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d1 r% i5 K1 F2 V7 Y( s- {7 I
9 ], s& |" N. X3 {, O0 I/ G
9 Y2 n4 d k g
: a: M8 K- ^/ W Q. B1. 太阳王
* q2 m$ Q6 d5 m6 H1 }5 Y! d/ j9 ?+ K; F; l. c7 o- ?# r& x
7 N6 M2 p! \. I" I; I路易十四犹如行走欧陆的巨无霸,遮天蔽日的身影笼罩着十七、十八世纪之交的欧洲历史。与一百年后的拿破仑同出一辙,路易十四依靠武力推行自己的意志,是欧洲各国谈虎色变的人物。然而拿破仑掌权仅仅十八个年头,路易十四的统治却持续了半个多世纪。伏尔泰高度评价路易十四,将他和罗马帝国创始人屋大维相提并论,称赞他的时代是“伟大的世纪”;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认为路易十四是“现代生于皇家坐上王位的众人中间能力最强的一位”;敌视波旁王朝的拿破仑唯独对路易十四赞赏有加,认为他是“古往今来唯一名符其实的法国国王。”
c! w4 ~; Y6 w1 }3 C9 n
: f7 {- G% w5 \: @' J" j2 K路易十四登上法国王位时年仅五岁,幼年经历政局动荡,十岁时曾经由于贵族叛乱而逃离巴黎到乡下避难。因此路易十四一生执着于两大陈见:对君权神授的坚信和对新教的刻骨仇恨。1661年,担任首相二十年的红衣主教马萨林(Jules Mazarin)去世,23岁的路易十四召集群臣,郑重宣告:“过去我允许已故红衣主教替我管理国事,从今以后我将自任首相,没有我的指示任何法令不准盖章颁布,国务和财务大臣没有我的同意不许签署任何文件。” 法国进入绝对君主时代。 J" K, z H/ V+ @
' h, j& M* H' d9 c0 Q7 S2 l7 t路易十四以知人善任著称于世,亲政之初就任命经济管理专家科贝尔(Jean-Baptiste Colbert)为财政大臣。科贝尔主持法国财政十八年,改革税制,发展工商业,扩展海外殖民地,以增加财政收入。路易十四亲政的前半段(1661-1688),法国没有大规模的内战和动荡,经济取得前所未有的增长。路易十四亲政第一年的财政收入为3,200万锂(价值250万英镑),二十年后他的财政收入增至9,300万锂(价值720万英镑),这个数字是荷兰联邦岁入的两倍半,英王查理二世岁入的五倍。
; }/ T0 `: `7 d; J9 M0 K6 A
3 x( y2 X7 U3 J0 D. v0 s3 \这期间路易十四最令人瞩目的成就当属修建凡尔赛宫。凡尔赛宫原是巴黎郊区的一个王室别墅,路易十四花费1,200万锂,以二十年之功建造了这个欧洲最富丽堂皇的宫殿。此后一百多年,凡尔赛宫成为法兰西王权的象征,欧洲各国贵族朝圣的麦加。俄国的彼得大帝1717年访问法国时在凡尔赛宫逗留数日,仔细研究其建筑风格,回国以后依法建造了彼得霍夫宫。路易十四对少年时代经历的贵族叛乱记忆犹新,因此要求法国各地贵族每年必须到凡尔赛宫居住数月侍奉国王。凡尔赛宫的奢华生活让这些人乐不思蜀,意志消沉,心甘情愿放下诸侯的身架,充当路易十四的廷臣。
' i: k$ W' `- Y+ D. H6 H* b, ]8 d ]% `; G
; ]7 _+ a# C+ G8 ~5 K5 U凡尔赛宫鸟瞰图
+ m- r3 p$ A, U, M$ i7 f
6 v! q& r) S2 g; |此时的法国拥有2.300万人口,是西班牙的三倍,英国的四倍,荷兰的十二倍。路易十四充分利用数量优势,打造了一支庞大而有效的武装力量,对周边邻国不断用兵,以追求个人的荣耀和法兰西的声威。' [, x: w# c: c6 ~3 N
& Y% I: W! K7 Q R) E9 X1661年,路易十四迎娶西班牙的特蕾莎公主,跻身西班牙王位继承人之列。欧洲各国害怕路易十四合并波旁和哈布斯堡两大王朝,迫使他声明放弃对西班牙王位的诉求,而以一笔巨额嫁妆作为补偿。然而西班牙帝国今不如昔,国王腓力四世囊空如洗,一个子儿也拿不出来。路易十四隐忍不发,待到腓力四世驾崩,便向西班牙提出领土要求,作为违约赔偿。两年的谈判最终破裂,1667年路易十四一声令下,名将杜伦尼率领五万法军入侵西属尼德兰(今天的比利时)。
3 q0 }2 e9 \7 Z, h, v: N
3 B. t9 E; j# l, l- N法国是荷兰独立战争时期的盟友,两国在1662年签署了为期25年的攻守盟约。路易十四原本希望荷兰出兵与法军南北对进,两国瓜分西属尼德兰。然而路易十四气吞万里的帝国野心让荷兰国会深感忧虑。大公仆德威特经过再三权衡,毅然决定背弃法荷盟约,转而同英国、瑞典签订“三国联盟”。三国联盟正式照会路易十四,要求法军立刻撤出西属尼德兰,否则将遭到三国的武装干涉。路易十四被迫与西班牙议和,最后只得到区区几个小城。: K) o& x6 ]7 ?% M% W7 B
% t; l+ w5 L6 ]" e( q) ^$ @6 {
路易十四对荷兰的背信弃义怒不可遏,然而他绝非迷信武力的莽汉,而是先诉诸外交手段剪除荷兰的羽翼,然后再伺机报复。路易十四和英王查理二世是表亲,两人经过秘密谈判签订《多佛秘约》,英法两国将“合力打击荷兰国会的傲气,摧毁这个忘恩负义的国度。” 路易十四答应每年支付查理二世22万5千英镑的资助,但要求查理二世恢复天主教的法统。查理二世满口答应收下现金,却没有任何挑战英国国教权威的实质性举措。
' ?5 i. K3 G6 j" l, H' R! l ! T8 A! I, y4 ]1 }) k2 T& q
面对路易十四的银弹攻势,瑞典也无招架之力。虽然瑞典自古斯塔夫大帝以来就一直以新教斗士自居,近年来也与时俱进,对领土扩张的兴趣远远高过宗教信仰。瑞典准备对丹麦、波兰用兵,此时正是用钱之际,况且金钱面前人人平等,天主教的银子跟新教的银子一样好使。1672年,瑞典和法国签订盟约,答应遏制荷兰在波罗的海的贸易,以换取法国每年40万塔勒(价值10万英镑)的资助。
* t. h# M, T; J7 r. d$ u
5 W8 O+ |) I5 [三国联盟分崩离析,路易十四立刻开战。1672年初夏,太阳王座下的双子星杜伦尼和孔代亲王率领12万法军攻入荷兰。在路易十四的授意下,法军进行了一场惨绝人寰的无道战争。卢森堡公爵如此动员麾下将士:“去吧,我的孩子们,去掳掠、杀戮、焚毁。倘若能够犯下更严重的暴行,就不要心慈手软。请向我证明我为国王挑选将士时没有看错了人。”法军士兵奸淫掳掠之后,把荷兰居民驱入民宅纵火焚烧,如法炮制将数个小镇夷为平地。法军的刻意暴行收效显著,几个荷兰城镇望风而降。然而长远来看这种恐怖主义政策却让法国成为整个欧洲的众矢之的。
! Y: M" s* e1 g1 B' J5 h O u # c) o; m3 S$ G. m7 g p7 R
荷兰国难当头,绝望之下开闸放水,淹没莱茵河以北大片国土阻挡法军。军事失败导致政府垮台,德威特兄弟被暴民残酷杀害,年仅22岁的奥兰治亲王威廉三世被拥立为荷兰执政,兼海陆军总司令。用伏尔泰的话来说,威廉三世是个“身体孱弱的贵族青年,没有一丝一毫的战争经验。” 威廉三世毫不掩饰自己人生历练的缺憾,曾经叹息道:“我愿意以几个荷兰省份为代价,换取在孔代亲王麾下征战的机会。”
& q( d- e! d. h0 V" E
4 H: B3 m# n8 B4 }/ U威廉三世虽然缺乏实战经验,却拥有高瞻远瞩的政治眼光和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威廉三世任命德意志宿将华尔戴克亲王(Prince Georg Friedrich of Waldeck)为副司令统帅陆军,自己施展高超的外交手段联络盟友。不久西班牙、神圣罗马帝国、勃兰登堡与荷兰组成“四国联盟”,向法国宣战。次年春天,法军被迫撤出荷兰,战场转移到西属尼德兰。这年夏天,德鲁伊特指挥荷兰海军屡挫英法联合舰队,迫使英国退出战争。
: ~+ ^9 j! o& ?+ z0 ^! b% c) E! n
5 {' ?, A( C+ t6 _' P+ L. e% _/ S虽然四国联盟以泰山压顶之势,依然无法击败路易十四的虎狼之师。1678年法国以胜利者的姿态结束战争,路易十四将阿尔萨斯和洛林划入法兰西版图,但未能取得荷兰的尺寸之地。这次战争威廉三世砥柱中流,力挽狂澜,被荷兰民众尊称为“祖国的救赎者”,人望如日中天。此后25年间,威廉三世将接二连三地站在路易十四的对立面。如果说威廉三世有一个毕生为之奋斗的信念,那就是绝不屈从于路易十四的淫威。
" L5 \9 U( `: \& b ]- v
6 o! D1 N4 a& N) l" O( X: m路易十四为了给自己的帝国野心披上一件合法性的外衣,专门设置“归并办公室”(Chambres de Reunion),招募一批律师查阅浩如烟海的中世纪条约,寻找领土要求的法律依据。1681年,归并办的律师们发现了路易十四对西班牙属地卢森堡的主权诉求,三年围城之后,卢森堡和斯特拉斯堡相继并入法国版图。威廉三世目睹这一切,绝望写道:“倘若上帝不能有所作为,保佑这个岌岌可危的国度和她的邻居,很快一切都将付之东流。” 4 K* t! k# Y6 z: n4 B* _
6 p0 r" N' n% }7 U/ S/ @* W1685年,路易十四再出惊人之举,宣布撤销“南特敕令”。南特敕令是路易十四的祖父亨利四世颁布的宗教宽容政策,旨在保障新教徒的信仰自由和国民权利。法国新教徒虽然为数不过一百万,却几乎垄断了海外贸易和工商业,在法国社会中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路易十四亲政的前二十年出于务实考虑而维持现状;现在霸业已成,法国新教徒自然成为眼中钉肉中刺。是年秋天,路易十四颁布“枫丹白露敕令”,将新教信仰视为犯罪行为,拒不皈依天主教的人将遭受严惩。同时代英国作家艾弗林写道:“法国的宗教迫害之野蛮和残酷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新教教堂被拆毁,传教士被驱逐、监禁、判处劳役,普通百姓惨遭洗劫,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新教徒被强令出席弥撒,迟到者往往就地正法。” 二十万新教徒逃离法国,来到英国、荷兰、丹麦、普鲁士等国避难。路易十四的暴行让欧洲新教国家不寒而栗,被迫团结一致组成反法联盟。
* e. c# e" Z% p" v K/ M* B5 t * `! b, b% h4 X/ [$ m2 y# e8 d
路易十四无视日益紧张的国际局势,加紧领土扩张的步伐。1686年,科隆大主教、选帝侯维特尔巴赫病危,路易十四岂能放过天赐良机,安插自己的亲信接任。教皇不满路易十四越俎代庖,另作任命。路易十四照例诉诸武力解决争端,法军奉命攻入莱茵地。同年路易十四又向帕拉丁提出领土要求,法军长驱直入,将数百城镇乡村夷为平地。路易十四此举立刻遭到德意志诸国的强烈反弹,普鲁士、萨克森、汉诺威、巴伐利亚等诸侯陆续发兵,大战一触即发。
7 W# Q! N/ D% L* @9 O! o" N
# g# A1 I' w+ Z1 W+ O: z4 u, \' b1686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列奥波德在威廉三世的倡议下,出面组织“奥格斯堡联盟”(League of Augsburg,又称大联盟),以遏制法国的扩张。此后两年,威廉三世四处奔波联络盟友,西班牙、葡萄牙、瑞典、以及德意志诸侯国巴伐利亚、勃兰登堡、普鲁士、汉诺威、帕拉丁、萨克森等先后加入联盟。 j- e3 F7 [1 G% z6 h
4 d# t7 ?2 [. `: N5 A) O# ^" L进入1688年,只有一个西欧国家在即将到来的欧洲大战中置身度外,这就是岛国英格兰。
5 j/ F& Y5 t" W- u, R 9 K+ V% F, y/ W- y& E; |" x
* x1 ~+ I/ X; E7 u9 j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