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paceX的猎鹰9垂直降落成功,网上出现SpaceX秒杀中俄的说法,猎鹰9真有那么先进吗?0 y, a z$ q3 p# m' p, z
# |, `' d: ^5 ]6 r W) e1 E9 p![]()
5 L* A7 \- G$ S& |' _7 [0 R d
6 L/ R" P' I, B" n' p现在试验成功的是第一级的再入回收。第一季已经废除大气层,但高度尚低,所以再入速度还不太快,但再入的结构载荷依然不小,萨达姆的飞毛腿在再入时自我解体,就是强度不够的原因。美国人对加强火箭结构驾轻就熟,但这带来重量。另外,最简单化的计算的话,不算气动减速,不用降落伞,不算上升和再入时的重量差异,只用火箭反推力的话,那多少燃料打上去,还得多少燃料减速到软着陆。加上加强的结构,加强的火箭发动机(不再一次性使用了,要多次使用),真的能做到低成本吗?0 U5 r1 k1 ^1 ?0 b8 |$ i! U8 c
0 o' `3 R% [$ C# v. V0 X( y1、第一级再入的热防护不仅有重量问题,还有完好度。航天飞机的再入还要和缓一点,每次回来都要大修,猎鹰9采用什么绝招,可以避免防热层大修?2 Y% X, F G' U0 u% Q: Q
2、垂直降落不仅是一个控制难题,也有使用环境问题,稍微有点风可能就不行?
- |6 d5 P3 i+ E. {) W2 v& u7 j$ ~3、安全问题:这只能在荒芜人烟的地方弄,如果飞行轨迹经过人烟密集地区,带着大量燃料要是失控栽下来,那就不妙了。
2 g& i5 b8 U! u) W) _4、如果第一级没有一点点气动控制的话,这就相当于大体弹道飞行,由于入轨参数随每次发射的卫星轨道要求而变,回收场地的选择就要每次都不一样。否则就要反过来,机动发射,使得落点在同一个地方,但这样发射难以利用地球自转。还有一个笨办法:不管什么轨道,都在大体同一个地方分离,然后上面级自己机动入轨,但这样发射燃料和载荷效率不高。
1 K, f: [* O5 ^( g8 q5、用反推力减速必然要消耗大量燃料,气动滑翔着陆的效率高得多,可以给猎鹰9加一对折叠机翼吗?
0 ~6 l+ |# F( Q( s0 z2 G* s6、Elon Musk要第一、第二级都能回收,第二级的分离高度更高,再入速度更大,防热和大修问题更大。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