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当时的情况下,一方面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这样的成本比较低,因为中国是刚刚开始进行这种产业转移和承接,而且金融市场基本上处于封闭的状态,所以,金融资本进入中国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要素市场来兴风作浪的可能性基本上没有。这样就使得成本是一个比较真实的成本,同时也由于中国自身体制上特有的优势,使得这个成本在现实的落实过程中,又被人为的压低了一些。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完成全面的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最有利的时机,同时也是中国为未来的发展布局必须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时期。) |4 V; d' |7 z$ @
# f2 s8 u) s6 |/ I5 B K7 a: q6 E
但是,今天我们似乎可以很轻松地议论这一切。而在1998年的金融危机席卷东亚的背景下,中国更重要也更现实的考虑,还是找到一个现实的避免危机,巩固基础的杠杆。
0 S7 q5 G+ T/ F4 h+ r4 U7 q1 ?4 ?6 a
1998年的情形和2008年有着根本的不同。2008年的情况,是国家有过多的外汇储备难以消化;1998年的主要瓶颈还是资金的匮乏。结果,将汽车和房地产的支柱产业地位明确,等于为资本指明了一个投资方向,将大量国内国外各种来头的资金都注入到全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加上GDP第一的考核标准,各地招商引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热情空前高涨,除了西部一些地区,中国成了世界的大工地。中国政府也加了最后一把火。+ z$ D4 L" @ I* u/ O8 z# [8 ]
3 k" N2 Q& T& D6 w% {, ~, k
2000年,财政刚刚宽裕一点,马上推出“西部开发”战略,简言之,就是把资金硬塞给西部地区的政府,逼着他们搞起一些诸如一年跑两辆轿车的高速公路之类的工程。如此,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甚至区域市场有中国这样优越的投资硬件,中国真正做到了“走自己的路,不给别人留活路”。2008年末推出的经济刺激计划,大头还是在“铁公机”上面,就是要进一步细化基础设施的布局,彻底锁定巨无霸地位,确立与西方进行博弈的基础。
4 C& y& X5 q1 f8 I- [; _+ b; P, J' M. R8 W0 A' m6 Y3 B4 a* J' c
这个战略,是真正把握了市场经济的本质,也真正参透了基本国情的一项决定性的筹划。
H1 [, d9 R- d. b, H w
/ T: X, N' |+ ?- \5 h; C" G 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能够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的最有力的杠杆就是房地产业,开发了一个楼盘,推向市场一个房地产商品,就意味着周边的配套设施必须完成。而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不论房地产本身,还是周边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一方面可以发挥中国国民经济体系相对完善,产业纵深配置相对合理的独特优势。另一方面,也是最大程度地吸纳和调动各种资源的最有力的杠杆。比如中国年轻的低技术水平的,同时又是不可储存的男性劳动力,只有房地产这个产业才可以最大程度的吸纳同时具备这三个特质的劳动力。而那种所谓两头在外的OEM,更多吸纳的是年轻的、低技术水平的女性的劳动力,这样就使得两个方向同时被推进,枢纽就是所谓的招商引资,以及以GDP和财政收入作为党政干部政绩评价,正向激励的主要手段。+ n# W$ K3 v, J3 t+ O& w8 \6 r
* R- v- ^& X9 a( d+ Y: X% O 各地都在竞相为投资者降低落户和经营的成本,就使得更多的国际市场的需求的订单转移到了中国,这就最大程度的吸收了中国的劳动力资源,也最大程度发挥了中国的比较优势。同时,随着这种基础设施建设的标准化和一体化的推进,使得中国形成了一种自己独有的产业发展的纵深。
$ @2 h- ]4 k7 M7 L1 Q&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