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晨枫 于 2015-2-10 08:12 编辑 9 `" \) R2 L! @2 h5 f/ W
7 W! n7 g3 n- p& L3 Q, \- E曾经有一段时间,中国崩溃是很时髦的话题。但狼来了叫多了,就没有人理会了。中国没有崩溃,反而持续高速发展。但最近一段时间,中国经济增速真的放慢了,西方媒体对此喜忧交加。喜的是,“你也有今天!”西方政界和舆论界对中国崛起忧心已久,出于政治算计和文化隔阂,任何不利于中国的消息都受到西方舆论的热情欢迎。忧的是,西方经济已经高度依赖中国的发展,中国经济减速对西方的影响是直接的,切身的,西方商界在美国经济恢复不稳定、欧洲有可能重新陷入萧条的情况下,还希望中国相帮拉出经济停滞的困境。$ p& c9 p0 j3 B) A
8 [: T6 z* S1 q) @! {3 M9 o
无法回避的现实是,中国经济已经在总量上快速接近美国,按购买力等价甚至略微超过美国,其中很大部分来自于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中国经济的波动必然影响西方经济。世界石油价格暴跌的原因多种多样,但中国需求减弱是其中一个因素。世界矿产价格暴跌的中国因素更加直接,中国减少进口直接导致铁矿砂、铜矿砂等价格滑落,甚至有不少矿山为此关门。
o; s1 E- @: l, D1 ~8 v+ R6 c
另一方面,欧洲经济的火车头德国在2008年之后恢复乏力。一个原因是欧洲生产力低下的结构性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各国福利支出依然巨大,离经济上恢复自主活力还有距离;另一个问题是德国对欧洲国家的巨额援助有可能成为坏账,在希腊大选后这一威胁空前显著。对俄罗斯的出口和经济合作由于乌克兰事变而大受冲击。出口导向的德国经济比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对中国的出口,所以德国媒体对唱衰中国远没有英国媒体起劲。但即使英国媒体也不再用中国崩溃的说法了,改用告别繁荣。2 t0 d1 o! \7 o; O' I
9 A* u" ]* H7 B! p* I% E
但这一切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国经济真的走入告别繁荣的新常态了吗?* G2 U: B8 k2 k% E
, m+ e7 @/ f* F# A& P中国经济增速无疑是放慢了。2014年GDP增加只有7.4%,是二十年来最低水平。IMF预计,2015年中国GDP增长有可能下降到6.8%,2016年有可能进一步下降到6.3%。IMF的预测向来不精确,具体数字不可不信,更不可全信,但IMF指出的中国GDP增长下降的大趋势可能是可信的。问题是,GDP增长速度下降到7%甚至6%,就是告别繁荣了吗?7 l5 s; g9 L+ \, `+ m
0 \6 n7 ~3 u& ^# m* O
按照世界银行数据,美国近两年经济上强势复苏,但2011-13年GDP增长只有1.6、2.3、2.2%;经济复苏乏力的德国更是只有3.4、0.4、0.1%;而中国则是9.3、7.7、7.7%。日本、英国、法国这些就不用比较了,太难看。也就是说,中国在可以比较的主要经济体中间,GDP增长速度依然远远高于所有主要经济体。任何欧美国家达到中国“告别繁荣”的GDP增长速度的话,都绝对是经济过热发展。同属低起点的印度经济被誉为与中国相提并论的奇迹, 2011-13年的GDP增长速度也只有6.6、4.7、5.0%。不过印度善于调整GDP数据,可以平白多出几个百分点,随着中国GDP增速降低,据说印度在2015年有可能GDP增长速度超过中国,拭目以待吧。8 J! J3 D2 U5 h
4 C& D* A7 S+ \. u. D4 `中国的宏观金融调节手段远远没有放手使用。中国人民银行基准利率在2014年底从6.0%下调到5.6%,引起全球金融界大哗。但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基准利率已经长期在3.25%水平僵持,就是不敢上调。换句话说,中国即使下调到美国的水平,依然有很大的空间,而2008年底美国曾探底到0.25%,2009年英国曾低达0.5%,2010年日本还是0.1%。 V/ E; n# }, d8 I3 I4 f
; j- G) m6 _3 y# I `4 j中国人民银行在2月4日把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从20%下调到19.5%,这是又一个金融杠杆。从银行角度来说,银行里的存款最好能统统贷出去,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盈利;从金融管理当局的角度来说,银行必须留足现金,准备客户提兑,并在投资失败的时候不至于彻底崩盘。准备金率越高,金融政策越保守。过高的准备金率是对金融市场秩序不信任的表现。事实上,中国的存款准备金率大大高于世界上其他主要经济国家。欧元区只有1%;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瑞典没有存款准备金率的要求(英国有资本金要求);美国的情况复杂一些,交易量不超过1330万美元的没有准备金率要求,1330-8900万美元的为3%,8900万美元以上的要求10%。世界上准备金率在20%以上的国家不多,像巴西(20%)、塔吉克斯坦(20%)、苏里南(25%)、黎巴嫩(30%)、尼日利亚(20%),除了巴西,经济稳定性都远远低于中国。就是印度,存款准备金率也只有4%。前几年中国收紧准备金率,是为了制止银行过度贷款,推动经济过热。现在降低准备金率,则可以鼓励银行发放贷款,促进经济。和利率一样,准备金率的调整空间还很大。
$ H- F5 A0 L" B% K3 t8 Z& s2 t' V( H% M J/ N! t- j+ a$ \5 C' d
储备金率下降0.5%的结果是释放出银行可贷款资金达6000亿。与当年的40000万亿不同的是,这些新增贷款能力来自于商业银行,不构成政府债务。事实上,这6000亿不是任何人或者机构的债务,只是把过去“不能动”的压床底钱拿出来用了。* i2 e7 ?& i$ @3 n& ~
1 K6 E1 x2 Z( F! ^- N4 T: M- x# W人民币贬值是另一个刺激经济的杠杆,也是中国还没有动用的杠杆。过去几年里,人民币汇率机制有限放开,除有限的局部浮动外,大趋势是是人民币一路走高。不少人高瞻远瞩,看到种种人民币走低的迹象,但道理洋洋洒洒,人民币的走势依然自行其是,从2005年的一美元兑换8.11人民币到2014年1月的6.04人民币,此后大体稳定在6.1~6.3的范围。如果人民币彻底放开,人民币面临的是强大的升值压力,这是经济强劲的表示,而不是告别繁荣的表示。欧元对美元的汇率即使很好的写照。另一方面,如果中国经济真的走入困境,使人民币贬值是另一个刺激经济的手段,尤其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出口占较大贡献的情况下。日本安倍经济学的三支箭中,日元贬值就是其中一支。在日元和欧元大幅度贬值的情况下,人民币要是“自卫贬值”,这无可非议,但肯定要激化中国与美欧的贸易冲突,现在还没有必要动用这张牌,但不等于这张牌就没有了。
9 O' Y, i0 }6 r( I+ B" k z
: Q S: D @; s1 M5 X8 y0 J: ?: x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债水平在不断提高。按照2013年IMF数据,中国政府债务只占GDP的22.8%,美国达到106%,日本237%,同属发展中国家的印度也达到66.8%。中国的政府债务占GDP比例甚至低于香港(按照独立经济体计算)的32.4%。在2008年,中国曾大笔投放4万亿投资,至今为人诟病。实际上,2013年中国GDP总值已经达到约57万亿人民币,2014年估计达到62万亿,增值5万亿。不算通胀因素的话,中国现在再次大手笔投放4万亿投资,依然不超过GDP的年增长,迅速消化并没有什么不可思议。根据有很影响的经济咨询公司的美国麦肯齐(McKinsey Global)的估算,即使中国房地产市场(包括地方政府的投入)崩盘,一半贷款成为坏账,损失率达到80%,也就是说,银行只收回20%的成本,需要中国政府出面接盘,中国政府依然只需要把政府债负提高到79%的GDP。这对中国是很高的债负,但远低于美国的106%,和日本的238%更是不可相提并论。& w; ~, l4 d i( C$ G6 c1 Q
+ y# J, u3 C* }& g
当然,中国经济发展应该走出投资拉动的路线,同时避免对出口的过度依赖,转入消费拉动的新常态。问题是,投资和出口这两根拐棍依然强劲,而且需要用就可以用。要刺激出口,中国不仅有人民币贬值的利器可以动用,还有低油价的东风可乘。确实,2014年第四季度中国进口下降,但出口逆势上升,部分原因就是低油价。7 L4 h3 t$ o3 }: o
* O% n4 e6 h8 z4 {2 o. T
在投资方面,中国现在大笔投资的项目遍地都是,但回报率很不均匀,银行的风险和收益控制还很初级,还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便宜资金”。中国人有储蓄的习惯。虽说如今有房奴的说法,还有三座大山的压力,但居民储蓄率依然很高,北上广一般家庭没有个十几、几十万储蓄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一般认为这是出于无奈,要留着以备急用;如果社会福利好了,医疗、养老、教育都由政府包下了,这钱就会拿出来消费了。前一半没错,后一半未必。看看加拿大华人的储蓄习惯就知道了,相信北欧、西欧华人也是一样。! Y p) K* ]0 S. \
$ k( F6 v6 {9 G, g1 {' \那么多的私人储蓄存在银行里,尤其是中国人多存少用甚至只存不用的习惯,就是银行投资的“免费”资金来源。即使储蓄有利息,只要不提现,就还是在银行里睡觉,“免费”为银行赚钱出力。在老龄化显著的地区,这个现象尤其突出。都说退休工资低,但实际上如果不被啃老的话,老人的退休工资大多用不掉。这里面一半原因是老人消费本来就少,另一半原因是几十年下来的节俭习惯。相信很多老人独居的家庭里,都有油兮兮洗碗布舍不得丢而崭新洗碗布也舍不得拿出来用的事情。都说怕生大病,一生大病就要倾家荡产。这样的事例当然有,但周围看一看,由于各种原因,病故后留下大笔财产的更多。这些财产换一个名字,继续留在银行。据说中国的几大银行都赚得不好意思说到底有多少盈利,各地政府也迫不及待地自建地方银行,作为社保发放的渠道,就是看中中国人好储蓄的习惯。另一方面,中国银行投资水平较低,只有疯狂追求扩大储蓄,作为广种薄收的资本。据说北京有银行用免费送奔驰来吸引大额储蓄,就是对这种变态依赖的暗示。好在中国金融管理当局胆小,用超高的储蓄率和很低的杠杆率确保中国银行的坏债风险较低,在无法有效控制风险的时候,这种牺牲效率、降低风险的做法还是合理的。
6 p+ L! u, k+ C/ W3 M) U3 t5 @& @" u, H, k# W
但是应该使这钱活动起来,发挥更大的作用。银行用来投资当然是一个途径,但直接消费对经济的促动更大。新潮经济学家Thomas Piketty特别推崇对富人征收重税,原因就是要通过政府把富人存在银行或者其他资产而不进入流通和消费领域的“死钱”强行活动起来。政府的合理征税不应该看成是对公民财产的侵占,这是经济杠杆的再分配,否则这些杠杆被搁置一边,浪费了。
3 c; ]% b5 d1 q0 j* i, k9 b5 g0 M, O, ~* G
不管通过什么途径,中国巨量的储蓄一旦动用起来,释放出来的消费能量是难以计量的。+ x) K9 A [7 H2 i0 ]
7 a* }2 [+ k3 f$ c' D1 m& Y事实上,现在中国的经济活动中,有很多是不计入或者只能估算计入GDP的,所以增长情况难以精确衡量。英国把娼妓和贩毒也算入GDP,但中国大街小巷的餐饮、商贩、零工、家政等绝对普世行业中的纯现金经济活动恐怕根本就没有或者没法精确计入GDP,纵然增长,也不能在统计数据中反映出来。但现实是,隔三差五在饭店吃饭,在过去是可以炫耀的事情,在今天则是不值一提的事情,“这有什么好说的?”
5 ^* g" R* E. a; e. W4 |2 Q4 m% r* I2 b) w
不断有人说中国经济靠投资拉动,靠出口拉动,并举出令人瞠目的比例数据;也不断有人反驳,因为这些数据加起来常常会超过100%。有一种说法,中国经济中,投资和出口的贡献比例大大低于很多人的数据,不是投资或者出口数据高估了,那都是有硬数据做根据的,而是GDP总值低估了,因为这里面有太多没有或者无法计入的经济活动。这是合理的解释,而且消费拉动作用越大,这个问题越显著,因为中国人还是有太多的经济活动是现金交易,并不申报。4 l6 Q; X% G/ f; J3 {
' e6 S. L2 B/ {: S不管怎么说,中国离“告别繁荣”还差得远。% S S0 ~2 k! |- M8 K4 z" Y( |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