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帖最后由 潮起潮落 于 2014-2-5 12:28 编辑
^8 i! I0 T$ c* n3 w
- n, S6 e' c3 f1 z* Y) d) u上海话里有“甩翎子”的讲法,按我理解,“甩翎子”就是扯个话头,但又不说得太明,让对方自己体会和揣摩其中的含义。你懂了、会意了其中的微妙,叫“接翎子”,阿拉接过话头接着往下聊。( g, o8 E. `& a- |. n1 }" m( G) }
1 n2 A v/ @0 L; p2 C7 R7 ~5 H( C
在上海待过两年,不多不少,整整两年。很喜欢上海,听到上海话也觉得很有意思。若用上海话写字会咋样?估计除了上海人(或许还有沪语辐射区的人民群众),全国人民都看不懂。有用上海话写作的么?有,看看新海派小说《繁花》与《乔乔相亲记》便知。
: o$ k# {6 B. A% n J e
: c, F- v A3 m4 v2 Y% n! x虽有人说这两个小说是沪语写作,但文中的上海话已经大大打了折扣,除了少数浅显易懂的地方用了上海话,基本还是普通话写作,外地人基本都能看懂。即便如此,还是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浓郁上海味道。
6 N2 G- Q1 D4 C. G9 K0 G5 K" ?; d" V! `: T; g
咋说呢?看这两个小说还得会“接翎子”才好。换言之,若是熟悉上海话或是有一定的上海话基础,读起来会更有意思些。好在本坛有些上海人,他们肯定读起来不困难,读到妙处会心一笑也未可知。, w! C# ]: d* B2 X0 _
" W3 Q+ O# a; }( z0 m/ }
; r4 C9 q8 x" d4 o6 E《繁花》是清明上河图式的文字,写的是上海市井生活,时间跨度从60年代至今(就算是吧)。这个小说原本不是小说,网上有个上海论坛,叫“弄堂”,最早是在该论坛以帖子的形式出现的。弄堂网里聚集了一批会讲上海话,喜欢研究老上海文化的网友,是个挺有上海地域特色的一个论坛。3 V v! }! ?% K/ T! m- b3 u% O( v
3 x/ i/ N/ \ v2 F
小说作者叫金宇澄,是《上海文学》杂志编辑,他在“弄堂”的马甲为独上阁楼。小说《繁花》源自他的帖子“独上阁楼,最好是夜里”。
. j( n% w% Z$ W/ d$ \3 C M6 d3 _4 t2 w8 z; D/ p5 t" W* B
7 l5 H& g2 B. R5 h
《乔乔相亲记》是另一个沪语写作的小说,出现早于《繁花》。作者应该是个上海八零后,写的也很有趣。! A% a( D: E) d, D: Z8 s4 X5 @0 G! F" g
4 I* @; f& E% C/ j这两个由帖子变身为小说的文字已经以图书的形式出版,网上、书店有卖的,有兴趣的不妨读读看。" G0 S! X( R; w& ~9 q
$ o" q2 O) Y( X$ X4 n4 Y& c, n- q
" t$ n$ Q, F o! d7 T) z
( S4 ~) O* J {/ {5 u# \9 F2 J
8 J" w$ `9 j3 j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