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晨枫 于 2015-2-2 23:24 编辑 6 x# v' y! ]4 h* D5 j7 f1 F
- D2 U- s" R1 C! T小米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手机制造商,估值超过打车软件Uber,成为世界上最有活力、最有潜力的高科技公司之一。西方媒体在报导这个事实的时候,不无酸葡萄心理。小米推出Mi Note和Mi Note Pro,自然引起西方科技和财经媒体的热评。一般认为,小米的成功不是来自于创意,而是来自于抄袭和低价。雷军反复与iPhone 6 Plus相比,更是加深了这种印象。
/ p" }3 y! I( @ i
. y3 f4 X& c) I0 p; v$ _我没有用过小米,无法评论小米的使用体验。事实上,我手机用得很少,用到的功能很基本,连短信都不大用,更谈不上各种应用。办公室和家里都有电话,平时不大逛街,上下班路上要开车,反正不能接打电话,所以用得很少。但我明白智能手机在现代都市生活里的重要性。如果我常住上海,智能手机也是必须的。中国正在高速都市化的进程中,北上广不算,超过百万的城市在全国怎么也得上百,这些在西方都是大都市了。我能看到物美价廉的智能手机在中国的巨大市场。小米正是背靠这样一个可靠市场,在竞争激烈的智能手机市场里立足、壮大。
3 j6 o2 o2 ~( ~2 |- K; r
, Z0 w7 y/ h, |6 C; H科技不是巫术,创新首先来自对用户体验的深刻理解。小米的市场份额不只是一个数字那么简单。在快速的产品更新中,小米不断整合进新技术、新功能,创新就是一个水到渠成的事情。西方媒体指责小米抄袭,似乎三星现在归入“好人行列”了,但才几年前,三星抄袭苹果的指责还如雷贯耳。如今,三星率先推出大屏手机,介于手机和平板之间,现在轮到苹果效仿了。接下来就是小米。另一方面,现在的索尼、黑莓、诺基亚、LG不光产品乏善可陈,市场份额也持续萎缩,与没有建立产研正反馈不无关系。
3 `' H2 _* o7 W6 C8 t0 X$ Q5 P# i
从这个角度来说,小米的经验尤其可贵。中国制造如果只是面向品牌代工出口,那就很难跳出传统代工的层次,中国厂商的份额再大,产研反馈也是间接的。但立足中国、面向世界,这就是完全不同的一个境界了。小米经验的另一方面是:扎实的发展不是保护出来的。小米是在洋品牌的夹缝中打出来的,然后在洋品牌的围剿中突破重围。中国改革开放最重要的经验就是“看不见的手”。这只手不会往里拐,而是公正的。经济问题经济处理,切记切记。# N& B+ ]) `2 l& l$ e9 H, Y
8 Z* ^4 \8 p7 z* q. B% \: Q
小米在中国市场的杀手锏是以半价提供iPhone级的用户体验,这与中国人喜欢解锁手机而不绑定运营商的使用习惯有关。西方财经媒体对于小米是否能成功打入西方最大的质疑不是抄袭或者专利官司,而是这种买断手机的消费习惯。西方手机用户通常绑定运营商,手机本身则是按高度补贴价购买,貌似非常便宜,所以对手机的真实价格不敏感。因此,西方财经媒体断言,小米的成功模式在西方行不通。
" w' F5 i- G& N3 n! @' x# @5 u+ M7 e" \/ w p: f4 C
这是错误的推断。西方手机用户确实是以绑定运营商方式为主,但这不是消费者的选择,而是没有办法的办法。绑定运营商时,手机“几乎不要钱”,但这是假象。手机的价格埋入月费里,而且一绑很长一段时间,无法得益于竞争对手更加优惠的价格,其实是很恼人的。西方用户还是以绑定运营商方式为主,实在是不堪忍受相对其他消费高得离谱的买断价格,只能接受变相增加的月租,在时间上分摊负担。如果小米能以足够低的价格提供买断的选择,相信这会对西方手机消费习惯起很大的冲击。事实上,Oppo在加拿大(可能还包括美国)已经这么做了,而且打破传统销售渠道,其OnePlue不在传统零售渠道销售,而是像传销一样,只有通过现有用户的邀请才能直接向Oppo购买。新用户可以得到若干“邀请券”,但有时效,促使传销链快速延伸。不管Oppo的做法最后是否成功,这证明了只要价格合适,即使在欧美,买断手机也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消费模式。即使依然走绑定运营商的路线,低得多的手机成本必然导致更低的月费,提高运营商的竞争力和消费者的承受力。
4 u$ |4 o) l( N! U9 j
" w# X9 S7 m2 d- @西方消费者的构成很多样。收入较高的阶层不乏“坚持原则”型的,他们的原则可以是品牌忠诚,也可以是政治动机。但普罗大众还是价值型的消费者,他们最关注的还是性价比,不然沃尔玛早关门了。
+ c6 v i" X2 `2 T# w1 S5 q, t& O- i
小米在2014年卖出六千多万台手机,计划2015年要上亿。小米加油。# s. d0 Z6 c& ?6 h
( v' ^, K0 y9 ~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