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有甲乙两座城市,他们之间利用运河运货、旅行,成本很低。当经济衰退来临时,皇帝为了振兴经济,创造就业机会,下令百姓用石头将运河填平。大臣闻言,连忙进谏,但皇帝胸有成竹,置之不理。运河填平后,皇帝又下令在上面修建道路。于是有关部门动用数万劳力,夜以继日地修建大道;为了商旅方便,公路两旁还兴建了不少客栈, 而且组织了一支巡逻队,以防强盗打劫 。接着官府和监狱也就非要不可了。当客栈开业后,又因旅客的需要在附近开设了一些食物店、杂货店、服装店、理发店和鞋店等等 ....... 。 这些建设创造了大量就业,市面更是一片繁荣,但是甲乙两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却不断下降。原因很简单-政府为了建设,非征收苛捐杂税筹集资金不可;而交通费用和交易费用也大增,令物价上涨 ,大大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这个故事的原型来自法国经济学家巴斯夏(Claude Frédéric Bastiat,1801.6.30—1850.12.24)在1850年发表的名篇《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 That Which is Seen, and That Which is Not Seen ),分12小节,第5小节《公共工程》。(著名的 “破窗理论” 在第1小节) 这个杜撰的故事,林行止先生最早发表在《财经》杂志2002年第1期,就是封面是《解剖安然》那一期,文章名为“三则经济寓言一语道破玄机”,寓言的出处有误,不是《THE LAW》,而是《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 That Which is Seen, and That Which is Not Seen ) , “破窗理论” 也在这本书里。 英文链接: That Which is Seen, and That Which is Not Seen http://bastiat.org/en/twisatwins.html#public_wor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