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石头布 于 2015-10-21 08:17 编辑
3 `/ D/ A! w$ F; v7 D1 v
8 v9 Y& L5 @, r7 X至此,我们已经看到从龙的“光属性”,“北方属性”、“变化之神”的特征及其常见性、形态、颜色、声音特征来看,它与北极光的契合度非常高。但如果让论证更加完备,就不能不提龙的另一个重要特性:“龙为水物”。《左传-昭公二十九年》:“龙,水物也”。龙与水的联系十分密切,它既能上天也能入水。不惟中国人这样认为,这一观念在其他盛行龙崇拜的人群中普遍存在。比如俄远东地区的土著民族那乃人崇拜的龙 -“穆杜尔”不仅是天的主宰,也是水的主宰。无论在中国还是玛雅,龙都是司雨之神,无论汉族的龙还是藏族苯教神话中的龙,都有着鱼尾。要论证龙-北极光的二位一体的关系,龙的“水属性”是绕不过去的。那么,怎样用北极光来解释龙与水的密切联系呢?
- V9 p( Q- F, W- W4 t M9 Z9 @# m
. M3 t4 ?2 C/ F0 c以高纬度北方的独特自然现象为背景,这个问题可以迎刃而解。这真是,拿对了钥匙,多少锁头都是浮云。' H$ r9 X" x; v) e! N$ ^; Z
% e3 H2 p0 K# c4 ]
(六) 龙的水属性与“天空之海”* Q8 s1 v) I" J) x: p. s' b
5 s7 _' T5 `7 u! V
不知读者有没有留意到,传说中的神物--龙和凤,都既能高翔于天,也能潜游于水。龙不用说了,凤凰也是“水物”。“鲲鱼化鹏”(鹏、凤古共一字,后详)的神话故事国人都非常熟悉。神话中的鹏(凤)也可以变回鲲鱼,比如杜甫诗云:“伫鸣南岳凤,欲化北溟鲲”。凤凰与鲲鱼的关系在其形象上也留有痕迹,比如《说文解字》中说凤凰的尾巴是鱼尾,这并非孤例,杜而未《麟凤龟龙考释》搜罗了各类古籍中凤凰形象的种种不同描述,但诸书所共同的有两项:“燕颔”与“鱼尾”。“鲲-鹏(凤)”互化与“鲤-龙”互化恰成对照,反映了这两种神物共同的“水属性”。
8 |- D- K$ U' j: w+ V ~9 {; a/ `8 ?, I# c: K, g4 W
龙和凤同时具备的“水天两栖”的特性,绝非巧合,是远古先民的“天上之海”概念的残迹。这种在深远北方地区形成的特殊信仰把海的浩淼烟波与天空合二为一。它的逻辑基础,深深植根于高纬度地区的自然物理现象之中。+ z; y0 d1 o- T1 Y
& T5 t, h$ X. _2 { Q: M
古代苏美尔人(也属蒙古人种)和我们中国人都有“天空之海”的古老信仰。苏美尔人的创世神话里,宇宙最初是一片原始混沌之海,神将它分为两半,化为天地,从此天上之水与地上之水才分开。苏美尔人的国家灭亡之后,他们的神话被中东的闪族人所继承,所以犹太神话中也有类似的故事。9 A, J- Z. {0 V; {
1 J N3 f" d6 q; w: o8 i中国创世神话在经典文献中零散破碎,语焉不详。盘古开天地的神话并非中国所固有,而是起自岭南,吕思勉先生考证它系南北朝时从印度传入。但华夏本土自生的创世神话近来被地下发掘的材料所逐渐揭示。1993年湖北荆门出土的“郭店楚简”记有一篇战国時代的宇宙本源和哲学方面的重要著作《太一生水》,内容与苏美尔人的“混沌之海化生天地”之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3 T! v& ~; }$ ]- M6 z+ q$ W# v4 e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
: }' J# B% e0 @8 d. m, E l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
% ?7 Y# V* w6 Z+ g* |5 `, s( ^, s7 A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 ...
/ u6 L, k8 F, A7 s* Z! j天地者,太一之所生也。是故太一藏于水,行于时。周而或始,以己为万物母。...
h' ~, L* N1 r% L1 s4 ^长沙子弹库《楚帛书-甲篇》记载了另一篇内容更丰富的创世神话,可惜缺字甚多,但开头描写太初混沌状态的关键文句中有“晦、水”二字可以辨认,其要旨与《太一生水》完全一致。
3 z& j7 c* p% K4 v5 i$ \2 @* u1 S* S2 j% I ]) j: k% U4 ?
我们对这一宇宙生成模式很陌生。中国上古时代还有许多失载的创世神话,它们代表着今人所不熟悉的一个更加古老的传统。中国文明的经典文献都肇源于春秋战国时代,似乎是短时间内突然涌现出来的。但实际上,在那之前已经有一个深厚久远的文化传统存在,只是没有留下详实的文字记载。4 q0 k, u) E! h- T
" u. P- @: H+ ]. g% v) I' E
水是天地之本源的思想也零星见于先秦典籍,比如 老子《道德经》:“水性几与道(太一)同“。《管子--水地篇》: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5 \5 I2 k/ ]* u- R8 K
, B# z2 ~& l5 U, { @1 ~# D
有了“水是天地之本”的认识,我们可以顺便来解开《山海经-大荒西经》中这样一段古奥而且诡异的话:' c' \0 Y, A! j) k- A2 q
有鱼偏枯,名曰鱼妇。颛顼死即复苏。风道北来,天乃大水泉,蛇乃化为鱼,是为鱼妇。 颛顼死即复苏。
& T- O, h0 h" |, ?" \5 r这是山海经中少见的一段韵文,记述的似乎是一段歌谣,或者是巫师的唱词?它的含义历来解释不一。最费解的是“天乃大水泉”,因为太不合逻辑了,所以郭璞释为“泉水得风暴溢出”。实际上,最简单直接的解读往往是正确的,它的意思应当直释为“天空变成了一片汪洋”,所以“蛇乃化为鱼”。这与《太一生水》中的“天地皆生于水”的思想应当是出于同一神话背景。原始华夏的信仰体系中,水和天是二位一体的。(关于“有鱼偏枯,名曰鱼妇”,我们在后面章节中再做详解。)% g! R/ n" v8 t1 f# p
4 T* w4 V1 h3 M那么怎么解释这个“天水一体”的奇怪信仰呢?天空为什么不是风、火、玉石或者别的什么,而偏偏是水呢 ? 原始神话中的想像不管如何放纵怪诞,总要以当时人们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天水一体”这个信仰当然也不例外。它在今天的我们眼里看来无比荒诞,但对于高纬度地区的上古居民来讲,却是合乎日常观察经验的、合情合理的。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