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风雨声 于 2012-9-10 21:24 编辑 " H8 V9 q: \0 z) q
: X; `, g$ D+ o6 o杨锐于1857年生于四川绵竹小西街一个传统乡绅家庭 。他祖籍本在江西,曾祖父入迁四川。
) g1 G# j# q% _7 D
9 o2 s9 {) W* h8 O6 Q' H杨锐的祖父在山东阳谷县做过县丞。县丞相当于今天的副县长,正八品的郡县小官。中华帝国两千年间奉行的是小政府大社会的治理模式,整个清朝和现代中国比,官员数量很少。《剑桥中国晚清史》估计清朝文官一共两万多人、武官七千人,平均一个县的官员数目不到二十人。清朝县丞不多,在全国一千三百多个县份中,仅设县丞三百多人。县丞责任是起草文书、管理仓库。杨锐的父亲杨承煦是监生。明清两代在国子监读书或取得进国子监读书资格的人叫监生,清代可以用捐纳的办法取得这种称号。 ! T4 }6 G0 J8 ^; v b
+ z' `# ?- F8 j/ _+ m$ K1857年是清文宗咸丰七年,丁巳年,属蛇。这一年的中国已是多事之秋,太平天国已经把中国半壁河山打得饿殍遍野,天京内讧大开杀戒导致石达开出走。英法联军攻陷广州,两广总督叶名琛被活捉,押往印度加尔各答。这一年,中国的莘莘学子在练八股文,而在巴黎,法国人在忙着用象征主义写诗,波德莱尔发表了《恶之花》;在伦敦,英国人在忙着筹建世界上第一条地铁,国会两年前已通过地铁授权法案;在美国,由于铁路产业的疯狂发展,引发银行倒闭和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
* t3 R8 F1 ]. o* P8 j) j) S' A/ z& L4 u. R2 b
川西平原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尚属安静。绵竹距成都西北一百多公里,在龙门山脚下,境内寺庙道观林立。晚清时绵竹县城很小,小西街以城门为起点,故称“小西门”。小西街指向九龙山,北高南低,全长不足300米。街上有七八座大院,居者多为当地望族,街沿是以青石条做边,街边是典型川西民居,建筑以前门面、后院落的方式修建,中间是天井,有水池,种花草。临街面由木板拼装而成,大户人家铺板透着暗朱红,普通人家用桐油作防水处理,开门时门碗子发出吱吱嘎嘎的声音。
; p; l0 [$ U! B0 u, J- j" j3 h* w. s0 }; b6 G# g B$ Z
杨家弟兄四人,杨锐是第三,他有一个博学的长兄,叫杨聪,比他大十二岁,长兄如父,给杨锐深刻的影响。杨聪字听彝,10岁中秀才,13岁在成都锦江书院读书。1864年同治三年,十九岁的杨聪以优贡生资格参加朝考,中廷试一等第二名。1867年,杨聪参加本省乡试,试官孙毓文李文田刊出杨聪试卷作为榜样,杨聪的文名在四川脱颖而出。四川读书人的传统是杂学,不仅读四书五经,也学天文地理算学中医,不为良相,即为良医,很多书生科场失败,便转身做了中医养家糊口。) m' U7 Z" O1 A1 i6 X
1 F# a2 c8 W- b/ P杨聪和杨锐少年时都曾绵竹紫岩书院读书,书院前身是南宋丞相张浚的读书地,也是他的儿子南宋理学家张栻(张南轩)的故居。书院颇有古风,始建于元代延祐三年,1316。书院内有西汉学者严君平所凿的“月波井”。川西平原道教盛行,民间传说严君平在这里隐居修道,每天早晨从井里土遁至成都,在君平街上卖萝卜,到严君亭卜卦,至黄昏而归回到绵竹。书院中有“止止亭”,最早是北宋嘉祐年间进士宇文之邵所建,他曾在文州曲水做知县,四十岁时辞官回到绵竹隐居治学,自号止止。 另外有一塔,始建于元朝毁于明末,清同治四年,因马尾河洪水泛滥,波涛汹涌,重建更名为回澜塔。这是杨锐小时读书的环境。2 [$ E+ T }; n- y' g4 k
" C! x$ Z( V- x/ e
杨聪中举人,写下了说经堂丛书,曾在紫岩书院作山长,为勉励学子曾撰写楹联刻于书院正厅大门。杨聪的才识,大约还能从留在书院前的对联中隐隐窥见。3 Q( \( a9 L) z$ ] D! d% I
5 y: p2 ^" K6 V! P1 ? g第一联:4 v7 r, k/ U% A; \
n; Q# T1 O1 G# A F- T/ F此院经五百年,自延祐而还,弦诵由来方鹿洞;
* I: I _ ]' M有池周六十丈,是宇文故址,津梁何必数鹅湖。
* q3 p! o7 W' b! Y, ~ P0 O9 h- W n: W; O- O L
白鹿洞与鹅湖是宋朝时的书院,宇文故址是止止亭。$ D7 G! Q) g& s2 _1 L3 @
* |, D0 H( t4 W; x% H第二联:1 {) m+ K3 T3 Z
* }; g" D% {8 { O- ]( I7 B0 U" r1 j# J实学在穷经,试看魏国遗书,只有传笺无语录;
2 ^) u$ C4 X r4 ^4 E8 v0 U2 M立身须洁己,欲守宋儒宗派,岂容义利作空谈。 , [& o. S2 S. W
& z& J: Q8 c( P+ k, z
魏国公是张浚。
7 F( W# F# m% j' d) F
, ]# H( s4 w4 l, W; N9 Z! v9 K第三联:
7 C2 `& |3 L5 ]# x& i t5 H8 ~3 |8 X5 N# j. S r
自严君平卜宅以来,古井犹存,想当年道德幽思,易传一篇,直使紫岩为嗣响;4 R- M4 F8 W( W4 n* n
昔张丞相读书于此,高山不远,愿多士风流接踵,长城万里,莫将青史让前贤。2 X6 W% F3 n' E3 B* I- C; ~
2 n7 c' }$ W9 S5 T' ^杨聪一生教书,淡泊于名利,在其为张浚祠撰写的对联,还是看出他在晚清国家危亡时,对建功立业者的仰慕:; @9 D$ {4 V' x# O9 M! d
( }8 \' u; a X2 D
当年南渡何人,扼此老终身,不教与范富齐勋,坐看淮甸烟尘,汴官禾黍;0 Q( z* c" E% P4 f) ^
今日北冥多事,请先生复起,安得率刘吴诸将,一赋楼船夜雪,铁马秋风!
9 T$ m/ g T7 P$ j
$ t; E$ o6 v) l$ b: n4 e0 ^' { k杨聪的世界观,从他为南轩祠撰写的对联,对张栻和杨升庵的对比,可以看出他的偏好。# I" Q$ M# e3 E8 N% j
( J( i5 v, r0 |
是宜王者师,惜讲握封章,祗传乾道;
& ~. I8 R) s; d% [ e1 y1 g同为宰相子,看乡祠祖豆,远胜升庵。9 g/ g$ S! `5 n% i9 }4 m! e
2 A! U0 E" d6 t, K8 a; _" T; s0 _# R) Q6 a8 T
. V9 b" N# t* B& m
1874年,17岁的杨锐参加童子试,成绩优异,引起未来会成为晚清最重要一位大臣,张之洞的注意。此前,1873年张之洞以乡试副考官之职入川,6月升任为四川学政。0 c' {9 M$ \8 C4 k/ H+ T0 k
9 B) n$ p; f. ]& Y: z
童子试是参加科举的资格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县试在各县进行,由知县主持。清朝时一般在每年二月举行,连考五场。通过后进行由府的官员主持的府试,在四月举行,连考三场。通过县、府试的便可以称为“童生”,参加由各省学政或学道主持的院试。
; |# t# |% C1 W+ M0 m. _# c q9 r
通过院试的童生都被称为“生员”,俗称“秀才”,算是有了功名,进入士大夫阶层;有免除差徭,见知县不跪、不能随便用刑等特权。秀才成绩最好的称“禀生”,由公家按月发给粮食;其次称“增生”,不供给粮食。生员获得“入学”的资格后,可以到官办的府、州、县学读书。入学后经过学政的选拔,便可以参加下一级乡试。6 h& a3 F, g# G& c, y( s5 D3 y
& w$ Z( V% A; w) ^9 b5 @高楷在《刘杨合传》里讲:杨锐应试,为诸郡县冠,提学南皮张公奇重之,曰:李峤才子也,易其字为叔峤,召入幕,命一意读古书,勿做贴括“。
2 u" T# q* ^! n2 C1 d4 B4 D, q8 o* P/ g
1875年尊经书院在成都建立,杨聪被聘为教习,杨锐作为最年青的学子考入尊经书院读书。从此,因张之洞的关照和提携,杨锐开始了此前他无法想象的人生轨迹。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