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晨枫 于 2023-11-8 09:07 编辑
; }6 k# E( Z/ Z. \
) e2 f) L8 O- P( F0 w2 _不断有说法:中国教育过于注重书本知识传授,扼杀创造力,成为中国制造迟迟不能转化为中国创造的阻碍,中国教育改革的重点应该是注重动手和实验,开设创造学的课程。% |; ^/ c0 |' U, i4 g% o
- d+ ~4 _8 g; U* `" ~4 n. A5 G
把知识和创造对立起来,一看就是从来没有真正创造过任何东西的人在想当然。" J% a6 C$ s5 h+ s6 C" T; `
* X# ~. e' V1 d' |3 C/ e按照百度的定义,创造就是把以前没有的事物给产生或者制造出来,这是有意识地对世界进行探索性的劳动。而知识,就是从各个途径中获得的经过提升总结与凝练的系统化的认知,也就是说,来源包括理论和实践。+ u" q' ~) R" B6 p: ?) ]6 r9 j
9 K/ z L- C( W$ J( ^( U5 m
创造是有条件的:( g( y' ~" j2 d1 [7 z" e
5 E6 W' A2 d7 d8 S% X1、 有客观需求5 y' |. Z4 X- H: d
2、 有实现的条件
* a3 h4 K" ?6 m3 y3 H9 C" p3、 不造成意外的副作用/ S" ^' b4 u# O* M* l k
; b$ N& h5 B8 Z+ o5 \没有客观需求的创造是胡思乱想。谁小时候都有胡思乱想的时候,然后被大人训斥一句:“别瞎想没用的”。职场新人应该对这句话也不陌生。
% @: V. K9 Z$ w: t
i! s9 ~9 E, V8 G% E# L# E客观需求不是想象出来的,而是应该现实存在的。这不一定是已经有现成产品或者技术,可以是市场上不存在甚至没有想象到的需求。乔布斯在创造iPhone的时候,世界上并不存在这样的集通信、上网、娱乐、照相和好多其他功能于一身的手机,功能还可以自组合,还可以由用户自行下载,而不在出厂、出售的时候绑定。! T( j; t0 y$ `
# Z8 Z4 ~3 u' [2 G$ O但乔布斯是在功能手机、台式电脑、芯片和iOS基础上预见到这样的需求,并成功地引导市场的。这是基于对市场、技术的深刻理解,这就是与众不同的知识水平,而不是凭空想象。
4 ? O8 C2 ]0 j3 B5 w" y* J6 k5 o! I
同时,需要理解已经有了什么样的产品和技术,它们在哪些方面没有满足需求。还有,自己的创造是否与已经受到保护的知识产权有冲突;别人在做什么,是否撞车。创造需要有足够的独特性,同时有足够的性价比,华而不实的创造是没有生命力的。
# ` ~5 v& n8 V/ c0 y0 g. K) j5 c" g2 V5 s$ b" h7 g4 @7 R, p& S" m7 E
创造是一种差异化,但差异化首先要知道差异的基准在哪里。7 c% T2 b) t0 b2 a
7 X0 S% }3 t# I( ^- k: Z4 q) l其次要能实现。一些人喜欢指点江山,把道听途说的天顶星级技术当作现实可实现的,或者能在经济、可靠层面上实现的。这不是创造,甚至不是科幻。科幻都需要有足够坚实的科学基础和可实现性,否则就是以科学名义的魔幻了。
% E( e, L& P8 e& I& y9 b; @3 n" t# w, r3 Y
不造成意外的副作用不需要多说。
! i5 O3 }1 o7 x% s( B) Z6 Z8 i. i( s* ?+ K; S' j9 D" S, r# p4 t
这些都需要有足够的知识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也就是说,首先要认清现态和沿革。# |/ N3 {; L& ?2 k0 W$ k/ n) `$ I
L `9 [* P- ~: b4 w
有意思的是,一些人在否定书本知识的同时,强调实验、动手和自己摸索。貌似正确,实际上误导。
- j5 v4 r# @# S4 G0 O% b5 k1 i4 r
实验不是漫无边际地一路做过去,直到做出想要的结果。实验开始前,需要对已有结果有坚实、全面的理解,然后决定在进一步的实验里控制哪些变量,改动哪些变量,如何设定实验参数。其实有一门专门的学问就叫实验设计,需要用到大量数理统计知识。如何判断下一步实验的方向,到哪一步才能确定是继续下去还是改变方向,这些都需要专业领域的知识。9 {5 [: k ^8 J2 b% C5 W+ R
" `- g0 e* C0 D$ o1 o$ ?9 |* j
实验也分教学实验和创造性实验。前者用于验证书本知识,并培训基本实验技能。后者才是引向创造的。在这里,依然还是首先要确定,相关的创造性实验是否已经有人做过了,结果是什么。重复劳动是最远离创造的。没有足够的知识,连自以为创造实际上是在重复劳动都不知道。8 g- L; h- t p2 G5 n H2 u9 F
) _, w! h' z: ?" ] I1 u" e中国在科技和工业制造上是后来者。很多东西欧美已经创造了,并不需要中国再创造。轮子很好,但再发明一遍,并无必要,也不是真正的发明创造。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大范围的创造需求。
$ a" h- v! m+ `2 F7 {: i# z# K
更进一步,创造有各个层面,不是只有底层概念才是创造。很多“美国画饼,中国上桌”的事例中,从底层概念到最后实现有非常多没有解决的问题,中国人解决了,在这个层面,这就是创造。如前所述,创造就是做到前人没有做到的。$ n# s ^7 ]% G* p, ^
1 L. A" Y' s& y8 p, _中国教育确实有注重知识传授而轻视开放性思维的毛病,应试教育加强了“以标准答案为准”的思维。( T0 y6 \% H4 Z. u: I
3 ~) ~$ R2 Q6 n7 H- Q/ T8 \据说中国学生回到家里,家长都问:“你今天学到了什么新知识?”而犹太学生回到家里,家长却问:“你今天问了什么好问题?”这其实是似是而非的。问一个好问题不是脑子一拍、灵机一动。这和创造一样,首先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是否已经有人问过了,是否在发问之前,可以自己先找一下,有没有已知的答案,类似的问题的答案是否可以举一反三应用到这个问题。这些都需要知识。% ]# L7 b3 W9 m( F6 G; q
: ?, ^3 _. D/ F1 Y6 j* d. @+ X
好奇心、想象力、批判性思维是创造之源。这没错,但说来说去,有意义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恰好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上。
1 @( {6 b. [" M6 f6 s. g/ T
# a, J; U1 m2 U& @7 k& Z看到苹果落地的人很多,牛顿看到苹果落地,好奇心导致万有引力的发现。爱因斯坦也自称没有天赋,只是极度好奇。这未必是别人不好奇,而是没有足够的知识积累和科学方法(这本身也是一种知识),没法从简单的好奇心往前多走一步。
0 q6 `0 T0 D- A! {, a3 D. F$ C2 s3 r5 J/ O q) |) j
想象力问题还是一样,没有足够的知识基础,空有想象力只是胡思乱想。刘慈欣的想象力高度丰富,但他缺乏爱因斯坦的知识和技能,最终能写出《三体》,但不能发表《相对论》。 I- y5 O+ g9 Y, H* w0 Q$ f
1 y: J2 b. n' K4 \& I. M: N
爱因斯坦还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局限于我们已经知道和理解的,而想象力覆盖整个世界,包括那些将会知道和理解的。这当然也是对的。问题是,爱因斯坦的学习能力超强,知识好比是他的砖瓦,想象力好比是他的图纸,他能在云淡风轻中把两者拼到一起,建立相对论的大厦,但绝大多数“凡人”连理解相对论都困难。无数民科挑战相对论,不是缺乏想象力,而是缺乏知识,或者否认知识。
9 M7 J: X7 K% S$ b
/ D7 O) z% c4 {1 H( l3 R比尔·盖茨、马克·扎克伯格、斯蒂夫·乔布斯连大学都没有读完,依然成就大事业,但这不是读书无用论的理由。大学对他们已经成为束缚而不是启迪的地方,完成学业本身反而是没压力的事。这与知识和想象力的关系有异曲同工之妙。爱因斯坦可以对知识满不在乎,因为需要的知识他可以手到拈来。对于更加“寻常”的人来说,知识才是有意义的想象力的基础。/ y4 m8 o- k8 u0 _/ j, U
0 I6 W7 B8 d5 O% k6 x0 s' G
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不是否定一切,而是质疑一切。拒绝无条件地接受专家和权威的意见,但容许在独立思考后认同。这里,对专家和权威意见进行分析性、创造性、建设性思考和提出新解释、提出新判断,再次离不开知识。" s* a+ `7 g& U7 { x9 R
9 K. G" y' g8 L9 n( Y( H重要的是,知识和好奇心、想象力、批判性思维不是择一的问题,而是“都要”的问题。
# G/ D+ d% q: q5 |' R- @5 G" V* g; y
在这一点上,欧美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注重好奇心、想象力、批判性思维,但在知识传授方面严重缺失,形成“造梦有余、圆梦不足”的问题。缺乏足够的知识,有梦也只是有梦而已。梦不会自己圆。
, e9 ?0 e! g7 E/ t+ o. e1 s0 @3 x4 {& e+ }( x
欧美确实出了不少天才,在创造性思维方面令人击节赞叹,但天才的产生未必是教育的产物。
! Z/ X9 I L* F* |! N
3 V$ z' b1 l1 w w8 c3 E4 s# C教育的目的是使得最多的人在最短的时间、以最低的成本获取人类累计的知识,并形成足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进一步推进知识的获取。没有多少天才是“教”出来的,而是“点拨”出来的。
W; ~0 r7 n- C, G$ C9 n$ X8 y+ X9 o7 C
教育从来就有“谋生技能出发”和“修身养性出发”的两重性。知识与“谋生技能出发”相关,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则与“修身养性出发”相关。
& k9 d" k8 ]/ b2 \4 U
4 l* f4 G- _2 X( z9 L没有知识基础的好奇心是寻奇猎艳,没有知识基础的想象力是胡思乱想,没有知识基础的批判性思维根本无从谈起,连质疑什么都说不明白。
# Q0 T: R2 v' ~; k+ |, O4 u
! Q/ F+ E* T q: `" `9 G* K {同时,很多批评中国教育缺乏创造的人,全然漠视了中国在科技和其他方面的创造,包括海外华人在科技方面的创造。他们的基础教育是在中国,大部分大学都是在中国读的。如果说后来得到欧美研究生教育的加持,那至少说明中国的基础教育和大学教育没有成为后来成就的障碍。而且这不是少数孤例,是普遍的。
0 v! n' }+ n- [+ S4 s8 p7 z2 W: V& t( M" Z
那些批评中国教育缺乏批判性思维的,他们质疑精神同样离不开中国的教育。
$ s" l! i0 n9 f; R! a( l: J) h" N3 @% ?7 {* e" v) Q# u6 B
但中国教育不完美,从幼教到研究生,都需要改革,需要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引入“重在思考”但未必有标准答案的开放性思维。这是很大的话题,也是另外的话题。
7 ^$ V+ @* D2 G5 r7 l6 r3 T3 U' \( _5 }; T: K* K5 A
至于开设创造学课程来解决创造力问题,开设成功学课程就能人人成功、开设智商学课程就能暴涨智商?别瞎想没用的。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