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蜢 发表于 2011-10-7 12:52 8 {2 Y. F8 v a' d3 i% r$ `
按关于回回炮在襄阳的记载, 回回炮的威力让 吕文焕的绝望到了极限。正是回回炮让 吕文焕同志了解道襄阳 ...
5 l( U/ L) I. c8 o0 i回回炮,那就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罢了。当然你说的也不能算错,但历史是不能这么解读的。大宋黑老兵同志解释的已经比较详细了。我再加几条史料,看看当时襄樊是怎么破的。
8 q! T( {: q. H0 W
5 j @; E; w3 d( A. E0 l P0 D% H7 o是年九月,加同平章事。先是,襄、樊两城,汉水出其间,宋兵植木江中,联以铁锁,中造浮梁,以通援兵,樊恃此为固。至是,阿术以机锯断木,以斧断锁,焚其桥,襄兵不能援。十二月,遂拔樊城。
/ y( @- g w$ h% c+ _/ E
6 R2 c7 J( Z# \% i( _4 I4 m/ A元史卷一二八《阿术》8 N- I- Y6 Q% {3 E* Q
: |& l, c" L7 z这条把襄樊两城关系说的比较清楚了。樊襄一北一南唇齿相依,破襄需必先破樊。破樊必先破其与襄之联系——浮桥。元军”焚其桥,襄兵不能援。”在此之前,元已经攻破樊城外城,见同卷《阿里海牙》载:
7 @2 u* v* J. N0 L/ n( u# B' b1 M5 }7 N
九年三月,破樊城外郛,其将复闭内城守。阿里海牙以为襄阳之有樊城,犹齿之有脣也,宜先攻樊城,樊城下,则襄阳可不攻而得。& ]5 s* t* v$ j) S1 H
! h. e6 A0 F. N% I
至元九年三月,元军攻破樊城外城,十月烧毁浮桥。此时樊城已成一座死城。请看元军最后的攻势:
) M7 I: a' O+ v; m- n- ]9 ?2 i& F$ P( E6 s- ]- Z
十月,大军攻樊,分军为五道,忙兀台当其一。率五翼军以进,焚南岸舟,竖云梯于北岸,登柜子城,夺西南角入城,命部将据仓粟。7 J* s6 e5 P8 ^1 ^
3 w i# ` @3 s: Z# V7 }, v元史卷一三一《忙兀台》, N7 B$ i+ k2 b8 J" J( b! g) p5 G1 l
" d3 t+ h7 x* c/ i" W8 P而樊城的最后陷落,还要到第二年正月11日!见《宋史》本纪四十六《度宗》"九年春正月乙丑,樊城破,范天顺、牛富死之。"
* F' G5 e/ @, S/ P3 U; N: V' y3 H( }* q6 P$ j7 v+ q7 T
自至元九年十月元军总攻到次年正月11樊城陷落,回回炮到底发挥了什么作用呢。历史记载看,很遗憾,只有一些辅助作用。如以下这条:
8 J9 R7 W( ?8 i7 D
( Q" q% w/ p/ V. o! H9 m" V8 C“攻樊城,亲立砲摧其角楼,樊城破。” 元史卷一三一《张荣》
1 Q+ j" _0 y0 i" P5 o. V4 C6 q4 J" q0 h% Q
可以这么说,如果不是襄樊已经被困五年弹尽粮绝,如果不是樊城外城已被攻破,如果不是浮桥被烧毁等等因素,只凭所谓回回炮,元军是攻不下樊城的。5 ]5 D) _! e* {$ y+ t0 D8 W
8 z* [. L$ U4 y6 Y5 y! |: }. o至于襄阳陷落,按《宋史》本纪四十六《度宗》“庚戌,吕文焕以襄阳府归大元”算,那要到至元十年2月27了。如果吕真所谓被回回炮夏到绝望极限,怎么可能又坚持了一个多月才投降?3 v; g! `) m. j( X6 ]
0 @/ a" I9 Y1 R, @当然,如果按元史卷二百三中的记载,对回回炮的作用记载就简单明了多了:
4 V- n% Y. Q4 W7 j2 v0 A( [, U
# q& X% Q9 A/ y十年,从国兵攻襄阳未下,亦思马因相地势,置砲于城东南隅,重一百五十斤,机发,声震天地,所击无不摧陷,入地七尺。宋安抚吕文焕惧,以城降。) Z- J: H: i9 d/ d- Z& t t+ y
* b0 M# p, b% y$ m; U
可惜,这段史料虽然简单明了,但只能放在《方技》里。3 q$ h4 b& B2 r! O! `
8 I- ^+ }, l# z% L8 D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