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市场经济

相关日志

分享 对“计划经济” 批评的浪漫,并不能取代 市场经济的 “风险” ...
热度 1 gordon 2017-6-15 19:39
对计划经济的不满,并不能取代 市场经济的风险 认知的问题,认知不足。(老朱一改, 就感受到 市场经济的风险了 ) 改革之初,大众对市场经济往往怀有浪漫主义幻想。但这并不代表他们真正理解市场经济, 浪漫主义主要来自对计划经济的不满 。对大多数人而言,市场的风险大于机遇, 人们不一定能很快适应这种高风险的资本主义生活方式 。 所以,大众对市场改革的热情总有一天会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冷却下来。 **************************************************************** 为了把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改造成市场经济,政府就要减少对资源的行政配置,也就是说,要减少政府对经济干预的深度和广度。 可是,只有政府才能完成这个任务。 减少政府干预本身并不困难 ,取消国家计划委员会就是了。 然而,用市场取代政府计划未必总是切实可行的 。在计划体制下,老百姓靠国家照管;减少国家对资源的行政配置必然危及老百姓生活。 注: 90 年代,“下岗” 不做过多阐述。 **************************************************************** 到了90年代中期,深圳是中国新兴资本家的天堂。但对曾经是人民公社社员的许多流动“民工”来说,深圳可能是地狱。 他们花费了火车票钱去深圳,却找不到工作,就会流落街头。如果不偷、不抢、不乞讨,他们就只能靠卖血来换回家的车票。 中国大城市的国家血库,一度变成了世界上最臭名昭著的疾病传染源。 **************************************************************** 只有革命史观的人,都混不好。思维太简单。 市场经济战胜 计划经济,就跟童话公主一样过上好日子,呵呵 **************************************************************** 注: 啥也不是,是你太蠢,思维太简单。 反反复复被洗脑,计划经济被洗脑,市场经济还被洗脑。
46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 “寡头时代”
热度 4 gordon 2017-6-9 19:05
看着是国企,其实是托拉斯 现在这个时代,就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 “寡头时代”。 *********************************************************************** 大规模的并购,金融企业 越来越往 美国生活方式靠拢。 没有办法,四万亿的结果就是如此。 *********************************************************************** 储蓄,企业储蓄比较多 生产占主导地位,消费刚性。 经济不好,消费支出也削减不下来 。 *********************************************************************** 互联网给 屌丝的出路。 赶紧吧 注: 不是 古典 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进入了 垄断资本主义 阶段,说白了就是托拉斯, 跟计划经济类似, 生产占主导地位 。 消费者,讨价还价 能力很弱。 *********************************************************************** 刚从铁路 时代 过来,就进入了 寡头时代。 没办法,社会就这样 。
426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恢复高考与恢复市场经济
gordon 2017-6-8 10:22
中国的崛起,来自三种力量的合力 蒋介石-阿根廷-墨索里尼的纳粹、 贫下中农的集中模式、毛的反苏联模式 没有高考,和计划经济是配套。 搞计划经济,就不能搞 小资 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 来自于 生存的极为朴素的道理 。 为啥希特勒失败了,因为希特勒是一个艺术家。 艺术家搞计划经济,不是扯淡,自己本来就糊里糊涂的。 *************************************************************** 恢复高考与恢复市场经济 是配套的 恢复高考,再搞计划经济,这搞不成。 *************************************************************** 计划经济,被管对象要简单,才能搞计划经济呢 注: 道理越朴素,越有力量
27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审辩”式方法对 过去的公允评价
gordon 2017-4-3 16:05
阿姨说的大洪水,是因为一些事情他不知道而已。 1840年鸦片战争后,英国为了对抗拿破仑,取消了奴隶制。结果 市场经济把中国压到最底层了。中国的农民,效率比奴隶还高。还跟奴隶抢工作。 中国的人口问题,造成人口无限供给 斯密和萨伊的学说,持续了极长时间 ,至少100年。 正是因为需求不足,才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 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 最后的谈判结果,才促使了凯恩斯写出了自己的著作。 *************************************************************************** 他们是先驱者,只是这个东西一直没理顺而已。 实际上,如果知道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平谈判,对德国的卑劣,就不会觉得他们如何了 那个时代就是如此 *************************************************************************** 不是他们是好人或者坏人,而是 没有那个能力。 数理经济学,学起来有多么痛苦。 还有线性规划呢 *************************************************************************** 苏联在经济学的贡献,其实很多人忽略了 他们共同开辟了一个时代。 *************************************************************************** 根本原因是你被英美媒体洗脑了, 或者说是被本国媒体洗脑了 ,这是 辉格史观。 辉格史观,就是 非黑即白,如果你失败了,你就屁也不是。 那没办法,那你找宣宣吧 *************************************************************************** 也说明你本身,学术功底不扎实 。 你看英美的大学,辉格史观能忽悠住人家。只能忽悠我们自己人嘛 它的本事就只能忽悠自己人。 *************************************************************************** 啥叫辉格史观,即对每位科学家是按他对我们现代科学的建立所作贡献的大小来评价;而不是根据当时他所从事工作的知识背景来衡量。也就是说,他是被严格地按现代观念来评价。在这种辉格式科学史中,对早期科学家所赖以从事研究工作的全部概念和问题的前因后果全都弃置不顾。 非黑即白,如果你失败了,你就屁也不是。 *************************************************************************** 他们对前辈的贡献一无所知,苏联到底怎么回事,他们也不知道 不在于 他们个人的品格,善恶 而在于他们没有知识 呵呵
15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指令性经济与市场经济(转)
gordon 2017-3-16 04:12
作者:弗里德曼 1981年,在沃伦纳特 政治经济学讲座上的一篇演讲辞 *********************************************************************** 对于社会来说,无论是作为理想还是在现实世界中,都不存在纯粹的指令性经济或者纯粹的市场经济。 即使是在无政府主义者——自由意志主义者的理想市场经济这种最极端的模型中,也存在着家庭; 而在家庭中,必然存在着指令性因素。有时候,儿童是奉命行事,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对于家庭的其他成员来说,事实也是如此。类似地,正如我已经指出的那样,指令性经济最明显、最极端的例子是军队。在军队中,假如上将向上校下达命令,上校向上尉下达命令,上尉向中尉下达命令,以此类推,直到列兵。在每一个阶段,对这些命令作出反应的个人都有自己的意志,都有自己的利益,并在一定程度上按照自己的意志和利益作出反应。在这个过程的每一个阶段,他们都有一定的自主权,而最高层的上将是不可能知道这些情况的。因此,现实社会永远是混合体。 只有在像家庭这样非常小的团体中,指令才能成为组织经济活动的重要但远非惟一的方式 。 所以,日式管理就是自动自发(在组织上对俄军有优势。)只能等待在通讯领域成本降低了 慈父掌兵。(早年的带兵模式,很少用无线电的;在反围剿中形成的。 德国顾问团给蒋介石的建议也是如此,山地作战) **************************************************************************** 我们来考察一下目前存在的指令性经济,即苏联和中国大陆。我想,在苏联,甚至在中国,如果你可以找到一些方法来进行量化, 那么,你将会发现大多数资源是通过市场原则, 通过追求自身利益的人们的自愿合作来组织的,而不是通过直接指令的巧妙结构来组织的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苏联存在着自留地,据说占全部可耕地的3%,产量占全国农业总产量的1/4至1/3. 注:中国向市场经济过度,是真正的跨越。跟东欧不一样,东欧是有一些自由的。中国完全就是指令性经济。 80年代,与其说是学习西方,不如说是学习苏联。(毕竟还得给 美国这个盟友一些面子) 80年代,实际上是学习苏联。从工业(物质奖励)、农业(自留地),到军事(裁军) 主要看巴山轮会议的记录,这帮人要考虑怎么转型,所以对以前中国的判断,更真实。(东欧的经验没办法适用于中国,中国是完全指令性的,也就是军事共产主义。) 那个时代的领导人是工业企业过来的,不一定相信市场经济,主要是留苏的一帮。(企业这种高效率组织的扩张,很快形成托拉斯了,效率高啊。) ***************************************************************************** 在苏联的劳动市场,一些人被雇佣,而一些人被解雇。个人拥有一些选择的自由,可以选择去哪里工作,选择是接受还是拒绝一份工作。 但是,无论从什么意义上讲,这种自由都不是绝对的,有些人甚至没有选择的自由。 我的妻子和我经常回想起我们在苏联旅行期间的一件事情,在必不可少的导游的陪同下,我们由一个机场飞到另一个机场。导游是个年轻的小伙子,很快就要从莫斯科大学毕业。可以说,他对美国文学很感兴趣。我们问他从莫斯科大学毕业以后想做些什么,他回答说:“我不知道,他们还没有告诉我。”这就是指令性经济的本质。 当然,苏联的大多数劳动者,大多数工人并不处在我们的导游那样的处境中。他们会被雇佣,他们也会被解雇,结果是 大多数劳动最终是通过市场安排进行配置的。 在纯粹的指令性经济中,商品和劳务将直接分配给个人。每一个人都从中央政府那里得到一篮子商品,但无权选择这一篮子商品的构成。如果我们仔细分析苏联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方式, 我们就将发现它们是通过商店销售出去的。的确,人们也许要排长队买东西,但是,这种分配方式本质上是一种市场机制 :给商品标价,然后卖给消费者。在一些情况下,人们需要不止一些钱,即除了纸币以外,还需要定量配给票证。然而,大体来说,这种方法是一种市场方法。此外,在这个国家,灰色市场到处涌现。如果一个苏联居民家庭的电路出了故障,他非常可能去找一个私人修理工来修理它,付给他现金,而不是去找负责修理他的电路的那个政府部门,因为他对政府部门人员在合适的时间内来修理感到没有信心。 至于家庭内部的行为,我们注意到,即使家庭在某些方面是指令性经济的理想模式,但它仍然包含着很大程度的自愿交换和市场反应因素。 ***************************************************************************** 中国的相同现象也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尽管最近有所减弱,但指令性因素在中国经济中比在苏联经济中更加重要。 例如,劳动配置更多地受到指令性因素的支配。在我们参观的所有工厂中,我们多次询问: 如果它们需要增加雇佣5个人,将会发生什么事?我们将请示有关领导,他们会给我们派来5个人。 在雇佣这5个人的事情上,你们可以进行选择吗?嗷,没有,没有,他们就是我们应该雇佣的人。 我们想弄明白的是:如果一家工厂的工人认为,假如他到另一家工厂去工作,他的境况将会更好,这种情况下,他是否可能调动工作? “嗷,可以”,他们告诉我。如果他认为在另一家工厂他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他要做的就是告诉他的领导,他的领导又会告诉领导的领导,依此类推,直到最高领导。然后,最高领导会与另一家工厂的相应领导进行联系,反过来,后者将把这个信息又传达下去。 按照这种方式,这个工人就可能调动工作。我又再三地询问他们是否听说过这种情况。 没有,他们没有碰到过这种情况 ,只有一种例外,但这种例外不是与工厂有关的,而是与科研机构有关的。 ***************************************************************************** 尽管在中国经济中,指令性因素无所不在,但也存在着广泛的市场因素。最近,中国开始在公社中引入自留地。 大约在一年半以前,他们开始引入自留地。按照他们的统计数据,虽然自留地只占公社可耕地的2.5%,却占农作物收入的10%。 类似地,这里有许多商店,既有土特产商店,又有百货商店,更不用说食品市场了。商品和劳务是通过购买和销售而不是通过直接分配进行分配的。虽然受到限制,但这里仍然存在着一些灰色市场及其他类似活动。 ***************************************************************************** 人们经常问及的一个与中央计划经济有关的问题是:能在多大程度上将市场因素引入到指令性经济中去?我认为这种提法本末倒置。 真正的问题应该是:在将指令性因素引入到市场经济中去的道路上,我们可以走得多远? 任何大规模的经济都不太可能严格地按照指令性制度运行。 从根本上讲,使像苏联这样的国家运行的是市场因素,它们或者是精心引入的,或者是无意识地获准运行的。 当我谈到将市场因素引入到像苏联这样的指令性经济中去时,我并不是指自由市场,而是指被高度扭曲的市场。 这就是那些国家的生活水平如此低下的原因,也是它们如此没有效率的原因。 我们大家都知道亚当斯密对为什么市场运行可以协调经济运行这个问题所阐述的真知灼见。这个真知灼见就是: 如果交易是自愿的,也就是说,如果双方都是在自愿的基础上参与任何交易,那么,交易将只在双方都受益的情况下才会发生。 经济活动不是“零和博弈”,它是一种每个人都受益的活动。这正是亚当斯密的真知灼见,并且导出了他的看不见的手的推论。 即:一个一味试图促进自身利益的人,“受到一只看不见的手的引导,却促进了一种绝非他本意的结果。”我们都非常熟悉这个观点。 如果我们想要理解在将有效的市场因素引入到指令性经济中去时所产生的问题,那么,我们就必须详细考察价格在看不见的手的运行以及经济活动的协调中所起的作用。 首先,价格它传递信息。在哈耶克1945年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他的著名文章《社会中知识的用途》以前,这种功能的极端重要性一直为人们所忽视。 但是,为了使经济活动能够协调进行,价格的这种功能是不可或缺的。价格传递有关偏好、资源可获得性以及生产可能性的信息。 它们传递广泛的信息,通过期货市场等市场,它们传递有关现在或未来商品可获得性的信息。 价格发挥的第二种功能是向人们提供激励,使人们采用成本最低的生产方法,并将可用资源用于价值最高的用途。 价格之所以能够发挥这种功能,是因为它具有决定任何人得到何物以及得到多少的第三种功能,即收入分配功能。 我们必须强调这三种功能并且阐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原因是:中央计划经济中的几乎所有问题都源自于人们企图将这些功能彼此割裂开来。正如我们已经知道的那样,价格之所以向人们提供激励,只是因为它被用来分配收入。 如果一个人的活动所得完全不取决于他的所作所为,如果价格不发挥分配收入的第三种功能,那么,这个人就没有必要去关心价格正在传递什么信息,也不存在任何使他按照这些信息行事的激励。 价格体系的真正美妙之处,正在于依信息行事的激励是与价格所传递的信息联系在一起的。 在指令性经济中,情况就不是这样的。信息从指令性经济的一个层次传递到另一个层次,但这些信息并不提供依信息行事的任何激励。 在这种经济中,必须采用某种辅助性办法,才能使得人们依信息行事。 ***************************************************************************** 原则上,经济学不涉及到价值判断,正像奈特所说,“只行动,不争论。” 但不可避免,“不受价值观影响的”经济学只是一种理想,经济学家的价值判断无疑会影响他所从事的研究课题,也许还会时常影响他所得出的结论。他的结论又反作用于他的价值判断。 尽管我们说不争论,但实际上,我们却把时间花在争论其他琐事上。 当然,这些争论是相关的,富有成效的 ,可用澄清我们的价值判断的含义是什么,它们是否是内在一致的。这正是阿罗所做的重要的基础性研究的贡献所在,也正是福利经济学中的许多研究的贡献所在。 ***************************************************************************** 你们所说的其实不是科学,而是指令性经济。 ***************************************************************************** 网红经济:为两个革命者贺。 两位革命者组成了新家庭,可喜可贺。 网红经济,你有什么办法 ,呵呵 对于这个的解释,其实是科斯,因为在市场经济中,公司更有效率。只是像托拉斯,扩展以后,会造成全社会问题而已。 中国的事情吊诡在于,你懂的。按道理,政府应该反对这个的,它反而提倡这个。 真鸡贼,呵呵 我终于知道,我终其一生,都是在反对指令性经济。 中国人爱搞一些古古怪怪的事情,以为别人都搞不明白。(非常奇怪的人类行为)
14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历代core 策略的数学模型
热度 2 gordon 2017-1-8 19:13
几代领导人的中国社会建模 毛时代: 理论奇点:它们就像一根铅笔靠笔尖直立起来——逻辑上可行但现实中不太可能。 注: 以前说过这个事情,自然法则。让少数的搞思想的脑力劳动者 去搞生产,支撑 体力劳动者的大众。 老百姓说法,这不是笑话嘛,一看就不是干活人。 *********************************************************************** 邓时代: 演化的办法:市场经济 放一堆个体,让其互相竞争, Agent-based,这么一个办法 我们来看El Farol酒吧问题(Arthur 1994)。每周,一百个人必须独立地决定是否去他们最喜欢的酒吧(比如说Santa Fe的El Farol酒吧)。规则是,如果有人预测超过60个人会参加,她将会选择躲避人群留在家里;如果她预测少于60人参加,她将会选择去酒吧。我们立刻就可以看出 “自指”:Agent是否参加取决于他们对于有多少代理会参加的预测。 *********************************************************************** 经济代理——银行、消费者、企业、投资者——不断调整自己的市场行动、购买决策、价格和预测——对于这些行动、决策、价格和预测所共同创造的情境的预测。换句话说,个体的行为共同创造了一个总体的结果,然后它们对这个结果做出反应。 ****************************************************************************************** 毛遗留问题的解决: 我们也观察到另外一种现象,非均衡研究中的常见现象:不同大小的雪崩式变化(avalanches of change of varying sizes)。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个体非均衡行为不时地调整,引起了整体的变化,随后又引起了代理们进一步的行为变化。结果是,在这样的系统中,大大小小的浪潮式的变化如涟漪般在系统中扩散。 随着代理改变他们的预期,轻微地改变了市场,随后引起其它代理相应的改变他们的预期 。信念的变化随之如大大小小的雪崩般(in avalanches of all sizes)扩散到整个市场,导致一段时间内随机的高低价波动。这种现象出现在真实的金融市场数据中,但在均衡模型中却不会出现。 注:不争论,就解决了这个问题了。(极端的一种思想,犹如木乃伊不能见空气) ****************************************************************************************** 创新的问题: 当下的问题是一个创新的问题, 所谓“内生增长”指的就是增长来源于“内生变量”,也即增长是由于人们的“选择”而不是“外生因素的变化”。比如外生增长认为增长来源于劳动力生产效率的提升,但是并没有说明这个提升是怎么来的;内生增长则把这个提升的原因囊括到模型当中。 Romer 1990年的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 那篇论文,提出了一个更加复杂的内生增长模型。 外生增长,劳动力生产效率的提升是一种Human Capital,比如我们去学校学习已有的知识,这是提升我们的Human Capital的过程。 但是经济学界的一个共识是,Long Term Growth 的动力并不是Human Capital的积累,而是 Innovation (或者说Idea 的积累),也就是说 我们不止要去学校学习知识,还要用这些知识来创造新知识 ,后者才是长期发展的动力。 但是Innovation 是一个高固定成本低边际成本的东西,因此Romer 指出“生产”Ideas的过程不可能是完全竞争的,否则收入无法cover 在“生产”Ideas过程中的固定成本。 ****************************************************************************************** 高固定成本低边际成本 能赚越来越多的钱看起来总是一件好事儿,但是如果这背后是为了每赚100元而不得不先拿个90块置办各类生产资料,这事儿就不那么妙了。 重资产支出型企业往往是规模竞争型企业,当规模越来越大时意味着其营业中的固定成本将越来越高,同时为了应付不断升级的竞争而必须持续的进行资本性开支而导致自由现金流匮乏。而当其达到极致时,1年的固定成本就将高的惊人, 一旦遭遇经济环境或者客户需求的大波动,其在高负债+高固定成本+高收入波动下可能立即毙命 。 注:中国的铁公鸡,大部分都是这种企业。“债多不愁,虱多不痒” 也就是说,过高的固定资产比重+市场需求的大幅波动=企业运营的定时炸弹。相反,轻资产类+市场需求刚性很强=企业盈利能力的保护。 ****************************************************************************************** 注:不再写这东西了,我还有自己的事呢,哪有功夫想这个事情。 再加上最近风声不太好。 “逆龙鳞” 的事,少搞,没事找事呢 我等吃瓜群众,最好还是喝茶看报纸。 都心里跟明镜似的,凭什么我像傻逼一样跑出来说。
20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人民币汇率与中国经济结构扭曲 —— 普通劳动者的回忆(转) ... ... ...
gordon 2016-3-18 03:45
注: 网上找的一个 ,个人回忆,不代表他说的是对的。 但有一点他说的是对的,在外贸 没起来的时候,实际上南方是不如东北的。 民国时期的铁路也主要在东北和华北,象张家口、石家庄 都是新兴的铁路城市。 郑州也是铁路城市,以前河南的省会是开封。 ************************************************************************************* 我家就是龙煤集团的,一个小城。70年代发现了煤(听说日本人以前也挖过),调集了各地的人才和罪犯之类的过去挖,才有的那个小城。 家父作为罪犯,刑满后仍在中俄边境的农场生活(关押地就是农场,好像参与劳动,我不太清楚),有这个机会,就主动打报告调到了矿上,举家从农场搬到了600km外。 我小时候80年代,那时当地人不觉得怎样,其实在全国看是很好的地方了,我家所在的矿部,有电影院、学校、医院、菜市场、供销社,电影院是苏式统一图纸的那种建筑。 后来我爸平反,有机会回到原籍,内地某省的一个矿区,工作熟悉,加上有点学历,好像给个副市长当。我爸很激动,但还是觉得该回去实地考察一下。 到了那个南方小城,他一下子就懵了,所谓的市里连个正经的街道都没有,也没什么像样的建筑。省会最高的才四层楼 。他家就在那个省会,亲戚有当干部的听说他要回去都反对,说他们都是党员,我爸是家族的耻辱。 叔叔们占了他的房子,也不愿他回去 。于是,我家就留在了东北。 跑题了,只是想说, 计划经济时代东北相当于现在的广东、江苏 。 90年代,市场经济像08年经济危机一样,忽然而至。 我妈从菜市场回来说,猪肉涨到10元一斤,此前才二三块钱。(现在看来,可能是现在所谓的“价格闯关”之时) 之后没几年,开始搞承包。当时政府的结构大概是这样的,市,和市并列的是矿务局(自成一体的大国企),市下面除管城乡,也有一些矿区。 我爸是市管矿区的一个井长,那个矿区有十个井,其实一个井就是一片矿区,有十个左右井口。我爸所在的“一井”是最大的。 搞承包现在的名词是MBO,叫什么管理层收购。矿上让我爸承包,矿上不要钱,我爸不干,说是瞎胡闹,加上发生的其他一些事,住院了,冠心病,矿上人都说,他是被气的。 他不干自有狂人干。后来各个井,都被人承包了,矿也被原来的矿长承包了。从此,魔鬼被放了出来,灾难开始了。 职工买断,下岗,矿上不再为你养老送终,取暖煤都不供应。市场价要300左右一吨,一冬天要七八吨,少有人家烧得起。煤泥便宜,但好像燃烧不充分,偶尔听说谁谁家早上一个都没起来。 子弟学校开始收学费(以前是学生旷课,现在是老师旷课);医院开始用保健品治病,时常治死人;电影院关闭,门窗被砸,里面成了大公厕。社会一片凋敝,不了解的可以看看电影《钢的琴》里面的厂区。 修配厂杂草丛生,养老院死人没人收尸,街上辍学的混混成群结队,早上街边的阴沟躺着被刀捅死的人,姑娘们南下卖yin,为了父母的医药费和弟妹们的学费,菜市场开始有捡菜叶吃的老职工,某人得病全家上吊自杀。。。 最致命的是,井口的瓦检员(瓦斯检测员)撤销,承包的新井长们认为这个岗位工资高又没什么用,因为从来没爆炸过啊。 我在哈尔滨上学时,我妈电话里经常会说,某地那边井口又爆炸了,你同学某某被炸死了,他妈哭的唉。。。 可能有人会问,职工都下岗了谁去挖煤呢?河南四川山东来的盲流(没户口的人,或者没本地户口的人吧),他们中少有人往家寄钱,多数在家乡就没有了亲人,他们是真正的无产者。 当时我家开个小卖部和小饭馆,赚钱供我们上学,那时已经并轨了,我每年大学学费要3000。盲流们开资就花掉,很像现在北上广的月光族,没钱了就吃方便面。 偶尔熟悉的一帮矿工来,我妈会问:“那谁谁怎么没来,回老家了?” “砸死了,一口气没上来,埋井下了。。。” 我毕业那年在哈尔滨到处投简历想讨口饭吃,根本找不到工作。过年没回家,我妈电话说,年三十晚上瓦斯爆炸,我家的玻璃都震坏好几块。那次起码得死200人。 那时不像现在,这些盲流矿工死了都没赔偿,想赔偿都没地方寄钱。像《嫁死》《盲井》,那已经是初级阶段中的高级阶段了。 这,也是新矿主们让职工下岗雇佣盲流的原因。 我高中同学的父亲,下岗后没钱,又去竖井打工挖煤。竖井是最危险的井口,小老板为了省成本,挖完挖塌就换个地方再挖。当然,冒水塌方人也跑不了。 那天他去上班时,家里的钟突然停了,到外屋,灶又踏了,他妈说眼皮跳,别去了,他爸骂了一句就出门了。。。瓦斯爆炸。 他给我电话,你回来一趟,我说好。。。出殡那天我才买到票,要坐一夜火车才能到。。。他说,白布盖着,小腿漏在外面,他摸了摸,摸一手灰。 。。。 后来,2000年,我辞掉了哈尔滨边上选煤厂的工作,回到了鄙视我们家的、我爸出生长大的他的老家。再后来,打工,创业,买房,把家人都接了来。 房地产正热的时候,家里房子卖了10万,我爸妈说可以卖20万,我说赶紧卖了赶紧离开,这不是多赚10万能买来的。 我妈说,文革那十年,天就没晴过,总是灰蒙蒙的;而那十年,天就没暖和过,春天刚来,树刚发芽,秋天就来了。 。。。我那同学找我借钱,单位分房,多交钱可以多得几套,我没借,首先是我没什么钱,再者,那里在持续破败,房价不可能像大城市炒起来。后来,关系就不太热络。 前 两年,我家那变成了塌陷区,集体搬迁,以前的邻居来电话,偶尔听一两耳朵,说市里房价两千多,拆迁一平方要交3500,比商品房还贵,不搬就停水停电。没 人搬,实在是搬不起。政府看这样也不是办法,盖好的楼没人住,抢劫失败,现在好像降到300多一平方(扣除原房折算面积)。很多人搬了,除了部分按政府意 图搬到新房,其他人房子扔了,搬回内地老家了。尽管这样,还是有相当人家掏不出万把块钱来,又无处可去,只好在没水没电没有煤的“家”里,无奈安详地等着 死神来领回到真正的家。 现在,市里的房子10万一套,多大面积的都有,给钱就卖。那个同学也没联络,替他担心。 龙煤是黑龙江四个城市矿区组成的大集团,现在煤价不景气,好多矿都停了。 有人说双鸭山井下8万人,井上20万,是腐败,井上的都是领导的七大姑八大姨,我不知道。腐败是家常便饭,但什么事都往那个框里装肯定不全面。 当我看到这个数字时,我想说,比我们那里有良心啊。我一个表姐夫是我们那的正式职工,有编,井下,好多年不开工,停着,要给他转井上,每月安排点工资他肯定很高兴。 后来他早上送报纸,下午澡堂搓澡,后半夜打更,我那个表姐癌症。你能想象吗?我们那边说癌症跟你们说高血压高血脂一样平常吗? 现在他们两口子去了三亚,(孩子好像在铁道当乘务员),我表姐在那养病,他送报、搓澡、打更、烤串都干,挺高兴,挣的比在家多。 。。。 其实,我们这些在网上消遣双鸭山游行职工的人,有的说拿机枪突突,有的说饿死事小被反对势力利用事大,有的说身在井上好吃懒做,有的说和陆昊演双簧骗关注。。。 我只想说,我们是在“生活”的状态,你们没切身感受过什么是“生存”,“生存”——才是他们的真实状态。 还有,有人困惑为什么不南下打工,有那么多人都这么做了,甚至包括南下的东北人。我曾经也这么认为,不走,都是自找的。 其 实有此困惑的都是年轻人,青壮年,最差四五十还能找个工作的人。而那些老职工家就是东北的,你让他们去哪里?而孩子又是独子的,你让他弃年老体弱的父母不 顾,家里要搬迁的房子不管,有编的工作不要,去未知的你熟悉的城市打工?他们走,他们不走,这几年来我变得理解。不走,不是懦弱,无能,好吃懒做,,,起 码还有点别的吧?
24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评论 “南方周末 - 该死就死的市场经济”
热度 1 gordon 2016-1-1 04:15
因为 同人于野 卖书了,再转他的文就不合适,写写评论吧 而且媒体有专业的编辑和排版,视觉效果更好。 (给个链接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8926) ************************************************************************************ 注意几个点: 1、鱼生育的时候,并不能主动选择自己的后代长什么样,遗传变异完全是随机的。面对自然选择,鱼与鱼之间并非互相撕打着搞“竞争”,而纯粹是各自分别和环境对赌,谁赌对了谁就生存和繁衍下去。表面上看盲目的变异和赌博似乎是一种落后的“生产”方式,但这其实是适应各种复杂多变环境的最佳办法。 如果你根本不知道未来会怎么变,你最好还是什么样的后代都随便生一点。 跟一般人的直觉相反,进化其实是没有方向的 ,自然选择并不考虑物种的意见,物种能不能适应纯属偶然。进化看似盲目,却可能是在复杂世 界中找到答案最有效率的办法。事实上科学家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已经开始用模仿进化的办法寻找各种问题的答案。这个做法叫做“遗传算法”。 注:所谓的最优办法,只是短期,长期不一定。(保持适度的宽容,或者说冗余,要比“榨取最后一点所谓效率”,进步速度要快的多) 也是鼎导说的“群和时代” ************************************************************************************ 交流很重要 象工人师傅学习, 这是多年以来,行之有效的办法。 不要以为,他水平不如你,你就没啥向他学了。 注:法国的布迪厄论证过这个事。 ************************************************************************************ 2、事物会走向自己的反面 ( 谋取自己利益的时候也不要客气 ,毕竟创新不容易) “ 有这个认识,突破自己的心理” 很难。你总想,“ 当前留一线,事后好想见”。 ************************************************************************************ 考察历史上的著名垄断公司,我们会发现垄断其实很好。 ATT垄断美国电话业务的时代不管对该公司还是对美国人民来说都是一段美好时光。二十世纪初ATT主席Theodore Vail非常反感无序竞争,认为公司最好垄断,而且垄断公司有义务为国家服务。他的理念是公司不应该把股东利益放第一位,而应该把(为人民)服务放第一位! Vail治下的ATT把电话线路铺设到了不能带来盈利的边远地区,确保全国用户享受最高质量的通话,而且把电话业务的定价权直接交给了政府!即使因为垄断产生了利润,这些利润也没有直接分给资本家享受,而是在相当程度上被用于资助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搞基础研究!贝尔实验室给美国带来七个诺贝尔奖,其伟大成就包括晶体管、激光、太阳能电池、计算机编程语言和操作系统,甚至还有天文学。 如果故事一直按这个方向走下去,那么我们的结论就是公司做大后变成垄断公司,然后与国家合作,甚至干脆收归国有,是一条利国利民的必然之路。这不正好证明天下大同一定实现吗?但是故事还有一个转折。 贝尔实验室曾经搞出过很多足以改变电话业务的创新。可是这些创新,都被ATT,给扼杀了。 比如录音磁带做的电话留言机,早在1930年代就被贝尔实验室发明,可是ATT却下令所有相关研究停止,资料封存,包括录音带技术!而这仅仅是因为公司担心人们有了电话录音会更少打电话。这显然是个非常愚蠢的想法,事实证明现在有了电话留言机人们仍在打电话。然而结果就是美国最后是从德国进口的磁带录音技术!类似的被扼杀的技术还包括DSL和免提功能等。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创新被称为“破坏性创新”:这个东西一出来就把别人的业务给破坏了。谁不希望自己干得好好的业务能够永远这么干下去?而ATT这个例子说明,哪怕这个新东西对业务的可能影响其实没那么大,哪怕它是自己公司发明的,也不行。所以大多数人谈创新都是叶公好龙,在局面很不错的情况下没人真的喜欢改变。 历史证明ATT对新技术的畏惧很有道理。有外面公司搞了个可以给电话加上静音和免提功能的外设,这个设备一直被ATT以影响通话质量甚至危害维修人员安全的理由打压。结果打了八年官司之后,法院裁定个人在家里给电话加外设是合法的。以此为开端,很多新的设备进来,电信业进入百家争鸣时代。 这是ATT衰落的开始。 但那也是互联网兴起的开始。至今仍然有很多人为ATT这么一个伟大的公司后来被以反垄断为名分拆而深感遗憾,可是你得把这当成是创新的代价。 世界上没有白给的好东西,搞创新也是有代价的。创新的代价除了烧钱冒险,还包括让伟大的公司死亡,还包括容忍坏东西出现。 ************************************************************************************ 因为中国长期落后,有关部门很爱说一句话:我们搞对外开放是让好东西进来,对于坏东西就必须把它挡在门外。 可是你凭什么判断哪个是好的,哪个是坏的? 现在中国按购买力计算的GDP已经超过美国,如果真想像领先者一样做个创新型国家,就不能再有这么一厢情愿的幼稚思维了,得想想我们愿意为创新付出多大代价。
74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腐败在市场转型期也有过良性作用?
gordon 2015-7-7 07:14
腐败是一颗毒瘤,但也有研究指出:在中国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腐败曾经对推动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形成有过良性作用。 杜伊斯堡-埃森大学商学院的 Markus Taube 教授就发表了这样一篇论文。他将良性的腐败行为归为两类:一是私有企业为了发展和躲避政府风险而进行的腐败行为,二是自下而上促进制度建立、弥补制度框架缺陷的腐败行为。 为私营企业规避风险 改革开放后,私有企业不断发展,但是与之对应的政府制度框架十分缺乏,私营企业主们要面对相当大的政治风险。长期来看,私营企业主不能确定当下的政治局势是否准许私营企业长期的发展,因为毛时代阶级斗争的教训警示他们可能再次被归为反革命;短期来看,企业主们不知道下个月将会实施怎样的制度,也不知道每个官员是否会仗势摆布他们的生意。 在政府制度框架无法保证他们利益的情况下,私营企业主们只能依靠社会资本(“关系网”)影响官员,让他们对自己的生意加以保护。这种社会资本可能是通过正常的关系网建立,有可能是通过直截了当的腐败达到的。 为了规避可能遇到的政治风险,私有企业主们勾结和贿赂在相关领域有决策能力的官员。最极端的一种方式是变身红帽子企业,即挂着集体企业名义的私营企业。Parris 教授在 1993 年的论文显示,在中国部分地区几乎百分之百的私有企业都为了买到 “红帽子” 而贿赂当地官员。一旦私有企业冠上集体企业的称号,私有企业就可以免受意识形态的困扰和歧视对待。 那些无法买到 “红帽子” 的公司,则通过贿赂,以避免官员的掠夺性行为。在八十年代,官员在对私有企业收税方面有相当多的自由。 例如,税务局在决定餐馆税费时,是以对餐馆内有多少张桌子、多少客人的印象来决定的 。当官员要求高到离谱的税费时,企业也无处申诉。为了避免官员不合理地决定征税量,企业通过贿赂来换取官员的仁慈。实际上,官员已经自发地要求企业方面提供金钱利益或请客吃饭等。此类的贿赂行为为私有企业提供了更稳定的政治环境,将企业遭受官员随意干涉的风险降低了许多。 注:那时候就是 “捏疙瘩” ,实际上就是粗估。 弥补制度不足 在经济转型的道路上,常常存在计划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制度并存的现象。 改革之前,出口企业无法拿到其出口产口收益的外汇,所有的外汇收益都被央行垄断。外汇制度改革给予了出口企业过多无用的外汇所有权,但急需外汇资产的非出口企业却没有任何外汇所有权。两者之间的悬殊使出口企业和非出口企业之间开始非法交易外汇所有权——出口企业开始代表非出口企业在国际市场用其外汇所有权购买先进的入口产品(如机器),接着,非出口企业用出口企业需求的稀有货物来交换买到的入口产品。此类自下而上的非法交易使外汇所有权被更高效地分配到较缺乏外汇的一方,从而促进了经济增长。 “价格双轨制” 也是两种经济制度并存的一种现象。当同种商品的市场调节价远高于国家定价时,国企负责人有强大的动机将国家计划内的产品倒卖到市场,获得高利润。这样的非法投机行为不但增加了企业的利润,也对企业整体的生产力产生了正面作用。据估计,1981 至 1988 年之间,这种将计划内产品倒卖到机场的投机行为产生了 1000 至 3000 亿人民币的利润潜力。世界银行的数据(1990)显示,以国家定价卖出的计划内物品不到其三分之一,余下的物品都以各种方式(如非法倒卖)以市场调节价卖出。 “关系网” 和腐败 腐败是一种高风险的权钱交换。之所以高风险,是因为即使一方已经付出金钱或其他利益,他是否能够得到相对应的回报是没有保障的——如果收受贿赂的一方在对方做出投入后毁约,或要求对方更多的付出,行贿方的权益是得不到保护的。考虑到腐败双方的协调和沟通无法通过公共机构和法律来解决,理论上最系统化保证腐败行为顺利进行的方式是建立一套隐秘的但又能被私下认可的 “潜规则”。 研究者指出,“关系” 网络为腐败提供了便利且有效的交换渠道。而在中国,企业家利用 “关系” 保障腐败行为的顺畅进行,将腐败中交易的风险缩小,让受贿者更自觉地履行契约。作者将 “关系网” 比喻成 “专属会所”,其成员的经济利益得到保证。只要其成员在关系网内产生经济交易,双方的约定能保证被实现, 因为任何一方遵守合同或违背约定的信息会快速传遍整个 “关系网” 。一旦有人单方面违背约定,他在金钱交易方面的信用、社会地位等等都会受到波及。 所以,“关系网” 的功能在于:为其成员提供长远稳定的交易关系,在其建立的 “会所” 内部系统地推行遵守契约的规则,使投机和欺诈行为减少。 虽然腐败行为在中国经济转型的初期促进了私企的发展,提高了企业效率,并且弥补了制度的不足,但腐败行为的良性作用也逐渐消失。研究者指出,由于中国经济转型已经进入后期,经济制度框架不断完善,腐败的良性功能也逐渐减少,其对经济的损害愈发显著。 注:它的问题在于路径依赖。 这种路径依赖作用对建立法治及竞争性市场结构的负面影响
25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ZT同人于野 该死就死的市场经济
热度 29 兜胖胖 2015-4-19 11:04
文章来自于同人于野。 同人于野是我以前在西西河最佩服的网友了,文章质量极高,博闻强识记忆超群不是夸张,阅读能力还很惊人,隔几周新写一篇读后感。他出版的《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也非常好,收获甚多。 文章转贴于此仅作记录。 --------------------------------------------------------------- 我想讲两个关于进化的故事和一个关于垄断的故事,听完你可能会发现,一般人对市场经济的理解是错的。 进化生物学家John Endler拿南美洲的孔雀鱼做过一次特别有意思的实验。他搞了十个鱼池来养这种长度只有两厘米的小鱼,每个池子底部有不同的鹅卵石或者碎石图案,并在一些池子中放入强弱不一的捕食者。结果仅仅过了十四个月各鱼池的情况就变得很不同。没有捕食者的鱼池中的孔雀鱼多有漂亮多彩的花纹,而那些生活在有捕食者的鱼池中的孔雀鱼都长得非常平庸,没什么色彩,身上的纹路也与池塘底部的石头相一致,显然是一种保护。 看来宽松的环境有利于文艺青年,长有彩色花纹的雄鱼更容易获得交配机会;而如果连生存都受到威胁,那还是低调点好。 除了速度特别快之外,Endler的实验与一般生物进化并无区别。我们可以借助这个简单实验体会一下进化的智慧。 鱼生育的时候,并不能主动选择自己的后代长什么样,遗传变异完全是随机的。面对自然选择,鱼与鱼之间并非互相撕打着搞“竞争”,而纯粹是各自分别和环境对赌,谁赌对了谁就生存和繁衍下去。表面上看盲目的变异和赌博似乎是一种落后的“生产”方式,但这其实是适应各种复杂多变环境的最佳办法。 如果你根本不知道未来会怎么变,你最好还是什么样的后代都随便生一点。 关键词是“不知道”。跟一般人的直觉相反,进化其实是没有方向的,自然选择并不考虑物种的意见,物种能不能适应纯属偶然。进化看似盲目,却可能是在复杂世界中找到答案最有效率的办法。事实上科学家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已经开始用模仿进化的办法寻找各种问题的答案。这个做法叫做“遗传算法”。 设想一个有10x10总共一百个格子的棋盘,每个格子代表一个房间,其中一半的房间被随机选中放了一个易拉罐作为垃圾。一个只能看到自己当前以及前后左右临近房间的机器人的任务是收集这些易拉罐。你能不能给机器人编制一个策略,让它根据自己看到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动作,从而在规定的时间内捡到最多的垃圾? 这是圣达菲研究所的女计算机科学家Melanie Mitchell用来研究遗传算法的一个例子。Mitchell自己先设计了一个尽可能智能的策略。这个策略也不太难,比如说,作为一个视力有限而且没有记忆力的机器人,如果你所在房间内正好有一个易拉罐,你要做的显然是把它捡起来;如果没有,你就往别处找找。在理论上的最高分是500分的情况下,这个人为设计的策略得了346分。可是Mitchell用遗传算法,让计算机模拟进化出来的一个策略,却得了483分。 遗传算法的进化过程是这样的。你要把所有可能的策略都用数字编码表示。 1. 首先随机生成200个策略,当做200个生物。这些策略可能是非常愚蠢的,也许一动就撞墙,但是别管那么多,进化的要点是人完全不参与设计。 2. 计算这200个生物的适应度 — 也就是说,用很多个有不同垃圾布局的游戏去测试这些生物,看最后哪些生物的得分更高。 3. 把适应度高的生物选出来,让它们两两随机配对 — 适应度越高的生物获得的交配机会也越多 — 以此来生育下一代。每一个孩子,都从其父母各获得一半基因,而且别忘了变异,也就是给每个孩子随机地再改变几个基因。这样得到下一代又是200个生物。 4. 对新一代的生物重复第2步。 这样过了一千代之后,你得到了200个非常优秀的策略生物。其中最牛的策略做到了什么程度?在缺乏全局视角的情况下,它居然能让机器人自动从外围绕着圈往里走,从而能在有限的时间内遍历更多的房间。 如果我们把面对每种具体情况采取的动作作为其所在策略一个基因,最佳策略的最惊人之处还不在于其哪个具体基因的高明,而在于这些基因之间的配合。有一个基因居然会做出反直觉的事情 — 在自己当前房间有易拉罐的时候不捡 — 而这是为了配合别的基因,给未来的行动路线做一个标记! 让人设计一个基因也许容易,可是让人设计出不同的基因相互配合,则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你甚至很难想明白为什么这么配合对适应度有好处。遗传算法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很多实际领域。工程师经常用遗传算法进化出来一个什么设计,比如说一个有怪异形状的天线,它非常好使,可是人类工程师解释不了它为什么好使! 所以进化论者对“智能设计论”者的一个最好反击,也许就是生物世界实在太神奇,我无法相信有什么智能能把它设计出来。进化出来的东西比设计出来的东西更厉害。你既不知道未来环境会怎么变化,也没有那个智能去设计,所以与其操心给什么东西指引方向,还不如坐等进化的惊喜。 如此说来,进化竟可以被视为是一种创新手段。事实上,进化也许是实现大规模创新的唯一手段。想想如果采用遗传算法来促进中国在某一领域的创新,先随机生成200个小公司……是一种什么景象。 人们对比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经常说的是计划经济下商品的质量和服务的态度不够好,因为计划经济搞大锅饭,人们干活不为私利就没干劲。但市场经济更明显好处其实不是商品质量好 — 至今中国很多商品的质量也不太好 — 而是商品的种类之多!五花八门无所不有,各种层次的需求都能满足。这其中的原理当然是因为市场经济本质上是去中心化的,任何人有任何想法都可以立即付诸实施,而不必向上级请示,更不必等着上级指导。 市场的关键词不是“为私利”— 难道计划经济中人们就是不为私利的?市场的真正关键在于“不知道”。政府计划不行,并不是说政府不够聪明或者政府的计算机不够快,而是政府不知道未来会怎么变 — 没人知道未来会怎么变。市场经济,深得生物进化之道: 第一,随机变异。任何人开公司都是冒险,而有限责任公司制度的好处是你可以拿别人的钱冒险。没人知道哪个方向肯定对,但如果所有方向上都有人尝试,最后该出来的好东西必然能出来。 第二,自由交配。双性繁殖是生物进化的一个神来之笔,它的效率比单行繁殖高出太多了。好东西要互相结合来产生更好的东西。乔布斯说苹果的DNA就是从来不单靠技术,而是让技术跟人文艺术结合。实际上大部分所谓新发明都是把旧的想法连接起来。这里关键还在于,有些东西你单独看它可能不是什么好东西,可是一旦与别的东西结合就不得了。 第三,无情淘汰。如果环境永远不变,我们绝不可能看到这么多新物种;而当环境改变我们欢呼新物种出现的时候,别忘了有无数旧的物种因为适应不了这个改变而被淘汰了。历史上不知有多少烜赫一时的伟大公司已经不复存在。谈进化不谈灭绝,谈市场不谈破产的,都是文艺小清新。 所以要参与市场得有这样的精神:想生就生,该死就死。凡是能做到这个八个字的系统,不论参与者较量的是商品、体育、艺术还是学术,不管其中有没有价格信号,都能繁荣创新。如果一个系统做不到这一点,恪守传统抱残守缺,那就别想继续发展壮大。 但是且慢。我们知道中国有些政府机构似乎与自由市场和进化原则不符,但是中国经济的成绩比纯自由市场经济还好,这又是什么道理呢? 这个道理可能在于“知道”。当前中国模式的巨大成功,很可能恰恰是因为起点落后。如果你落后于人,你最大的好处是你“知道”路应该往哪个方向走,根本不需要自己尝试,把别人已经证明好使的东西拿过来就可以了。这时候最好的办法不是让一帮小公司瞎搞,而是国家直接组建大公司搞垄断经营,集中力量办大事。你的任务仅仅是模仿和做大,创新是别人的事。 但是当你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想要自己搞点创新,甚至决心当领先者的时候,也许你还得效法进化搞自由市场。 创新,也许是坚持自由市场的唯一理由。一般人以为市场经济的最大好处是有竞争,其实竞争被高估了。考察历史上的著名垄断公司,我们会发现垄断其实很好。 ATT垄断美国电话业务的时代不管对该公司还是对美国人民来说都是一段美好时光。二十世纪初ATT主席Theodore Vail非常反感无序竞争,认为公司最好垄断,而且垄断公司有义务为国家服务。他的理念是公司不应该把股东利益放第一位,而应该把(为人民)服务放第一位! Vail治下的ATT把电话线路铺设到了不能带来盈利的边远地区,确保全国用户享受最高质量的通话,而且把电话业务的定价权直接交给了政府!即使因为垄断产生了利润,这些利润也没有直接分给资本家享受,而是在相当程度上被用于资助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搞基础研究!贝尔实验室给美国带来七个诺贝尔奖,其伟大成就包括晶体管、激光、太阳能电池、计算机编程语言和操作系统,甚至还有天文学。 如果故事一直按这个方向走下去,那么我们的结论就是公司做大后变成垄断公司,然后与国家合作,甚至干脆收归国有,是一条利国利民的必然之路。这不正好证明天下大同一定实现吗?但是故事还有一个转折。 贝尔实验室曾经搞出过很多足以改变电话业务的创新。可是这些创新,都被ATT,给扼杀了。 比如录音磁带做的电话留言机,早在1930年代就被贝尔实验室发明,可是ATT却下令所有相关研究停止,资料封存,包括录音带技术!而这仅仅是因为公司担心人们有了电话录音会更少打电话。这显然是个非常愚蠢的想法,事实证明现在有了电话留言机人们仍在打电话。然而结果就是美国最后是从德国进口的磁带录音技术!类似的被扼杀的技术还包括DSL和免提功能等。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创新被称为“破坏性创新”:这个东西一出来就把别人的业务给破坏了。谁不希望自己干得好好的业务能够永远这么干下去?而ATT这个例子说明,哪怕这个新东西对业务的可能影响其实没那么大,哪怕它是自己公司发明的,也不行。所以大多数人谈创新都是叶公好龙,在局面很不错的情况下没人真的喜欢改变。 历史证明ATT对新技术的畏惧很有道理。有外面公司搞了个可以给电话加上静音和免提功能的外设,这个设备一直被ATT以影响通话质量甚至危害维修人员安全的理由打压。结果打了八年官司之后,法院裁定个人在家里给电话加外设是合法的。以此为开端,很多新的设备进来,电信业进入百家争鸣时代。 这是ATT衰落的开始。 但那也是互联网兴起的开始。至今仍然有很多人为ATT这么一个伟大的公司后来被以反垄断为名分拆而深感遗憾,可是你得把这当成是创新的代价。 世界上没有白给的好东西,搞创新也是有代价的。创新的代价除了烧钱冒险,还包括让伟大的公司死亡,还包括容忍坏东西出现。 效法进化,这个智慧是随便尝试,等东西出来以后让市场选择,而不是让某个政府部门先行选择,因为也许你眼中的某个坏东西将来跟别的东西结合以后恰恰能产生特别好的东西。 在互联网界,这个智慧叫做“先发表后过滤”。你怎么可以仅仅凭自己感觉它可能会造成伤害就禁止它出现,为什么不等它已经造成了伤害再行动呢? 因为中国长期落后,有关部门很爱说一句话:我们搞对外开放是让好东西进来,对于坏东西就必须把它挡在门外。可是你凭什么判断哪个是好的,哪个是坏的? 现在中国按购买力计算的GDP已经超过美国,如果真想像领先者一样做个创新型国家,就不能再有这么一厢情愿的幼稚思维了,得想想我们愿意为创新付出多大代价。 (孔雀鱼进化故事来自Tim Harford, Adapt: Why Success Always Starts with Failure一书;Melanie Mitchell 遗传算法的故事来自她的Complexity: A Guided Tour一书;ATT的故事来自Tim Wu, The Master Switch: The Rise and Fall of Information Empires 一书。) ---------------------------------------------------------------------------------------- 同人于野以前微博里有过一句对当时中央创新座谈会的评论:“如果一个关于创新的座谈会上一没有人谈风险,二没有人谈自由,一帮人坐那大谈“支持力度”、“导向”、“激励”,你就知道他们说的其实不是创新这种脑力活,而是模仿和山寨这种体力活”。
1864 次阅读|6 个评论
分享 很多人不知道美国的研发根本就不是市场经济的
热度 1 gordon 2014-9-4 16:58
美国的研发根本就不是市场经济的 那也是体现国家意志的,一个东东。 它自己不太说,实际上,它的管理,它做计划的能力,在全球首屈一指。 为什么全世界都在学美国的管理,人家搞的好吗 注:我们国家研发也是在学美国,那是在80年代跟美国关系好的时候,蹭美国点东西。 ××××××××××××××××××××××××××××××××××××××××××××××××××××××××××××××××××× 它早期倒确实不是这样,是冷战的产物 冷战早期,它被苏联超越了嘛, 很多东西都在变化,时代啊、条件啊,光拿着隔年老黄历,这就搞笑了。
35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分税制与通货膨胀 —— 那些年我们从美国学来的狠招
gordon 2014-9-2 16:54
分税制是不想让一般项目占专项资金,所以经济发展没有碰到技术阻碍,只要有市场需求,就可以一直往前走。 市场经济是强者恒强,弱的补不上。专项立项,是把它补上了。 所以就通货膨胀嘛,投资过多,投资引起的通货膨胀,干啥都挣钱。 它所谓的平衡就是,生产资料别占消费资料,仅此而已。 ××××××××××××××××××××××××××××××××××××××××××××××××××××××××××× 这都是从美国学过来的。 计划经济成功的,就苏联自己。根本原因是美国供应它生活资料。 比如它气候很寒冷,美国供应高热量肉食,它就可以把自己大量资源用于研发上。 放弃锤子,它会放弃计划经济吗?现在看,它是一个权力的问题,你是想要强者恒强的私人公司,还是要 持续强悍的国家资本主义,呵呵 信托责任,厂长经理负责制,其实根本就是一类。
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中国为什么要走市场经济道路?
热度 3 gordon 2014-5-9 11:52
这个问题其实不好回答。 先排除一下人治,1958年的大跃进 ,盲目的高指标,造成严重的后果。这个没什么说的。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这个很麻烦 其实在建国的前几年里,因为技术和投入、化肥等因素,粮食其实是增产的。 在没有大的突破,例如基因技术,单位面积的产出是有限的,不代表 联产承包责任制投入更多的劳动力就可以增产。边际递减,很简单的规律 促使中国走市场经济道路的基石,其实是文革。 计划经济是一个低效经济,它无法解决一些社会问题。 文革其实是乾隆时期“叫魂” 的翻版,它的根源在于中国社会的权力结构,虚幻的权力。一朝权在手,就把令来行。 促使中国走市场经济道路的基石,其实是文革。 我也是看到 弗里曼批评米德的《萨摩亚人的 青春期》才想起这个来的。 弗里曼以其充分的田野研究经验向学界宣称:萨摩亚社会有着严格的基于血统的等级制度,有着对少女童贞的极度崇拜,自杀 率和侵犯行为发生率高,青春期冲突非常普遍…… 注:当然,市场经济对中国农业可能帮助不大,但对工商业的促进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能交换,能出口了嘛 农业价格不是需求决定的,而是供给决定的。这一个周期的需求,只有到下一个周期才能生产出来。 ×××××××××××××××××××××××××××××××××××××××××××××××××××××××××××××××××× 由于各种原因,中国在这方面的讨论极少。 把家庭联产责任制作为 改革开放后走市场经济道路的原因,不严格。 走市场经济道路的基石是文革还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不是一个小小的差别,需要看很多论文,才能搞明白。
31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市场经济、多样化与经验学科
gordon 2014-2-20 10:16
我们讨论过 元数学以后就知道,科学实际上就是一个经验学科。 不存在大一统,先验的成分,多样化才是其基本特征。 多样化的特征,也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 不能说市场经济导致了多样化,而是多样化本身就存在,市场经济的意图并不是让它变得更好,也不变得更坏。 当然在某些情况下,市场经济也会破坏多样化,犹如一群受惊的鹿踏过一片菜园。 传统的观点认为,单一化破坏更甚。 我想了想,其实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想让别人和它进行竞争,呵呵 在这个系统里谁是研究者,谁是被研究者啊,呵呵 我想起来吉卜林 的诗 —— 白人的 负担(The White Man's Burden) 另:象互动这样的非线性关系,用博弈的观点处理是最好的。 ××××××××××××××××××××××××××××××××××××××××××××××××××××××××××××××××× 因为不极化啊,很难往前走 最好是别人都多样化,我长成大树,呵呵 这也是个公地悲剧问题,都往大树方向长,最后肯定会出问题。
28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 —— 市场经济的意义
热度 3 gordon 2013-12-26 07:14
有这么一个伦理学问题,如果你看到一个小伙子在平凡的岗位上勤勤恳恳的工作,你是否要表扬他。 假如你表扬了他,等于变相鼓励他在这个岗位上继续干下去,这其实对他本身不利的。 而你又知道几条对他很有用的建议,是否要告诉他呢? 被别人push 是很痛苦的,我们都曾被别人push 过。打扰别人的生活是不对的,没有人可以决定什么对对方更有利,也许他想要平静的生活呢? 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已经足够了。 如果很想帮人的话,工具比建议更有用,当他真正意识到自己的利益时,可以迅速使用这些工具,缩短其跋涉的时间。 感谢每一个和你做交易的人,正是他们给了你切实的帮助,而且还没有 “鸡毛狗碎” 。 其实每一个人做好自己的工作就好了。 另:还有一种说法,给什么表扬,不想干了自然不干了。但通常来说,付出努力我们都是期望有所收益的。上面讨论的是获得什么样的收益更有价值。 ××××××××××××××××××××××××××××××××××××××××××××××××××××××××××××××× 中国除了 “宣传、组织、筹款”外,对伦理学的讨论也是非常少的。这对善良的人很不利,还不如目标导向的人生活的好。 时间长了,你也会染上“不笑硬咯吱”的毛病。所谓文化遗传可能就是这样的吧,多一种选择,生活路不同。 ×××××××××××××××××××××××××××××××××××××××××××××××××××××××××××××××
259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市场经济是伦理学的产物
热度 1 gordon 2013-12-24 10:57
市场经济是怎么整出来的,对于中国人来说一直模糊不清。俺无意中碰到了这个问题,才发现原来是伦理学的产物。 18世纪道德哲学的主要贡献是建造一座桥梁,一端搭在自利的经济人上,另一端搭在“社会福利”或“公共利益”上;并表明,个人为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可能会推进整个社会的福利。 伦理学是一门比较生僻的学科,一般人不知道很正常。 曼德维尔认为, 以往的道德哲学只教导人们“应当”怎么做人,却没有说明他们“实际”是什么样的动物 。 他在《寓言》一书的序言中指出, 他的根本目的在于告诉人们“他们实际上是什么样的”,而不是要进行“他们应该是什么样的” 说教,并依次而探索社会进步的方式。 这个人是个神经病医生,主治“歇斯底里”。1711年发表了一篇在当时颇有影响的论文《论抑郁情绪和歇斯底里情绪》。 他本来写的是讽刺性散文诗,《抱怨的蜂巢,或骗子变作老实人》。1714年,在原诗之外,作者加进“道德的起源”和一些注释,改名为《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恶德,公众的利益》,开始并没有引起学术界的注意。 但他的思想已经变得清晰起来,1723年,又加进“论社会本质之研究”,“论慈善和慈善学派”等论文,再版时突然引起广泛关注,引来“正人君子”们的一致批判。之后,此书被译为法文、德文,多次出版。 1723年《寓言》出第三版时,米德尔塞克斯郡法庭就判定此书“扰乱社会秩序”,是“一种公害”。 《寓言》比《利维坦》更使正统派怒不可遏 。然而,他们对它的批判正如当年对《利维坦》的批判一样软弱无力。实际上,在这些批判者中,没有哪一个说出的真理比曼德维尔更多、更深刻。 这本书当年是和《利维坦》并称的两本 “ 大毒草 ” 。 曼德维尔的 关于贪婪,奢侈和不知餍足这些私人恶癖会导致财富丰盈这种公共利益 的说法在社会上激起了许多辩论。 苏格兰启蒙运动的哲学家们——斯密是其中之——拒绝接受曼德维尔把私利同贪婪等同起来这种耸人听闻的说法,但是他们创立了这样一种基本思想作为他们写作的一个主题:私人行为可以产生行为人所不曾预期的有益的公共影响。 例 如,亚当·弗格森(Adam Ferguson)把私人财产和一般政治制度描述为“人类行为的结果,但不是执行任何人类意图的结果”(《关于文明社会史的论文》,1767年)。大卫· 休谟(David HUME)在解释司法制度怎样作为关于具体争端处理的一系列个人为自己谋利益的决定的副产品而出现时,在他主张说人类体制(如货币和语言)是从个人指向另 一目的的行为而产生时,均曾乞灵于这一概念(《人性论》,1740年)。 曼德维尔毕竟是一名医生,有些问题还是专业人士比较在行,斯密是道德哲学教授。 对斯密来说,利已可能是一种值得赞美的人类特性 ,反映了一个人不仅关心他的物质福利, 还关心他的荣誉。更重要的是,对斯密来说,利已是社会理论中的“运动原理”,就像吸引力是牛顿物理学中的运动原理一样。斯密相信,那些认为政府可以自由制 定它用来调节社会的任何法律的人,是不懂得人性的一个最基本的特点的。斯密所称的“制度的人”,“ 似乎想象他能摆布一个巨大社会的不同成员,就像一只手在棋盘上摆布不同的棋子一般容易 ;他不考虑,在棋盘上的不同棋子除了那只手在移动它们之外,还有其他的运动原理; 在人类社会这个巨大棋盘上,每一个棋子都有它自己的运动原理,与立法者可能想要施加于它的原理完全不同 ”。(《道德情操论》),第380-381页) 扩展阅读: 在集权体制下不只是存在一种棘轮原则——产出计划指标水平变动的棘轮原则,而是存在着两种对称的棘轮原则:产出方面计划指标水平只升不降的棘轮效应和投入方面要素配置数量只增不减的棘轮效应。后一种棘轮效应是前一种棘轮效应的一种代价,是 控制者与被控制者双方在前一种棘轮原则面前讨价还价和博弈的结果,是集中控制者寻求被控制者服从的一种代价或费用。 http://www.aswetalk.org/bbs/blog-663-34378.html 背景知识(便于中国读者理解): 《金瓶梅》的成书时间大概是从明嘉靖后期到万历中期,也就是1550到1600之间,这个时期正是南美和东南亚的银矿和金矿大爆发的时间段,贯穿欧美和欧亚的商业航路已经打通,财富开始像雪球一样惊人的滚积,在此之前的人类文明史,不管是古埃及,希腊,汉唐还是罗马,从来没有哪个时期财富的积累速度可以达到16世纪这样的惊人,换句话说,也从来没有哪个之前的时代其道德和情操所承受的压力会像16世纪那么的剧烈,因为它们都缺少16世纪拥有的那个可以把潘多拉的魔盒最终打开的那个终极魔鬼,那个被黄金和白银挑逗出来的,欲望! 在巨大的欲望面前,所有的那些我们曾经自以为是的伪装终于都被轻易的戳穿了,当所有的罪恶在一瞬间被释放出来的时候,我们的第一反应是信仰的破灭,这也就是《哈姆雷特》给我们展现的那些绝望和愤怒的情绪一样,但是很快,当我们意识到这些罪恶其实才是真理,那些我们一直固守的道德反而是自欺欺人的皇帝的新装。 罪恶本身并不应该成为负担,因为这是一种常态,《金瓶梅》中的那些罪恶即使在今天也在不断的上演,所以我们并不需要去过分的从道德的高度去指责“七十码”,指责“激情杀人”,因为这是一种正常的状态,如果我是当事人,十有八九我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因为这压根儿就不是道德问题。 各自找对自己有利的证据辩护即可 ××××××××××××××××××××××××××××××××××××××××××××××××××××××××××××××××××××××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Tg0NjIzNjM2/v.swf
19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市场经济和纯技术主义的最基本的差别
热度 2 gordon 2013-11-18 11:41
市场经济和纯技术主义的最基本的差别,一个是无限的,技术的进境是无限的,一个是有限的,界定清楚。 现在我才真明白了,这是思维的大转折。产权清晰,责权明确,啥都是要界定的,对数理的要求非常高; 就是我们鄙视的小家子气,不豪爽,不大方,才是科学进步的真正源泉。 注:虽然并不否认给公众一个一般性陈述的价值
281 次阅读|0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22 10:13 , Processed in 0.060162 second(s), 3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