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北极光与龙
- U/ M8 O) \( Q, n Q' ?4 q' K- _0 @* w" J$ h' A2 s" m5 q
以上我们已经确定了龙几个原始线索:发光现象、无固定形状、壮观美丽,巨大无朋,常以黑暗为背景,与北方相关。把这几个线索综合起来考虑,再与我们前文所介绍的蒙古人种北方起源相联系,那么一个候选答案就呼之欲出了。这个答案既符合龙的所有原初特征,又绝对当得起人们的无限崇拜。是什么呢?我们先来看看这些图片吧。" p. i& E- K+ H: q: e* N t
' x6 T4 J* @0 P
6 z) L/ g9 R, `! b8 c! r. i) i( E( @! L
图 2 带状北极光: ?$ K& e9 _. {# G
0 Y/ e% q q7 A/ }/ V7 P9 h图 2中所示就是北极光,它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自然景观。这种龙蛇状的光带是相当常见的北极光样式,多呈黄绿色,但也时常包含红蓝紫等多种颜色。静态的图片其实不能描摹它的雄浑壮丽之万一,真实的北极光是动态的,它们忽隐忽现,不断翻卷律动,翩若惊鸿,蜿若游龙。
1 f7 Y8 [' b. D2 ^/ p. V3 W( f; P, P6 V$ V6 o! @
中国人千百年来崇拜的龙,真的是北极光吗?读者们此时的疑惑,一定非同小可。尽管这两者的性质有诸多耦合之处,要建立它们之间的等同关系,我们当然还需要更多的证据。首先要解决的是,北极光与上古华夏人群是否有可能的时空交集?然后我们要排比一下从颜色、动态、和所谓的“声音”角度,北极光与龙是否完美地契合?最关键的是,我们需要给“龙为水物”这一观念在高纬度地区的自然物理现象中找到妥帖完善的解释方案。再者,如果龙真的是北极光的孑遗,“德不孤,必有邻”,北极光在中国文化中留下的印记必然不止于龙,一定还有众多的其他表征。孤证不立,一个证据网络的建立必不可少。在本章余下的部分,我们将通过龙与北极光的性质的更多对比来尝试确立两者的联系,同时建立初步的证据网络。+ P+ I$ ]- F0 o3 U# J0 q: [
. g7 {* z) ^9 T9 J# G& D- O(一)关于北极光的一些事实
& C2 X3 D4 L" j3 g8 v5 K$ X O, O! U
粗略的讲,常见的北极光形态有如下几种:6 P+ w1 ~8 H7 y8 U/ H( y, c" K |( R) {/ g
y# B% T& B9 X: }9 w9 t" h
1)均匀光带。状似龙蛇,有的呈螺旋状。宛转律动。周期性消失又再现。
4 }4 |& c+ Q# A, E2 O9 Z7 q4 A9 J @ i0 ~4 K
2)飘动轻纱状。如云似雾,形状不规则,有节奏律动。8 p7 t1 S2 G- r4 L+ l& [! V( {
% S) Y$ ^5 d! d( r9 b) ]3)卷曲帷幔状。由平行光线排列而成,有节奏律动,通常下缘较亮。 1 V1 K7 T* ]$ D8 N
3 c7 m- I) H# s; Z, k+ X
4)地平线上的散漫微光。常见于距离北极光的实际发生地非常远的地方。由于地面的弧度, 它仅仅是北极光的上半部分。1 k1 c* e& O' t" ?" F3 [, W
5 t( o. B& m8 O2 E6 U
我们按照倒序,从第四种说起。这第四种北极光往往在纬度不高的地区也能够观察到,屡屡见于中古近古时代的历史记载中,它与本书的主旨无关,所以我们不讨论它。第二和第三种北极光与另一种神秘信仰有关联,关于它的事情,要留到后面的章节再讲。而第一种北极光,正是龙的本源。见过北极光的人,才会明白中国古人为什么说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能幽能明,乍存乍亡”、“神龙不见首尾”。这些都是对北极光最准确最传神的描绘。. ?! @. y; l3 x4 z' h
- c' M- Q4 m8 r9 s8 {
北极光常常由无数极细的竖向光丝阵列而成,似乎有规律的纹理。这与华夏古人的龙鳞概念或有关系。中美洲玛雅人认为飞天司雨的神蛇(Kukulkan)身上有羽毛,也许是出于同样原因。
' G; R3 T" Y0 i- x1 `' Z# P [8 i! O2 i3 X8 `4 N) e- L* V
那么北极光与我们祖先的亲近接触发生在何时何处?如前文所述,从蒙古人种的起源理论和末次盛冰期的西伯利亚考古发现来看,贝加尔湖地区、安加拉河上游和叶尼塞河上游地区是该人群最可能的演化起源地。但细心的读者也许会问:好吧,就算蒙古人种(甚至华夏先民)的祖先来自西伯利亚,可西伯利亚也难得见到北极光横亘长空的景象啊。
0 t% l8 z& T+ R6 G" I1 h5 m, i: ~! T0 F9 y3 @
今天的北极光多见于西半球,少见于东半球,这是北磁极的迁移造成的。这里我们需要简短地科普一下北极光的形成原理和北磁极位置的古今变迁。北极光是外太空带电粒子受到地磁场的吸引高速撞击大气电离层的气体原子或分子所造成的发光现象,它的可见范围与北磁极的位置有关。理论上讲,北极光发生概率最高的地方是以北磁极为圆心的一个“极光圆环”地带(auroral oval)的上空,这个圆环的半径(内外半径的中值)约2500公里,宽度(内外半径之差值)从几百到上千公里不等。在这个圆环地带里面,人们常能看到绚烂的北极光横亘头顶的天空。离开它稍远的地方,北极光常能出现在远处天空,但很少高悬头顶。在更远处,就只能看见远处地平线上的散漫红光了(红色北极光多发生在250公里以上的高空,可见范围最大,大气穿透性也最好)。与北极光相对称,在南磁极附近也同样会发生南极光。只不过因为南半球的居民较少,更不容易被观察到。
) H0 j/ W- Y4 N! H* w5 ^9 Q) H9 N. Q( H
$ {$ h' o$ Z) |* l" U4 W而这个“极光圆环”的中心--北磁极的位置,并不在地理上的北极点,而是在北极点的周围不断移动,它偏离北极点数千公里是寻常事。地球磁场是由富含铁元素的液态外地核和液态地幔的旋转速度差异导致的(这两者都围绕着固态的内地核旋转),而地球内部的这一动态过程受很多目前不可预知的因素所影响,导致了南北磁极位置的不断变化。
- m+ V. Z, d8 K1 _6 K, b$ ?+ C; n
6 s& ? f4 g! b* w! M# c1831年人们对北磁极的位置做了第一次测量,测得位置在加拿大布西亚半岛(大约是北纬70度,西经96度),此后它的位置不断移动,2007年北磁极移动到1831年位置的西北方1500公里外的北冰洋中(大约北纬84度,西经121度) ,而且现在正在以平均每年52公里的速度继续向西移动。近两百年来,北磁极一直流连于广阔的加拿大北部。这就是为什么今日的北极光多见于北美洲北部和欧洲北部,少见于西伯利亚的原因。就目前的观测记录看,北磁极移动的方向和速度是随机变化的,无法对未来做出预测。3 A. y5 m" D, i# b% u
6 V9 G# g6 y( w8 G但我们可以对历史上的北磁极位置做“考古”的工作。古地磁学家们通过分析碳同位素来考察地球磁场在地层沉积物上遗留的印记,追踪磁场变化。他们发现,在过去一千年中,地球北磁极多次在加拿大北部和西伯利亚之间“摇摆”。在更早的古远年代,则曾经长时间停留在西伯利亚。
- E0 O# l* M$ W% y$ @
+ V, h6 I& w% x5 d0 y; q3 x在北磁极留驻于西伯利亚的数千年甚至上万年前,亚洲北部的天空经常被北极光所笼罩。如果北磁极的位置低至北纬70度的话(1831年北磁极的纬度),上述圆环的中线会掠过黑龙江--色愣格河--阿尔泰山一线。那里的人们经常会看到绚丽的北极光在头顶翻滚律动。如果北磁极处在更高纬度,这一区域将北移到贝加尔湖周边、安加拉河流域甚至勒拿河流域。在这一广大地域内的蒙古人种诸民族的祖先一定对这种雄浑瑰丽的景象产生了深刻印象。
, H. a- C S8 r. \3 O1 G6 |2 w2 W, `
/ z4 K2 t6 M. T为了给读者一个直观的感受,我们引用一段挪威探险家弗里乔夫·南森(Fridtjof Nansen )的日记,他1893年在向北极点远征的路上遭遇北极光,下面是他的描述:
" j. F9 w0 y" j- \1 [“没有语言能够形容眼前的景象。那闪光的火云分散为无数发光的彩色宽带,宛转飞舞,布满整个天空。这些宽带(或者长弧)由平行排列的竖向“光丝”构成,颜色像如彩虹般透澈晶莹,多是紫红、胭脂红和极纯净的绿色。光丝的最下端常是红色,中间主体碧绿夺目,向上逐渐变暗转为蓝色或淡紫,直至最终隐没在蓝色天空中,有时主体会在红绿间反复变幻。无数彩带长弧飞来舞去,像被风暴吹去刮来。这是无穷尽的梦幻般的美丽,超过任何人的想象和梦境。有时这壮观奇景达到高潮时人们的呼吸都快停止了,感觉什么不得了的事情马上会发生,也许天会塌下来。但当人们屏息等待时,满天光彩却仿佛一瞬间就消失无踪,只剩下浩渺的虚空。” 7 @# T' \; s8 S
G5 W/ P& ^$ H5 Z! m+ V类似的景象肯定也深深感染了生活在高纬度北方的上古华夏先民,这撼人心魄的壮美永远留存在他们的历史记忆中。以至于孔子对龙曾经有“智者不能察其变,辩者不能(言)其美,至巧不能贏其文”的感叹。刘向在《说苑-辩物》中对龙的描述“忽微哉,斐然成章。虚无则精以和,动作则灵以化”,则正是对北极光最贴切生动的写照!北极光在华夏先民的精神世界中曾经占据了极为重要的位置,《易经》曰:“飞龙在天”、“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北极光的宏大和美丽,幻化为龙的意象,成为中华民族阳刚与隽永之美的象征物,于一万年后依然活在后代子孙的文化中。中国民间历数千年而不衰的舞龙灯习俗,实际上反映的正是对龙的真实形象的记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