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21-10-29 14:56 |
---|
签到天数: 1166 天 [LV.10]大乘
|
放在这个版面,如果管理觉得不合适,请通知一声。
3 U! V. d+ c: m/ K/ q" R9 f) u9 m7 ^
看见晨枫大大的“中国制造业完蛋了吗”,本来想回复,又不知道怎么写,趁着这几天有空,简单介绍一下,我们公司的发展吧。
% |9 }3 m+ U. Y. m! C0 v7 A( f% T( p, n! |! Y5 L
公司是大家口里的血汗工厂,三来一补企业。主要做欧洲、美国、日本大的百货零售企业的供货商,主要的客户有Target,George,AEO,H&M,A&F,Warmart等等,生产从高端到低端的服装。老板是香港人,从80年代20人的小作坊开始,经过30年的打拼,到现在过万人的集团公司,工厂遍布印度尼西亚、越南、老挝、泰国。
% W( W' ?" |6 t' X; E6 J3 v0 f/ O& N, o* i
从老板每一年的新年致词中,可以感受到,2016年是公司开业以来遇到的最大困难,以前有经历过89年抉择、97金融风暴、1999台海危机、2003 Sars危机、2008年金融风暴。以前每一次遇到大的困难,老板凭借着他的感觉,都选对了方向,生存了下来,并且经历一次,就会强大一次。
( F: ^5 v6 A4 t3 k而在2016年,从公司方方面面的动作来看,有点断尾求生的感觉了。今年第一次董事会明确提出了精简人手和冻薪办法。而在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最为猛烈的时候,只不过是冻薪。
. V6 O4 }6 H j8 N+ k" \) ]3 a4 {2 ^* f$ B0 d
一、公司转型升级过程7 i# I! _/ g6 I O1 q
% u. M0 a/ [: B
1985-1996创业到立足国内
. ~3 U1 D' r' l开业的两年,所有工序是在香港完成,虽然赚钱,但是规模上不去,制造业在香港日渐式微,并且难以找到大量的合适的工人,这时大陆刚好搞改革开放,内地各种优惠吸引政策,借这个东风于1987年跳上深圳,在郊区买地建厂,在周边县市建立加工点,开发国内的外包加工厂,比如揭阳的手工绣花,这在当时是一大优势,衣服增值的主要工序。好景一直持续到1997金融风暴,好在当地政府的扶持,加上自已的资金链控制得好,虽然制造厂倒下去一大批,我们公司还好生存下来了。并且开始升级了。
( f E, }+ Q7 U* M9 L
4 |; {' w& {: M% V1997-2008扩张、升级
6 \8 W) z+ q; T* [ Y' q# s0 w接着,在深圳周边三四线买地建厂,将制造中心慢慢由香港、深圳搬迁出来。从日本、从德国买回更加高级的机器,替代核心环节的手工机器。这无异于鸟枪换炮,能够适应机器化生产的工人就继续,不能够适应的就只有改行,或者回去其它地方。这一阶段,规模的效应就出来,产量翻了几番,工人减少7成。在国际化的竞争中,更加有优势。从人手生产转至机器生产,主要优势有三方面:一是人力成本优势,减少人的使用。机器是22小时运作,并且保证产量;二是交货速度可控,机器产量是可以计算的,从客人下单,到交货,更准确;三质量可控。由于起步早,等我们公司在2008完成实现机器生产后,国内其它生产商才开始购买机器,他们在成本上、用工上已经被我们甩在了后方;3 E+ y) K3 u% s, O
5 k! H( | M; X2008~2015,转型升级7 S! Z) _( N; R! ?: W: f
2008年次贷危机之后,中小型制造业关门一大批,由于公司购买机器的贷款已差不多还清,除了个别客户关门收不到货款之外,失血不算太严重。公司再次面临危机,规模这么大,如何找这么多订单来维持?# Z3 J) q/ [1 N; G
老板投巨资在日本购买优质的生产车间、在美国设立研发中心、在英国设立研发中、在广州设立研发中心。
* I% Y1 A$ G: R; c6 r9 Z在2008之前,我们只是来料加工,客人指定款式,指定原料,我们按照要求生产即可。从2008年开始,老板带着公司的研发团队开始逐个拜访客户,根据各个客户的特点,提供大量的款式面料供客户买手现场挑选,如果客户有什么修改意见,老板可以马上电话、电邮通知国内研发中心修正,再做样办寄过去。这种买手会议大概一个星期,我们的研发中心可以赶在会议结束前将更改后的样办交在客人手上。" ^1 A9 ]: s+ E0 i0 @9 f* U c
有这样的服务态度,08年之后,订单不仅没有减少,我们反而做到了各个欧美各大零售商的采购目录的白金VIP席位上。也就是说,这些零售商新季要开采购会议,会将款式、价钱、数量让我们挑选完之后,再让世界上的其它供货商来竞价。
3 s; G( [! b( P8 H1 o2 { ]& {% _* V# ~3 w
进化到这一两年,有些零售商已经取消了自已的设计师,自已的研发部,直接到我们公司的各大研发中心下单。/ r1 W, Y7 M. B, X0 ^) g7 g0 `- c; V
自2010年以来,制造业越来越难过,最主要是我们公司铺得太大了,大到占地方外贸出口的半壁江山,前面跑得太快,没有好好消化,现在有太多内在的问题没有理顺,要再升级越来越困难;) x+ O7 z ~& i/ U6 b4 g- @. D
) C( G) i* }0 j7 \" R- m% @# _2015~现在
- [& I# X) c+ p% \国内劳动力缺口越来越大,愿意进厂做工的人越来越少,在职工人的工资成本高涨,原料也在涨,客人给的FOB价一年不如一年,并且,还在继续压价,政府有什么补贴,客户比我们还先知道,早就在FOB上要求做出相应减少。
5 p! H# N/ F* X6 g, e做同一件衣服,2005年之前,毛利大概是人民币30元/件,2008年大概是15元/件,到现在大概是8元左右。; i1 x4 p0 ^8 e" K8 Z- t4 C- z! Q* l
毛利不断在减少,成本不断在增加,税收也不见少。客户在人权、反恐、SOP等方面的要求层出不穷,应付这些第三方公证行,真的不是一点点散碎银子可以打发的~
3 w7 @$ u$ S% ^" N
1 m* O& x3 @; d# {老板出去东南业考察过,在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老拗购买了有资质的工厂,将大陆的机器搬出,去建立新的根据地了。' R& u/ n+ L& q; G
据说,东南亚这些国家的工人工资相当于大陆90年代左右,折换成人民币约600-700元/月。
$ U% B; d( A" F$ o; b* n伴随这一转移的过程,公司的管理软件、行政系统已经一体化,名义上是以中国大陆为集团中心,但这个中心是可以很方便转移的了。* [7 Y! o! J/ w1 P. r- I
" E# f0 a9 Z# U, F' E5 H
" z* c/ C& R& R$ ~" e# {6 m2 C二、员工变化: K3 v+ l' L5 O# ^
2008之前工人的待遇(无最低工资、无社保)低,员工同质化竞争厉害。每一年农历新年后招工,一个普通工人的职位,有几十人竞争,还要看员工认不认识26个英文字母,长得是否端正。从来不用担心招不到工人。
4 y3 ~! @$ h+ F0 f
4 s0 v$ Z2 n3 Q; I# `我是2003年加入,前面的丰功伟绩只是从公司的历程简介中见到,从一线工人的介绍中听来,没有亲身体会。不过,可以感受到当年真的是血汗工厂。我们这个行业,是5-10月旺,11-4月淡。淡季的话,车间可以天天放假,旺季的时候24小时连轴转。工人在旺季可以拿到2-3000月薪,扣除每个月的开销(房租水电约130元、伙食约300元),每一年可以存钱15000万左右,如果是两口子都在这里做,节约一点每年可以存3-4万。所以,当年很多在这里做的工人,在2003-2005回老家在县城买房,那时县城房价大概在1500左右,90年代出来的那帮农民工,在县城买房的,现在资产都可能都过百万了。" s. V! C; {1 o, y7 B) W
. I6 l7 r1 |& V2008之前对工人的管理是粗放式的,粗暴式的,要炒谁就炒谁,工人是没有什么保障的,没有谁会为普通工人做主。新的劳动法面世后,工人终于有武器可以用了,加上电视、手机、网络的传播,劳方和资方的故事不断上演。说几个故事:' a; `: o5 ?. @; y: B. `
1. 炒人
& I- y" B9 z: K5 S2 B2006年,研发部有个技术工,是当地人,工资大概是5000元/月。主管安排加班,当晚不来,打电话也不接听。第二天就被炒掉,没有赔偿。这个主管以后每天出厂,都会在车上带根棒球棍,担心被人报复;
' n0 b4 G( O9 D6 {2 P7 v/ d2. 罢工( v2 o/ e. Q! @8 B4 v5 X. k0 F! @
2008年,年度调薪,普通工人对调幅不满意,举行罢工。上班不做事,给公司的的联名信,我记得印象最深的一段话是这样写的:2 Q% Y1 |+ e1 o$ f! R# F7 `0 }
在前两年,我们100块钱可以买一罐(25kg)煤气,一袋30斤的大米,两公婆一个月基本的生活保障。现在我们100块钱连一罐煤气也买不到了,而我们的工价还是前几年的工价,为什么不调整?0 L& f; m$ r7 x7 t2 F0 Y5 h
经过一个星期的来回交锋,资方给出一个加幅,员工复工。
6 Z' q. ?, R6 ?- Q/ I自此以后,这样的故事,差不每年会上演一两次,见得多了。现在双方都审美疲劳了,每一年各自打提前量,这一两年,工价不做调整,好像也没有见到大规模的罢工了。
! o7 c B. ^" @9 f* T8 R' p3.劳动仲裁7 W/ m5 J( u4 M1 V- A
2016年,由于各个岗位都在精减人手(其实就是裁员的文雅说法),被裁之人,公司按照N+1进行赔偿,只不过要和公司私下签多份合同,其中有一份就是自愿提出辞职。当然有钱赔偿,员工也没有什么话说,多数人是拿了钱高高兴没走人。
8 s/ p; S$ g" ?7 V7 O( ] C现在所有的员工都买了社保、失业保险。有人去劳动局咨询了一下,发现有一个条款,如果是非自愿辞职,是公司方面辞退的话,员工应该算失业,可以申请领3个月的保险金,按过去12个月的平均工资支付。这一下好玩了,所有签了名辞职的,都回公司要求重签,不然就到劳动局申请仲裁。 Z3 b8 Z" l$ b, I1 I! a: ^
4.2016年头有一次中高层开会,HR公布了一个数据,我们分厂共有员工约3200人,其中,购买家庭轿车并且申请了公司通行证的有220辆,而这个数据在2008年前只有3辆。在2008-2015年在当地购买房产的外来工有35人。6 e8 y; x+ n" x5 h4 W/ z5 F B* R8 c
/ [9 k, Z; K: t8 W8 t* k e* Y; ]
三、展望/ `* D$ U3 A6 x; O
产业升级换代转型,一直存在,一直在做,只不过,每一次升级都会去到一个瓶颈,无论是内在的,还在外在的,咬牙闯过去了,就会越来越强壮,闯不过去,就只有吹灯拔蜡,拿着钱炒炒股,炒炒房玩。
, C/ n, Y" y3 f1 q0 k$ l; l3 Q: L X# x* L- Z
不过,国内的环境,已经不太适合低附加值的加工企业了,当做企业赚的钱,扣除地租、税收、工人工资、地方政府燕过拔毛之后,还剩不了几个钱的时候,就只有另想办法了。1 V! S/ @/ F% ]' `
我估计,以后的发展方向:& M. _' ]! {% A+ b% x1 o$ ~9 k1 l. X H
香港,成为公司的金融中心,负责货款、全球各生产基地之间的管理;, U& L- D* y5 t! o( k
国内,就只有研发中心;. D( H% d' ?' A( v' J
东南亚,承接大量需要人手生产的环节;# a2 Z' O( @9 }$ J
( E1 E. G S0 m, i/ R
每一次转型升级都会有得益者,也会有被淘汰的,主动的也好,被动的也好。生存下来的,会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我现在最大的感慨:我们生产出来买给外国人的东西质量又好,价钱又便宜,中国市场这么大,为什么我们占领不了国内市场?来自群组: 黑虎帮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