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衰 2019-4-22 06:37 |
---|
签到天数: 488 天 [LV.9]渡劫
|
8#

楼主 |
发表于 2017-3-20 11:14:05
|
只看该作者
2 {$ X1 d0 q) ^6 N) Y
: }" w3 A- h# p( {
弹药
, W' L* H* E5 c6 i1 l0 l8 {7 d2 _ m& k
, ~$ {' x* f: m, G( C, z% qM20“超级巴祖卡”所使用的弹药, O! t5 @) G6 w
7 o9 }' |+ E6 M6 ?/ [8 D: s3 ^
M20系列“超级巴祖卡”主要配用M28A2高爆破甲弹、M30黄磷烟幕弹和M29A2练习弹,其中以M28A2高爆破甲弹为主。这些弹药在飞行中均靠尾翼稳定,弹体不旋转,这对提高破甲深度极为有利。
( }8 n2 E0 L, r" f* b# E% G4 u5 ^" C, \7 ]+ x! A% l
8 |4 x8 H' Q t! Z2 F+ D* l7 WM20火箭筒使用的M28火箭弹
+ ?0 ~' }# {3 |, C1 i6 ?9 {$ T% b# h0 e
M28A2高爆破甲弹弹体为绿色或土褐色,标识字符为黄色,药形罩为铜制单锥等壁厚药形罩后面装有875克炸药,锥形圆顶风帽以螺纹与后弹体固定。该弹配用M404系列机械触发引信,保险装置只有使用前取下的保险带和保险销,发射时击针体只受到隔离簧的限制。该弹发动机内有12根发射药柱,连接座内有密封物隔离,防止火药燃烧的热量传递给引信。电点火管上有蓝、红、绿三根导线引出并穿过尾塞分别固定在环形尾翼的不同位置上,平时有保险夹将各线分开。该弹的膛口初速为160米/秒,最大射程1200米,有效射程200米,最大破甲深度为280毫米。# v+ J$ L6 z0 D3 y
( ^% `! g; |4 J9 VM30黄磷烟幕弹外观与M28A2破甲弹相似,区别是弹体为灰色、标识为黄色,同时在弹体锥部有一圈13mm宽的色带。该弹弹体后部装填了1千克黄磷烟幕剂,引信后增加了一根用于引爆装剂的M8炸药管。既可纵火也能释放大量烟幕。
) \/ a- j6 U9 M" C+ y: O0 G# N; i5 f) p1 k' _) n
M29A2练习弹弹体为蓝色、标记为白色。弹体由厚壁铝合金制成,配用的惰性引信仅能动作而不能发火,战斗部内也没装炸药和火工品,其余结构与M28A2破甲弹完全相同,弹道基本一致,使用方法也相同。 2 a& p2 V+ `- ^) B6 E. U
) Y( o9 F7 C; PM20系列“超级巴祖卡”装弹前,先要将弹上的保险带和短路夹取下。装填到位后,发射筒击发装置内的挡板就会卡入尾环上的一圈沟槽内,将火箭弹固定住。此时,火箭弹尾部靠前的一个圆环与击发装置内的点火卡爪接触,而后部的尾环与发射筒接触,构成了一个点火回路。射手扣动扳机时,电磁发电机产生一个电流脉冲,流经回路时启动火箭弹发动机内的点火管,进而点燃火箭弹发动机内部的装药,当燃气压力达到一定值后,吹掉喷管口部的密封片,进而推动火箭弹飞出发射筒。
! S: y( r8 F3 i- b+ d0 k' ]6 ]$ t ~/ a0 [0 d! q
由于弹种多,M20系列“超级巴祖卡”的用途很广。除打击装甲目标外,对付固定火力点和工事也非常有效。
/ Z' O, a0 F; g6 J) c4 m. B* ?! K: i
4 M" {- r$ X5 }' [5 v" b: c试制4号90毫米火箭筒使用的火箭弹
0 j+ w/ A; }9 F) i$ f+ } ~# Q2 s
7 U- R0 h6 V% W; p$ D% ?3 c“试制四式90毫米伞兵反坦克火箭筒”设计之初,也打算仿制德制“Panzerschreck坦克杀手”配用的尾翼稳定破甲弹。但由于双基发射药制成的固体火箭药柱性能不佳,以至于试制的尾翼稳定破甲弹精度极差,完全不敷使用。无奈之下,日本只得改用相对成熟的技术,设计了一款90毫米涡轮自旋转稳定破甲弹。该弹尾部有6个倾斜30%的喷气孔沿圆周均匀排列,点火后藉此产生自旋力,从而大大提高了射击精度。另外,这种类型的弹药形如一般炮弹,加工难度较小,装药却比较多。
, |. Q8 b- K# T
3 L3 U0 o8 J, B- w0 X
0 v- }, v, }, ?! p( E试制4号90MM火箭筒使用的火箭弹
+ C& R# L9 P) W+ l- i6 t! r( K. u, Q* L7 ]. Z5 _
91式火箭筒配用两种破甲弹。一种是于1951年5月定型的135型90毫米反坦克火箭破甲弹,弹重5.5千克,采用涡轮式火箭发动机,初速达100米秒,有效射程250米,垂直破甲深度为100毫米。关于此弹,并无更多的技术资料。但从目前存世甚少的实物照片看,该弹与“试制四式90毫米伞兵反坦克火箭筒”极为相似。考虑到中央军委和重工业部兵工办公室下达研制90毫米火箭筒的时间是1951年2月,短短3个月时间内要从头开始设计一款火箭弹,这对于建国初期的军工企业来说,实在是太难太难了。因此,135型火箭弹极有可能是参考了日本人留下的技术资料,甚至有可能是“试制四式90毫米伞兵反坦克火箭筒”配用弹药的直接仿制品。7 o, r/ v Y. i, a0 {) a
/ r& P* S$ b% C4 m- g! U: ?# |
除了135型,91式火箭筒还配用241型90毫米单喷口尾翼式反坦克火箭弹。该弹由谢光选(后成为中国著名运载火箭专家)主持研制,于1951年8月定型。该弹吸取了美制火箭弹的优点,克服了135式旋转火箭弹高速旋转造成的破甲射流发散。全弹重4千克,采用有效射程150米,垂直破甲可达152毫米。鉴于135型火箭弹有效射程较远,而241型火箭弹破甲威力大,因此二者都投入生产,同时配用于51式火箭弹。
" j1 _4 R' q3 n/ p
4 H: X3 H, x* K显然,51式火箭筒的配用弹药与M20系列“超级巴祖卡”截然不同。它配套的两种弹药既有参考“试制四式90毫米伞兵反坦克火箭筒”的仿制品,又有自行设计的。虽然这二者的各项性能指标都与M20系列“超级巴祖卡”弹药有明显差距,但还是能基本满足志愿军需求的。考虑到当时的军工基础,我国军工战线的劳动者们能在短时间内做到这一点,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8 @. [- L" S* X0 u2 y1 c3 ]! V R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