作,不是绅士所为。虽然远航海外的欧洲殖民者熙熙攘攘皆为利往,但荷兰人追逐利润的系统性和冷酷无情,却是无人能比。
" [: K0 \5 H! m K( g# e
% H; o& Z% f, l% a" ]" O0 u荷兰人从权贵到平民都惯于吃苦耐劳,勤俭节约。政府如同商业机构,运作追求高效和盈利,税率低,信用好,欧洲其他国家屡见不鲜的财政危机在荷兰闻所未闻。工商领域的每一个层面,荷兰人都展现了出类拔萃的灵活性、进取心,以及对经济规律一丝不苟的遵循。十五世纪荷兰仿造弗兰德斯的毛料和德意志的啤酒,制成物美价廉的产品返销原产地。十六世纪来自中国和日本的陶瓷在欧洲畅销,荷兰德尔夫特(Delft)的陶器作坊立刻开始仿制中国瓷器低价出售。荷兰商船的设计以经济效益为首要目标,建造费用和运营成本低廉,虽然远不及英国商船坚固耐久,但运费只及英国商船的六成。为了降低成本,荷兰商人不愿在改善船员生活方面花费毫厘。十七世纪初的一位荷兰评论家得意洋洋地写道:“船员吃得如此便宜,使得荷兰船主的伙食开销跟别国同等商船相比节省三分之一。”/ z! l( ~$ g& @. n! X% F
' P% ?1 T; a3 |6 L5 m. Z高度发达的金融业是荷兰强盛的另一个要诀。十六世纪初期阿姆斯特丹已经成为欧洲首屈一指的物流中心、商品交易市场和保险市场。1609年阿姆斯特丹银行成立,很快成为欧洲主要的货币交易市场和贷款机构。随后在德尔夫特、鹿特丹、米德尔堡等地兴起的银行吸引了周边地区的大量资本和储蓄。这些银行的高效运营使得荷兰的贷款利率远远低于欧洲其它国家,成为荷兰商人、船主、实业家最大的竞争优势。半个世纪以后英国人雅兰顿(Andrew Yarrandon)在《不战而胜荷兰》一书中赞叹道:“阿姆斯特丹银行是荷兰贸易的肌腱,银行信用使得商业票据如同金钱一样广泛流通,在世界很多地方甚至比金钱还受欢迎。”
& o6 |: c& [* X# F( K1 s% X) w6 v: d, ~: H5 Q
强盛之如荷兰,一样会有弱点。荷兰的软肋在于缺乏中央集权的共和政体。荷兰共和国的正式名称是“尼德兰七省合众国”,是尼德兰北部七省组成的松散联邦,荷兰只是七省当中最大的成员。十六世纪中叶之前,这个国家还不存在。1568年七个省份谋求独立联兵造反,1579年签订《乌特里赫特盟约》(Union of Utrecht),每个省份都独立自主,拥有自己的政府,视联邦其他成员为盟友。中央权力机构是荷兰国会(States-General),议员由各省派出,席位多少取决于各省对联邦预算的贡献大小。荷兰国会的决定对各省份没有任何约束力。倘若某个省份对联邦政策不满,可以拒绝缴税,而国会毫无办法。
4 S% Z4 D5 t; z( s& H( J; x; a! }# m
荷兰独立战争的领袖是奥兰治亲王威廉一世(William I,Prince of Orange)。威廉一世是荷兰、锡兰两省的执政(Stadtholder),被国会任命为联军总司令,深得荷兰民众爱戴。威廉死后奥兰治家族赢得准王室地位,历代亲王都出任联合省份的执政,手握兵权。威廉的儿子莫里斯担任执政40年,甚至在1618年建立了军事独裁。代表荷兰工商阶层的共和派对君主制深恶痛绝,是奥兰治家族的政敌。因为荷兰省的税赋占联邦预算的六成,共和派控制国会和执政作对,双方经常剑拔弩张。1650年,奥兰治亲王威廉二世竟然策划一场军事政变清洗共和派。所幸他事前突然暴死,共和派才免于一场血光之灾。9 c" ^' U1 V- N i. T; ~
3 d7 s2 Q }, U$ u2 }! n/ V
[: u' s- B* u: ~3 d1602年荷兰战舰撞沉西班牙桨船
" m7 j% b$ z7 ~( [# t9 g/ {: ?: q, e( O9 w+ l
荷兰的松散政体塑造了荷兰海军。荷兰没有一支国家海军,荷兰省有三个海军部,其他两个沿海省份各有一个海军部。五个海军部各自组建舰队,为本省利益服务,由本省承担军费。五支海军有各自的基地,散布在两百公里的海岸线上,协调部署非常困难,很容易被敌人各个击破。另外荷兰还有多个城市海军,为各自的海商船队提供护航。东印度公司和西印度公司都拥有强大的舰队,联邦必要的时候可以征用。1652年荷兰海军的序列包括战舰226艘,分别来自26个互不统属的行政单位。此外不同省份的海军将领互相瞧不起,内耗严重,很难组合成一个战斗集体。$ M+ u) d% K3 n) R9 N) j( ^1 i. k
r4 V1 F0 n3 q* _7 [8 A荷兰海军成型于八十年的独立战争。这场战争中荷兰海军的任务主要是为商船队护航,以及封锁西班牙海军基地敦克尔克。这些任务武装商船胜任有余,因此荷兰海军专为海战建造的战舰不多,大吨位战舰更是凤毛麟角。荷兰海军的舰长大多是航海老手,擅长捉对厮杀的混战,普遍缺乏组织纪律性。1639年的唐斯海战,是荷兰海军唯一一次大规模舰队作战。
0 M; O0 [- I1 G8 |! {. Z
: U3 F* D: Q9 z4 z% b( U1648年西班牙签署《蒙斯特和约》,荷兰终于赢得独立。此时的荷兰海军威震四方,举国上下意气风发,认定当今世上无人敢于挑战荷兰的海上霸权。仅仅四年之后,便有人打上门来。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对手竟然是荷兰多年的盟友、一衣带水的邻邦英格兰。5 a6 t+ V: c6 I0 j2 Z i. p
% j- e% _* ^+ ~$ C
, A1 _( I" G* C. B- }- ?- `. ]
6 e9 L" }$ u& q l5 J2 `* j* N9 w1 X6 F9 B" |" ~; J [0 m( l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