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橡树村 于 2012-5-2 04:57 编辑 0 l7 {9 X7 i" V4 Y
) H& z7 M; y: ?/ z) y: Z2 G- |
2 神秘的夏 ; q& I1 ~) K* {9 z4 Z1 D
/ R3 k) i5 v2 z0 F& {) |# U夏商周断代工程把夏的开始定在了公元前2070年。虽然这个结论争议颇多,夏的存在以及存在的形式也有很多说法,不过基本上可以认为中国历史大约在这个时候发展到国家水平的社会。这个时间段有什么特别之处使得国家这个形式在中华大地上形成呢,中原地区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能够导致这样的社会形态呢? , Y3 J2 K9 \4 [5 ^
战争导致国家或者文明的形成差不多算是共识了吧,几乎所有史前文明都一直处在延绵不断的战争之中,对这些观察的总结就是“限制理论”。这个理论说在一种限制环境中,人口增长导致资源短缺,引发战争,导致文明社会也就是国家的诞生。具体的,这个限制理论提出国家演进有三种条件,一是地理限制,如一个农业生产区被非农业生产区包围;二是社会限制,某一部落被周围人口密集的部落包围;三是资源集中,某一地区资源丰富,周边地区虽不构成地理限制,但是农业生产潜力较低,导致战败者不选择逃亡。总的说,就是限制环境中形成的人口压力是引起战争的原因,而一定规模的战争是古代文明社会或者国家产生的动因。 ( Z4 _: F( k/ I* |1 n+ u: ]
不过限制理论解释中国古代社会的时候就遇到了问题。夏的存在一直有争议,商是比较早就被公认存在的,但是商所在的黄河中下游并没有限制的平原地区。承认夏的存在的话,也有同样的问题,夏所在的中原地区仍然是一个没有限制的地区,至少在四千年前的人口压力下,无法形成限制环境。所以很长时间以来都有说法,认为人口压力与地理限制并不是中国文明社会形成的基本原因。 1 [3 y0 {1 U% h2 x5 v, x7 ?( d
从气候的角度来看提供了另外一种解释。在4200-4000BP的大范围降温之后,所影响的东南季风导致了南涝北旱的环境格局,中原周边地区的农业生产系统都受到影响,比如甘青和内蒙古岱海地区的农业系统受到冷干气候影响而崩溃,良渚和龙山文化则因为雨涝灾害而衰落。而中原地区地势相对较高,这里居民受到的洪涝灾害应该比东南部地势低洼地区的灾害要轻,降温虽然也会对中原地区的农业带来损害,但是还不至于向周边的文明一样达到被毁灭的程度。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以中原的物资相对充裕,而周边地区灾难频发不适于居住的限制环境。在这样的环境里面,本身的自然灾害,中原地区自身的人口增长,以及周围文明不断涌入的避灾人口,都会加剧中原地区的人口压力,人地关系开始紧张,从而导致部落战争规模的扩大,为国家形成奠定基础。
# B. x) t" [: R! Z. K7 I' |( {3 S' ^冷期结束后,4000-3500BP这几百年,也就是夏以及早商的时期,中华大地经历了一个暖期。因为这一时期与仰韶文化有关系,所以被称为仰韶暖期。按照《夏小正》中记载的物候信息推断,当时的气候应该比现代更暖,自然带较现在北移三个纬度,春季提前半个月左右。敦德冰芯也记载气温在4000BP之后回升,到3700-3500BP达到暖期顶峰,一些洞穴石笋记录也显示类似的结论。 $ d# k+ Y+ F$ `' E
这里面还可以分成两个阶段。在4000-3800BP,夏的文明并没有出现快速的文化发展和领土扩张。这可能与灾害之后人口规模需要恢复,以及这个时候的转暖幅度较小有关。等到3800BP之后,气温逐渐达到了仅次于全新世的大暖期的程度,是四千年来温度最高的时候,正好对应着二里头文化的形成与扩张。 / V0 y3 X( K0 j' G1 R
商取代夏目前无法考证出气候的影响,自然有的人并不认为真的存在这样一个王朝更替的过程。从时间看,商建国的时间仍然处在这个暖期,之后,暖湿的气候仍然维持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中原郑洛为中心的二里岗文化得以扩张。如果夏的存在以及文明程度还令人怀疑的话,到了早商的时候,借助这个暖期,中原地区就已经的确出现了强大的国家政权了。 4 z' f6 E9 E+ j. T/ }$ L: Z
世界范围内,至少在北半球,这个时间段也是比较温暖的,被有的学者称为全新世最大期,农作物的生长期可能是过去两千年中最长的,欧洲人已经把农业生产扩展到了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地中海地区的城市化的进程明显加快。这个时期,是亚述帝国,赫梯帝国,中埃及帝国以及中国早商王朝等青铜文明大发展的时候。 ( m9 B: M% G! 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