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2-4-13 08:17:37
|
只看该作者
更进一步分析,如同遵义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一样,这次会议,首先是因为其形成的路线,被后来的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才会显出其意义。而这三次会议确立的路线,又是在指导思想上解决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的原则问题上的困惑,才得以确立起来的。而在小平“南巡”之前,中国所面临的主要思想困惑是:在国内发生经济领域的混乱,引发了政治风波,造成了思想上的一些困扰甚至混乱;在国际上,苏联东欧改革失败,引发了“苏东波”,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进入全面低潮期。在这个背景下,如何总结改革的经验教训?是否应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如果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应注意把握什么原则?这种原则性的问题,在当时的背景下,其实有两种意见比较突出。. o, T, a7 s5 I8 W
& F- @9 p5 b9 O' N 一种意见认为,应该暂缓改革开放,对所有的政策进行重新梳理甄别,以免“苏东波”延及中国;另一种意见认为,既然苏联都没有顶住“和平演变”的“国际大气候”,中国也不应该抵制,索性将改革开放定位为“全面接轨”就是了。表面上看,在当时的各种文件、讲话和官方主流媒体的宣传中,前一种意见是“主流”;但实际上,持后一种意见的人,在现实中却掌握着相当一部分政经资源,且有着相当的社会思想基础。经历过二十年前那个阶段的中国人,对此应该有些印象。
8 P$ T- t) T7 z5 h0 r [6 R( ~
, ?, e( {6 j# ]: p8 }: X 由上述情况可见,在当时,全党全社会的思想,已经出现了相当程度的迷茫。应该承认,就直观的逻辑而言,上面两种想法,都是说得通的。客观而言,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质,就是在“不合格”的社会主义的机体中,移植生发一些资本主义的成分;在独立自主的原则下,进行与西方的交易与妥协。在原则上,无疑应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和独立自主原则;但在实践中,会不会出现反客为主的情况?应该怎样对待和认识这种反客为主的风险?这确实是在改革开放的各个时期,都必须有一个明确、清晰的认识的根本问题。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这个问题尤其是性命攸关的。这个思想认识的问题,必须有一个清晰的论述。5 l! \3 N5 q" ?1 o6 K( r. U6 l4 F
) h1 O+ B- c0 t+ r/ S, z4 P4 ` 另一方面,在实践中,现实的重大的战略机遇期,又是稍纵即逝的。如果不能把握住这一次机遇期,下一次何时出现,甚至能不能再出现,都是很不确定的。对这一点,至今有很多人还没有充分的认识。那么这个战略机遇期的本质是什么?它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呢?这就需要一个展开的分析了。
7 D& h3 |8 n2 g$ O, f* \% q+ h! |/ 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