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晨枫 于 2025-6-22 14:04 编辑
8 m5 r4 R6 ]+ d5 W* a `4 |
- t2 \& e0 k# p+ b0 O- z! s![]()
" g* y# m$ }7 l0 P/ ~B-2在伊朗投下“大炸弹”,“大炸弹”出了大名
& q: b7 @9 ]6 ]) Z- x' y( `5 }( o4 N$ o7 Q, k
# H: q* W7 o3 m, ]' |1 Y- U7 ^
这东西太大太重,一枚就重达13.6吨,只有B-2能携带和投放8 e1 P7 v8 S5 m: y% q' s
2 \* R& H7 O! T![]()
' S3 c2 z9 ~, }. ~) \1 d) W( W这大家伙的威力当然来自吨位和装药,但秘密来自展开的格栅式弹翼
; K; c8 R( \9 B9 M+ t# }* O0 z& ]0 i" z" g* V8 v8 ^0 ~* K
GBU-57也称“大炸弹”(Massive Ordinance Penetrator,MOP),是已知的世界最大的常规炸弹,专用于钻地攻击,依靠重力和坚固的弹体,可以穿透到地下60米深再引爆。在对伊朗福尔道地下核设施的攻击中,这是主力武器。
: b% \4 U1 @3 }8 U- b! g7 `: {2 v" d! B
GBU-57的威力来自重量和装药,但秘密来自特异的弹翼。与一般箭羽般的平板式弹翼(planar fin)不同,GBU-57采用的是格栅式弹翼(grid fin)。这是50年代苏联的Sergey Belotserkovskiy团队发明的,在“联盟”号宇宙飞船上使用,后来在多种弹道导弹和战术导弹上使用。
' }4 p# }( c7 D; s: t
' P7 z2 [# ~9 B+ p![]()
8 X4 x0 i9 Y, {“联盟”号宇宙飞船上首见格栅式弹翼
0 H" t u8 B. s) A' V8 P2 `# |5 a: |. q, T+ i( z
![]()
7 y" |; c" S7 g& K% i# o3 N5 C1 Q- `: ^) Q! H# X' f! c- B9 R f
0 M7 p: M7 ]! f
SS-20也用格栅式弹翼% Q% x4 B& w5 d
. d: |3 y; V5 ~2 s8 Y; T
1 C; g2 L. G% Y" M& G; o8 ?
通常导弹弹翼是平板式的
+ J7 d# i8 A2 Y6 Y6 j% M3 A$ J: s
( `7 S6 V/ L* i& v& R
格栅式弹翼用众多格子里的横档、竖档的总面积代替同等面积的平板,还有力臂短、作动机构功率小的好处
' Q5 k- @- y9 t$ s1 P9 }$ D3 M+ v. t4 Q0 Q
与常规的平板式弹翼相比,格栅式弹翼用众多格子里的横档、竖档的总面积代替同等面积的平板,还有力臂短、作动机构功率小的好处。在阻力方面,迎风阻力增加,但诱导阻力降低,实际上还是减阻的。由于刚度要求降低,功率要求降低,减重也很显著,间接减阻。当然,这东西不简单,即使等效面积相同,格栅的孔眼数量、大小、翼板弦长都影响最终的减重、减阻和功率要求。+ L" q; M/ _. C% s! W$ l
6 [! K- H8 R \. L7 u
但是,格栅式弹翼长期以来只在苏联/俄罗斯使用,使用范围也从最初的运载火箭、弹道导弹发展到战术导弹,但直到冷战结束,R-77进入西方视界,格栅式弹翼在西方并未受到重视。! c5 S6 C- ^4 {) d4 C9 k
; X2 U2 P+ i: G: d* @3 o![]()
+ E5 h* p( k2 A8 s* i6 s3 wR-77中程空空导弹* I' S* b6 V, O) q3 w) _2 Z1 H* _2 j1 I
/ N" s% ?* R/ L jR-77是第一种俄罗斯主动雷达制导中程空空导弹,在性能上对标美国风头正茂的AIM-120。西方对R-77的雷达性能不感冒,但对格栅式弹翼非常感兴趣。海湾战争凸显了钻地弹的作用,用遗留超级重炮炮管临时改装的钻地弹逐渐发展成专用的GBU-57,首次采用格栅式弹翼。2 ~5 l L% }5 H% w$ Z! T* [) x
) m* b0 S; n+ r, [
作为钻地弹,精度异常重要。只有在足够近的地方引爆,才能在坚固的地下岩层中造成足够的破坏。这需要很大的控制力矩和精度。在常规情况下,这意味着很大的弹翼,不仅有重量和阻力代价,还不便折叠。格栅式弹翼就没有这些问题,但只在概念上很吸引,具体技术特性并不熟悉。从这里,西方对格栅式弹翼做了大量研究,摸清特性。最主要的是:
* V( x) J4 u( ], M8 E; N& Q4 f' q/ y3 D1 d, e6 t+ X7 g
格栅式弹翼在亚音速是非常有效,在跨音速和低超音速(transonic and low supersonic)范围效果糟糕,速度进一步提高到高度超音速(high supersonic),效果有很好了。
( u2 U" ~' {( {
. k. b& K5 n! v7 a( W) p 3 a* |, C+ m3 ^
* n$ K& a) g! y4 l! v! G
道理不复杂:在亚音速范围,格栅的孔道内是正常气流流动,格栅的总面积与同面积平板式弹翼的气动控制效果相当。在跨音速到低超音速范围里,激波及其在格栅翼面上的反射在孔道里造成很大的激波阻力,波前波后的急剧压力变化也严重干扰气动控制效果。到高度超音速的时候,激波角度很大,直接从孔道后端发散出去,不再在翼面上造成反射,阻力和控制作用都接近亚音速的情况。; W- t$ e$ F( ~" m
( ], K' Y( V1 N. B( K
已知将长时间在跨音速到低亚音速范围工作的话,适当缩短格栅弹翼,避免激波反射,这样就差不多可以等效为高度超音速的情况,降低阻力和提高气动控制效果。代价是更多的孔眼和增加的重量、阻力。两者之间有一个最优点。$ z6 T8 D; ?5 N; m5 b7 u. G: M
2 H9 O% e# l8 `" o. T7 N
摸清底细后,格栅式弹翼在美国也得到大面积使用,尤其是SpaceX,猎鹰9用的就是格栅式弹翼,这对运载火箭精确回收格外重要。* u! N9 I$ `4 j+ n: c
, A( J' t$ F O/ l8 a. u0 y4 Q3 A
: ?) H( |; \! K8 G2 A" ~. x
猎鹰9的格栅式弹翼
- z$ i* B; ~+ q
! E/ \& U/ H( D3 C8 q( ~当然,还有GBU-57。
. W+ y2 D- G3 H6 p1 ?' v/ ]
h! u4 l& C9 n. R6 ^ @( L中国也用上了,长征2F就是例子。
9 O) u) N- h8 [! S0 O3 Z# h
$ ^; e4 v) E6 k( o' }5 e# R( ~![]()
4 @- L, K& X8 D% }# Z! J/ h长征2F6 ~0 m" ~9 q6 t
* x" n! Z: T5 l. n1 z3 ]+ Y$ C
在眼下,格栅式弹翼对GBU-57精确命中目标起了大用,美国该感谢苏联。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