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名著

相关日志

分享 西瓜皮式评论——乱煮古典名著
热度 6 Gzai 2014-7-25 22:41
(暂时还是旧帖) 西瓜皮式评论的意思是,这仍处于(极有可能永远处于)未完成稿状态,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到处是没有完成的线头。 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看到了Wolfgang在大约十年前在看过了《魔戒》以后的两句评论: 唐僧死了,死得透了,Fellowship只剩下猪八戒一个人,猪八戒一个人去取经! 西游记把Sauron和Aragorn捏成一个人物(说的应该就是孙悟空) 中外幻想小说的对应 这里的幻想小说是比较广义的,接近通俗小说了,不仅仅是科幻、奇幻和神魔。 《西游记》,可能还有《封神演义》、《镜花缘》,对应的是《魔戒》。对应点有两个,团队游历、正邪大战。《西游记》两个都有,《封神演义》主要是正邪大 战,有一点模模糊糊的团队的影子,武王是唐僧,姜尚是观音,哪咤和杨戬对应孙悟空,土行孙么,就是娶媳妇的猪八戒了,但基本没有游历。《镜花缘》只有团队 游历。 《三国演义》,还有《东周列国》,对应的是《冰与火之歌》,对应点是多主角、多视角,史诗。 《水浒》,对应的是《黑色佣兵团》,对应点是封禁打开,以绰号相称的英雄们,为不值得的主子卖命,逐渐凋零。 Wolfgang:唐僧死了,死得透了,Fellowship只剩下猪八戒一个人,猪八戒一个人去取经! 对应山姆的,其实应该是沙僧。猪八戒对应的是皮聘。确实,猪八戒也有过几次单独去找救兵。对应咕噜的还是孙悟空,记得戴上紧箍咒之前的,孙悟空对唐僧是曾经起过杀心的。 唐僧有过几次假死,六耳猕猴那次,就是沙僧救醒的。和魔戒中佛罗多假死对应的,西游里面其实有,是一个不太出名的片断,一个名叫南山大王的豹子精,用一个 真的死人头假冒唐僧,连孙悟空都骗过了。这场其实挺能表现师徒最后的真情的,至少猪八戒也动情了,没有第一时间喊分行李。最后也是孙悟空潜入魔窟才揭穿 的。这一幕没什么精彩打斗,所以不为人知,上世纪八十年代首次拍电视剧的时候,都没拍进去。后来补拍才有的。 Wolfgang:回到夏尔,史诗作品中总是有这么个OVA,外传性质的,完成了可怕的大旅程的同伴们,成长了,再回来为了一件小事小小地紧张一回,从而让读者露出会心的微笑。在鹿鼎记中是雅克萨之战。 西游的第八十一难。前提是,小说必须是喜剧或大团圆才行。三国或者水浒这种悲剧收场的就不可能有了。 金庸很喜欢在结局的附近搞一些小戏剧,但他的作品多数是悲喜交加偏悲居多,就谈不上了,比如倚天最后被朱元璋骗,成了蒋干;天龙最后的小片段,萧峰死、慕 容疯。勉强算得上的,射雕最后的二次华山论剑——其实也不能算小闹剧了,而是很多悲喜剧叠加,无名小卒、沙通天侯通海、裘千仞、欧阳锋。 封神演义,从大的方面来说,对应的是荷马史诗,在远古的时代,文明的初期,神(仙)们通过凡间的代理人进行战争,有时候也亲自下场,甚至故事或者战争的开始,都同样地可以追溯到(由凡间王族(皇族)引发的)女神的愤怒。 从小的方面来说,哪咤闹海那一章,可以认为是对应哈里波特。少年英雄的成长,反面派的家长,在老师身边比在家里更开心,死后复生更为强大。就是没有死党,没有间谍,魔头也没有挂掉罢了。 外国人眼中的带有阴阳转化色彩的情节,往往是双方争斗,斗到最后却发现你我本是同命一体,你死我也跑不了之类的。比如地海,格得与他的黑暗面,人族与龙 族。或者说,太极图与衔尾蛇的结合。反而是我们自己的小说没有这种情节,这大概就是道家与道教的区别。我们的小说是道教。封神最后也只是正派、反派的英灵 全都上了封神榜而已,但活着的,仍然你是你、我是我。 哈里波特与星球大战 如果以国外同人作品的数量(或者同人作者的热情)来看,哈里波特无疑是极为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呢?原著本身受欢迎,此其一。 写作时间长,前四部写于2000年之前,后三部分别发表于2003、2005、2007年,同人作者正是在这段时间里,在等待JKR发书的的同时,把热情投入到写作上面来的。 门槛比较低,冰与火之歌的写作时间也很长,爱好者也很多,但哈里波特阅读年龄更宽,门槛要低得多。 设定有很多空档,特别是上一代人的故事,直到系列的最后才逐步揭开,与哈里波特如何最终战胜伏地魔,同为两大悬疑。对于同人作者们来说,这既是有吸引力所 在,又是可以大展拳脚之处。而像火影那种每周更新的,爱好者无论是时间上还是空间上(情节上),都没有多少空档来进行同人写作。 足够好和晚的悬疑,当年的江山,虽然努力营造了李六娘和苏瑾两个悬疑,但反而由于被读者猜破(前者)和不符合读者胃口(后者),而反过来给作者自己造成了障碍。斯内普的秘密,仁者见仁,未必是符合全部读者的胃口,但作者非常聪明地到最后一部才揭开。 上一个能集齐全部这些优点的,应该要算卢卡斯的星球大战了。三部曲,新希望到杰迪归来,是1977到1983年,也有六年时间。设定有很多空档,最典型就是杰迪和西斯的前史,同样有老一代的故事(欧比旺与维德)。门槛低,这就不用多说了。 哈里波特与星球大战的相似点 1)主角自小(被一个白胡子安排)寄住在亲戚家,一直过得不开心。 2)主角极度擅长高速的飞行运动。 3)三人组,女角最后没嫁给男主,而是嫁给了比较粗俗的死党。 4)黑魔王,不是一个人,每隔几十年又出来一个。黑暗与光明的战斗直至世界末日 5)黑魔王的一个重要手下,从头到尾一直迫害主角的那位,青年时和主角的母亲一直纠缠不清来着,背叛了黑魔王,给他重重一击。 6)主角的父亲啊,可不象老师最初的时候跟他说得那么好。 7)非人的,滑稽的,冒险助手——R2D2 vs 多比。 8)白胡子老头壮烈牺牲了,死在自己以前的学生手下。 魔戒、龙枪三部曲、星球大战、哈里波特的共同点 其一,都是以一个小人物去击破了大魔王的罩门,从而让如日方中的大魔王一下子全线崩溃,这个小人物也因此解脱了所承受的诅咒。而与此同时主力队员则在正面战场上与大魔王的仆从部队作战,尽管取得了一定的胜利,然而都不是决定性的。 其二,几十年前曾经在与大魔王作战中的主力,现在都已衰落。(这个背景不知道是不是来自两次世界大战,或者是东西罗马对亚洲牧民的抵抗——匈人、阿拉伯人、蒙古人、土耳其人) 其三,森林看起来可能幽深诡谲,然而其中居住的都是会给主角及其朋友莫大帮助的善良生物。 其四,有一个老家伙在关键的时刻指导主角与朋友们,并且四处救火,但是又一直把主角与朋友们蒙在鼓里。 招安之后 都有懦弱的主公,刘备、宋江、唐僧。 今反亦死,不反亦死,反后招安亦死。 三国始终没有接受招安,刘、关都曾经一度寄居曹的篱下,但一有机会还是反出许都。我们也许不能认同刘备,甚至认为他腹黑,但我们会认同诸葛亮、关羽、张飞等英雄,会认同他们为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事业。 水浒接受了招安。我们不能认同宋江,会认同李逵、鲁智深、武松、林冲,但他们也不认同招安。终究我们没有认同宋江的事业。他事业成功的最终后果,也证明了这一点。所以,金圣叹的腰斩,不是没有原因的。 西游把招安之后作成了喜剧。反过来想想,如果完成了取经,师徒回到西天大雷音寺或者东土大唐以后,唐僧被赐毒酒,悟空追随同饮,沙僧在坟前上吊,八戒远遁 不知所踪。而白马早在取经途中,就战死了。那将会是怎样的西游啊。所以《悟空传》也不得不给我们一个模糊的蔷薇色的结局。 战争模式 封神在神话方面,模仿的是西游,但在战争方面,却与水浒、隋唐演义、薛刚反唐,走的是一路。简单地说,战略上是,反围剿——直捣黄龙;战术上是,斗将、破阵。 先看看其他的。三国,战略上,是割据势力之间的互相攻守;战术上,斗将和伐谋,武将上场单挑,或者双方用各种计谋斗智。 杨家将、说岳,战略上,基本上是国与国在战线上的相持;战术上,斗将和破阵,武将上场单挑,或者一方使出奇怪的阵法或者武器,另一方来破解。总是反派的 辽、金一方出来一个新的猛将,或者推出新的阵法或者武器,逼着正派的宋也找出自己一方隐藏地方的高人来破解。没有连环马钩镰枪,你都不好意思出来打招呼。 三国也有阵法和新式武器,但主要是作为正派的诸葛亮所谓八卦阵、连弩,或者是敲边鼓的少数民族,比如南蛮藤甲兵之类的。 回来说封神、水浒、隋唐。围剿,占着一块有地利的地盘,岐山也罢、梁山也罢、瓦岗山也罢、九焰山也罢。官军头几次来征讨,吃了不知地形的亏,后面派来高 手,如果是好人,那么狗头军师出个主意,就把对方陷害了,也不得不上山,或者对方是死硬派,还有奇怪的阵法或者武器,另外去别处找人上山,把对方给破了, 让对方身死军灭。斗将和破阵方面,和杨家将、说岳差不多,连环马钩镰枪、四猛八大锤,往往有土行孙配一丈青。到后面,朝廷的势力耗得差不多,主角们天下归 心,就向着京城进军了,也许路上还会遇到朝廷继续推出奇人异士,螳臂挡车而已。 这种反围剿——直捣黄龙的模式,会否是对元末战争的某种反映呢? Urey曾经在《续闲聊》中说过,我们必须也只能从本民族的战争历史中吸取营养。那段话是针对美国战争科幻与美国外战历史的比较而言的。这里其实也一样。 如何基于乱世的历史写出史诗 中国古代几次乱世,春秋战国、三国、五胡南北朝、残唐五代。能写出至今脍炙人口的史诗的,只有前两者——《东周列国》、《三国》。《隋唐演义》也算是脍炙人口,但不知道算不算得上史诗,只写了一代人,也没到贯穿一生的程度。 五胡和五代为什么没有(前两者那么)成功。五胡现在网络上有了《五胡录》等等一些历史故事化的说史作品,但还算不上历史小说。 也许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能不能塑造出一以贯之的主角线,以及足够鲜活的小故事。 三国,刘、曹、孙都是很早就出场,一直撑到差不多要结局。每一条线都是大约三代人左右。刘备这边,刘备——诸葛亮——姜维,曹操这边,曹操——司马懿——司马昭司马炎,孙氏父子那边,孙坚孙策——孙权——孙休孙皓。 东周列国,时间更长,秦、齐、楚、晋,在国家势力范围方面而非人物方面,仍然是一以贯之,晋后面分了三家,齐发生了篡代,线索还是比较清晰。东周里面这几个大国,其实都颇有蛮夷戎狄的血统和色彩,但历史久远,大家都不怎么注意了。五胡五代就没这么走运了。 五胡、五代,也算有角色线,但总觉得味道很怪。五胡,南方六朝,北方的汉赵——石赵——前秦——后燕后秦——北魏——周齐,最后归于隋。勉强能在地盘的基 础上认出个前后相继的关系。但硬凑的感觉太明显了。五代十国,同样的问题。五胡、五代,可能得向东周列国的模式靠拢。时间长,人物出场下场频繁,不可能像 三国那样完全靠若干英雄从头撑到尾,而是用一堆故事来撑场,东周列国简直就是成语故事集中营了。五胡、五代有么?《五胡录》通篇下来,让人感觉不是老子英 雄儿软蛋,就是自我得之自我失之,好吧,虽然三国也是这样。 其实,还有一段历史很好写,很容易写。纪念碑记,或者说天安门演义,从1900(或者1895)到1949。采用三国模式,到1921为转折点,乱世走向 统一。角色线么,北洋一条线(后面分成西北军和东北军两条线),类似袁氏兄弟,同萌会——炮党一条线,其他的地方势力派,比如桂系之类的酌情考虑,小白兔 又是一条线。只不过这次是喜剧。当然了,如果可能,小白兔可以拆成几条线,类似薛刚反唐那样,各个根据地自成一条线。想起了我以前写的段子《走向三国》 了。 其实并不是没有这种尝试。《金陵春梦》,或者说凯申演义(雄奇演义),只不过完全只围绕凯申公这一条线,没有多视角的史诗感。非常有民间故事色彩地,用各 种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故事来描绘凯申公,比如说他访苏期间与托洛茨基一见如故,结为忘年交之类的。如果你再加个与高尔察克结拜兄弟的话,我就只好请曹孟德 骑驴上八里桥了。铁拳无敌、军道杀拳,就更是恶搞的成分居多,谈不上史诗了。
1275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名著为什么都不靠谱?
热度 4 gordon 2013-5-16 11:13
在所有已知的语言中,汉语与梵语的对立最为尖锐,因为汉语排斥所有的语法形式,把它们推委给精神劳动来完成,梵语则力图使语法形式的种种细微差别在语音中得到体现。这两种语言的区别显然在于,前一种语言缺乏语法标记,后一种语言有明确显示出来的语法标记。汉语运用了一些语助词,……。除了这些语助词外,汉语利用下列方式表达所有最广意义上的语法形式:词序;词只运用某个一经确定便永不改变的形式;意义之间的联系。也就是说,汉语使用的这些方式或手段都需要内在的精神努力。反之,梵语不仅把语法形式的涵义,而且也把语法形式的更具智力性质的方面及其与实体意义的关系注入到了语音之中。 由此看来,似乎应该把汉语视为最远离语言发展的自然要求的语言,最不完善的语言。然而,这种看法经不起进一步的推敲。事实上,汉语也有很大的优点,它对精神力量也产生强大的影响,……。人们也许会认为,原因在于汉语很早就受到了科学的处理,并拥有丰富的文献。但汉语本身作为一种发挥激励作用的辅助手段,极大地推动了文明的进步。首先,无可置疑的是,汉语具有高度的结构一致性。所有其它缺乏屈折变化的语言或多或都有屈折的倾向,不过总是中途而止,没有达到发展成为屈折语的目标。汉语则不同,它完全沿着另一条道路发展,始终如一地遵循着自身的基本结构原则。其次,汉语无须借助有意义的语音,就能把握一切形式的东西,它所使用的手段使它能够严格地循守和系统地整理种种不同的形式关系。此外,汉语听起来只包含具有实体意义的语音,而形式关系的表达仅仅依赖于语音的位置和排序,因此对于精神来说,实体意义与形式关系的区别也就更加一目了然。世界上各种语言的普遍一致性在于,它们具有一种统一的内在形式,而在这一形式的范围内则允许存在差异;汉语则几乎一无例外地以非语音的方式来表示形式关系,这个特点使它有别于所有其它已知的语言。 由此可见,在我们熟知的所有语言当中,汉语和梵语构成了语言发展上的两个明确的极点,二者在与精神发展相配合的适当性方面有所不同,但在各自系统的内在一致性和完整性方面却是相似的。 ———— 洪堡 《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 ×××××××××××××××××××××××××××××××××××××××××××××××××××××××××××× 其实上面的这段摘录我完全没有看懂 ,虽然我也知道它的大概意思,就是汉语不依赖语音,而梵语却依赖语音。汉语和梵语是语言发展上的两个极端。 这是由于能力的差异,我不懂梵语(文言文还行) ,这本书里的很多内容已经不可考证。洪堡的母亲 玛利亚。伊丽莎白 出生于一个富有的法国胡格诺派教徒的家庭,洪堡的祖父是世袭男爵,在他的子孙的姓前面便添上了“冯(von)”这一贵族身份标志。 他的妻子卡罗琳的父亲 达赫奥登伯爵 曾任普鲁士议院主席,卡罗琳还给洪堡带来了大宗财产,卡罗琳是一个善持家事的母亲,在各方面都是洪堡最可信赖的帮手。 在认识洪堡之前,卡罗琳与席勒的妻子就是亲密的朋友。1789年圣诞期间,洪堡与席勒在魏玛初次会见,此后,两人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关系。1794年2月,洪堡夫妇迁居耶拿,他们与席勒一家事先商定一同在这个城市居住,两家相距不远。 他们经常一起接待来访的朋友,其中有歌德、科尔纳。有时他们也一起去听当时名气还不大的哲学家 费希特 讲课。经常来耶拿探访兄长的亚历山大洪堡与歌德也建立起了友谊。亚历山大当时担任普鲁士王国负责采矿业的高级官员,他那丰富的物理学、地理学、化学知识使得向往自然科学的歌德眼界大开。 德国的采矿业一直不错,北欧(就是瑞典)是最早在冶金上超过土耳其的地区,像瑞典都是冶金强国。 所以有时候名著看不懂很正常,背景知识缺乏。 遇到这种问题,一般采取的策略就是 斩断逻辑链条,从当下的条件入手 ,使用实验的方法得出你自己的东西。逻辑链条也不是什么“神圣不可侵犯”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东西已经很难知道它原本的面目了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动手做实验,你看到的都是真实的,你获得的才是你自己的东西。 ×××××××××××××××××××××××××××××××××××××××××××××××××××××××××××××××× 英国皇家学会 当年在讨论 “使用英语取代拉丁语" 作为科学语言时,曾经考察过汉语(文言文),得出的结论是“汉语就是狗屎”,不过汉语有一个特性很吸引他们,就是“ 口语和书面语不一致 ”。 这也是在材料上看的,原始资料还是没有,是为记。 牛顿的《 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 》就是拉丁文发表的,而名著《光学》就是英文发表的。
348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1891年名著 <德伯家的苔丝>
gordon 2013-3-28 15:22
1891年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年份,对于甲午海战的爱好者来说尤其如此。就在这一年出了一本书叫做德伯家的苔丝,这本书对理解甲午战争时的英国社会有一点参考价值。
1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读《罗马帝国衰亡史》1
热度 12 不打不相识 2011-12-24 22:01
爱德华·吉本的这本名著适合朗读,只有当朗读时,你才能不被那么多的从句绕糊涂,你才能欣赏到作者的史才和文采,你才能体味到作者对基督教隐藏很深的讽刺。吉本曾经游历过意大利,面对罗马帝国宏伟建筑留下的残垣断壁,感慨万千,“西风残照,汉家陵阙”,遂决心写一部罗马帝国和罗马城的衰亡史。他似乎把自己代入为一位罗马共和派的元老的角色,对罗马的过去满怀乡愁。其实从建城开始,罗马人就以抢劫为生,鼓励罗马青年雄心勃勃以步祖武的凯旋仪式就来源于展示和分享赃物的仪式,罗马城十足是个强盗窝子,罗马人不断发起对邻人的战争,抢夺粮食、土地和女人,对战败者非常残酷,不是杀掉就是卖为奴隶。被罗马征服的民族未必如吉本一样多愁善感,吉本的祖国不列颠历史上也曾被罗马征服,吉本欣赏罗马如同欣赏一头撕咬野牛的狮子,纯属感情上的欣赏,是尼采那一路的。 罗马帝国的疆界在共和国时期已经基本奠定,在帝国最强盛的时候也扩展不大。图拉真和两位安东尼皇帝很贤明,这段历史寡淡得像白开水。一部罗马帝国衰亡史充斥着暴行、犯罪和灾难。《沉思录》的作者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安东尼是能治江山不能治左右的典型,他没有按照惯例选择一位贤明的人做为养子继承皇位,徒劳的培养不肖子康茂德,皇后是个荡妇,全罗马只瞒住皇帝一人,可见他的眼光。康茂德“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他一死,罗马前任诸帝不断加强皇权削弱共和制的盲肠——元老院的恶果终于显现:罗马禁卫军谋杀了继任的皇帝佩提那克斯,暴徒用长矛举着皇帝的头颅,在军营拍卖帝位。在当时的罗马,军队是唯一有组织的力量,他们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的强大力量和民政机关的软弱,后面的历史和中国五代时期军人政治一样,只有得到军人的欢心,才能当皇帝。不独罗马,一个专制国家,他们的合法性不是来自于人民的支持而是来自于军队的暴力,必须讨好军队,每一次新帝王登基必须得到军队的背书,如果军队不爽,完全可能擅自废立。咱们就不用联系现实的世界政治了。
1020 次阅读|11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22 05:16 , Processed in 0.035916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