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擦汗 2020-3-23 00:29 |
---|
签到天数: 134 天 [LV.7]分神
|
本帖最后由 到处停留的叶子 于 2014-3-29 21:20 编辑
) R! D7 u& z; Y- d; r8 B0 i1 z6 A$ \" }
那已经是若干个月之前了,我借了王安忆的一本读书笔记,其中有这篇文字《情感的生命 - 我看散文》
) X: O. y. {8 X/ A0 [
# j5 g- b) E7 x9 t+ J) h1 A在网上搜了一下,新浪有位博友全文转载了她的这篇文字,我就先不管这个人是否有版权的问题了,把链接放在这里,如果有兴趣可以参考。
! }# \0 B: p2 Y, o(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d64dde30100tfej.html6 C7 O3 n2 |5 `# ?8 X& ?9 P9 y( ?
" U4 `- t1 T7 y( B# T/ A
--------------------------------------------------------------------------------------------
/ f: V: e+ E: g" k
* @; p4 p C6 S# F i6 @9 |0 B看书的时候,我一直觉得没有完全看懂她的意思,那时我和友人写信还提到了这篇文章,我说,好像王安忆自己也有很多事情没有完全想清楚,至少逻辑上还没有彻底理顺,又一想,或许是我自己没有完全跟上她的思路和逻辑。3 q. }4 h8 x) s! w3 Q
" s f$ M+ U' O$ s* ^
但这篇长长的散文有些地方非常触动我,我读了好几遍。仿佛是乌云密布的天空突然露出的蓝色天空,然后乌云又迅速合拢,只留下我思索着刚才看见过的那个窗口。5 |0 D# u ]( L1 H, ^, j
: Z2 T4 ^1 R+ z- u/ D! q! i" e天一直没有完全放晴,但好歹我觉得也见过几眼蓝天。' y/ y5 `. M9 p- D1 F
& v6 h* Q. L. B, V; W
在这里摘抄了一些当时的摘抄,算是这个大雨的春夜,沉淀后又浮起的纪念。1 K i; Z# S, X$ g
6 F: Q: `! c' \-------------------------------------------------------------------------------------------------------------------
4 Z5 G; q7 \/ e! O$ U8 G3 X U
现代散文在挥霍文字的同时,其实也在挥霍文字所赖以表达的情感。
; ]2 M) U( }4 y e" M5 y) H" X在煽情和滥情的空气底下,其实是情感的日益枯竭。
% u/ ?. d& V7 Y& G- V# x2 s! ^; R" g2 L: \# T: [
它以蚕食的方式,将一些大体积的情感状态分解成支离破碎散作一地…… ( {( H: R1 G& L
& ~! y& P3 ?, W& K& w l文中好几次,王安忆很详细地描述了张爱玲的散文特点,以及分析了张对生活细节的喜欢,王安忆说张不够勇敢。然后她说,我们开始说到点子上了。
0 h& t/ d- U" w% R' z/ I; P我觉得,现在我们开始说到点子上了。那就是为什么我们能够有效地瓦解情感,这也是一种能力。其实是出于一种化险为夷的本能。我们都不想把自己弄得太绝,到好就收则罢 : z" H2 ]0 A0 x9 S2 k+ ]
^( Y: u' Q0 N% T她讲到中国古代诗词。" L$ ]! \) J: X1 G' d! Z7 `
! I& _+ M: I; q中国古代诗词,讲的是“深哀浅貌,短语长情”,是微妙的趣味。这种审美的要求,是需用隐和略的。实证和推理的过程,便在隐和略中消遁了。感情的形成进展,走向终极,都是要有实证和推理的过程。事情出发的时候也许并不知道结果,可你必须试一试,你一旦去试了,或就能有意外的收成。可是隐和略的方式,提前就下了结论,取消了尝试的机会。
- D/ A* u! c6 W, i4 }" F. ]4 m# W+ \$ ~5 I* S6 R6 S
中国诗词的意境追求,使我们陷入趣味的迷宫。这确是很令人着迷的,由于趣味中所含有的高级心智和机巧,使我们认同了这种审美理想,专注于其中。也正是趣味的缘故,它使那些尖锐的不可调和的痛苦,还有崇高壮美的欢乐,全都温和化,委婉化,并且享受化了。它其实是有害处的,它就像是蛀虫,蛀空了感情的肌体,使它坍塌下来。从此,我们就以为,所谓情感,就是那些填砖缝的小东西,而不知道,它也是有着自己的体积。 . r, ~1 L2 Z; g1 A9 ?
3 Y3 y. F+ X+ H7 Z
她随之探讨了中国的中庸哲学理念:到底是因为化险为夷的本能找到了趣味化审美观念,还是因为趣味观念培养了化险为夷的本能?这是现实的中国哲学和写意的中国文字间接的一个结果吧?, N6 [! s/ h( }
; C* K4 Y! m0 w4 h1 P
她说,这其实是一个形式和内容结合非常完美的事情,是悠久文明的成熟果实。中国人的很多哲学,都是为了消化痛苦的,将痛苦弱减到身心可以消受的程度。于是一个愁字,什么都是愁,花谢柳败,日东月西,燕去燕来~~至于那底下的东西,就自己去想吧。: S4 i5 k! s! _- b/ |( v
6 [( E5 Q0 _) v# u$ V于是到最后,我突然意识到,我们面对的问题其实是:怎么对待自己的痛苦。
: P; s, U" Z$ H4 z) F+ q而不同的答案,不同的态度,将导致完全不同的结果。& { K8 J' a$ M
6 j3 P/ O" C. w4 ?
王安忆是追求伟大的,她提到加缪的“灵魂之死”。她的理想是大悲欢,情感之走向伟大。她说到了边缘,她提到了悬崖。她说绝大部分人到了边缘和极处,都本能的后退了。8 t! ]3 Q2 V- x; r$ n6 Y
一切不再是甜美和温馨,而是变得尖锐和痛苦。这就是感情的锐度,也就是边缘的情景。
+ P% c% m9 u% K* x4 P
, s+ s4 t) m% q8 [" Y* [' |2 x b她也提到了史铁生的《我和地坛》,以其对生之痛苦不穷的追究。她引用了这段话:+ x0 Z Y( c1 o$ |2 n; B5 L
1 j& ]! G5 W& ?9 `9 s J
最终他这样写道:“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3 |* a v5 V+ G. R8 O$ B c: U( J' s: v4 z# |
“当然,那不是我。$ c5 |$ k% Q B# l* O3 j
“但是,那不是我吗?* \: E; }1 ^5 s, Y
“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
% ~6 i& T* ?, J+ s, U/ ?0 ?
9 H( }& |+ W9 d最后,是王安忆的结论,也是我一直没有完全理性地理解的部分,但读来让人十分感动,文字中好像蕴含着某种不能描述的激情。
3 i9 x- m2 f9 q" a; F就用来做为今天我的读后感之读后感的结尾吧。
: p/ w8 H3 e7 Q( y K5 e# s! T p4 F- k- z; F h% [& Q/ }0 s9 M3 ~
最后,我想引用刘烨园的《夜在当代讲述什么?》的当头一句:“激情,不过是分散了。”我很愿意相信这个,它可使我们持有耐心和乐观。我们等着激情凝聚起来,结成一些大歌舞,可在天地间展开的。它不仅与散文有关,与文学有关,与艺术有关,它实在是与我们的生存有关。我以为在这起首一句之后,还隐藏着一句:“理想,不过是分散了。”当这人世间无数的零碎的欲望终于合成一个的时候,也是理想到来的日子。理想是须有精神空间生存的,这空间,是要有情感的锐力开拓与突破第一块石壁,为理性开道。情感到哪里去汲取力量? 大约就是到张炜说的那个“野地”。话说远了,还是从近做起,那就是,让我们铺开洁白的稿纸。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