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8-2-2 14:00 |
---|
签到天数: 2 天 [LV.1]炼气
|
本帖最后由 将进酒 于 2018-8-9 13:14 编辑
# p$ Q! ?7 m7 z* @
& D* B& T0 G# x6 a在日志上确实说不清楚,锦侯问南明给袁崇焕平反的证据,大致看了下,钱海岳南明史记载,弘光帝继位元年二月,1645年,即复袁崇焕官位,同时复官的赵兴卞,并同一时间为袁崇焕、王在晋祭葬。1648年永历帝时为袁崇焕赐谥襄愍,甲胄有劳曰襄,佐国逢难曰愍。《经世大典.臣谥》,刘熙曰:志义未究,遇难而死,可闵惜者也,故曰愍”。强调一下,崇祯年间为熊廷弼赐谥,也是襄愍。不论是弘光还是永历,在那个时候给有通敌大罪的人平反赐谥,相当不可思议。
5 x3 l7 T* h* L2 s5 | M
% J/ w$ e8 k: e. T/ l$ H7 d0 {所谓反间计是清朝廷为给明泼脏水编造,实在是太主观。要知道清太宗实录编造这个,实际是得不偿失。明朝末年诸帝什么成色,根本就不用黑,本身明史对崇祯的评价,也不是一边倒的谩骂,“君非甚暗”而已,当然不甚暗还是暗罢了。问题在于,编造这么一个对后金战无不胜的袁崇焕,对清统治有好处?按照逻辑来的话,清要泼脏水,反倒要坐实袁投清才对,这么能干的将领大臣都反了,可见明不得人心。反过来打造一个冤死的当代岳武穆,固然有攻击明帝的作用,但也打破了清太祖太宗以及女真满万无敌的神话,这个得失之间,我不认为有利。5 O$ Z3 j3 \" j/ X
) o* I, E- L e" T: d1 D% ?其实最有力的证据还是满文老档的发现,满文老档:二十九日,遣杨太监往见崇祯帝。杨太监以高鸿中、鲍承先之言,详告明崇祯帝。遂执袁都堂,磔之。 太宗实录:
: f5 h i" t$ k" j; D先是。获明太监二人。令副将高鸿中。参将鲍承先。宁完我。巴克什违海监守之。至是还兵。高鸿中。鲍承先。遵上所授密计。坐近二太监。故作耳语云。今日撤兵。乃上计也。顷见上单骑向敌。敌有二人来见上。语良久乃去。意袁巡抚有密约。此事可立就矣。时杨太监者。佯卧窃听。悉记其言。○庚戌。纵杨太监归。后闻杨太监。将高鸿中。鲍承先之言。详奏明主。明主遂执袁崇焕入城。磔之。锦州总兵祖大寿大惊。率所部奔锦州。掠夺民物。毁山海关而出。 基本明史记载以太宗实录为主,现在怀疑这是编造的人都忽略了一点,满文老档是民国时清点沈阳故宫档案时清理出来,二十年代方公布的,乾隆年间刊发的明史,根本就没有采用。如果明史采用了老档,那毛文龙的记载就完全不同。因为老档中袁崇焕与毛文龙与努尔哈赤皇太极往来书信十多封,全部在案。而老档是清太祖太宗年间以满文记载当时史事,仅记载至太宗朝,之后在乾隆朝又誊抄过一次,现在誊抄过的在大陆,原本在ww,这个史料是无可辩驳滴。3 K2 N8 M/ c" A; G# `3 _$ \. c! P
, o, l: c k6 q9 {+ Y0 J
所以反间计一节,铁板钉钉无可否认。崇祯就是这么蠢。- e$ X3 `$ Y" a f
' U0 o3 T P, x4 |
7 d8 N# e# O) V Q& ` @锦侯
7 o/ b6 p2 F$ @8 z8 p) o- f* S
. V) h. b, E T5 i, n5 J
( v/ J: d a4 M( ?+ Z% G r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