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6-9-13 04:19 |
---|
签到天数: 248 天 [LV.8]合体
|
这也是也是老生常谈了,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书同文”之后,汉字在维护国家统一方面的重要作用,是历朝历代所有政治家们所公认的。我只是以自己的感受谈谈体会,是为这一关于汉字小系列的结束语。当然还是欢迎摘虫、指正。2 s" _ w c2 Y. _; I9 Q. E! b
- L ?' [2 @: u& s' q$ a
毫无疑问,“书同文”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最伟大的功绩之一。现如今,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中华大地上,有一个与世界上所有国家不同的现象。在中国旅游,自黑龙江到海南岛,从东海之滨到青藏高原,五花八门的方言令人无所适从。但这并不妨碍人们沟通,这就是我们的方块字。不管两个人说的语言如何不同,只要写出方块字,一切都可以了解。一个客家人摇头晃脑朗诵一首古诗时,一个北方人肯定是一脸茫然,可一旦写出来,北方人就会恍然大悟。在国外的朋友可能会有这样的经历,你一个外国朋友打电话给你,说他那里有一个中国人需要解决某个问题,但那个中国人不会外语,只说中国话,他听不懂,请你帮忙翻译一下。等你赶到朋友那里之后才发现,你也听不懂那个人说的中国话。你的外国朋友当然很吃惊,他说的是中国话,你是中国人,为什么听不懂?!( K* o* s, d! X- w
3 {/ }- N7 m, i1 @/ S 放眼世界,欧洲面积1016万平方公里,与中国差不多,国家却有四十五个。其中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法国都是拉丁族,操着四种虽然不同但仍可相互沟通的语言(西、葡两种语言的差别比浙江青田话和湖南韶山话之间的差别可小多了)。但是,由于写法不同(虽然都是拼音文字),而分为四个国家。试想在中国,如果广东人、福建人、浙江人、北方人不是使用同一种文字—汉字,那么,战国时期华夏大地诸侯林立的现象恐怕就会成为当代的现实了。
' t7 U; \% r$ p [& j9 \
p+ l* i$ t' M" y. H 同是拉丁族,却分为不同的国家;虽然说不同的方言(甚至可以说是不同的语言),却可以通过文字沟通。这就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现实,也是汉字的民族凝聚力的体现。5 b! \3 N1 z k8 z$ a6 S( V
, `! _3 g0 ~5 G6 j9 S
所以说,“书同文”是秦始皇最伟大功绩之一。; Z5 P( E$ O8 f
# o2 O8 k) t3 x" A 在我看来,汉字对汉民族(扩而大之,也可以说是对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8 }+ {3 R) n. v$ u* |4 ?) x
1、汉字的一脉相承对汉民族形成的凝聚作用。( L$ a; V A' i1 F" _- G
据考古学家发现,无论是距今六千年之久的仰韶文化的陶符,还是后来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的陶符,或是再后来大汶口文化的陶符,都显示出了基本相同的形体,表现出一脉相承的特性。/ M- o, n3 g1 z* O2 ~( t
0 d8 R" L$ }# Q' E
随着夏、商、周、楚、越等民族的崛起,他们使用的文字即汉字的前身:夏文、甲骨文、金文、大篆,也同样表现出一脉相承的特性。- @" y, J- X6 U# `
1 K2 ~6 [" F3 |0 `1 {- x 这就为中华大地上诸民族的混血融合提供了共同的文化基础(当然也是秦始皇“书同文”的基础)。经秦始皇统一文字,华夏民族最终形成(中华民族的形成当然有各种因素,文字的形式只是其中之一,但不可否认是重要因素之一)。汉字也从大篆发展到小篆,至汉代,小篆又发展成为隶书,史称隶变。从此之后(2000多年),虽然有繁简之别,但汉字在结构上不再发生大的变化,字体基本稳定下来。# W3 e& U+ C! F3 O1 A6 c( I4 W d
0 a) r+ t0 A$ Q2 R9 ]) I; z 汉字的这一一脉相承性,就是汉字对汉民族的形成所起到的凝聚作用。/ z+ \9 d; n+ Q5 u
t( i! p, P6 ]" Z6 f$ v% N
2、汉字的公用性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凝聚作用。
- m6 u1 S$ |$ r% Q) x1 x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但除汉族外,很多少数民族并没有自己的文字。于是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个独特的现象,即所有无文字的少数民族均使用汉字进行交往沟通。可以看出,汉字自古以来就具有公用性。
3 C/ [( t( A0 V$ G* L, M; C7 S2 q6 n8 o/ h3 ^+ ?& D
汉字的公用性,对少数民族同化于汉民族起了很大的作用。没有文字的民族自不必说,很快就成为汉民族的组成部分。就是隋唐之后兴起的契丹、党项、女真诸多有自己文字的民族也是如此。历史证明,在宋辽夏金时期的民族大同化过程中,不仅契丹、党项、女真等少数民族的文字逐渐废弃而成为死文字,契丹、女真两民族的全部以及党项族的部也都被同化于汉族,成为汉族的一部分。
`! P7 X1 F6 m; P2 u5 l2 [8 D* y' K; \
以此可见,汉民族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之所以能够不断同化其他少数民族,汉字的公用性所起的凝聚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 l6 B1 c" d) y1 b& A! h
1 R6 I* @- Q' v. a 这里说明一下,所谓“同化”当然不是“汉化”,我们的民族政策是保持、发扬各民族的特色风俗习惯,有文字的要保持文字,对那些正在消失的文字(譬如纳西族的东巴文字)甚至还要挖掘、整理。
! T" W4 {2 n& ^. a3 S( k' G+ y4 b. L# Y3 H
3、汉字的民族性对民族心理的凝聚作用% z5 ]6 k" J( J; `8 V% O
民族语言文字,在一个民族的心理中是一个极为敏感的因素(法国人极不愿意说英语即是一例),它是一个民族本质的标志和表现,是一个民族最有力的纽带。汉民族精神生活的全部历程,都完整、系统地保存在汉字文献的宝库之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汉字在汉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的锤炼中,也锻铸出了鲜明的民族性。
( |) [; @% ]+ c6 E( V: h8 G7 D) q/ r' Q) x C) ?$ [- F+ |# A
什么是汉字的民族性?就是汉字有别于其他文字的特点,其主要表现就是我们在这里所论述的,即汉字的稳定、简明、方块、象形。汉字所具有的这些民族性特点,在汉民族的心理上形成了一种强烈的认同感,从而对汉民族的心理产生了强烈的凝聚作用。/ `! L$ K) M$ d
) `) v) t# d& J# j( S 我们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没有汉字,就没有汉民族。2 k ?0 b& l! x' Y
1 O5 ?$ c, _" A3 F8 f9 A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凝聚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精髓的古老汉字,绝对不会象其他象形、表意文字那样死亡。世界上最古老的汉字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可是说是年青的。汉字在当今信息社会中能充分发挥它的先进性和科学性。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社会,汉字之花将开得更加绚丽多姿。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