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如何成功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相关日志

分享 早起改变生活——如何成功地减肥(睡眠篇)
热度 14 就爱抬杠 2017-2-11 08:00
不是说减肥要管住嘴迈开腿吗?为什么画风一转说要早起了? 这是因为,减肥的关键是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一个亚健康态的平衡达到一个健康的平衡。而“早起”就是这个转变的最重要一步。 回想一下胖子的一天吧,早上被闹钟从睡梦中惊醒,一直赖到不得不起,别说做早饭,连路上买个煎饼的时间都快没有了。就算有人做饭,一来没时间,二来刚醒哪有胃口吃,所以早饭吃不了多少。这样一来,未到中午已是饥肠辘辘,要么吃点零食,要么好不容易挨到中午吃饭。 然而中午又没时间或没条件好好吃,这到晚上还不好好吃一顿大餐?就这样,晚上吃下的那些来不及消耗的热量,直接变成脂肪贴在了肚子上。不仅如此,越晚你越精神,看那个玩这个,就是不干正事 …… 很快到了半夜,又有点饿了,不如来点夜宵吧 …… 晚睡、晚餐再加上夜宵,第二天更没可能早起,更没胃口吃饭,新的一个循环又开始了 …… 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什么?早早起来,或读书,或锻炼,然后自己做早饭。因为已经活动了半天,所以胃口大开,到中午都不会很饿。中午适当吃些东西以后,晚上也不太饿,可以少吃甚至不吃。因为早起,所以晚上早早就困了,可以早睡。这样即便第二天早起也能保证充足的睡眠。 前者是“恶性循环”,后者是“良性循环”。二者的区别关键点在哪里?就在“早起”。只有早起,才能保证早上有时间有胃口好好吃早饭。只有早饭吃得多吃得好,才能保证晚饭少吃,保持一个良好的状态。 Q: 晚饭少吃,早上早起 …… 确实做不到啊 …… A: 一下子达到这么多目标,确实很难。尤其晚上少吃,简直要人命。除了用前面的方法控制食物和运动的总量之外,可以先从早起做起。 Q: 那么,早睡早起的合理时间是什么? A: 晚上最晚十点睡,早上最好五点起,至迟也不超过六点,全年节假日无休。 Q: 可是,早起就要早睡,平时有事没事都要拖到半夜十二点,十点钟哪里睡得着呢? A: 晚上十点睡不着不要紧,可以先早上四点起来。如果四点起来,白天也不睡,你晚上还能十二点不睡,那就再来一天 …… 总之,不怕你不早睡,只怕你不早起。 Q: 我晚上要学习,写作,加班 …… 实在没法早起啊。 A: 可以把时间分成两段。除了加班太晚无法避免之外,其他该怎么做怎么做,就是要保证十点睡,做不完的事情第二天早上起来做,逐渐养成把精力充沛的时间段放在早上的习惯。 早睡早起和晚睡晚起的区别,不仅是简单的周期起点的改变,而是充足早餐与臃肿晚餐的区别,是从容不迫与紧张匆忙的区别,是一天从精神焕发还是疲惫看开始的区别,是把时间用在刷网看剧聊天还是看书学习锻炼的区别…… 即使这些你都不在乎,只要你想减肥,你也应该早睡早起,因为 ——你可能见过晚睡晚起的瘦子,但你难以见到早睡早起的胖子。
个人分类: 锻炼|1026 次阅读|7 个评论
分享 “变”——如何成功地减肥(计划篇)
热度 9 就爱抬杠 2017-2-10 08:40
假设你已经找到了一种行为模式:营养早餐,丰富中餐,简单晚餐或不吃,每天走路 2 万步或游泳 1 公里。 你坚持了 1 天,体重减了半斤,又一天,又减了 2 两。接下来的几天,可能效果有好有差,但起码一直在减啊,体重曲线很漂亮 …… 但这时候问题来了,你的腿开始酸了,脚开始疼了,看见红烧肉就不想走,闻见火锅味就挪不动步。更有坏人大半夜的总是发好吃的图片,你只好把他拉黑 …… 但这管不了什么用,诱惑无处不在,你还没有能力为了减肥不上班不出门。终于有一天,在同事们生拉硬拽你去聚会的餐桌上,你开始放纵。 第二天你开始后悔,半个月的成果毁于一旦。就在犹豫与懊悔之中,想着何必这样纠结难为自己,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是不是很熟悉?往往减肥失败的人都会抱怨计划实在反人性,很难坚持,虽然最开始的时候他们对同样的计划却都是信心满满,兴致盎然。 没错,要求人长久坚持做一件反人性的事,确实很难。真正能做到的人,他们干什么都能成功。我们普通人还是不要跟他们比了。 但减肥其实不是这样的,为什么很多人把减肥变成了一件反人性的事? 这是因为,减肥的要求只是从一个平衡达到另一个平衡而已,而且在其中要努力保持营养和心态的平衡;但很多人把减肥变成了每天都要吃一样的东西,走一样的步数 …… 把丰富多彩的生活变成了单调枯燥的修行,这怎么能坚持下去呢? 其实,你想吃火锅,就去吃好了;你今天实在懒得动,那就在家歇歇。每一天的生活方式有那么多的组合,为什么要死守在一种方式上直到无法坚持? 那么接下来你或许会问,我现在过的就是这样的生活啊,那减肥不减肥又有什么区别? 区别当然有,那就是 " 秤 " 。 每天称一次,就知道你前一天的生活方式对还是不对。不对的方式,那就按照正确的方向加以修正。例如今天要吃火锅,那就先跑个 10 公里,第二天发现没问题。或者说第二天再跑发现第三天体重就回来了,那么这种模式就没问题。 生活方式有很多种,也未必局限于一天。一天,两天,三天 …… 一周都可以。只要一周下来效果没问题,各种组合都可以。至于你选火锅和 10 公里组合,还是在家猫着水果沙拉组合,完全看你的喜好和心情,也就是心态平衡的效果。 每天的生活方式,都按当天的心情,当天的喜好,当天的具体情况来决定,目标就是要保证良好的心情。你的计划可以每天都变,唯一不变的要求,就是第二天早上一定要按时称量体重,以便知道前一天是做错了,还是做对了。做对了就作为以后的参考,做错了就立即采取措施纠正。 有了“变”化多端的生活,减肥是不是很简单?
个人分类: 锻炼|650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衡”——如何成功地减肥(策略篇)
热度 11 就爱抬杠 2017-2-8 09:06
很多人兴冲冲买了秤,就开始制定野心勃勃的减肥计划:至少每天 2 两吧,这样一个月下来怎么说也有 3 斤。头一天执行下来一看少了半斤,那岂不是一个月就能减 15 斤,半年下来人就只剩骨头了 …… 一旦有了这样一个开头,基本上你的减肥大业就算失败了。 为什么呢?因为你是把减肥当成搬砖头了,认为长期可以轻松地复制短期的效果,而这是毫无依据的。你今天能搬一块砖头,明天当然也能搬一块。但今天能减半斤,明天也许还可以,但很可能接下来的一个星期又回去了。 成功的减肥并不意味着把长期的计划目标平均分配到每一天,这样很容易把暂时的成功或困难按时间同比放大,从而毫无必要地盲目乐观或悲观。减肥的“边际难度”通常来说是会越来越大,如果你实在想不清楚这个道理,请回忆下当年或者当下你是怎么背英语单词的 …… 成功的减肥计划一定要基于成功的减肥策略,而成功的减肥策略和打仗一样——不争一时一地之得失,对于每天的体重波动不要过于在意。你现在觉得自己胖,要减肥;但你现在可能处于一个体重不上不下的位置,这个还算是体重的平衡;你现在虽然觉得自己胖,但并不缺乏营养,你现在营养起码是均衡的;你现在虽然觉得自己胖,但吃得好睡得香,这是心态上的平衡 …… 人体是有很多平衡的,除了刚才说到的体重的平衡,营养的平衡,心态的平衡,还有运动的平衡,睡眠的平衡,饮食的平衡等等。一个成功的减肥过程一定是要打破旧的体重平衡,建立新的体重平衡。但同时又要保证其他的平衡,特别是营养的平衡不变。如果为了打破体重的平衡,同时打破了其他必需营养的均衡,那就是得不偿失,减了还不如不减。运动量的平衡,睡眠的平衡,饮食的平衡其实也都会不同程度地打破,而这些加起来都会打破心态的平衡。心态的平衡如果被过多地打破,很可能就难以坚持,到了最后也有可能出现报复性的反弹。 打破体重的平衡,绝对保证营养的平衡,同时尽量保证心态的平衡,这就是正确的减肥策略。遵循这个策略,就可以在打破旧的平衡同时逐步建立新的平衡,最终达到一个对身体更好的平衡。 现在我们可以回答上一篇文末的问题了。减肥需要每天称体重,但每天称体重的目的不是要把计划精确到每一天。因为种种原因人的体重其实波动很大,把目标分解到每一天不仅毫无意义难以完成,而且很容易破坏心情。每天都称体重的目的其实在于衡量自己的行为模式是否正确,如果某种行为模式(包括当天吃了什么,有什么运动等等)在 80% 的情况下能使体重字第二天有所下降,这就是成功的模式了,就值得以后继续执行。 但同时一定要注意,这种模式必须保证身体的营养(除了热量)平衡,而且其他的平衡也应当尽量保证,尤其是心态平衡,这样的模式才具有可重复性和可执行性。 那么是否找到一种模式就可以一劳永逸了呢?
个人分类: 锻炼|72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经济学家应该如何成功—— 科尔奈《思想的力量》读后(转) ... ...
gordon 2016-5-20 14:02
在阅读出身于东欧前社会主义国家的大师们的作品中,我时常有一些莫名 的亲切感和隐秘的痛感,及至快感,比如米兰·昆德拉的《玩笑》,又如《波兰斯基回忆录》。虽然书中描述的异国他乡及其历史事件都与自己相去甚远,但书中许 多情境和对人的命运的困惑与反思,却又让人感同身受。 作为研究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及其改革的集大成者,科尔奈这本《思想的力量——智识之旅的非常规自传》不但又给我了那些如约而至的感受,而且不经意间解答了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那就是:经济学家应该如何成功? 答 案肯定不是什么“成名要趁早”,或者“99%的汗水加上1%的灵感”之类——这些格言金句恐怕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成功而不是应该如何成功。是的,尽管书中 关于学习研究和学术生涯发展的宝贵经验俯首皆是,比如:如何自学经济学,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 如何不受干扰专心地从事研究,怎样开始博士论文和开展同行交 流,哈佛大学如何聘任教授 ,等等,但传主最大的贡献并非总结这些成功秘籍,而是通过回顾如何成就经济学术生命的同时,展现了具有价值判断维度非常规的“智 识之旅”。 对经济学而言,价值判断是个古老而敏感的话题。樊纲十多年前在《读书》上发表的《“不道德”的经济学》一文掀起的轩然大波,以及后来张五常倡导的“经济解释”对青年学子的巨大影响,这其实都涉及了“应该如何”的问题。 关 于这一问题,张曙光先生在《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和分析方法》中梳理得比较到位:在规范和实证、价值和事实相互关系的争论中,始终存在着互相对立的观点。一种 观点认为,科学与价值判断无关,它只涉及对事实的客观描述,而不包含人们的主观评价,主张保持价值中立;另一种观点认为,对于社会科学来说,价值判断具有 不可或缺性,经济学的观点与所有的科学观点一样,都是充满价值判断的。 科尔奈显然秉承后者,尤其是在漫长的研究生涯中,他逐步完善了价值判断与科学精神之间的协调。在科尔奈的学术生涯中,有一个从淡化价值判断到重拾价值判断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科学的人生观。 在 从博士论文研究到70年代的早期研究阶段中,科尔奈还是以在调查、访谈、数据基础上进行理论一般化的实证主义为主。甚至正是因为摈弃了不切实际的、空洞 的、意识形态化的价值判断,从现实中得出经过反复推敲的新的理论,保持了思想的原创性,科尔奈才摆脱了陈腐的教条束缚,与匈牙利同行们将理论变成说教、宣 传式的不同,他在研究中避免使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行话,而是从经验中学习,使用中性的技术术语,实现了重大的理论突破,产生了过度集中、突进增 长、反均衡论、短缺经济学等丰硕的理论成果。 科尔奈在书中提到,从1954年到1959年,他花了整整五年时间,才弄清楚未来的生活方式,最终做 出了完全尊从学术事业的抉择。正如科尔奈所言“我无法看透他人的灵魂或者决策过程,我只能审视自己的内心”。不禁让人联想到同时代的顾准先生,他当年振聋 发聩地提出“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其本质上也是回归科学精神。正如胡适先生所言:第一拿科学做人生观的基础,第二拿科学的态度、精神、方法,做我们生 活的态度,生活的方法。 也正因为如此,科尔奈一方面是社会主义体制的批评者,另一方面也能客观地指出:“社会主义催生了不成熟的福利国家。”他的《社会主义体制》一书也在获得在被匈牙利左派和右派夹攻尴尬遭遇的同时,却赢得了东西方学术界的高度认同和赞誉。 通过理性、实证来求真、求美的科学精神的获得,这是经济学家成功应该具备的首要条件。 在 科学原则下,科尔奈在秉承实证分析的同时,又逐步重拾、强化了价值观。甚至在其学术生涯中,效率与社会主义道德甚至成为贯穿其研究的一条主线,并著有《社 会主义伦理的效率和原则》等经典文章。在其自传中,科尔奈鲜明地表示,“我尤其强调自由、人权、人的尊严和人的自主权这些价值观,尽管我极力让自己的表述 更为客观,但是我认为,违背上述价值观的行为应该受到谴责”。 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出版的《通向自由经济之路》一书中,科尔奈一方面呼吁结束社会 主义经济改革过程中不同所有制之间的模仿行为,支持私人部门的有机发展;另一方面坚决反对加速强行推进私有化,而是采取渐进、公正的转轨进程。他坦言道: “两种战略选择的背后是价值观的选择。整体发展观的倡导者们特别强调社会的重新分层和资产阶级化的过程,这样才能产生由业主和企业家组成的新兴中产阶级。 而信奉无偿分配计划的人,则更看重制度转轨速度。”事后观之,以“休克疗法”为代表的,过分追求速度的而忽略社会正义的改革贻害无穷,而接受了科尔奈渐进 策略的匈牙利不但避免了国家资产迅速集中在寡头手中的厄运,而且经受住了历史的检验。 甚至到了1998年,在研究医疗体制改革时,科尔奈干脆与当 时通行的先解决问题后考虑道德的思路背道而驰,“从一套为公众所接受的价值体系和伦理原则入手,以此为基础,推导出使用的改革途径”。他不仅强调了个人主 义原则,而且与那些单纯努力弱化国家作用的自由主义立场不同,同时将团结原则作为重要前提,认为只要国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就可以允许国家拥有再分配职 能。根据这一研究最终出版的《转轨过程的福利、选择和一致性:东欧国家医疗部门改革》成为这一领域的经典著作。 科尔奈在经济学界相应领域可谓执牛 耳者,在国内学界和思想界及政策的影响也极其深远,并有不少名声鹊起的中国学生介绍、传承其学说,但 与预算软约束等理论广为人知并行不悖的是,他学术生涯 中关于价值观、伦理的这条线索却为大多数人忽视了 。这也折射出,在中国改革的实践和理论都面临着重大突破的当下,国内学界对于“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汪 丁丁语)反思和探索还远远不够。 国人对经济学研究的认识过多停留在知识、技术、应用层面和实用的工程师思维上,而忽视了起更关键作用的科学精神和价值判断,因此基于两者之上的原创性贡献就极为罕见。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杨小凯先生曾忧心忡忡地警告过的“后发劣势”陷阱。 日本著名经济学家青木昌彦认为《思想的力量——智识之旅的非常规自传》是本时代最重要的社会科学家探讨科学创造的道德标准和心理过程的专著。我想这不仅是因为它回答了“经济学家应该如何成功”,而且也让人们懂得真正成功的社会科学家是为何如此稀少 而宝贵。
191 次阅读|0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22 12:59 , Processed in 0.027127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