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无线电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分享 指令性经济与市场经济(转)
gordon 2017-3-16 04:12
作者:弗里德曼 1981年,在沃伦纳特 政治经济学讲座上的一篇演讲辞 *********************************************************************** 对于社会来说,无论是作为理想还是在现实世界中,都不存在纯粹的指令性经济或者纯粹的市场经济。 即使是在无政府主义者——自由意志主义者的理想市场经济这种最极端的模型中,也存在着家庭; 而在家庭中,必然存在着指令性因素。有时候,儿童是奉命行事,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对于家庭的其他成员来说,事实也是如此。类似地,正如我已经指出的那样,指令性经济最明显、最极端的例子是军队。在军队中,假如上将向上校下达命令,上校向上尉下达命令,上尉向中尉下达命令,以此类推,直到列兵。在每一个阶段,对这些命令作出反应的个人都有自己的意志,都有自己的利益,并在一定程度上按照自己的意志和利益作出反应。在这个过程的每一个阶段,他们都有一定的自主权,而最高层的上将是不可能知道这些情况的。因此,现实社会永远是混合体。 只有在像家庭这样非常小的团体中,指令才能成为组织经济活动的重要但远非惟一的方式 。 所以,日式管理就是自动自发(在组织上对俄军有优势。)只能等待在通讯领域成本降低了 慈父掌兵。(早年的带兵模式,很少用无线电的;在反围剿中形成的。 德国顾问团给蒋介石的建议也是如此,山地作战) **************************************************************************** 我们来考察一下目前存在的指令性经济,即苏联和中国大陆。我想,在苏联,甚至在中国,如果你可以找到一些方法来进行量化, 那么,你将会发现大多数资源是通过市场原则, 通过追求自身利益的人们的自愿合作来组织的,而不是通过直接指令的巧妙结构来组织的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苏联存在着自留地,据说占全部可耕地的3%,产量占全国农业总产量的1/4至1/3. 注:中国向市场经济过度,是真正的跨越。跟东欧不一样,东欧是有一些自由的。中国完全就是指令性经济。 80年代,与其说是学习西方,不如说是学习苏联。(毕竟还得给 美国这个盟友一些面子) 80年代,实际上是学习苏联。从工业(物质奖励)、农业(自留地),到军事(裁军) 主要看巴山轮会议的记录,这帮人要考虑怎么转型,所以对以前中国的判断,更真实。(东欧的经验没办法适用于中国,中国是完全指令性的,也就是军事共产主义。) 那个时代的领导人是工业企业过来的,不一定相信市场经济,主要是留苏的一帮。(企业这种高效率组织的扩张,很快形成托拉斯了,效率高啊。) ***************************************************************************** 在苏联的劳动市场,一些人被雇佣,而一些人被解雇。个人拥有一些选择的自由,可以选择去哪里工作,选择是接受还是拒绝一份工作。 但是,无论从什么意义上讲,这种自由都不是绝对的,有些人甚至没有选择的自由。 我的妻子和我经常回想起我们在苏联旅行期间的一件事情,在必不可少的导游的陪同下,我们由一个机场飞到另一个机场。导游是个年轻的小伙子,很快就要从莫斯科大学毕业。可以说,他对美国文学很感兴趣。我们问他从莫斯科大学毕业以后想做些什么,他回答说:“我不知道,他们还没有告诉我。”这就是指令性经济的本质。 当然,苏联的大多数劳动者,大多数工人并不处在我们的导游那样的处境中。他们会被雇佣,他们也会被解雇,结果是 大多数劳动最终是通过市场安排进行配置的。 在纯粹的指令性经济中,商品和劳务将直接分配给个人。每一个人都从中央政府那里得到一篮子商品,但无权选择这一篮子商品的构成。如果我们仔细分析苏联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方式, 我们就将发现它们是通过商店销售出去的。的确,人们也许要排长队买东西,但是,这种分配方式本质上是一种市场机制 :给商品标价,然后卖给消费者。在一些情况下,人们需要不止一些钱,即除了纸币以外,还需要定量配给票证。然而,大体来说,这种方法是一种市场方法。此外,在这个国家,灰色市场到处涌现。如果一个苏联居民家庭的电路出了故障,他非常可能去找一个私人修理工来修理它,付给他现金,而不是去找负责修理他的电路的那个政府部门,因为他对政府部门人员在合适的时间内来修理感到没有信心。 至于家庭内部的行为,我们注意到,即使家庭在某些方面是指令性经济的理想模式,但它仍然包含着很大程度的自愿交换和市场反应因素。 ***************************************************************************** 中国的相同现象也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尽管最近有所减弱,但指令性因素在中国经济中比在苏联经济中更加重要。 例如,劳动配置更多地受到指令性因素的支配。在我们参观的所有工厂中,我们多次询问: 如果它们需要增加雇佣5个人,将会发生什么事?我们将请示有关领导,他们会给我们派来5个人。 在雇佣这5个人的事情上,你们可以进行选择吗?嗷,没有,没有,他们就是我们应该雇佣的人。 我们想弄明白的是:如果一家工厂的工人认为,假如他到另一家工厂去工作,他的境况将会更好,这种情况下,他是否可能调动工作? “嗷,可以”,他们告诉我。如果他认为在另一家工厂他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他要做的就是告诉他的领导,他的领导又会告诉领导的领导,依此类推,直到最高领导。然后,最高领导会与另一家工厂的相应领导进行联系,反过来,后者将把这个信息又传达下去。 按照这种方式,这个工人就可能调动工作。我又再三地询问他们是否听说过这种情况。 没有,他们没有碰到过这种情况 ,只有一种例外,但这种例外不是与工厂有关的,而是与科研机构有关的。 ***************************************************************************** 尽管在中国经济中,指令性因素无所不在,但也存在着广泛的市场因素。最近,中国开始在公社中引入自留地。 大约在一年半以前,他们开始引入自留地。按照他们的统计数据,虽然自留地只占公社可耕地的2.5%,却占农作物收入的10%。 类似地,这里有许多商店,既有土特产商店,又有百货商店,更不用说食品市场了。商品和劳务是通过购买和销售而不是通过直接分配进行分配的。虽然受到限制,但这里仍然存在着一些灰色市场及其他类似活动。 ***************************************************************************** 人们经常问及的一个与中央计划经济有关的问题是:能在多大程度上将市场因素引入到指令性经济中去?我认为这种提法本末倒置。 真正的问题应该是:在将指令性因素引入到市场经济中去的道路上,我们可以走得多远? 任何大规模的经济都不太可能严格地按照指令性制度运行。 从根本上讲,使像苏联这样的国家运行的是市场因素,它们或者是精心引入的,或者是无意识地获准运行的。 当我谈到将市场因素引入到像苏联这样的指令性经济中去时,我并不是指自由市场,而是指被高度扭曲的市场。 这就是那些国家的生活水平如此低下的原因,也是它们如此没有效率的原因。 我们大家都知道亚当斯密对为什么市场运行可以协调经济运行这个问题所阐述的真知灼见。这个真知灼见就是: 如果交易是自愿的,也就是说,如果双方都是在自愿的基础上参与任何交易,那么,交易将只在双方都受益的情况下才会发生。 经济活动不是“零和博弈”,它是一种每个人都受益的活动。这正是亚当斯密的真知灼见,并且导出了他的看不见的手的推论。 即:一个一味试图促进自身利益的人,“受到一只看不见的手的引导,却促进了一种绝非他本意的结果。”我们都非常熟悉这个观点。 如果我们想要理解在将有效的市场因素引入到指令性经济中去时所产生的问题,那么,我们就必须详细考察价格在看不见的手的运行以及经济活动的协调中所起的作用。 首先,价格它传递信息。在哈耶克1945年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他的著名文章《社会中知识的用途》以前,这种功能的极端重要性一直为人们所忽视。 但是,为了使经济活动能够协调进行,价格的这种功能是不可或缺的。价格传递有关偏好、资源可获得性以及生产可能性的信息。 它们传递广泛的信息,通过期货市场等市场,它们传递有关现在或未来商品可获得性的信息。 价格发挥的第二种功能是向人们提供激励,使人们采用成本最低的生产方法,并将可用资源用于价值最高的用途。 价格之所以能够发挥这种功能,是因为它具有决定任何人得到何物以及得到多少的第三种功能,即收入分配功能。 我们必须强调这三种功能并且阐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原因是:中央计划经济中的几乎所有问题都源自于人们企图将这些功能彼此割裂开来。正如我们已经知道的那样,价格之所以向人们提供激励,只是因为它被用来分配收入。 如果一个人的活动所得完全不取决于他的所作所为,如果价格不发挥分配收入的第三种功能,那么,这个人就没有必要去关心价格正在传递什么信息,也不存在任何使他按照这些信息行事的激励。 价格体系的真正美妙之处,正在于依信息行事的激励是与价格所传递的信息联系在一起的。 在指令性经济中,情况就不是这样的。信息从指令性经济的一个层次传递到另一个层次,但这些信息并不提供依信息行事的任何激励。 在这种经济中,必须采用某种辅助性办法,才能使得人们依信息行事。 ***************************************************************************** 原则上,经济学不涉及到价值判断,正像奈特所说,“只行动,不争论。” 但不可避免,“不受价值观影响的”经济学只是一种理想,经济学家的价值判断无疑会影响他所从事的研究课题,也许还会时常影响他所得出的结论。他的结论又反作用于他的价值判断。 尽管我们说不争论,但实际上,我们却把时间花在争论其他琐事上。 当然,这些争论是相关的,富有成效的 ,可用澄清我们的价值判断的含义是什么,它们是否是内在一致的。这正是阿罗所做的重要的基础性研究的贡献所在,也正是福利经济学中的许多研究的贡献所在。 ***************************************************************************** 你们所说的其实不是科学,而是指令性经济。 ***************************************************************************** 网红经济:为两个革命者贺。 两位革命者组成了新家庭,可喜可贺。 网红经济,你有什么办法 ,呵呵 对于这个的解释,其实是科斯,因为在市场经济中,公司更有效率。只是像托拉斯,扩展以后,会造成全社会问题而已。 中国的事情吊诡在于,你懂的。按道理,政府应该反对这个的,它反而提倡这个。 真鸡贼,呵呵 我终于知道,我终其一生,都是在反对指令性经济。 中国人爱搞一些古古怪怪的事情,以为别人都搞不明白。(非常奇怪的人类行为)
15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甲午战争是普奥战争的翻版 —— 铁路、无线电、侧翼包抄,分散的原则 ... ... ... .. ...
gordon 2016-4-24 11:32
讲最清楚的一本书是这一本书 《战争改变历史:1500年以来的军事技术、战争及历史进程 》 大清完全就是奥地利的翻版 注:唯象理论,从现象抽出模型 从军事技术的角度来解释甲午战争。 ****************************************************************************** 日清战争进程看这一本 《日清战争实录选译》 ****************************************************************************** 外交的博弈 看这一本 藤村道生 《日清战争》 外交也很重要,因为还涉及到山县有朋的召回问题 ****************************************************************************** 可以肯定的说,我大清 跟奥地利遇见的问题是一模一样 。 再没有那么像了 而日本完全复制了 普奥战争,普法战争的崛起过程。 包括后来的,和清政府和解 。 甚至针对 “日俄战争” 的谋划 ,川上操六 死后,机制还在运作。 注: 川上操六 极为出色 ,不亚于毛奇。 山县有朋只是日本陆军之父, “全民皆兵” 是他搞的。 ****************************************************************************** 跟恩格斯讲的不一样,不是拿破仑战争 “集中” 的原则,而是“分散” 的原则 就是大范围包抄。 没有特别好的解决办法,几乎无解。 注:奥地利也是一样的情况, 没有开战,就要开始讲和。 李鸿章的判断,完全是正确的 光绪对这个事情,认识不清楚 ( 有人是明眼人,有人不是 ;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混时间久了,你就明白了。呵呵 ) 小伙子,你还年轻,对中国的一些事情,还是没有搞明白,呵呵 ****************************************************************************** 国家的盛衰,不要在个人身上找原因。 有些因素隐藏的很深刻。 后来发生的一些事情,例如革命啊 之类的, 避无可避 奥匈帝国 都解体了 ****************************************************************************** 如何解释 日俄战争后,日本外交的和平机制? 这个锁钥在于 美国占领了菲律宾,卡死了 “日本海路 南下的渠道” 。 美国是日本的克星,“黑船事件” 它解决不了。 先后顺序,不是那么重要,因为列强都在。就像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欧洲,俾斯麦要保证一个 “势力均衡”。 所以日本外交要保持一个和平机制。 注:革命派和守旧派是不一样的,即得利益者,它肯定看法是 “什么东西最好不要变”。 底层劳动人民是经常挑衅,呵呵 所有的事都是如此。 像义和团运动,向八国宣战, “ 这种神经病的行为 ” 都不是什么大事 。 反正被压迫者嘛 整个框架 发生破裂,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势力从远东撤退。
12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无线电近炸引信的发明与应用(转)
热度 6 gordon 2013-12-19 07:57
一、前言 世界上的很多跨时代的发明与发现,往往就是在临门一脚上出现了难题,被称之为"瓶颈"。人们在黑暗中摸索,往往找不到方向,需要经历很多的失败,才能突破这层"瓶颈"。 这 时侯,就需要一个指引者,在黑暗中为人们指明方向,少走弯路,稍一点拨,就能加快研制进程。例如,直升机的研制难题曾困扰了航空界30多年(1939年, 西科尔斯基),他指出直升机只要装上一个尾桨,就能解决最关键的"扭距平衡"问题。这样一来,人们研制出直升机,也就是几个月的事情。 军事历史学者认为,盟军能取得二战的胜利,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三项关键性的军事技术----雷达、原子弹、与排名第三的无线电近炸(变时)引信。 而在历史上,从无线电近炸引信(proximity fuse)的研制时间看,也就用了两年左右时间。 二、近炸引信的由来 在二战时期,由于飞机的革命性创新,特别是单翼机极高的速度和极大的灵活性,传统高炮已经力不从心,平均需要几千发炮弹,才能打下一架飞机。这是因为,高射炮弹使用的引信只有定时引信、触发(炸)引信两种。 面对性能迅速提升的飞机,上述两种引信的对抗效能,已经大打折扣。触发引信需直接命中目标才能起爆;而定时引信需要预先装定引爆时间。但是,引爆时间装定的长短,又是以炮弹飞至目标所需时间的估算值为依据。 由 于来袭飞机的飞行高度及速度都是随机变化的,且机械时间引信还要受环境条件及高射炮弹的飞行状态的影响,所以其使用效果很不理想。例如,二战时期德国的高 射炮弹,里面是个小发条,就象钟表结构似的,需要观测员(手要稳,心要细,眼要快)事先读出目标速度,高度,方位,然后把数据告诉炮手,在高射炮弹上进行 设定,这样高射炮弹就会在一定的高度爆炸。而且,高射炮弹里面装有自毁装置,如果到了一定时间没打中目标,就自爆了。 在这种情况下,高射炮弹的命中率是可想而知。 三、近炸引信的原理 无线电近炸引信,就是根据无线电波的"多普勒效应"研制成功的。这种引信主要由振荡器、无线电收发机、选择放大器、电子开关、电雷管、电池、传爆药、自炸装置和保险机构等部件组成。 当高射炮弹飞出炮口一定距离后,引信保险装置动作,使引信处于工作状态,振荡器产生特定频率的无线电振荡信号,由无线电收发机向外发出,发出的无线电波碰到飞机被反射回来。由于高射炮弹和目标间的相对运动,反射波与发射波之间产生一个频率差,称为"差拍音频"。 "差拍音频"信号经选择放大器选择、并放大,当信号强度达到一定数值后,就可以接通电子开关,引爆电雷管,从而使炮弹在离目标较近的距离上爆炸,靠弹丸形成的破片和冲击波来毁伤目标。 近 炸引信的原理是一样的----大地和飞机都是反射体。榴弹炮的弹丸接近地面时,由于多普勒效应,引信接收到的电磁波频率要大干自己发射的电磁波频率,两者 之间有一个频率差。高频近炸引信系统的自差装置会生成一个由多普勒频率调制的信号,该信号通过带通滤波器后,低频的多普勒信号会被提取出来,再经过信号放 大、检波,输入到积分器。积分器每收到一个信号,电压就会相应增加。积分器与一个门限系统相连。当积分器输出电压超过门限值时,引信即能引爆弹丸。 榴 弹炮发射的近炸引信能在距离目标10米以上引爆炮弹,从而大大提高火炮对地面目标特别是人员的杀伤效能。 计算表明,炮弹在距地面3-15米之间的高度爆炸 时,通过弹头碎片的优化分布,对地面目标的杀伤效能可增加10倍以上,也使弹药消耗大大降低,达成打击效果的时间相应缩短 。 近 炸引信的作用特点----是引信不接触目标就能起爆,没有延迟时间和触发机构,完全依靠其敏感装置,来感应目标的存在、速度、距离和方向,在距目标一定的 距离时,即可起爆弹药。它的主要优点是能大幅度地提高武器系统对地面有生力量、装甲目标、和空中、水中目标的毁伤概率,提高弹药对各种目标的毁伤效果,减 少弹药的消耗量,是最适用于战场的引信。 四、近炸引信的研制 在二战时期,美英等国首先意识到,特别是在海洋环境下,军舰要想抵挡住飞机的凌厉攻势,没有反应更灵敏的新式引信,是根本不可能的。1939年,英国人率先开始研制"近炸引信"(proximity fuse)。 1940 年初,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的图文博士接手此项工作。英美研究人员此时对近炸引信的设计原理已基本达成一致意见:其核心部件是装在引信中 的微型无线电收发机,该设备接收目标信号回波达到一定频率时(即离目标距离最近时),内置电路即自行点火引爆炮弹。 1941 年10月底,著名的美国克莱斯勒公司意外地接到了美军弹药署一份标有"顶级优先"和"绝密"字样的合同。公司副总裁克莱蒙特认为,美国克莱斯勒公司被选中 完成此项绝密任务主要是因为它有大批生产电子元器件的经验。一个月后,美国海军又紧急要求首先提供500枚变时引信,交货时间限在12月。从此后发生的" 珍珠港事件"看,这真是一件及时的发明。 1942年9月起,美国克莱斯勒公司开始大批量生产变时引信,日产量高达1.6万枚。 美国军舰上的高射炮发射的装有无线电近炸引信的炮弹,可以在距离敌机约20米处爆炸,这样就大大加强了毁伤强度和毁伤效率。 五、马里亚纳群岛海战 历史上,马里亚纳群岛海战中,美国军舰发射的近炸引信高射炮弹发挥得“淋漓尽致”,打得日本飞机"象树叶一样成片地往下掉",由此以"马里亚纳打火鸡"的经典战绩,闻名于世。 此次马里亚纳群岛海战,美舰仅被日机炸伤5艘,无一沉没。日军则损失230架飞机,与395位飞行员。在日军"神风"自杀式攻击最疯狂的时期,美国军舰使用近炸引信的127毫米舰炮(盟国海军主战高射炮)击落一架敌机仅需310发炮弹。 根据军事历史学家拉尔夫鲍迪温在《死亡引信:二战秘密武器》中的统计,美军防空炮火击落的敌机中,由近炸引信炮弹击落的是普通引信炮弹击落的6倍。美国海军部长詹姆斯.V.福莱斯特不无得意地说:"近炸引信帮助我们一路杀向日本。" 英国首相丘吉尔则评论说:"这些美国制造的所谓近炸引信在对付1944年德国人的V-1飞弹中,表现极为出色。" 不过,由于二战时期没有晶体管,也没有集成电路,仅仅靠电子管研制成功的无线电近炸引信,已属奇迹!所以一直没有解决小型化的问题。 近炸引信的炮弹仅能在4英寸(100毫米)以上的中、大口径火炮上使用,除舰炮外,还包括105毫米、155毫米的榴弹炮 。 六、近炸引信的使用 美 军在"阿登战役"中首次在陆战中使用近炸引信,当时,这种引信在美国陆军中被称为"Pozit",属于美国"高度机密",但已经普遍装备了美军野战炮兵 营,其杀伤效果之恐怖曾令德军丧魂落魄。一旦在开阔地面、或者河面的上空使用近炸引信,往往能将正在冲锋、或者渡河的地面部队大量杀伤,在"阿登战役"中 有数以千计的德军被这类炮弹炸死。 例如,美军第196野战炮兵营在战斗中使用了无线电近炸引信,大量杀伤了德军。该营又用无线电指挥第30步兵师的4个炮兵营向德军轰击,德军第150装甲旅(旅长就是德军特种作战专家斯科尔策尼)的步兵在前所未见的美军空爆弹的轰击下,狼狈地逃离战场。 除了德军第150装甲旅受到了"这种待遇"、一次炮击就被击毙上百人之外,中路和南路都有德军尝到了滋味。南路的德军在涉水渡过绍尔河时更是被空爆弹(近炸引信炮弹)炸惨了。 美军著名的巴顿将军不无诙谐地说:"这种有趣的小引信简直可以说为我们赢得了"突出部战役"(即阿登战役)。我觉得,哪天我们所有的部队都有了这种炮弹,那我们就不得不重新考虑打仗的方法了。" 另外,在朝鲜战争中,著名的"砥平里"战斗期间,美军通过侦察发现了原州地域运动着的志愿军约一个师的部队,美军通过野战炮兵群使用近炸引信炮弹(空爆弹),对这支志愿军部队进行覆盖射击,使该部遭到重创,史称"原州爆击"(注:这一史料尚未得到中国史学界相关资料的印证)。 ×××××××××××××××××××××××××××××××××××××××××××××××××××××××××××× 网上说的“原州炮击”,好象是第二次战役的招不灵了。 2月14日上午,在原州以北,大批中国军队正如洪水一般朝360团打开的突破口一带挺进着。这些中国军队包括42军124师和125师373、374团、 40军120师358团和118师355团。这批人数超过两个师的中国军队沿原州西北面的蟾江(一条南北向河流,在原州以西约10公里的地方)江水南下, 朝美9团1营的阵地和中国360团打开的突破口挺进。 如此大规模的中国军队之所以敢在白昼放胆向原州行军,应该是因为在横城缴获了南朝鲜第8师的对空联络设备和无线电,自以为能够以此骗过联合国军的飞机 。然而,一场大屠杀还是发生了。 第 1 发是白磷指示弹,校正飞机修正了距离和方位后,所有的榴炮开始集中火力射击。弹药中有可变时引信(VT-fused, variable time fused)炮弹,这种炮弹在距地面65 英尺处高度爆炸,对开阔地上的军队杀伤力很大。美 2 师朝鲜战争史是这样描述的,“雷鸣般吼叫的弹幕越过群山,成吨的弹片倾泻在行军队伍中,飞行员报告说河水被鲜血染红,没有见过一支军队在千万颗炮弹下遭受 如此浩劫,但他们仍然前进,齐步走入死亡之雨,而不顾周围的屠杀”。 注:可能是要迷惑美军,他们在炮火底下照样走。
485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战场2
热度 6 胖卡门 2011-11-15 09:55
转发,主要是为了保存。 铁甲 刘欣欣听着坦克帽里无线电传来的令人烦躁的沙沙声,他们从夜里以长车距进入这片预设阵地,准备在敌人的装甲集群突破时从侧翼发起反突击。他悄悄将顶盖掀开一条缝——尽管这是不允许的,新鲜空气随即咝咝地挤进了炮塔,在夜空里,空中仍然有沉闷的雷声闪过,还偶尔能看到好象流星一样瞬间而逝的光芒,那是中国空军在与敌人的飞行员激烈地争夺着制空权。 他就那么默默地看着夜空,甚至没有注意到敌人的警戒射击。 上一次回家是什么时候,他自己也几乎忘记了,他想起他回家的那天晚上,茫然地看着脸盆里的热水,妻子赤裸着身体走到他身边,握着他的手按在她的胸膛上,而他漠然地抚摸着,就象是摸着毫无生命的沙袋和铁丝网,夜里,他无缘由地惊醒,本能地在手边摸索着枪,好一阵才从惊悸中平静下来。妻子送他走的时候,哭着在他耳边说:他不再是那个眼神顾盼流连、儒雅风采得让每一个女孩心动的人了,现在她面对的这个男人,那个曾让她燃烧的人的眼睛总是失神地注视着远方。他咬了咬嘴唇,想讲一点道理,但面对眼泪却一点也想不起来。 天要亮了。 坦克战结束了,这场对比悬殊的战斗仅仅持续了三分钟。 联军坦克排成单列,从残骸间寻道而行。少尉在他的炮塔上努力挺直了身子,看着这些曾经威仪四方,现在却从每一个孔洞里喷着火焰的铁甲猛兽,它们刚刚进行了生命中最后的一搏,而它们毕生的意义,就在这一搏中完全地体现出来。 这最后的一搏是可怕的,他的负重轮也被打碎了两个,现在只是勉强行驶,要完成追击合围中国人的任务恐怕不可能了。 “迅速通过,注意保护车辆,完毕。”少尉从他的鼻子里哼了一声,这么快就要剥夺一名装甲兵最荣誉的时刻,他最后看了看路边歪着的那辆中国坦克,那上面伤痕累累,连那门坦克炮——坦克的长矛都已经变成了一个奇怪的角度,从炮塔上的三颗红星看得出是身经百战,但一旦被击毁,大家看起来都是那么狼狈不堪。 仅仅是一瞬间,他听到了一种低沉的吼声,那是猛兽在夜里喉咙的低吟,但这幻觉没持续半秒,他就反应过来一下滑下了炮塔,“瞄准那辆坦克,它活过来了!” 来不及了,炮塔刚吱吱地转过了半圈,一声巨响,天翻地覆,世界旋转起来。 联军士兵们一拥而上包围了那辆刚刚撞翻了他们一辆坦克的中国坦克,它撞翻了那辆倒霉的坦克,自己也被打中起了火。士兵们等着坦克手打开顶盖从里面爬出来,他们一直等到了那坦克上潜望镜的镜片在火焰中发黄、熔化。 “各位,我们今天主要是对新型坦克的整体思路,大体形成一个共识,最近以来,我们组内出现了很多不同的声音,现在前线迫切地等待着我们研制的新型坦克,我们的坦克手们正在浴血奋战,我们必须尽快地形成一致看法,加快研究进程。”白发斑斑的老者顿了一下,“今天主要是内部讨论,大家不要拘束,把想到的、认为对的都讲讲,一起分析一下,最后的决定还是由上级来做。” 王宁咽了口吐沫,整理了一下军装,他巡视了一下屋子里面每一个人的脸,一瞬间有一种想要打退堂鼓的感觉,两腿在微微发抖。他抬起头,所有人的嘈杂一下子全静下来了,就在那一刻王宁开始了他的话。 “领导们,同志们: 刚才大家的意见我都听到了,我希望在这里为自己解释两句。” “是的,我仍然坚持我的观点。新式坦克必须被简化。” 会议桌边的人群话语的潮水一下子又大了起来,但王宁的声音仍然清晰地传向他们。 “新式坦克上不需要猎-歼式火控装置,不需要自动装弹机,包括潜望镜在内的一切东西能省就省。”王宁镇定地看着那些窃窃私语的人,他的手心已经不再出汗了。 “坦克要去的地方是战场,只要不对作战能力构成大的破坏,任何修改都应该被考虑。”王宁拿出一张纸,“到前天为止,已经有2381万人应征入伍。我们现在关键的问题不是坦克的生存能力究竟有多大,而是怎么尽快武装起这些人来。我提议应该迅速地简化生产工艺和生产方式,缩小单件生产时间。” “以我们的生产能力,可以保证供应。”桌子那边一个手上布满粗大血管的军人沉声说,“我们已经扩大了生产规模,计划再建四条流水线,工人们的生产热情很高,生产效率也比开战前增加了……” “如果你们工厂遭到了轰炸怎么办?如果形势恶化需要你们后撤怎么办?我现在希望任何一台车床都能用来加工坦克所需的零件。任何一个人,包括从没有进过工厂的人,都能迅速地掌握生产这些零件的技能。”王宁看着墙上鲜艳的红旗,“我们有经验的坦克手在不断地损失,等到那些新兵驾驶员、炮长、车长钻进坦克的时候,我们必须让他们在最短的时间里学会全套的技能。过于复杂的系统增加了培训和后勤维修的负担,必须把它们简化掉。” “王宁同志,我想提醒您一下,如果没有防崩落涂层,没有三防灭火装置,坦克的损失必然会增加,人员的伤亡也不可避免地会多的。你不是要他们去送命吧?”王宁身边一个颤巍巍的老人愤怒地拍了一下茶杯盖,会议主持人连忙咳嗽了几声。 “张老师,我一向尊重您的意见,但是您要了解,当训练有素的坦克手阵亡后,我们补充的新兵可能来自任何一个岗位,他们以前接触坦克少之又少。文化素质也参差不齐。对他们来说,有没有先进的火控系统,他们的作战能力都不会达到现有的水平,既然能力下降,我们就只能用数量来弥补,在数量和质量间寻求最好的平衡,而不是一味地强调在质量上超过敌人。等到这些数量庞大的战士们在战争中成长起来,我们现在所受的压力减轻之后,我们再进行换装和改进。这是战争本身决定的。” “你这是把战士的生命当儿戏,他们很多人将因为武器性能上如此明显的差距而枉自牺牲,这些以我们的技术实力都是可以尽力减少甚至避免的!” “不错,牺牲会很大的。”王宁低低的回答,他的眼神凝视着红旗,随着旗角的飘动而迷离,“但我们可以用尽量少的时间和资源,造出最多的坦克,它们将前赴后继,为它们的兄弟,那些真正能够主宰战场的坦克和坦克手们争取时间,即使是再简陋的坦克,它依旧是铁甲雄狮,一样有着对敌人的震撼力。只要坦克的生产数量远远大于损失数量,战争的天平就有可能逆转。”他的语气变得激动起来:“要获得战争的胜利,这是一切问题最终的方向,我没有更多要说的了。” “注意看,两手均匀用力,要沉着,看那根十字线了吗,要把敌人的坦克牢牢地锁定在这上面。”教官擦了一把头上的汗水,在闷热的坦克里汗根本干不了。“记住,十字线要不打任何转折,直接从现在的位置直线移到目标上去。” “要是能自动瞄准就好了,就象导弹那样,只要一按发射,就有战果。”一个小个子扶了扶被挤歪的坦克帽,笑着说。 “对呀,听说鬼子的坦克见着人,不用手摇,炮塔自己会追着人打,咱要也有那玩意多好。” 教官轻轻笑了一下,他眼睛离开了镜筒,指着被磨得发亮的炮膛说:“火炮瞄准靠什么?是靠咬合的齿轮旋转到规定角度,为什么要直线移过去?这样齿轮齿与齿之间没有间隙,开炮的瞬间炮身的振动就小,命中就准;如果你来回摇,齿轮咬合不紧,炮弹的误差就大。那些瞄准装置里面的电脑知道这个吗?”他从炮闸里朝东方望了一眼,以一个字结束了他的话,“哼!” 战争才刚刚开始。
579 次阅读|3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25 22:43 , Processed in 0.029769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