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木不铎 于 2015-1-9 08:46 编辑 & @$ T# B5 K1 S( ]. C' G7 p" J. p2 H9 V6 q+ ?$ W
作者Charles Allen,著于2004年。本来想在images.google.com下面搜一下这本书的封面,作为插图。虽然没有搜到,但发现若干书目,都是该作者写的。他所写的书属于纪实文学,大部分都是关于喜马拉雅地区的地缘政治。自1813年,英国和俄国开始了玩“大博弈”(The Great Game)以来,围绕着这座世界屋脊的一系列控制与反控制,争夺与反争夺从来就没有停止,只不过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玩家变成了美国和俄国。% y: f& i K, g( |6 B* g# y
4 v# Z4 R: v/ J" U
+ |* q3 p2 N+ E5 U4 P5 C 1903年12月,为着一个莫须有的“沙俄可能进入西藏”的理由,一支由Francis Younghusband上校为先锋,James MacDonald为主帅的联合远征队,打着“外交使团”的名义,从亚东入侵西藏。这支所谓的“外交使团”实际是一支由英军和殖民地军(以锡克人和廓尔克人为主)组成的人数多达2000余人的混合部队。为了保证军需供应,同时还有一支人数多达万人的运输队为他们服务。 |8 c8 B3 R* Y# I5 P* v# z$ T2 _& e3 R$ \- O! q
当时的西藏政府是以十三世达赖喇嘛为首的噶厦政府管理的,大厦将倾的满清政府虽然在拉萨派有“驻藏大臣”,但更多的意义只是名义上的,实际上对西藏的事务是鞭长莫及。西藏腐朽的地方统治当局面对英军的入侵,起初一厢情愿地想通过拖延时间和严酷的自然环境让英国人知难而退。而以Younghusband为首的狂热的英国军人们从亚东进入西藏以后,一步步顽强地深入西藏腹地。西藏当局起初的不抵抗政策不但没有让入侵者停下脚步,反而导致了曲米香果的大屠杀。在曲米香果,英军进逼藏军军营,英军诡称谈判,并要求双方退出子弹,但英军退出一发子弹后,随即又将另一发上膛。藏军不识英军现代步枪机关,毫无警惕地熄灭了火药枪的全部火绳。英军展开队形,将藏军团团围住,逼迫藏军缴械投降,当这种无理要求被拒绝后,他们用马克西姆机关枪、山炮和来福枪将1500人的藏军屠杀殆尽。鲜血没有让西藏百姓吓倒,反而激起了他们的斗志。在江孜宗,面对用当时最先进武器武装起来的英军,西藏守军和百姓用少许土造火枪、刀剑,甚至石块这些原始的武器进行了殊死的抵抗。当守卫者弹尽粮绝,城破墙毁的时候,无数人宁愿跳崖而死。他们的顽强战斗意志连英军也不得不佩服,不敢视藏军为草芥。 0 P" r/ `8 w$ L. f2 }- A" v4 H" L
1904年8月3日,英军列队进入了未设防的拉萨城,而达赖喇嘛早早地就颠了。8 h% o8 n, Z4 S- v+ c
6 c+ t: Y+ s. q8 s& m
Charles Allen作为一个专门研究南亚次大陆历史的学者,为了写就此书,收集了大量的一手资料资料,包括当事人的日记以及当年随军记者的报道。但其观点完全是站在大英帝国的角度思考问题,在他的眼中,一支不请自来的“外交团队”用枪炮进入别人的领土,一路烧杀掠抢,是情有可原的,因为西藏地方政府不愿意和英国驻印度管理当局谈判。而且,他对西藏军民的人员和物质损失觉得理所当然,居然还责怪别人为什么要抵抗?都已经是21世纪了,作为一个有正常思维的人,尤其是一个本应从客观公正角度治学的所谓“历史学家”,居然还能这么无耻?!!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一个浅显的道理,他居然都不能明白。不过认真想想也难怪,西方国家中上至政府下至若干政客,大多数人不依旧如此吗?已经发生的和正在发生的一切不正反映这种强盗逻辑依旧在西方世界大行其道吗?& ~6 B4 X3 {6 i+ t' C4 H; N6 G
+ f, [5 H% E1 I' V$ f4 I( H* N 这支侵略军的主力是来自尼泊尔的廓尔克人和印度的锡克人,作为被压迫的殖民地居民,他们却为欺压他们的殖民者充当马前卒和急先锋;而上万人的运输部队中,居然还有大批的普通西藏人,为了挣得几个铜板和食物,他们心甘情愿为侵略军效力。哎,可悲,可叹。4 A G7 c Z; z
* e- r4 T u# z2 T/ O# Z/ p7 I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永远不要靠仰人鼻息而苟延残喘,只有团结一致,自强不息,不断进步,才能真正站起来。面对外敌的挑衅和入侵,只有坚决地进行抵抗和回击,才能不让屈辱的历史重演,“温良恭俭让”不适用于对待强盗,对待他们只有刀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