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蜢 发表于 2011-10-7 12:52
( C! V/ ^+ Z+ U8 p+ w# B按关于回回炮在襄阳的记载, 回回炮的威力让 吕文焕的绝望到了极限。正是回回炮让 吕文焕同志了解道襄阳 ...
3 |7 o( \6 j6 q# S+ A) U: E回回炮,那就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罢了。当然你说的也不能算错,但历史是不能这么解读的。大宋黑老兵同志解释的已经比较详细了。我再加几条史料,看看当时襄樊是怎么破的。$ X, t$ ~% Z5 ?) L! P
# G" t6 f) F! ^$ L' ?9 H! m; M是年九月,加同平章事。先是,襄、樊两城,汉水出其间,宋兵植木江中,联以铁锁,中造浮梁,以通援兵,樊恃此为固。至是,阿术以机锯断木,以斧断锁,焚其桥,襄兵不能援。十二月,遂拔樊城。
# Z; |& C: l) b9 C0 B: A
$ I) {+ A1 T$ N$ V/ F; I元史卷一二八《阿术》
1 O) Y e4 ]9 r& j* f$ V. k ?; N6 S" M7 N
这条把襄樊两城关系说的比较清楚了。樊襄一北一南唇齿相依,破襄需必先破樊。破樊必先破其与襄之联系——浮桥。元军”焚其桥,襄兵不能援。”在此之前,元已经攻破樊城外城,见同卷《阿里海牙》载:
) a# g+ i7 K5 \8 h/ ^# I$ n
: I8 F( J2 }6 F3 i+ ?) [/ C九年三月,破樊城外郛,其将复闭内城守。阿里海牙以为襄阳之有樊城,犹齿之有脣也,宜先攻樊城,樊城下,则襄阳可不攻而得。
7 ]2 q0 s4 Z3 m `1 N
: T- q1 Z i! q Q# u" v- f至元九年三月,元军攻破樊城外城,十月烧毁浮桥。此时樊城已成一座死城。请看元军最后的攻势:4 _! K% e; B/ j# g/ t$ T8 p* x
9 X) @+ E$ _& q* p
十月,大军攻樊,分军为五道,忙兀台当其一。率五翼军以进,焚南岸舟,竖云梯于北岸,登柜子城,夺西南角入城,命部将据仓粟。
& J. `* `: d% K. P) Q2 ?) `% s4 L, j. k v3 d+ S
元史卷一三一《忙兀台》
6 W( f. _- I, ?% O7 e. R& C% W: H& Q9 v- G# {
而樊城的最后陷落,还要到第二年正月11日!见《宋史》本纪四十六《度宗》"九年春正月乙丑,樊城破,范天顺、牛富死之。"$ c5 V7 h- Z. a; D5 o- X
0 f$ h6 N: ^2 t* F d! y
自至元九年十月元军总攻到次年正月11樊城陷落,回回炮到底发挥了什么作用呢。历史记载看,很遗憾,只有一些辅助作用。如以下这条:
) m& Z3 H* B4 h9 j. O$ u5 S& `3 W, `; T: V6 Y* i* ^% L
“攻樊城,亲立砲摧其角楼,樊城破。” 元史卷一三一《张荣》
3 }/ z: z0 R7 \
' L( Q9 f0 s* D! Q; a可以这么说,如果不是襄樊已经被困五年弹尽粮绝,如果不是樊城外城已被攻破,如果不是浮桥被烧毁等等因素,只凭所谓回回炮,元军是攻不下樊城的。
$ u% p3 d$ A$ k/ |0 u. b2 e) L% n1 d8 X- k6 N
至于襄阳陷落,按《宋史》本纪四十六《度宗》“庚戌,吕文焕以襄阳府归大元”算,那要到至元十年2月27了。如果吕真所谓被回回炮夏到绝望极限,怎么可能又坚持了一个多月才投降?, c$ {' J% n, z# \3 H: L; G
, g7 Y' u6 q+ a& V# S& p" m( v当然,如果按元史卷二百三中的记载,对回回炮的作用记载就简单明了多了:
/ c" ?3 h) P) O% d# l: }$ t6 ]3 S5 G; n! r* [7 ?7 [" B
十年,从国兵攻襄阳未下,亦思马因相地势,置砲于城东南隅,重一百五十斤,机发,声震天地,所击无不摧陷,入地七尺。宋安抚吕文焕惧,以城降。
* t) [: s( _; h8 V% v) _. \& j+ z4 F4 T
可惜,这段史料虽然简单明了,但只能放在《方技》里。
& G* p( c' W* n9 e2 X) s5 U4 F$ U% j& z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