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n4 _% Y3 L( S3 o4 x% a% D+ t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发生了一件令人哭笑不得的大事——中亚和蒙古草原的霸主、多年来横扫千军让大唐都无可奈何的的后突厥默啜可汗,竟然在西域一个小地方阴沟翻船,他打了胜仗后独自闲逛,被藏在柳树林的敌人溃卒偷袭得手,稀里糊涂地丢了性命,他这颗珍贵的脑袋随即被加急快递长安,火速呈送到玄宗皇帝案头。
" W# m* L @9 F2 z* H- _$ o1 ~4 @& R- A) Q5 L! r
随着这位政治强人的莫名死亡,草原世界一片混乱,给了突厥人原来的臣属——突骑施人难得的机会。
# S# [5 z1 X, v$ K6 _8 t
, `: \% _8 T6 ~! g3 B [9 Z突厥人已统治中亚多年,到统叶护可汗,西突厥汗国雄据中亚的同时还觊觎西亚,与萨珊波斯帝国争雄,但连年穷兵黩武使得属下部族怨声载道,不满渐渐在他们的心中萌发。公元628年,统叶护被其叔父谋杀,西突厥大乱,中亚领地四分五裂,此后几位可汗都是唐朝扶立的傀儡。% a ?; O$ _1 i) p
_0 b; g+ X- S" |. O
武则天时期,西突厥“十姓”部族之一的突骑施人在首领乌质勒率领下崛起,建立了以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为牙帐的突骑施汗国,号称有二十个都督辖区,每个都督统兵七千,总兵力达十余万。到了乌质勒之子娑葛可汗,突骑施军队更加膨胀,竟然超过三十万,拥有如此强大的实力,娑葛自然有底气和任何人叫板,连强大的邻居——唐朝也不再放在眼里。9 ]- ~9 h- V0 r+ T7 N2 _' Q
) H- E) ?4 |- x: V9 b& j+ i& e- P公元708年,突骑施与长途而来的大唐远征军会战于计舒河(今塔里木河)河口,唐军大败,主持此次讨伐的三名唐朝高级官员全部被杀,其中侍御史吕守素被活捉后绑在柱子上,一刀刀碎剐而死。突骑施汗国乘胜追击,很快占领今天的新疆与甘肃交界,断绝了唐朝西域领地安西四镇与本土的联系,“乃陷安西,四镇路绝”。7 N2 I# Y0 X+ y$ X! M/ v0 r+ M; i
4 N9 `3 |& u) n% d4 g6 C R计舒河大胜后,娑葛可汗得寸进尺,竟然写信唐廷,索要这场战争的发动者——唐朝宰相宗楚客的人头。虽然不可能答应此事,但唐朝也被迫承认了现实,709年七月,中宗正式册封娑葛为“贺腊毗伽钦化可汗”,并赐名“守忠”。娑葛也投桃报李,正式与后突厥断绝藩属关系,向唐朝称臣,当时默啜可汗正如日中天,严重威胁突骑施的安全,刚打了胜仗的娑葛这么做,显然是无奈之举。
% W4 A( V1 G' O$ M9 ~3 b Z
" Z5 P h# z9 q# E6 C3 @突骑施此后一直为大唐守卫着西北边疆,娑葛可汗最后甚至战死沙场。当时,唐廷策划了一次针对后突厥默啜可汗的大规模讨伐行动,来自瀚海、北庭、碎叶等军区的五万骑大举挺进突厥。为配合唐军行动,“贺腊毗伽钦化可汗突骑施守忠”,即娑葛可汗,率领高达二十五万骑的顷国之兵“长驱沙漠,直指金微”,向后突厥汗国展开攻击。
: r% O( p' q, l5 H+ E4 a! e4 ^. x9 I. B5 `
尽管朝廷已密令沿边唐军保密,可惜军情最后还是外泄,默啜可汗当机立断,马上下令众将统兵西征,他们抄小路星夜兼程,履冰开路强渡曳咥河(新疆额尔齐斯河上游),奇袭突骑施汗帐,毫无准备的娑葛可汗当场战死。
9 C5 t P) B* e8 G, d( m+ }& G
* p7 P4 t! E3 v% h$ X0 \1 k1 P( [娑葛死后,突骑施一度萎缩,重新成为后突厥的附庸,但随着默啜可汗突然暴死,突骑施再度咸鱼翻身,其势力在苏禄可汗时期达到了顶峰。& Q9 A' c# t O7 a' j0 F8 y
$ G( C& D) X1 O/ J# S! ~' ]( c- [后人考证,“苏禄”并非人名,意为军队统领,大概是他称汗前的官职。此人出身突骑施下属“十四姓”部族之一的车鼻施部,本来是娑葛的部将。娑葛战死,十四姓有的降服默啜,有的归顺唐朝扶持的西突厥可汗阿史那献,而苏禄却干脆召集离散的突骑施人自立为王,他“裒拾余众,自为可汗,善循其下,部众稍合”,做得相当到位。
* V. ~. m; S1 M1 P# Z5 S9 h( _
% c$ A% A: K& ~. N" {& Q" a根据史书记载,苏禄的个人品德很好,他例行节俭,缴获的战利品都分给部下,因此颇得军心民望。在他的努力下,突骑施再度壮大,兵力很快超过三十万,于是“复雄西域”。) a( Q. \3 o& S- h* z
7 g( u& n6 q: h3 B6 o# |
苏禄可汗曾给予当时向中亚发展的大食(即阿拉伯帝国)以沉重打击,阿拉伯人称之为“Ab Muzim”,据说这个词的意思,是指野牛或大象等靠冲撞争斗显示力量的庞大动物。
$ a; Q" T8 h9 C
& T5 G+ a" }: J( W7 b4 ]* x公元8世纪20年代,中亚的粟特人爆发反抗阿拉伯统治的民族大起义,得到突骑施汗国的大力帮助,后者专门派兵支援。根据阿拉伯史书记载,突骑施远征军的指挥官名叫库尔苏勒,与汉文史料对照,此人应是苏禄的大将莫贺达干(后人研究,有可能与苏禄一样,莫贺达干也是一个官名而非人名,但其真实姓名已不可考)。% a6 z4 c) [# m/ _: T1 f& d
: S1 G" b6 m+ e公元720年末,莫贺达干率领突骑施部队向中亚第一大城撒马尔罕进军,当地的粟特小邦大都支持突厥人,阿拉伯帝国的呼罗珊总督赛伊德被打败,龟缩于撒马尔罕城内不敢出战,最后在公元721年被君主哈里发免职。
& C& o9 k% n O8 M* o, g1 G3 L: t: m: @5 y! ~2 G1 j% z1 l _
公元723年,阿拉伯帝国派来的新任总督木思里姆进攻费尔干纳,再次被突骑施和当地人组成的联军击败,阿拉伯部队几乎全军覆没。第二年,阿拉伯人又准备进攻费尔干纳,这次进攻的指挥官仍是木思里姆,他们渡过锡尔河后,包围城市,砍伐果树,大肆蹂躏,但在得到突骑施来援的消息后就赶紧撤退。
! _7 Z# L. }& |: Z8 w4 Y) o% }( ]6 s2 T; |- T
突厥军队尾随追击,阿拉伯人在撤退中沿路到处受到攻击,不得不焚烧辎重,轻装后撤,到达锡尔河时,道路又被塔什干与费尔干纳赶来的粟特军队所阻。最后,被突骑施军包围而饥渴难耐的阿拉伯人拼命夺路而逃,断后部队的指挥官丧命,剩下的残兵败将退到忽毡(在塔吉克斯坦西北,也译为苦盏,后来叫列宁纳巴德),然后从那里撤回撒马尔罕。5 [$ Y( j7 B$ G) d" ]( j# `! _
: S+ b+ b/ G$ o# Q. ?; X" I! E阿拉伯人的惨败对历史影响深远,英国学者吉布评论说:“这次灾难在阿拉伯的征服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这实际上是阿拉伯人十五年中对河中的最后一次人侵,但更重要的是打击了阿拉伯的威望。现在,作用倒转过来了。从此以后,阿拉伯人发现自己成了防守的一方,并且逐渐地被从阿姆河外的所有地区驱逐出去。”
9 o0 L" W* i- W3 @6 u4 ?% x4 s( N7 h$ n- w
此后,突骑施可汗苏禄又亲率大军向阿拉伯人进攻,直至把阿拉伯人赶过了阿姆河,中亚两大中心城市之一的布哈拉也被其攻下。只有撒马尔罕及其附近的两个小据点仍然在阿拉伯人手中。! I- x" c9 [5 g8 j& G# h
- e( w9 [3 x) _; u+ E" `2 r
由于粟特-突厥联军的威逼,阿拉伯大军几个月不能渡过阿姆河。另外一小支阿拉伯部队虽在突厥军到来之前过河驻扎,但遭到围攻,突厥人甚至攻掠到了伊朗高原东部的呼罗珊。
O1 I: v$ u& E1 s5 j. J/ j8 K. N1 G2 Z X4 q$ O# U
直到公元729年,阿拉伯帝国呼罗珊总督阿什拉斯才率大军过了阿姆河。突厥人沿路截断水源,试图困住阿拉伯军,但后者人多势众,迫使突骑施军后退。阿什拉斯继续向布哈拉进军,重新占领该城,苏禄可汗撤往塔什干与费尔干纳。+ R* V; r5 j0 F0 i: Q5 o
0 F3 S, W1 q3 T* }) O. K尽管突骑施并非每战必胜,但它对阿拉伯帝国的打击是显而易见的,唐朝为笼络突骑施,特意将苏禄名义的宗主、早已汉化的西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怀道的一位女儿册封为交河公主,嫁给苏禄为妻。
2 d7 f+ l7 U8 D
3 G+ d; }/ J- A' f1 ?2 l Y* V唐朝无疑是想利用突骑施在中亚做文章,还打起了早已灭亡的萨珊波斯帝国的旗号,以争取中亚人心。据说,随同突骑施可汗出征的就有波斯末代君主伊嗣侯之孙、卑路斯之子库思老,这大概是波斯复国主义最后一次出镜。吉布对此评论说:“萨珊王族既避居于中国,则库思老之从军可能表明起义者也得到中国的鼓励。”2 W5 S8 K& Y' J7 b
7 Q* M+ F# F9 b# y5 C而突骑施显然不想在唐朝这一棵树上吊死,它和唐朝主要对手吐蕃的关系同样紧密,比如公元732年,大食和突骑施的使节同时出现于吐蕃宫廷,公元734年,吐蕃与突骑施可汗和亲,联盟更加巩固,而突骑施原来的宗主、已逐渐恢复实力的后突厥汗国也想搀和进来。于是,在当上唐朝驸马的同时,苏禄可汗又娶了吐蕃公主和后突厥公主,这三个彼此敌视的姑娘不得不在突骑施后宫“并为可敦(即王后)”。
" {; ^5 j4 b$ P$ v, D
4 l/ p4 L) j0 @, ]5 [0 Q/ F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由于突骑施过于强大,可苏禄可汗却并不怎么愿意服管,反而与敌人勾勾搭搭,不爽的玄宗皇帝渐渐动了杀机。
0 g' u, A/ M5 [- R& n6 N, I4 X; `9 v! K2 l$ m
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此时主持朝政的宰相是赫赫有名的张九龄,号称大唐盛世最后的名相。他执政期间,唐朝对突骑施汗国进行了旷日持久的征伐,这场战争持续了至少三年,后突厥汗国与阿拉伯帝国的军队也曾参与其中,从而形成对突骑施的多面夹攻。最后,不可一世的苏禄可汗身死命灭,突骑施汗国从此一蹶不振。
: ]( U; t3 ~+ {
8 u' E* T0 t8 o4 ^9 W p当时,中亚再次爆发反抗阿拉伯帝国的大起义,与以往由粟特人主导不同,此次的主角是被认为异端的伊斯兰教什叶派势力,而发源地则在深受波斯文明熏陶的呼罗珊。当时已是倭马亚王朝末期,阿拉伯帝国的统治腐朽没落、危机四伏。公元733年,呼罗珊发生大饥荒,社会动荡不安,加之总督和官吏们贪婪暴虐,引起下层人民极度不满,社会矛盾非常尖锐,什叶派趁机介入。
5 j5 Q8 V& s8 U [3 ]% b5 _% ~/ C* \& H
公元734年,一个名叫哈里斯的阿拉伯军官顺应这种普遍的不满情绪,正式起兵造反,他提出的口号是:“遵照同受到保护的宗教的信仰者所达成的协议,不向穆斯林征收赋税,也不压迫任何人。”在这样的号召下,呼罗珊地方的普通群众和许多阿拉伯人都参加到起义中来,附近的粟特小邦和居民也都支持他。3 i6 g. q5 e( a' M
0 r9 x* H/ [3 J& ^
身为倭马亚王朝的军官,哈里斯起初并没有要推翻它的意思,他接受呼罗珊总督阿西姆的建议,与之共同遣使者去帝国宫廷,要求哈里发希沙木实行穆罕默德的法令。希沙木不但不予理睬,而且下令将阿西姆撤职,这就迫使阿西姆也与哈里斯联合在一起。& I1 n3 x) B }3 m7 _- S
% |6 s. f1 s- ^ F7 r阿拉伯帝国派来的新总督阿沙德很快率大军逼近阿姆河,与应哈里斯要求赶来支援的突骑施汗国军队对峙,后者由突厥和粟特人组成,由苏禄可汗亲自指挥。根据史料记载,在突厥-粟特联军的防堵下,阿拉伯人无法渡过阿姆河,突厥人打到了阿姆河以南,阿沙德不得不退回阿富汗的巴里黑。以后,阿拉伯人经过极为艰苦的战斗,才迫使突厥联军退往苏对沙那(在忽毡附近,今塔吉克斯坦西北列宁纳巴德与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之间的乌腊提尤别)。7 P1 n' @' z: _/ b, T G
5 g% `# v& x" y1 b5 M2 Q
由于苏禄可汗一方面不服从唐朝,另一方面又威胁到阿拉伯人在中亚的统治,两个帝国都想消灭他,在这种情况下,大唐和大食结成了盟友。
/ _7 w, r6 F5 C) A7 O, r
5 Y/ ~, S! b' w8 }& B8 E" \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唐军对突骑施汗国发动了大规模进攻。同时期的唐朝政府公文显示,战事进行得十分激烈。唐军初期进展相当不顺,战争刚爆发不久,突骑施军便围攻安西四镇之一的疏勒(今新疆喀什),到735年开春,疏勒守将中箭身亡,西域岌岌可危。; O4 Z4 |2 D* J' g) a+ F
5 f L8 p* q, k7 n- a为挽回颓势,唐廷一面指示北庭军区围魏救赵,直插突骑施本土以救安西;另一面紧急由内地调兵遣将,并从河西军区挑选精锐部队限期驰援安西。与此同时,玄宗又致书一直“父事”自己的后突厥可汗,约其夹攻突骑施,许诺成功之后所有战利品都归这位突厥儿子,但可汗虚与委蛇,并没认真执行宗主的指示。3 w3 b& ~) l% u0 v7 O3 l: X4 `7 q1 d
% G0 v% J0 @ H' @& d7 u
无计可施的大唐不得不指示河西军区以及安西军区的指挥官,要他们赶紧派人抄小路,星夜兼程前往大食,请阿拉伯帝国发兵。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夏,安西军区派往阿拉伯的使臣终于返回,带来了令唐朝满意的答复——阿拉伯帝国呼罗珊总督阿沙德复书,答应出兵。
8 }. W3 ]( @7 d7 m* i- ^7 c! p1 G
唐廷喜出望外,随即传谕中亚诸国王和地方首领,令其反抗苏禄,“能伺其隙,各有诛夷”,“富贵之举,彼贼是资”,力图在外交上、军事上彻底孤立突骑施。
- |' x c( P* g% t9 e. m _/ d6 I5 M _8 d+ N& X2 e6 Q
这些措施终于取得成效。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四月,阿拉伯应约出兵,攻入吐火罗地区,突骑施守将被杀。苏禄可汗为免腹背受敌,不得不派使者去唐朝谈判停战,与此同时,他亲率精骑奔赴阿姆河与阿拉伯人作战。8 h/ f2 T( F8 Q- N/ I+ t9 v
2 o/ V; q! Q" E* u9 B
公元737年,苏禄可汗到达吐火罗后,起义军首领哈里斯前来与他会合,并建议他乘冬令阿拉伯军后撤的时机进攻下吐火罗。苏禄可汗接受其意见,进军到今阿富汗木鹿与巴里黑之间的胡实健。
! ^8 c/ k' u4 R8 |5 I6 S) v6 t1 q& y) \8 U
阿拉伯总督阿沙德决定以奇兵制胜,他亲自率领四千人的突击队,在支持己方的胡实健人引导下,抄小路经过西德拉及喀里斯坦向敌人进军,随即在喀里斯坦附近发动突袭并大破苏禄军。苏禄可汗与哈里斯侥幸逃脱,不得不率残兵返回突厥斯坦。
$ j+ f$ T) i+ A6 U; ]7 A# c8 a8 I0 X) v5 ^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喀里斯坦之战,此役关系重大,被认为是突厥与阿拉伯势力消长的转折点,此后伊斯兰文化才开始逐渐在粟特地区占据优势。
& Y$ Q- g: B) [4 ?0 K5 e3 _. f1 \' {9 k9 e* ?: q! z& K8 ~
遭受两大帝国夹击的突骑施汗国终于支撑不住了,苏禄可汗节节败退,国势日衰,其内部也在压力之下迅速分化,可汗自己能掌握的资源越来越少,而手下将军们的势力则越来越大。0 ]) a u* b3 Q" ]- B
- h# b$ q' x( y: f, X& E
当时突骑施人主要分两大派系,苏禄的嫡系称为“黑姓”,而前可汗娑葛的部下则是“黄姓”,两姓纠纷不断,“更相猜仇”。终于一天夜里,黄姓首领、曾在与阿拉伯帝国的战争中取得显赫军功的突骑施大将莫贺达干,联手另一名黄姓重要人物都摩支,率部突然袭击了汗廷,年迈体衰已经瘫痪在床的苏禄无力抵抗,当场被杀。
1 x- y3 k& ^6 X
. r* i j1 g* q" Q( [) t: k0 e粟特抵抗力量的崇拜偶像、被阿拉伯人畏惧地称为“Ab Muzim”的一代天骄,就这样戏剧般结束了自己传奇的一生。此事按照《旧唐书》的记载发生在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而阿拉伯史料则说苏禄死于伊斯兰历119年,即公元737年。! K; r" p5 q+ q0 O/ g7 t$ ]- _
5 z) J9 a. m. o1 k R6 z苏禄可汗死后,黄、黑二姓残酷内战,唐帝国和阿拉伯帝国更在其中煽风点火挑拨离间,各自支持代理人,突骑施汗国四分五裂,全面衰微,天宝三年即公元744年,已成为突骑施可汗的莫贺达干被唐军斩杀。公元八世纪中期,原本从属突骑施的西突厥部族葛逻禄强盛崛起,占有楚河流域西突厥故地,包括著名的碎叶、怛逻斯等名城,在内斗中耗光了实力的黄白二姓,反而被这个原来的属部役使。
8 p/ A; {' c+ [" X) Q/ o6 i7 c, I2 ?. z8 C7 |( _6 M; n4 M
后人认为,急于结束战争的唐朝犯下了重大的决策错误,动用外国武力进攻自己属国,本已极端不智,开了一个极其恶劣的先例并让其他属国心寒;而联合阿拉伯翦除突骑施,更无异是自动打开西门引狼入室,为穆斯林势力的东进点亮绿灯,从而使西域毫无遮拦地暴露于这—强大外力的直接威胁之下。9 d) }5 v. s, t3 A
; N5 Q9 G* K) [/ Z, E4 A
突骑施汗国崩溃后,中亚再也没有能阻挡阿拉伯人东进的强大力量了,到公元751年,势力范围已经越来越近的大唐与大食之间终于爆发了一场影响深远的战争,即著名的怛逻斯之战。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