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衰 2019-4-22 06:37 |
|---|
签到天数: 488 天 [LV.9]渡劫
|
地板

楼主 |
发表于 2018-3-12 08:48:15
|
只看该作者
. y, t( A, c; a- G+ E- w
他山之石
5 n' |) ]4 j X- R( I
, y/ B6 E6 _0 o美军在着手增大压制机枪口径,我国是否也需要跟进研发类似口径的机枪呢?笔者以为,“橘生淮南而为橘,橘生淮北而为枳”。$ r |3 m4 Y1 i
; U) T+ T: x; F# X8 i6 S, l从公开披露的信息中获悉,多年前,中国也曾试图研发10毫米口径中型机枪。但最后的研究结果,却是该口径“上下不靠”,既没有12.7毫米口径的威力,也没有7.62毫米口径的便携性,因此也就无疾而终了。10毫米口径尚且如此,更何况仅比7.62毫米大不到1毫米的.338口径呢?通用动力公司的官方文宣,往好里说是“老王卖瓜”,说难听点是“报喜不报忧”,大有忽悠的嫌疑。再说了,轻武器份量虽轻,但更改口径,却往往有“不可承受之重”。因为这意味着海量库存弹药的报废和生产、维护体系的全面更新,莫非迫不得已或收益更大,任谁也难以下此决心。美军莫当真批量装备LWMMG机枪,还有一个中国无法比拟的优势。.338口径已经在西方民用市场上占有了一席之地,同时也被一些远距离高精度狙击步枪所采用,因此分摊了其服役成本。
5 \+ g* [, f2 M* B& |$ p; m/ c& j! C3 R/ W/ b
; U1 `4 m9 S( F: Y" p, T
公开展出的QJZ89$ a G( @- L: k( N7 _: E% L& @
, x( d; K! ]$ G5 y1 l- T0 r我国换用新口径枪弹,就没有这么便宜的事了。况且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规划未来轻武器发展时,我国放弃了继续研发、装备7.62毫米通用机枪,致力于研发QJY88式5.8毫米通用机枪和QJZ89式12.7毫米平射机枪。这个决策虽然颇受一些人垢病,而且这两款机枪在服役过程中也确实暴露出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但笔者以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能很好适应各种战争形态和战场环境的“完美武器”。只要能顺应特定时代和特定战场环境,达到设计初衷,就不失为一款成功的武器。QJY88式QJZ89式有缺点不假,但却不能就此认为当初的思路是错的。" |# Y: z- P' q
& d1 B2 `8 s' _6 w1 y% U
* m2 q( \' _' ~) f
平射状态的QJZ89: |6 Z6 Q3 B. v
1 ^5 Z) M5 o" n3 z+ E7 K+ `9 b事实上,QJZ89式12.7毫米重机枪的诞生背景,是我军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吃尽了越军用高射机枪平射生动集群目标的苦头,而部队携行的各型7.62毫米口径机枪,均无力与之抗衡的情况下,应部队的强烈要求而研发的。如果说美军采用LWMMG机枪的决策正确,那么我们当初的决策就极富前瞻性了。因为12.7毫米平射机枪的远距离压制能力,是LWMMG这种.338这种口径机枪断然无法望其项背的。
* h0 [- y& T" W) y6 `& q5 }- D% p" j* p/ ~
K8 a9 G9 T& U. y! u我军QJZ89机枪组由四人组成
) i0 Z" L6 m5 K- l# O, q6 w5 }6 b7 \" ~2 K3 v# U
至于QJY88式5.8毫米通用机枪,实际上是在中口径机枪重量过大和小口径班用机枪射程不足之间作出了妥协。随着我军编制体制的调整,QJY88和QJZ89均层层下放。前者大大增强了我步兵班组的火力,后者则从营属机枪,变成了我步兵分队伴随压制火力的支柱。
$ q+ g0 X2 Y6 z L
" c2 A8 [' ?* A+ q1 P6 w# P需要指出的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军12.7毫米弹药的发展,为顺应大口径机枪平射压制的需要,而发展出了对空和对地两个分支。QJZ89配用的89式穿甲燃烧曳光弹1000米处的弹道高度为2.78米,不仅低于54式12.7毫米弹的3.4米,更是大大低于53式7.62毫米枪弹的5.8米。低伸的弹道,对提高远距离压制能力颇有助益。
; T8 Z6 C6 S% [7 v
9 e8 m& S( N8 [3 \4 \6 m# V8 N许多人垢病QJZ89式的理由,是其射击精度远低于67-2式通用机枪,400距离上射弹散布面积是后者的11.3倍。这实际上是没有道理的。现代战场上,破片伤的比例早已远高于枪伤。统计资料表明,战场上杀死一名士兵所需子弹,已从一战时期的2万发,二战时的2.5万发,越战时的20万发,涨到了伊拉克战争期间的25万发。子弹的主要用途,已从早期的精确杀伤变成了覆盖射击和火力压制。具体到QJZ89式,其用途并不是精确杀伤,而是远距离压制对手。啥叫压制?压制就是用猛烈的射击震摄对手,使其既不敢,或者说无法架起武器还击,也不敢在战场上快速移动寻找掩体或构筑工事,而只能就地趴下隐蔽,避免被火力杀伤。火力压制的本质,是为已方其他武器,主要是面杀伤武器争取射击时间。因为无论是迫击炮、榴弹机枪,还是火箭筒,架炮、瞄准,弹丸飞行都需要一定时间。从压制的角度来看,枪械射弹散布大些,并不是啥大不了的问题,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可弥补瞄准精度的不足。
0 I/ ~8 k3 ?. d8 g0 y! _/ G0 h
& ~4 T7 ^5 I- d+ g! ?. u4 D9 O2 Y从公开资料判断,在本轮军改前,我军步兵每班装备1具PF98式火箭筒,平均每排装备1挺QJZ89大口径机枪,每连装备2门60毫米迫击炮或2挺榴弹机枪。QJZ89负责远距离压制,主要靠爆炸弹丸破片歼敌的意图非常明显。有未经证实的消息称,本轮军改后,我军新的合成轻步兵连,基本可视为过去一个步兵连和一个机炮连的合编。QJZ89的作用和地位愈加明显。
$ G0 p9 b2 I1 Q# ^9 o3 a: i7 {/ m+ ~" g
和LWMMG相比,QJZ89的远距离压制能力无疑更好,但也不是没有弱项。假设同样是三人机枪小组,总负重同为53.07千克,除去QJZ89含三脚架在内的26.5千克重量,即便是在不携带备用枪管的情况下,留给子弹的携行重量也只有26.57千克。以1发子弹131克计算,即便不算上弹链和弹箱的重量,也顶多携行202发子弹。. [' _8 }: W0 K' S
4 u6 k7 G1 f7 y' E虽然笔者以为,89式穿甲燃烧曳光弹具备穿甲、爆炸和燃烧等多种功能,800米距离上可击穿10毫米均质装甲钢,上可应付直升机,下可威胁轻型装甲车,3发实心的.338 NM弹所能达到的压制效果,恐怕也不及1发89式穿甲燃烧曳光弹。但是,202发(实际还达不到)子弹相对600发子弹,在火力持续性上的劣势极为明显。当然,随着我军即将全面实现机械化,而且我步兵分队也不像在阿富汗、伊拉克打治安战的美军那样,有长时间脱离机械化载具、徒步行军作战的需求,因此弹药携行的问题并不是那么突出。但在战场上,从来没有人会嫌子弹多,即便是短距离机动到机械化载具上去取备用弹药箱,也容易耽误事。. B) c: q% j" o
- B9 a7 B. x( h- j1 F7 W以人均携行重量17.69千克计算,至少要增加3个弹药手,让QJZ89机枪小组增至6个,才有可能达到LWMMG三人机枪组的携弹量。如果再将弹链、弹箱和备用枪管的重量计算再下,还得再加1个人。无论是成本效益,还是战场灵活性,这样的配置都是无法让人满意的。因此,对QJZ89进行系统减重是非常有必要的。: l) T" y' s% A7 {. O8 [, F; X
- f( y: ]# S- A' _鉴于过轻的重量,已经让QJZ89在射击密集度上付出了明显代价,笔者认为QJZ89机枪的改进方向,是提高工艺水平,提升射击精度。而减重的重点,应放在子弹、弹链和弹箱上。可以借鉴.338 NM弹的减重思路,将QJZ89配用的12.7毫米枪弹弹壳改为复合材料,依旧沿用金属底火。这样一来,弹壳可减重三分之一,全弹重减至110克左右。同等重量情况下,让携弹量上升15%。此外,金属弹链和弹箱均改用复合材料制造,亦能减少自重,进一步提高携弹量,以我国目前的军工科研水平,这应该是可以办到的。经过弹药减重的QJZ89,不仅完全有把握在任何距离上压制LWMMG,而且火力持续性和行动灵活性上,亦不会比对手差太多。
- k8 ~ ~* N" B- ~
# B4 \# u; o% U- ]+ a, h2 E综上所述,笔者以为,中国完全没必要研发新口径中型机枪。. \' {7 G2 e/ _3 m
" T5 U! z* Z8 X( F6 E* K5 {: q9 G5 [8 s
5 D, n3 H& E8 ^/ @ r9 [
$ i9 k' i. b; S, m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