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森林

相关日志

分享 管理为什么要致力于分权呢?
gordon 2017-5-4 17:08
一般来说, 集中化的重要作用,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不过,那些认真谨慎的管理学者所表示的疑虑警告我们,不要幼稚地承认集权的好处。例如 查尔斯哈里斯(Charles Harris)爵士对此说道: “如果说我现在是以彻头彻尾的分权拥护者出现在诸位面前,那只不过是我中年信仰的改变。...在我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注意到了地方决策及行动中缺乏一般知识、对重大原则缺乏理解的情形。它们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以后的岁月里,我越发相信,更强的中央积极控制措施将有助于管理效率和节约;而今,要是我把眼界限于具体细节和直接结果上面,我仍会感到那是毫无疑问的。正是当人们退回到 capability brown 的观点,并试图既见树木也见森林时,这种肯定性才无影无踪了。 ...... 简单的集权将决策职能上升到了最高中央,仅仅把决定下来的行动方案留给下级去执行。 我们不要因为下级犯了错误,就通过要求他以后顺从上级命令,来削减下级人员的权限。要教导他,让他再次尝试;不过,如果他是‘朽木难雕’,那就撇开他。” 任何一个人,如果没有认识到长期后果,几乎总会觉得,亲自决策要比委托下级做决策更“安全”些 。这种集权做法对一个上级人员来说,有多重理由可做依据: 他比下级人员更加训练有素,或技能更高 ;如果由他制定决策,他就能肯定那决策合人心意。上级人员不一定总能认识到的一点是,把整个决策职能都集中在自己身上,会造成工作量的倍增,并且会使下级人员成为多余。 即使是上级人员比下级人员更加训练有素,决策分散化也有两大理由。其中第一个理由,就是效率与合适度之间的区别,仅仅考虑决策的准确性是不够的,还必须重视决策的费用。上级人员的薪金一般总比下级人员高。上级人员的时间、精力必须花在组织工作的比较重要的方面。上级人员如果要制定一项具体的决策,就不得不牺牲本当花在更重要决策上的时间;这样一来,具体决策精确性的提高就要付出过高的代价。 分权之所以常比集权更为可取的第二个理由在于,决策权向上层集中,会在决策制定过程中带来金钱上和时间上的额外代价。 中央决策在精确性上的任何优点,必定在有重复决策过程的费用及下达决策的费用,与之相抵触。 ************************************************************************** 伊恩 哈密尔顿 说了一个笑话: 1896年,我在印度西姆拉任陆军军需兵副司令兼军需局副局长。我的上司,陆军军需兵司令兼军需局局长,是一个聪明而勤奋的工作狂。我们两人就是这样辛苦工作,并驾齐驱地赶阅文件;不过我比较年轻,而他又先被医生命令回欧洲治病。这样我就接替了他,成为 驻印陆军军需兵司令兼军需局局长。不幸的是,那时的政府非常吝啬,不肯出钱另任一副职人员。 总司令要求我以一当二,做双份儿工作。 我虽然感到沮丧,但除了试着做,别无良策 。这一天到来了。 哪知道,12小时的工作竟然6小时就完成了。 原来,我过去任副职时,当一个问题从某一个部门提交给我时,我就必须花时间去考虑和解释那个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尽力劝说局长接受我的观点,他是一个谨慎小心的人,当他不同意我的观点时,他喜欢把自己的理由记录下来——要写上好几页理由。即使他赞同我的观点,也喜欢用自己的语言去说明。 现在我已经集局长与副局长于一身,但我还是像从前一样研究问题;但我的工作到此为止。我不必去劝说我的下级。因此,我只需下命令 —— 除了让人畏惧之外,这实在是太简单了。 ************************************************************************** 除了以上讲到的那些,还有另一种批评集权的意见。前面我们一直假定,只要有足够的时间,上级就能制定出比下级决策更精确的决策。 然而,事实上,这只有在上、下级同样能获得决策所需信息的条件下,才可能是正确的。 当决策必须在限期内做出,或当组织在地理上比较分散时,上述假设可能远非正确的。 较高的管理层次得不到较低管理层次上的第一手材料,这种下情不上达的现象,是大家熟悉的一种管理现象。 集权是工作专业化的必然伴生物,一旦进行了专业化分工,就必须引进一定的程序,以保证群体成员之间的协调;而强有力的协调程序之一,便是决策的集中化。这一点不假。 不过,我们在承认这一论断时,决不可无视于专业化分工相伴随的非常现实的弊处和代价。 ************************************************************************** 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包括彼此就计划进行信息沟通。 注: 有些东西,必须 长期才能看出来; 短期看不出分权的好处
25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三)—— 白左是自找的吗?
gordon 2016-11-29 15:03
白左是自找的吗? 有其社会根源,就是: 当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时,“风险被私有化了”。 风险的私有化要求创立新的金融工具,而这又要求取消许多在大萧条与二战后为防止萧条而创建的政府管制。当对很多产业的管制措施被解除后,用于防止经济萧条的金融体制被严重削弱, 资本主义国家开始由社会保障转向释放市场力量 。 ************************************************************ 这个惯性,一直在运行,直到 当下碰到 现实的障碍 注: 都是可怜人,混的不易 ,
23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二) —— 歧视对亚裔收入的影响(转) ... ... ... ... ... ...
gordon 2016-11-29 14:44
通常认为亚裔在美国成为模范少数族裔的原因是注重教育,但这项研究发现并非如此。在1940年亚裔收入与相同教育程度的黑人相当,明显低于白人,而到了1980年,亚裔收入赶上相同教育程度的白人,黑人依旧很低。亚裔的成功主要是战后较不被歧视。 网友: 他可能忽略了一点,同等受教育情况下,亚裔的工作可能更努力。他在统计下,同等学历,工作时长,加班时长,就应该能发现一些其他的东西。他的统计只是为他的结论服务的。 答: 你意思是亚裔在1940年的时候不勤奋,到了1980年的时候突然勤奋了? **************************************************************** 亚裔成功的前提当然是不被欺负到死,但一旦给了亚裔机会,平均收入甚至超过白人20%多,这和其勤奋教育节俭的文化传统有关。现在亚裔依然在入学薪资上被 歧视 ,即便如此,50%的亚裔上大学,比平均水平高一倍。 说亚裔美国人成功在于较不被 歧视 ,荒唐得简直像说犹太人的成功在于没有被希特勒种族灭绝一样。 The real secret to Asian American success was not education 注:很多反动分子,就是因为这个,才被允许投入 “自由世界”的,(本来他们没有什么价值)   哈哈,草    历史有时候挺好玩儿的
22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gordon 2016-11-29 14:14
中国的制度优势非常厉害,促使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呢,引发了由贸易与生产的扩张到金融与财政的扩张的转变。 当各国政府维持固定的汇率时,私人企业得以避免外汇风险 ;而当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时,“风险被私有化了”。 风险的私有化要求创立新的金融工具,而这又要求取消许多在大萧条与二战后为防止萧条而创建的政府管制。当对很多产业的管制措施被解除后,用于防止经济萧条的金融体制被严重削弱, 资本主义国家开始由社会保障转向释放市场力量 。 这两方面深刻变化的一个反映,是美国在其贸易赤字不断增长的情况下终止了跟日本在国际贸易上进行不对称协作的政策。这种政策曾使日本能够在对其他国家封闭其国内市场的同时向国际市场出口自己的产品,但现在美国提出了更多地进入日本市场的要求。 **************************************************************** 打了一个抗日战争,就这么牛逼 贵国 的金融,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贵国有多牛逼,你们知道吗? 参考阅读: 《日本经济的悖论—— 繁荣与停滞的制度性根源》 **************************************************************** 尼克松访华,放弃 “金本位” **************************************************************** Institutional logic 内在矛盾之所以是内在矛盾,是由于一种制度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在形成期中,制度而对的各方而任务往往是某一方面显得很突出, 使制度运行的逻辑在解决一方而问题的能力过于发达,从而导致制度在解决其他问题上的能力相对薄弱 (Kester,1997)。这种情况常会引起一种逻辑上的矛盾,因为在一种制度的生命周期内,它面对的任务环境往往会发生变化。当这种变化发生时,在处理新任务上的任何薄弱点都可能导致制度逻辑出现故障。 而且,由于制度在碰到新问题时总倾向于用已建立的制度逻辑来处理,这种内在矛盾往往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进一步恶化。 **************************************************************** 另: 越战再打下去,我们肯定是要输的。 这也是改革的其中一个原因。 生存的 r策略和k策略 ,已经到极限了。
22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森林中的小清新
热度 13 即晴 2016-2-28 04:43
-------------------------------------------------------------------------------------------------------- -------------------------------------------------------------------------------------------------------- -------------------------------------------------------------------------------------------------------- Goucher College 是女儿老师推荐的,小学校,liberal arts之类的学校。去参观的人比昨天去 JHU 的 少多了,不超过十几家人。 也在巴尔的摩,建于1885年,初为女校,现在是Co-Ed。 每年招300多名新生。这个学校的卖点是必须去国外上课修学分才能毕业。因为学校小,希望吸引好学生,所以奖学金会多一些。 如果不是门口的大牌子,还以为这是个森林公园呢。开进校门口的停车场,一大片树林就把学校和闹市隔开了。 建筑们都是这样,藏在树林后: 校园中心的小教堂: 宁静致远的校园: 虽然很漂亮的,女儿已经当场决定pass.向导不给力,课程听起来不具竞争力,申请条件也不高。 下一站是在纽约城的哥大,地图上的距离是三个多小时。刚好我的一个前同事最近搬到纽约,我们约了吃晚饭。中午参观完 Goucher 就出发了。 在NJ Turnpike Highway 上体验了一把国内高速的感觉,到处都是收费站,怎么刚交过4块钱,这又要交8块钱呢? 我在纽约城外订的旅馆,自从第一次在纽约城里开车被彪捍的纽约开车风格和全城单行道吓坏后,以后再也不敢在城里开车了。离纽约城还有一个小时路程的时候,路开始堵起来。最初我还以为是前面出了交通事故,慢慢地以每小时5迈的龟速蹭了二十多分钟后,怎么前面还是一望无际的长龙啊。这时在google map上查,一直到纽约城全是红点。这才半下午3点,堵得就这么不象话了。照这速度,今晚肯定是赶不上和同事吃晚饭。 周围的司机们好象都司空见惯,不慌不忙地一会儿踩油门,一会儿踩煞车地随大溜前进。 就这么慢悠悠地开了三个多小时,在我开始担心油够不够时,终于从高速上下来。中间已经和同事改约了明天。
30 次阅读|5 个评论
分享 一只孤独灰狼的大森林(仿赵老师的“一个人来到田纳西”) ... ... ... ... ... ...
热度 36 寞洑 2014-11-22 01:53
一只孤独灰狼的大森林(仿赵老师的“一个人来到田纳西”) ... ... ... ... ... ...
一只孤独灰狼的大森林 我做了一个梦 依稀回到了童年的故事 在一个人的森林里 毫无疑问 小红帽 是全天下 最好吃的 赵丽华 《一个人来到田纳西》   毫无疑问   我做的馅饼   是全天下   最好吃的 我个人认为,我写的梨花体诗,有深度,有广度,有热情,有忧伤,有回忆,有向往,而且关键是写得生动,有情趣,还有血有肉,应该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可以自称诗人了吧?
896 次阅读|10 个评论
分享 森林公园 处暑
热度 21 青石崖下 2014-8-24 17:02
森林公园 处暑
今天是处暑后第一天,昨夜狂风小雨,今天空气质量一级。 森林公园跑步的人超级多,好事!我挂着2个相机,吸引了不少奇特的注目礼…… 以下图片均为D3300+腾龙90mm, jpg压缩至200k左右。D610的实在懒得整理,南方出差回来再说。 秋天来了!
个人分类: 声光电影|80 次阅读|4 个评论
分享 奥西欧拉森林公园遇雨
热度 27 七月群山 2014-6-15 01:12
奥赛欧拉森林公园在佛罗里达 路过。小雨。 佛罗里达有名的除了鳄鱼就是蚊子。 俺撞死的大黑蚊子 (也可能不是蚊子,是它近亲) 蚊子多,以蚊子为食的蜻蜓就多,不光数量多,种类也多 这种蓝尾巴的特多 偷袭 另外一种,翅膀很漂亮 蓝/紫边很严重啊 佳能70D的全自动对焦有时很出色 飞得很快的鸟(有时)也能抓住 这张不咋地,但是水纹我很喜欢 *******************************
791 次阅读|5 个评论
分享 镜子
热度 23 巴巴爸爸 2014-5-14 21:38
DS
64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难以保存的嫩黄
热度 28 假如十八 2014-3-27 22:51
似乎每一秒都是划分黎明与黑暗的时刻 举步前行的时候,那黑魅的森林的边界并不后退 胆怯的回头看一眼金黄的街灯 有几人能怡然的步入生活的苦辛 常常抱怨生活摧折了我自己留恋的小枝 盛夏过早的把树叶促成浓浓的绿色 然而最难忍受的 是那嫩黄从未变成庸常的绿叶 这是那难以保存的嫩黄 是我常常试图隐藏在两百人中的忧伤 不小心想起都能使我从此只能燃烧愤怒的心火 语言的清凉再也不能补救丝毫 平庸而不幸福,饱受生活的创痛 纠结于房价沉沦于雾霾 这时竟然都变成难以给予的幸福 希望每一个人都能有自己的烦恼 自己的市侩 这样疙疙瘩瘩,好不痛快的一辈子 有时即使是做了无聊的数字,时代的填充料 对自己的家人,那就是他们全部的世界
735 次阅读|4 个评论
分享 是他粉碎了“波希米亚森林的仲夏夜之梦”
热度 35 楚天 2013-12-7 02:59
感恩节连续三天爬梯。还是写写吧。 第一梯是在一位老中友人家里吃吃唱唱。主人盛情,两个多月前就下了请帖。这是部分食物。 主人的大儿子已大学毕业,十分健谈,强劲的气质与多数华人孩子有所不同。小儿子则在爬梯中庆祝12岁生日。让我有点意外的是,女主人的仍然健在的父亲是抗联的!希望她能多收集一些故事。 由少年时代曾是北京某团体“第二手风琴”的苏先生伴奏,大家信口开合引吭高歌。只要是苏先生知道旋律的歌,他随手就能拉。在没有复习、不用卡拉ok的情况下唱老歌,本人被认为是比较厉害的。事后想想有些老歌之所以记得这么清楚,还是因为自己一直喜欢,而且词曲都喜欢,所以重复的次数特别多。于是向爱坛诸位提了一个问题:、 你多年来一直喜欢、并且能随口唱完至少一段的歌是什么? http://www.aswetalk.org/bbs/thread-26834-1-1.html 第二梯是在老美友人家聚会。其间为一位老人过90大寿。他就是粉碎舒尔茨“波希米亚森林的仲夏夜之梦”的人──二战时他在美国陆军航空队欧洲战场服役,唯一职责是具体操作往德国人头上扔炸弹! 已经多次听老人的二战传奇,其中最惊险的一段是他的B-24迫降在塞尔维亚某荒僻之处,他独自离开机组去寻求帮助,而他当时并不知道落在了哪里,是否 在 德占区…… 老人是意大利裔,他的太太是克罗地亚裔,但他们的小孙女却是个纯正的湘妹子──是老人的女儿从湖南株洲领养的弃婴。在老人谈历史的时候,小湘妹子正和我儿子小楚一起在外边骑车。两个孩子多年来情同姐弟 。 第三梯是在我家,为了便于交谈,只请了很少几家 友 人,有些更熟的朋友反而这次没请。亮点是来了几位年轻的朋友,一群藤校或想上藤校的孩子。虽然他们告诉我,作为Chinese American,他们 觉得 与Chinese的差别比与American更大,我还是觉得跟他们挺投缘的! 加拿大雁也在这里爬梯?难道大雁秋天南飞是个谣传?
个人分类: 月影日知|245 次阅读|13 个评论
分享 初冬 北京 奥体森林公园
热度 19 青石崖下 2013-11-17 20:34
初冬  北京  奥体森林公园
北风凛冽,蓝天澄澈。才半个月,再到森林公园遛弯,时节已从深秋至初冬了。 @老引北京,上次很美的黄叶几乎掉尽了。 不过初冬自有其萧瑟疏离之美。公园很大,路网庞杂,任意行之,又途经许多没有欣赏过的角落。在湖边看完日落,气温陡降。迷失在越来越浓的暮色里,不料见微弱路灯下的树林在寒风中摇晃出声响,林上有几朵暮云徐行,深觉美哉。又过一小桥,只听见自己的脚步声,虽是初夜却仿佛已至三更。转头望见清明的一轮圆月,天上湖中灼灼闪耀,恍如梦境。 @逆天废柴,请斧正: 爱坛图床出问题了
个人分类: 旅行|155 次阅读|12 个评论
分享 夜色
热度 18 巴巴爸爸 2013-10-18 21:25
DXHJ
67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森林
热度 25 巴巴爸爸 2013-9-11 20:27
DHJ
107 次阅读|3 个评论
分享 北京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
热度 22 青石崖下 2013-5-12 21:59
北京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
奥体是北京我最喜欢的公园。周五下班后刚去看了夕阳,今天下午又把南园走了一圈。减肥的同时心情也不错。
个人分类: 生活小事|275 次阅读|10 个评论
分享 “这个男人来自地球”以及同样来自地球的我们——The Man from Earth观后 ... ...
热度 9 顽石 2013-1-8 07:43
“这个男人来自地球”是部神一样的片子,导演随便找了几个人堵在一间屋子里面狂飚对白,其中一个突然说得自己好像活了几万年一样,用一种亲历的方式来讲述几千年的历史。。。其余几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高知被忽悠得一愣一愣的,在一段段的扯谈之中,试图改写出一部简陋版的人类历史。。。 其实这是很好的幻想小说啊,不是那种一开始就预设在太空中星球大战的场景,而是在完全现实化的氛围之中,讲述一个完全不现实的故事,而且尽量让这个不现实的故事被人们接受。。。这比直接预设完全架空环境的故事要困难得多,因为没有那种直接跳出现实的观感(因为反正是假的嘛),而是要一点点地剥离你所“以为”的现实感,在一个作者与读者、导演与观众、 约翰与一众教授的反复、纠缠、拉锯之中,努力地挑战作为现实生活的某些基础,然后提出一种“假设的现实”的可能性,让这个假设更加真实,进而能够对真实的现实有更多新的角度的感受。。。 所以这样诡异的“科幻”电影,实在需要些诡异的文字来搭配着下酒啊。。。至少,挑战所谓的"知识“就是很好玩的事情啊。。。 语言与时间:——from The Man from Earth 前言 语言(1):谎言森林 假如只能用一种方式去描述这个世界(注释1),你会用什么方式?……我想,我会用“谎言森林”的意象,“谎言森林”所拥有的是对于世界的“真实”与“虚幻”的二元建构。 一如“杀人游戏”所呈现的世界,一切的事实(身份、关系、能力)都是被语言构筑起来的空中楼阁,你相信什么,怀疑什么,是你生活的全部。 假如“杀人游戏”之中构建了整个世界,那什么是世界上最亲密的关系?不是精神的共鸣或肉体的纠缠,而是那些更加愚蠢的事情: 相信。(注释2) 1 时间(1):关于“神”的双重建构 《来自地球的男人》中提出的最重要的命题是,如果一个人拥有近乎无限的生命,会发生什么? 而更为基础的问题也许是,电影为什么会提出这个命题? 那也许是一种关于“神”的双重建构的需求。 关 于“神”当然有很多种的可能性(注释3),但是我倾向于把神作为一种人所不能抵达的境界的所有物,例如,神可以突破人的局限,这一局限可能包括彼此相通的 四个方面的内容,时间的局限、空间的局限、信息的局限和改变对象能力的局限。或者说神是无所不在、无所不知和无所不能的。 时间的局限包括两个方面,时间是有限的,我们不能拥有永恒的时间;我们不能控制时间,我们不能控制时间的快慢,不能跳跃到任意的时间点。 所以我们建构神的存在,让他们代替我们去超越我们本身的局限,部分地或者整体地。 那么,神存在的地方,应该是我们无法体验的存在,那里有着完全不同的规则与内容。但是这一存在对于人类有什么意义呢?除了提供一个可供幻想的美好世界之外? 那就是对于神的第二次建构,让我们建构的神回到人间,让某种程度上不朽的神(只能突破时间限制的一部分),与腐朽的人一起生活,看看会发生什么。 2 语言(2):容易被接受的语言是什么? 14000 年的时间,让他能够形成对于这个世界更加丰富和全面的看法,关于这个世界的面貌的阐释。但是,这一阐释如何能够突破“教科书”的限制,如何让人觉得他的阐 释不是从教科书中复制而来?也就是说,他的个体“语言”,如何与公共语言抗衡?14000年生命所形成的个体语言强度,能否与5000年文明所形成的集体 语言的强度抗衡? John 的叙事,于大部分都是和经典理论相符的,但是会在某些小的部分上有自己认为的不同见解,例如关于谁首先发现日心说的问题。但是更重要的,是一种个人视角的 叙事,通过个人观察与体验的细节去还原地理与历史的宏大叙事,用生动的人物还原冰冷的古迹,借助个人的体验和感受去呼应历史上的事物和对象。用一种“非亲 身体验不能如此”的叙事方式,去摆脱“教科书”的限制。 这里可以被还原为一个更加基本的问题,什么样的语言是更容易被相信的?而前述的个人叙事被接受的方式,实际上是一种感性上的接受,那么这就简单地建立了一个理性-感性的二元框架。 容易被接受的理性形式与内容是什么?是根本性的问题、独特的视角、宏大的时空背景、严丝合缝(不一定正确)的逻辑形式、充分的和新鲜的佐证信息(大量的名字和事件)…… 容易被接受的感性形式与内容是什么?是光线、音乐和温度所塑造的氛围、是讲述者激昂或温婉的语气、是演讲者直视你内心的眼眸、是话语内部所蕴含的那些强行被压抑或张扬的情感激流…… 还有更重要的,在这些公共属性的形式与内容之上,常常无法预知的,每个个体的过去所带来的预设性影响。听众为什么接受你,不是你讲得有多好,而是对方过去的阴影覆盖了你,对你的语言(可能和形象、身份叠加在一起)有着无可回避的易感性。 你没有做对什么,你只是刚好是什么,或者做了什么,恰好而已…… 3 时间(2):人与神的直接对峙 在关于语言的“真实”与“虚幻”的历史性对峙中(注释4),关于你相信什么样的语言的对峙中,这个世界从来不会揭示谜底的问题是: 你应该相信的是什么?…… 不能揭示谜底的原因是人所面临的不确定性,这其实是对于因果关系的一种困惑,我今天所遭受的不幸,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今天做出的选择,又会有着怎样的结果? 对 于因果关系,其中很大部分能够通过时间的延长而看清,通过不同选择和判断的结果,通过事实的一次次近似的重复,看清不同人、不同事的不同影响。影片 john所说的,不断把experience转化成view of myself的过程,这就是所谓经验的意义,以一种不完全的方式,获得对于因果关系的简化的认知。(注释5) 所以人们渴望借助更长的时间的力量来突破不确定性的桎梏,明晰我们的过去、当下和未来,让我们的选择有更多的确定性。 这就是神的能力,在时间之中的自由。 而人们努力试图获得的东西之一,就是这种相对时间的自由。 假如以人的肉身与头脑的能力,获得神的超越时间的自由,结果是什么? 是不确定性的依然存在。 John的14000年生命,并不能超越他所处的时代。正如他所说的。他能够理解的东西,并不能超越他那个时代最优秀的学者,无限时间的生命累计过程, 不确定性的最重要来源,则正是影片不断讨论的: 爱与死亡。 爱是什么?人类为什么要爱?又为什么不爱?爱的后果是什么? 死亡是什么?死亡之后是什么?为什么会死亡?死亡对于活着的过程的影响是什么? 面对爱与死亡,无数的灵魂困惑而惶恐,那是我们无法理解与掌握,但又无时无刻不得不面对,不可避免地去体验的对象。 那是神不愿给予的,而人类永远在不断探寻的东西。那是神与人之间永恒的对峙之所在。时间、空间、肉体、精神、财富、暴力、欲望……也许这一切都只是人们去探索爱与死亡的路径而已…… 而宗教,则是为这种对峙,为了解决爱与死亡的难题,现实世界中提供给人们的一种可能的出路。宗教给予这种不确定性一种解释,那是神的意志,那是命运的力量,那是karma所编织的一张无边无际的网。 4 语言(3):童年终结的可能性 在这些不确定性的迷雾中,语言是什么呢? 语言就是人们应对神的挑战的产物,它是把转瞬即逝的思维固化下来的工具,它是可以被反复理解与思考的对象,它把不确定性固定下来,显示出来,让不确定性成为一种至少在形式上确定的对象,进而追求意义上的确定…… 虽然语言一直被“谎言”与“误解”而毁坏…… 虽然如此,语言中依然蕴含着对于这个世界的魔力:揭示世界的真相,并去影响这个世界的存在。语言是人类意志的一种固化,是对于神的一种挑战。 如 果时间中的事件不断循环,那么“永劫回归”的结果是什么?也许是语言中的确定性的不断增加。因为,每一句语言,你都有不断验证的机会,当你知道你所投入的 爱情,只会给你带来毁灭性的后果时(注释6),在下一个轮回之中,你是否还会做出当年同样的选择?选择一个坚决地走向自我消弭的未来?当你的答案依然和上 次相同,似乎其中蕴含着地确定性是不断增加的。影片的结尾,奔向john的那个镜头,似乎就蕴含了这样的意味,她知道他不会老,她知道自己会死在他面前, 她知道自己的孩子会死在他面前……但是她依然义无反顾地奔向他,奔向爱与死亡,这就是“永劫回归”中的确定性吧…… 而不确定性是否会完全地消失呢? 也许这里蕴含着一种可能性,那就是语言是伴随着不确定性产生的,是人们对抗不确定性的产物,而语言的消失,也许会伴随着不确定性的消失。而不确定性的消失,也许就是整个人类的童年期的结束(注释7)。 而童年期的终结,其生理特征也许就是交流不再依靠语言,转而直接进行脑中内容的沟通与交流,用超越时空的脑电波之类的心灵感应方式。在这里,“真实”与“虚幻”的二元语言困境被突破,当你直接读取他人的心灵时,只有完全的真实与完全的理解。 人类文明也许会呈现为完全不同的形式吧…… You never saw a grown child die…… 童年的人类死去之后,会是怎样的情景呢?那便是科幻最为动人之处,它让你的精神超越是人的界限,去体验和思考神的问题。进而去反思,你作为人的存在…… 注 释1:我一直迷恋用一种单一的视角去阐释整个世界的感觉,就像昨天刚刚看过的,施坚雅的《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将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作为一个 幌子,大谈经济结构与政治结构的匹配性,将整个中国的历史,特别是1949年之后的历史,基于“基层市场”的空间尺度的实际变迁,对于政治空间和经济空间 的纠缠,进行了一场动人心魄的叙述。从这个视角看出去,提供了理解整个世界的可能性……单一的视角去阐释,也许如盲人摸象般地无法全面地成立,但是有着如 艺术品一般的执着与单纯。我一直幻想着,能够写一本以“分类”的视角描述整个世界的书…… 注释2:这里我比较了“相信”、“信任”、“信赖”和“信仰”四个词汇,虽然“相信”的动词感更加强烈,但是其意义相对其他词,更能够表达个体与他者(人或者非人)的相互关系,“信任”、“信赖”太偏重与人的关系,“信仰”则太具有宗教意味,“相信”则更加基本和中性。 相 信的视角其实可以放在“纳什均衡”之类的框架中去以其他视角理解,“纳什均衡”中的经济理性精确而冷酷,但现实生活中并非如此,所谓社会制度,也许就是为 了避免“纳什均衡”的产物,制度的作用,也许就在于形成更加容易 “相信”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保罗·扎克的“神经经济学”所提出的“催产素”(男女都有的一种刺激副交感神经的激素,据说通过进食、洗热水澡和和谐的性 生活会产生,还被称为“爱情激素”)对于相信的影响,而相信会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从更加自然科学的视角,阐释了相信的力量对于人类行为的影响。 当 然,比起“催产素”的影响,人们也许更加愿意相信爱情本身的魔力,那是让人相信到托付生死的力量。这让我想起古希腊神奇而诡异的“底比斯圣军”,他们的挑 选标准是:同性恋、恋人关系、战斗力强悍,这只军队以“斜形战斗队形”战术击溃了斯巴达的“震慑冲击战术”,在留克特拉战役中一战成名。想想都激动人心, 一只彼此相爱的军队,一只对战友无比相信的军队,一只你愿意把背后的空当留给爱人的军队……虽然确实很诡异……“底比斯圣军”纵横40年几乎无敌,最后被 亚历山大大帝的父亲消灭,据希腊 历史 学家普鲁塔克所说,打扫战场的时候,每个战士的胸前都有致命的伤口(这说明他们最后的动作都是面向敌人冲锋,而非转身逃跑),每两具尸体紧紧挨在一起……好一场灿烂辉煌的毁灭…… 注 释3:神是什么,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阐释,我的理解其实是高度乱蒙型的,因为我其实不能理解任何的一种宗教。记得阿西莫夫有一篇《神们自己》,(源自席勒 的那句“对愚昧,即使神们自己都束手无策。”)说明被认为是神的存在物,也有着他们的不可超越的局限,所以,请各种神们原谅我的无知吧…… 注 释4:关于“相信”的另外一种视角,来自“现代——后现代”的叙事框架,现代主义及现代主义之前,人们依然对这个世界可以选择“相信”,但是后现代的思潮 之中,因为信息的泛滥、权威的瓦解、价值的多元,“相信”变得更加艰难,人们也许因此更加容易选择“不相信”的立场。无从相信、无可相信、无法相信,正如 科学对于原有艺术幻想的抹杀,对应着知识的不断扩张,人类文明中,总是有某些东西渐渐萎缩了。 注 释5:经验具有各种各样的意义,它借助过去的力量,实现对于未来的预测,不论是对事还是对人,当然,这里有所谓经验主义错误存在,就是说,这种经验是一种 不确定性的预测,对于复杂的外部世界,它其实是一种高度危险的简化。经验并不是逻辑上的必然,而只是一种想象中的必然。 注释6:“永劫回归”也许是尼采式的“虚无”概念的思辨,是对于人摆脱神之后的无助的局面的阐释,只有的一次的人生不可避免地面对偶然性的空虚。 对 于我来说,更有趣的可能是clamp的《圣传》中的阿修罗王与夜叉王之间的对白,“如果,你最重要的人会给你带来灾祸,你会怎样做?”,“保护他,伸出双 臂,尽我所能地保护他!”这个白滥的对白背后,我看到了语言的力量,在命运通过轮回或预知而确定的情况下,人们通过语言去面对命运。不仅仅是去面对与对 抗,而是在这个过程中体会自己存在的感觉和意义。 注 释7:这里我受到阿瑟·克拉克的《童年的终结》的影响,这部作品最动人,就是题目,那是将整个人类文明是做更伟大进程中的一部分的题目,其中蕴含的视野和 关怀令人动容。5000年,也许都不过是刚刚开始,在我们的哲学、科学和艺术似乎已经发展到无路可走的后现代之后,我们潜藏的命运,也许就是一场真正的革 命,一场无与伦比地成长,让我们告别童年……而文中关于思维直接交流的想法,则是直接抄袭克拉克的思路了,不过,在这里是和“真实”——“虚幻“的语言二 元结构的叙事一体化的。
个人分类: 电影|892 次阅读|9 个评论
分享 白雪公主逃到森林,看到一间小木屋,里面排列着七张小小的床。 ... ... ... ... ... . ...
热度 37 苏双 2012-10-10 16:34
1.白雪公主就躺下睡着了。傍晚七个人回来,白雪公主说:“你们就是我命中的七个小矮人吧。”七人面面相觑,排头的说:我是红娃,这是我兄弟橙娃。。。。。。 2.白雪公主就躺下睡着了。傍晚七个人回来,白雪公主说:“你们就是我命中的七个小矮人吧。”七人面面相觑,排头的说:我是袁洪,这是我兄弟杨显。。。。。。 3.白雪公主就躺下睡着了。傍晚七个人回来,白雪公主说:“你们就是我命中的七个小矮人吧。”七人面面相觑,排头的说:我是 杨延嗣 ,这是我哥延昭。。。。。。 4.白雪公主就躺下睡着了。傍晚七个人回来,白雪公主说:“你们就是我命中的七个小矮人吧。”七人面面相觑,排头的说:我是凌未风,这位是易兰珠。。。。。。 5.白雪公主就躺下睡着了。傍晚七个人回来,白雪公主说:“你们就是我命中的七个小矮人吧。”七人面面相觑,排头的说:我是丁兆兰,这是御猫展昭。。。。。。 6.白雪公主就躺下睡着了。傍晚七个人回来,白雪公主说:“你们就是我命中的七个小矮人吧。”七人面面相觑,排头的说:我是牛魔王,这是吾弟悟空。。。。。。 7.白雪公主就躺下睡着了。傍晚七个人回来,白雪公主说:“你们就是我命中的七个小矮人吧。”七人面面相觑,排头的说:我是 丘处机 ,这是吾弟马钰。。。。。。 8.白雪公主就躺下睡着了。傍晚七个人回来,白雪公主说:“你们就是我命中的七个小矮人吧。”七人面面相觑,排头的说:我是 辛教授 ,这是吾弟胖卡。。。。。。
1533 次阅读|17 个评论
分享 上班路上之乡村篇
热度 23 清嘴小麻籽 2012-8-1 02:09
夫妻本是同林鸟, 上班路上各西东。当 LD 已经在火车上打盹的时候, 俺才把车开出车库。穿过森林和农田,驶向另一个城市。 有七八年的时间,俺的上班路只有六分钟车程, 刚刚够听完一首歌,方便虽然方便,但不过瘾。 而且因为近, 老有想去办公室加班的冲动。偶尔迟到, 连个堵车的借口都没有。 俺和前老板曾经有讨论, 他认为最佳上班路程是 20 分钟: 刚好够他在路上盘算一下一天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够下班时在到家之前把工作上的乱七八糟抛到脑后,进门后不至于踢猫踹狗地发怪脾气。 按这个理论,俺的驾程是四十分钟, 既足以在早晨盘算好所有的人和事,又可以保证回家时呈现在老婆孩子面前的是一张灿烂的笑脸。 其实俺在开车的时候是不想事情的,四十分钟的路俺只做三件事:早晨听新闻,下午听歌,享受路边的景色。 除非有急事赶时间, 俺一般不走高速公路。乡村公路的四季景色值得多花点时间和汽油去领略体验。首选的一条路线会穿过一大片松林,路径颇为蜿蜒曲折而又起起伏伏,俯仰之间时时可以见到绿荫深处若隐若现的人家。既有气势不凡带铁栏铁门的豪门大宅 ,也有年纪的大把老式平房,屋顶上插着国旗。四周很静,让人感觉能听到风吹旗帜的声音。 然后经过一个高尔夫球场。 因为路在山脊上, 所以山谷里的高尔夫球场整个尽收眼底。 离开球场拐入一条“大路“。 路的左边会经过一片宁静的湖水。 右边会经过一个养马场。接着穿过一望无际的农田,这条路的尽头是我的老地方 —TIM HORTONS 咖啡店。从 drive through 出来 , 下来的十二分钟又是穿越林荫,听着阿黛尔的歌直到公司大门口。 如是我说,四十分钟的上班路上我很享受。 庸常之辈如我,对生活虽没有什么高深的追求, 每天平平淡淡的一点一滴却都能让我们惊喜,谁能说 我们不是有福了!
个人分类: 说正经的|783 次阅读|7 个评论
分享 参观鸟巢(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有感
热度 10 XYZX 2012-1-20 23:34
今天陪人去了鸟巢,不是奥运场馆那个,是三亚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的别名,也就是冯导拍过非诚勿扰2那个。 看完感想如下: 1 从建筑和总体设计而言,这地方还是挺有特色的。 2 从自然景观上看,在山巅俯瞰亚龙湾非常壮丽,有点像在文昌铜鼓岭俯瞰南海;但在谷中栈道穿行的感受和植被分布,绝对比不过保亭附近以热带雨林闻名的呀诺达。兰花谷中让人印象深刻的除了从各处运来的兰花外,还有供人骑乘的鸵鸟(60块一圈)。 3 但最好别赶人多的时候去,否则的话观景跟看地铁1号线5号线也差不多,非诚勿扰2里的索桥已经给排队行走的人们弄得像大学食堂里排队吃饭的窗口那种密度了。等候穿梭巴士就更像北京地铁了,想顺利上去一般都得等4,5趟。不过穿梭巴士在山路上开得很猛,左右摆动幅度很大(和兴城菊花岛上开巴士的司机师傅们有一拼,不过兴城更多是上下颠簸幅度),游客们乐在其中。 4 别在人多的时候去吃名为自助实为食堂餐的自助餐,也少光顾景区其他餐厅。三亚旅游成本在国内本来就属于高的那档,这种带段子又刚开没多久急于收回成本的景点的小刀更是理所当然地飞快,人均几百块非常正常,且餐厅一般到中午1点半就不提供服务了。 5 不去遗憾,去了更遗憾,这是网上同学们的观后感。不得不承认群众们虽然略偏激,但眼睛的确是雪亮的。 6 如果要去,建议在网上(比如淘宝)提前订票,有幅度不等的优惠(不过春节期间幅度就比较有限)。 一家之言,只代表此时此地的感受,只做记录,不敢供参考。
个人分类: 记录|2371 次阅读|5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22 06:00 , Processed in 0.047548 second(s), 3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