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回顾这个“新阶级”的政治诉求在近三十年来的发展史,展望下一步的前景,我们其实可以以孔子的一段论述借用于此。
# {, V; E6 W5 l) w% S* H1 ?" }- S7 O$ R" Z0 A& q
孔子曰:吾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l& y0 J" l- ]( B
8 d: I5 P, [2 ]+ p& P) K 这里的意思是说:中国的“新阶级”,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是积极争取一个“准生证”。这个诉求,已经得到了满足。宪法中明确规定了“重要组成部分”的定位。当然,这个过程,也是经历了曲折和斗争的。5 K5 ]4 f% Y) ~% M" Q9 n u
# @4 U' j4 X, j) [) k; }, { 这个“新阶级”,在二十年前,是随时面临着夭折的危险的。近二十年来,已经没有什么主流的声音主张在近期内,以阶级斗争的思维消灭这个阶级了。因此,我们可以说,在改革开放开始近二十年的时候,这个阶级已经成长起来了。+ y5 w H% a' ?
) i7 p& C6 M9 @/ R7 c
于是,在跨世纪的时期,即改革开放开始近二十年的时间,这个阶级,提出了自己的政治诉求,即建立独立于“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框架之外的,“中国私营企业党”。按照相关规定,这个筹备中的“党”的筹备人员,曾经前往民政部申请注册,没有得到受理。提出这样的诉求,可以说,是“十五志于学”的集中体现了。对此,中共中央明确提出了允许一部分接受了共产党的宗旨、原则的资本家入党的主张,并在党章中加以确认。" K, b' I- ?0 a: p
! ^6 g4 l. n& {
现在,刚好是改革开放三十年左右的时间,加之具有重大意义的代表大会即将召开,自然就发生了前面说的两种改革开放政策的调整预期的“满拧”的状况。究其根源,一方面,社改派认为,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成型,应该在理论上做出深入系统的论述,在实践中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开放,才能最终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阶段性纲领;另一方面,中国的“新阶级”也自觉羽翼丰满,可以以自己的经济实力,加上部分白领甚至境外力量的支持,争取政治上的主导的权力了。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有足够的能力,取代那个“僵化老朽”的体制,主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最后的完成。当然,他们很清楚现实的政治力量的对比,因此绝不会直接向共产党夺权,而是以各种由头、各种方式,意图拆解共产党执政的现实的思想基础、制度基础、组织基础和物质基础。只要瓦解了这个基础,则共产党要么自己彻底边缘化,要么改旗易帜,成为被资本雇佣,凭着自己的专业人才队伍,行使部分职能,也享有部分权力和利益的执政集团。如此,则“新阶级”或者走到前台,或者居于幕后,成为新的主导者。
, V9 ~: I7 x$ G2 |6 ?6 o6 b
& s9 Y& x: \2 y y7 y% ` 因此,我们可以简单总结一下,今天的若干斗争和争论的实质,其实就是主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路线的社改派,与“新阶级”以及他们在党内的,包括党的意识形态部门的掌握相当实际政经资源和话语权的代言人,都认为自己到了“三十而立”的时候,都自信可以提出一套自己的意识形态和改革路线的论述,完成自己期待的改革正确方向的最后的、彻底的奠基。
" M- w' v7 K2 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