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 z* n: p9 g
小说之中,李达康的形象无疑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改革者形象。从80年代开始,改革一直都是中国社会的一个主题词。也不停地塑造了各式各样的改革人物,而这些改革人物又以描写官场人物的作品最有代表性。李达康形象的滥觞似乎就在于此。年纪大一点的朋友们说起《新星》里李向南的形象应该也还是耳熟能详的。在80年代后期,这个改革派的县委书记形象如果简单地映射一下,是不是能看到李达康当年在金山县任上的影子。虽然已经转型骗子神医和婚姻育儿专家的柯云路绝对不如人民的股神周梅森拥抱时代的手法,但是不得不说,三十年前后的人物线索是有影子的。李向南和李达康,隔着三十年的岁月依然可以感觉出相同的改革者的热血情怀。理想主义者的热血让这两个人在前后的传承上看起来无比自然,今天的李达康正是昨天的李向南;而昨天的李向南也许还要经过千难万险的跋涉才会变成今天的李达康。然而,今天并不是为了比较李向南和李达康;想说的只是理想主义者的炮灰情节。毕竟没有炮灰做翅膀,理想主义者情怀的蝴蝶是飞不过欲望的沧海的。 " r" i* I. d4 E
; M. d9 K8 J# e5 g7 E+ F. N+ F/ w
理想主义者总有这样或者那样的方法把自己的朋友、下属甚至是群众变成炮灰。我似乎还依稀记得《我的团长我的团》里孟烦了的忏悔——经过他手扇呼上去报销了不下200人的炮灰。而在民族大义,人民国战的幌子下,尚有良知的孟烦了仍然是如此的懊悔。就是不知道能够变成网上热捧得萌表情包得wuli达康书记是不是也会在回首往事的时候感到惭愧。估计应该是不会,君不见,连老婆准备移民美国的时候,达康书记想的都不是感情,而是自己的政治生命。如此这般的执着于理想的人物,对于追随者来说,魅力是接近于无穷大的。其实,对于思想不够强大的,没有做到胸怀宇宙的人来说,总是懒惰的想要找一个信仰来支撑自己的三观。简单一点来说也就是需要有一个信着的东西。这样可以简单的并不纠结于问自己传统的三大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而是把这一切交给信仰。而已但这样的信仰的前方有一个理想主义者的话,感召力的效应会无限放大。当这一场景实现的时候,理想主义者就会对于追随者拥有绝对权力。而一旦出现了足够多的追随者,理想主义者自己也会发生蜕变,逐步的会神圣化自己的目标,同时利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来实现并达成自己的目标,忽视所有主动的和被动的炮灰,并以此为自己的最高追求。话题转会到达康书记身上,对于达康书记来说,究竟是为了GDP而不顾一切地努力上行还是为了自己的政治前途而不顾一切地拉高GDP;哪一个才是理想,而为了这样的理想究竟牺牲了什么?其实仔细想想也就明白了,对于理想主义者来说,炮灰就像是保护层;向着一个伟大目标前进的理想主义者需要无数的消耗品炮灰。丁义珍是“顶一阵”,李为民是“离为民”;这样的高级消耗品需要在理想主义者达康书记身边层出不穷才能够保证理想的实现。 ' k9 c3 \6 K% U+ K. @5 M, R.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