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楼主 |
发表于 2012-4-14 07:52:35
|
只看该作者
那一代革命者,甚至说自彼得大帝开始的,一代一代的俄罗斯社会精英分子,他们可能推进社会的形态和组织方式上的乃至于具体的物质、科学、文化成果上来取得重大飞跃的时候,甚至走在人类的最前列。但是这一切,既是由巨大的智慧和献身精神所决定的,也是由俄罗斯自身得天独厚的条件所决定的。但是这种制度一旦进入僵化状态之后,它不论改变还是被终结,它的过程往往在其他民族看来,特别是在中国这样的社会流动性极强,而且持续上千年的历史,不同阶层、不同的群体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谓的“皇家还有草鞋亲”,这样的一个社会里面的,大多数的中国人,会对这样的一个过程,感到瞠目结舌。但是这就是俄罗斯真实的历史。
+ _$ k3 {# n) k; V6 e% R
. ?! W* t* q& n. l1 c 在十月革命之后,列宁首先为了政权能生存下来,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制度。在武装的帝国主义国家联盟,对于苏联进行武装干涉,甚至军事扼杀的或者说绞杀的直接危机暂时缓解之后,列宁开始新的关于社会经济组织方式的探索,就是所谓的新经济政策。但是在列宁去世之后,苏联事实上的外部环境重新的险恶起来。3 L$ w& D% E2 @
# p& x# S, G" j0 X4 t$ ? 一方面,传统的帝国主义国家,度过了战争后期的危机和虚弱的状态,逐步恢复了自己的实力;另一方面,当时的这样的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内,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根本矛盾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也就是说,赶超者还继续的谋求赶超,美国努力谋求取代英国、法国的世界主导者的地位,而英国和法国则在全力维持自己的这样的地位。这就使苏联的战略环境面临着两重性:帝国主义国家的之间的矛盾,是可能被它所利用的,让它自己得到发展的;另一方面,随时都有可能发生的情况是,各个帝国主义国家为了缓解自身的矛盾,它会选择妥协,然后把主要力量的投入到颠覆苏联的努力之中,最终通过得到苏联的资源和这种所谓战略生存的空间,来缓解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既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国际矛盾,也是帝国主义国家内部的阶级社会矛盾。这些都会谋求通过这种方式得到缓解。最直接的证明就是所谓的德意日反苏轴心的形成。
) k3 B* g" s0 u( Z5 |5 s" \& A, u2 }- X( i' G& K& E- ~9 K
我们今天读一下希特勒的《我的奋斗》,按有些人的说法,里面的内容海阔天空,没有任何内在的逻辑可言。其实它有一个非常清晰的逻辑,就是宣扬德国必须向东部取得自己的生存空间。也就是因为这样的宣扬,而不是因为资本主义世界那些政治家们,忽视了这些公开的宣传,才使得整个西方确定了在德国支持希特勒,来抵制苏联的社会主义革命浪潮向中欧冲击的趋势。) y: v: h8 F# B+ R* }, x# |' I
* _* w h$ v @8 T% l
这是苏联当时面临的一个最基本的客观现实条件。对斯大林而言,他唯一的选择,就是在这样的一个西方的意图还没有明确之前,迅速地增强苏联的综合国力,不论是用什么方式,不论采取什么体制,这些都不重要。因为制度本身就是探索的过程,但是首先要让苏联生存下来,首先必须要让苏联发展起来。而要想发展起来,苏联就必须有效地利用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同时选择可以最快的利用帝国主义的矛盾以及后来的一场资本主义全面危机中出现的机遇和条件,来迅速的完成苏联的工业化,而且是重工业化。
* c% N! d$ r& Z$ m0 ]$ p, _( {" v2 @& d6 B3 f" c1 d
斯大林一方面很成功的完成了这样的历史使命。他最成功的表现,就是在一战中,沙皇俄国是一个拖后腿的盟友,是一个蹩脚的参与者。沙皇俄国的军队和意大利的军队,一个共同特点是,士兵在战争中极容易发生溃逃,在溃逃中,他们喊的号都是“打倒军官”!就是这样一个国家的新的军队,在二战中,承受的是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的冲击,最终他消灭了这支陆军70%以上的主力,对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决定性的贡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