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458|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两个大陆、四个国家的英雄——塔代乌什·科希丘什科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难过
    2017-7-3 15:36
  • 签到天数: 90 天

    [LV.6]出窍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2-4 20:47: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路人癸 于 2014-2-4 21:36 编辑 ' L1 l0 H: ]4 }' o0 w
    , Q, X4 R: z/ a3 h# w# [& y$ d
      如果评选波兰历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英雄,为独立而战的波兰英雄塔代乌什·科希丘什科恐怕是没有没有疑义的第一人选。他生于波兰被瓜分的时代,参加了美国独立战争,成为杰斐逊、华盛顿等人的挚友,获得大陆军准将军衔;随后返回波兰,在波兰遭到瓜分的危亡时刻,他举起义旗,领导了欧洲历史上第一次民族起义——科希丘什科起义。虽然他动员了从贵族到平民的各个阶层,最终仍然无奈败在俄国军神苏沃洛夫手下。在拿破仑横扫欧洲,最终被击败的过程中,他关切祖国的命运,却因无力改变而在痛苦和失望中离开人世。4 h: M3 x' l( M7 m1 ?% O

    , ~* }& @! S1 ~$ I6 H1,波兰和法国——成长和求学
    - e8 C! {- E; x2 D- Y  |- L, l2 `# R
      塔代乌什·科希丘什科于1746年生于立陶宛大公国科索夫-波列斯基镇(Kosów Poleski,今白俄罗斯布列斯特州科萨瓦)附近的一个的一个乡村庄园,当时立陶宛则波兰-立陶宛联邦的一部分。事实上严格来说,科希丘什科不应算是纯粹意义上的波兰人。他的家庭是一个波兰化的立陶宛贵族家庭,祖上曾在波兰国王身边官居要职,父亲是一名军官,而母亲则是鲁塞尼亚人(东斯拉夫人西部的一支)。因此,科希丘什科先后接受了天主教和东正教的洗礼(塔代乌什是他的天主教名,东正教名则是安德烈)。
    8 m, A* S2 {7 G* p  1755年,9岁的科希丘什科外出求学,但是1758年他的父亲离开了人世,他的家庭无法支付希丘什科求学的开支而导致他辍学。不过,1765年,当波兰国王斯坦尼斯瓦夫·波尼亚托夫斯基在华沙开办了贵族军官学校时,在大贵族恰尔托雷茨基资助下的科希丘什科成功的进入了这所学校。在这所学教他接受了军事和人文方面的教育,并于1766年获得少尉军衔,两年后的1768年又升为上尉。
    ; K" C& [6 t( z
    ! V* }& y% w' c) P# n: X' I
    $ o8 y+ b2 a% k0 ^1 l. q, i" i华沙卡齐米日宫,即军官学校旧址7 l+ T3 E/ I: U3 x/ V* c7 `

    / |' b, W5 G% G  1768年,波兰爆发了巴尔同盟的起义。而对科希丘什科来说,这次起义可给他带来了不小的烦恼——他在一定程度上赞成起义者追求民族独立的提议(他的一个兄弟约瑟夫就投入了巴尔党人的军队),但是又不愿意与支持他的恰尔托雷茨基和波尼亚托夫斯基国王作对,于是他干脆金蝉脱壳——作为军校最优秀的学生之一,他和同伴在波兰国王的资助下,在1769年出发,公派出国留学,前往大革命前夕的法国巴黎。: {# b) |+ `( g  i& A
      不过,在法国,科希丘什科的理想并未完全实现——他本希望进入法国军校学习军事知识,但是因为外国人身份而未能如愿,最后进了法国皇家绘画和雕塑学院学习艺术。在艺术学院,不务正业的科希丘什科没有仅仅满足于调色盘和画布,而是将许多时间花在了学习军事知识,并深受启蒙时代的思想家们的影响。不过,在艺术学院也不是白学的,虽然没有以此为业(他一道留学的同学亚历山大·奥尔洛夫斯基,真就成了一名画家),但是此后的戎马生涯中,科希丘什科的仍然不时在纸上发挥几笔。后来,科希丘什科最终还是梦想成真,进入一所法国军事工程学校学习。此后他还游离了英国、德国、意大利等地,于1774年返回祖国。
    + ?. o0 _7 [2 G' h) A* f1 n
    3 a, ~9 k! C0 A) ]9 z2 F
    ) I: Y0 l% }" h. m+ d; w杰斐逊肖像(科希丘什科绘)。一边打仗一遍画画,看来科希丘什科的画画底子并未丢掉
    . e" G; Q8 W* e9 F8 Y# D1 n" y1 ?! t+ v: ?
      然而,在科希丘什科埋头读书的时候,1772年,波兰第一次遭到俄,普,奥三国对波兰的瓜分。当科希丘什科回国后,“海龟”科希丘什科发现,自己不仅要面对破败的祖国山河,还一下子就成了一个报国无门的破败贵族——由于巴尔战争,他的家族财产基本上被耗尽,而没有足够的财力,要在财大气粗的贵族们把持的波兰军队中谋取一个任命,完全是天方夜谭。加上一些私人原因(他在波兰大贵族索斯诺夫斯基家中做家庭教师时,和他的小女儿恋爱了),科希丘什科于1775年(带着他的恋人)再次离开波兰。他首先前往德意志的萨克森——萨克森和波兰在历史上关系比较密切,之前萨克森选侯一度兼领波兰国王——并在这里听到了美国爆发独立战争的消息。北美人民反抗殖民统治,追求独立自由的战斗给了科希丘什科很大的鼓舞,他非常希望能够参与其中,同时也为争取自己祖国的独立积攒斗争经验。适逢法国的博马舍组织志愿者支援大陆军,于是,1776年6月,科希丘什科以志愿者身份乘船前往新大陆,开始了他在另一个大陆的战斗经历。( N  Y3 g4 Q: W5 V1 [
    , Y( W4 t! O# q' Y  O$ e2 C. X

    评分

    参与人数 2爱元 +10 学识 +2 收起 理由
    橡树村 + 8 + 2
    四处张望 + 2 此人是真英雄啊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难过
    2017-7-3 15:36
  • 签到天数: 90 天

    [LV.6]出窍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2-4 20:51:3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路人癸 于 2014-2-4 21:41 编辑
    5 d1 L9 j; D& D/ x: x& v/ W. j9 a2 O" \& n8 J- \* F
    2,美国独立战争——萨拉托加,西点,查尔斯顿
    ' O. q+ ^0 b0 f; l8 h6 E
    8 r# w  H: o: K3 V        据说科希丘什科在费城登陆后不久,当他读到《独立宣言》时,他被感动的涕泪交流。而他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将大陆会议所在地——费城要塞化。为阻止英军,他在特拉华河畔的比灵斯港堡(Fort Billingsport)主持建设,直到第二年年初。在此期间,科希丘什科被华盛顿任命为大陆军上校。
    2 p0 `9 M. N4 Y        1777年春天,科希丘什科被调往北部大陆军指挥官霍雷肖·盖茨将军麾下,在五月抵达加拿大边境,随后又被派往对提康德罗加要塞地区进行调查。提康德罗加要塞位于哈德孙河与索里尔河-尚普兰湖之间,战略地位极其重要,有“北美直布罗陀”之称,因此自然受到大陆军的重视。然而,在考察了提康德罗加要塞周边的地形后,科希丘什科指出,要塞的防卫存在巨大的漏洞,附近的“糖块”山(即今Mount Defiance,当时人以“糖块”Sugar loaf的名称呼之)俯视着整个要塞,山上必须建设一座炮台,否则要塞有失守之虞。然而,当他的报告被交上去之后,没有得到大陆军指挥官的重视,而大陆军很快就为他们的断食付出了代价——7月,英将约翰·柏高英沿水路围攻准备提康德罗加要塞时,就在糖块山上科希丘什科所指出的位置安放了大炮,而大陆军也随即发现坚守无望,从而撤离要塞,于是提康德罗加要塞几乎兵不血刃的被英军占领。+ u" \3 \2 _/ l/ `" I& E2 V0 \7 h7 v: ^
            提康德罗加要塞的失陷,可以看成是萨拉托加战役的起点。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柏高英柏高英决定由陆路南下,进攻奥尔巴尼。此时,盖茨将军接过大陆军北方军团司令之职,调遣大陆军主力迎战英军。他一边令大陆军各部利用地形沿途节节抵抗以迟滞英军南下的步伐,一边令科希丘什科勘察周围地形,寻找有利条件和英军决战。经过勘察,科希丘什科选择了萨拉托加附近的贝米斯高地,这里居高临下,俯瞰附近的哈德孙河。在随后的一周内,大陆军在贝米斯高地一带建设了完备的的工事。9月19日,美军在悍将本尼迪克特·阿诺德的带领下取得弗里曼农庄大捷,随后又在10月7日,在贝米斯高地与柏高英率领的英军决战。在战斗中,美军成功挫败了战斗力较强的英军,最终,柏高英部陷入重围,于10月16日向大陆军投降,是为萨拉托加大捷。萨拉托加大捷是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此战中,美军将领阿诺德冲锋在前,腿部中弹,勇猛无匹,功不可没;而盖茨则因指挥保守,甚至打压积极出战的阿诺德而遭到诟病。而科希丘什科完善的工事对大陆军胜利的意义,得到霍雷肖·盖茨将军等大陆军官兵的一致称赞。! r) U% Q% |% C4 a# l- [

    . q: j6 s" ?! r/ Y0 G* _- {* W) @5 n, s2 p3 \$ P
    纽约曼哈顿的科希丘什科纪念牌,提到了他对贝米斯高地工事建设以及萨拉托加战役的贡献,并有杰斐逊的评语9 a2 s3 M; l+ K* b2 }5 o

    & Z$ m. D! t5 M* `: T: s) j  次年,科希丘什科被调往纽约州,在这里主持设计建设了西点要塞——1802年,这里将成为美国第一所军事学院,即美国军事学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西点军校的所在地。西点要塞位于哈德孙河的S形拐弯处,因此,科希丘什科在这里不仅建设了完备的工事,还在哈德孙河上拉起了铁链,以阻止英国舰只通过。科希丘什科建设的西点要塞受到了时任的高度评价。同时,昔日在萨拉托加大捷中居功至伟的阿诺德却走上了叛变的道路。1780年8月,华盛顿接受科希丘什科的请求,将他调往南方战场,而他离开西点后,阿诺德掌握了西点要塞控制权,并英国人谈好了价码,准备以两万英镑的价格将要塞出卖给英将克林顿。幸运的是他的计划被发现而失败,不过阿诺德本人还是投靠了英军。这可以说是美国独立战争中最不名誉的一次事件。
    , S4 o, t6 |$ G7 ~5 B5 Q9 ^
    , f( o+ M% G% T0 o, k& J4 E
    # k9 o/ E- ~5 b0 V5 e! [% y西点的科希丘什科塑像4 \5 \. N3 k4 }4 U
    * v# W$ }- _# K; T, H9 P  O

    3 F0 P9 y* r. H1 y1 q  在南方战场,科希丘什科主要在美南方军团司令纳撒内尔·格林(他的前任就是霍雷肖·盖茨)麾下,担任工程方面的负责人。格林堪称一名出色的战略家,为大陆军在南方战场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经典之作是在1780年冬季,以分兵之计故意向英将康华里勋爵示弱,吸引英军追击大陆军,结果英军在极寒天气中,在穷乡僻壤狂追200英里后被彻底拖垮。而科希丘什科作为工程负责人,在队伍的前列为全军开路架桥,使得大陆军一路畅通无阻,最终大陆军全军成功抵达弗吉尼亚州的哈利法克斯——一座科希丘什科之前就建设完成的要塞,胜利完成任务。这一战美军被称为“向丹河赛跑”(Race to the Dan, 丹河Dan 是此次行动中跨越的主要河流之一)。在次年的吉尔福德战役中,英军虽然取得战术胜利,但是却遭到格林重创,此后康华利意识到已经无力控制南、北卡州,而格林统帅的大陆军和民兵则拿下了除萨凡纳与查尔斯顿外所有重要据点。不过在1781年,科希丘什科在一次围城战中在白刃战中负伤(屁股被捅了一刺刀),这是科希丘什科在美洲大陆七年的唯一一次负伤。伤愈后,科希丘什科在北卡州继续参与各处要塞的建设工作,到了在美国独立战争的最后一年——1782年,他更多的任务是在查尔斯顿一代战斗,首先是阻止查尔斯顿等地的英军获得给养,此外他还一度接管了当地的情报系统(本来由他已牺牲的朋友劳伦斯中校负责),还曾经指挥过一个中队的骑兵和两支步兵作战。1782年12月,科希丘什科与大陆军其他部队解放了查尔斯顿这座南卡州重镇。在这里,科希丘什科迎来了1783年《巴黎和约》签订、独立战争胜利的消息/ @. F+ o4 ^6 Y5 K
            胜利前后,科希丘什科仍然很忙:比如忙着算工资——在美国7年,科希丘什科居然没从美国拿到报酬,和其他波兰贵族将领一样,在战争中他所有的花销都是从犹太银行家手里借来的,战后再进行清算。最终美国政府承诺1784年元旦开始付账(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政府后来没有按时付钱,结果回到旧大陆的科希丘什科一度陷入了财政危机);比如忙着筹办查尔斯顿在1783年美国国庆日的焰火庆祝典礼;比如晋升军衔——1783年10月13日,科希丘什科被大陆会议晋升为准将军衔。此外,除了他应得的工资,他还获得了美国公民资格、一份丰厚的退休年金,“辛辛那提协会”的会员身份(该协会由大陆军退伍的出色军官构成。)还有500英亩土地。1784年7月15日,科希丘什科离开了他战斗了7年的新大陆,返回了旧大陆。他不仅收获了新大陆的科希秋什科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得到了波兰、美国,以及其他各国进步力量的赞扬。杰斐逊对科希丘什科的评价是:“他是我所知道的最纯粹的自由之子,并且他不仅仅是为少数的富人,而是为所有人的自由而奋斗。”克思和恩格斯则在1880年说:“波兰人在国家遭受第一次瓜分以后,就离开了自己的祖国,远涉大西洋,去保卫刚刚成立的伟大的美利坚共和国。考斯丘什科(科希秋什科)和华盛顿并肩战斗。”(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265页《致日内瓦一八三○年波兰革命五十周年纪念大会》,马克思、恩格斯。引文内考斯丘什科系科希秋什科的旧译。)" X1 d) S' Z6 B2 k$ A

    评分

    参与人数 1爱元 +8 收起 理由
    橡树村 + 8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难过
    2017-7-3 15:36
  • 签到天数: 90 天

    [LV.6]出窍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2-4 20:52: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路人癸 于 2014-2-4 21:45 编辑
    ) t3 M) o" X$ g: ~" G0 B
    路人癸 发表于 2014-2-4 20:51 7 T4 E7 j7 a* ?9 G, C
    2,美国独立战争——萨拉托加,西点,查尔斯顿
    3 D9 q0 G9 u& F7 f
      w, k+ _' ~: S/ [; F        据说科希丘什科在费城登陆后不久,当他读到《独立宣言》时 ...
    3 E+ y, x9 v7 E* f1 |! {

    - g' \- u& k% j5 D8 b3,波兰——为宪法而战0 j$ W6 a- B& Q
    5 e% [2 X9 _6 c" _
      在18世纪60年代的改革失败并招致第一次瓜分后,波兰贵族中的革新派仍然在积蓄力量准备进行改革,希望达到富国强兵、免遭瓜分的目的。进入80年代后,波兰开始了新一轮的革新,以“四年议会”为标志,并在1791年达到顶峰——5月3日,波兰议会通过了《五三宪法》,这是欧洲大陆第一部成文宪法(仅晚于美国宪法,早于法国的1791年宪法),主要内容是宣布废除波兰贵族的自由选王制和自由否决权,建立三权分立的政权。这部具有进步意义的宪法受到市民、农民的欢迎,但却受到俄普两国和波兰守旧贵族的仇恨。1792年,一批波兰守旧派贵族在靠近俄国的塔戈维查(Targowica/Торговица,在今乌克兰基洛夫格勒州)宣言起兵,借俄军力量反对国王、议会,试图消灭改革派,即所谓的“塔戈维查联盟”。随后10万俄军进入波兰进行武装干涉。6 F, A- K% B4 o  X; ~
      回到波兰后,科希丘什科一直就和改革派站在一起,并在1789年重新加入波兰军队。战争爆发后,科希丘什科很快投入了保卫宪法的战斗,站在国王一边和塔戈维查联盟战斗。很快,他就和约瑟夫·波尼亚托夫斯基亲王——国王斯坦尼斯瓦夫·波尼亚托夫斯基的侄子,波兰军的副统帅,未来拿破仑麾下的法国元帅——成为波兰军队中最出色的指挥官之一。在他们的指挥下,波兰军队分别在齐亚伦采(兹耶伦采Zieleńce,今乌克兰赫梅利尼茨基州兹耶连齐)和杜宾卡(Dubienka,在今波兰卢布林省的波乌边境上)击败俄军。尤其是科希丘什科指挥的杜宾卡战役,科希丘什科以五千兵力抵挡人数和装备都5倍于己的俄军并取得了胜利。杜宾卡靠近布格河,同时也位于南方俄军进攻华沙的必经之路上。俄军试图在此渡河,然而科希丘什科已经在河岸建立了完善的工事,使得俄军渡河行动失败。随后,俄军对波军占地进行炮击。然而,科希丘什科的炮兵阵地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俄军的炮兵和骑兵都没能消灭这里的波军,最终俄军渡河失败。此战中波军伤亡约900人,声称消灭俄军4000人。指挥此战的俄军将领米哈伊尔·卡霍夫斯基(Михаил Каховский)也称这是开战以来最艰难的一战。此后,科希丘什科被晋升为中将军衔【注:波军少将generał brygady和美军准将brigadier general 相对应(也可对应其他国家的少将),科希丘什科回到波军时保留了在美国的军衔,就成了少将】,并被授予新设立不久的“军人英勇”(Virtuti Militari)勋章,这种勋章此后成为波兰军人最高级别的荣誉勋章。
    3 C) L7 o) B$ W% U' C! {$ S, e4 [! p0 w2 O6 T6 D
    ' I5 `- i/ f9 W1 p1 l$ k
    科希丘什科标准像,佩带“军人英勇”(Virtuti Militari)勋章和辛辛那提协会徽章。辛辛那提协会是参加美国独立战争的军官组成的协会,但该协会的建立,一度被认为是在新大陆复活“军事贵族”而被杰斐逊认为是与美国建国理念相悖。
    % P( f0 [( B* |& }% l9 ?0 s& `4 H& V! Q8 k
      然而,俄军随后借道声称“中立”的奥地利渡过布格河,科希丘什科的部队面临被合围危险,不得不退往卢布林。正当科希丘什科等人准备展开决战时,此时,软弱无能的波尼亚托夫斯基国王却和叶卡捷琳娜二世进行谈判,并宣布转向支持塔戈维查联盟。国王的叛变对波军的打击是致命的,战争很快以塔戈维查联盟的胜利结束,《五三宪法》被废除,而科希丘什科、约瑟夫·波尼亚托夫斯基以及议会中的改革派纷纷宣布辞职以示抗议,并随即流亡海外。1793年1月,俄国和普鲁士对波兰进行了第二次瓜分(奥地利忙于对法国作战而未参与)。这使得以塔戈维查联盟大为震惊——他们可一向是以爱国者自居的。今日波兰语中,“塔戈维查人(targowiczanin)”一语指代“愚蠢的叛徒”,即从此而来。& L8 {& @1 r5 `( ?+ H* {$ P. }
      流亡海外的科希丘什科先到了奥地利,随后辗转来到萨克森,这里很快成为流亡波兰爱国志士的大本营,他们在这里筹划武装起义。1793年1月,科希丘什科来到正在进行大革命的法国,在革命的中心——巴黎,科希丘什科希望得到法国革命者们的援助,他承诺独立的波兰将建立一个法国式的革命政权。然而,法国的雅各宾派和吉伦特派虽然都支持波兰人发动起义,但却没有给于任何实质上的帮助。事实上,雅各宾派宁可牺牲波兰的利益,以讨好普鲁士,换取普鲁士不参与反法联盟。不仅如此,法国大革命的腥风血雨更加大了科希丘什科失望。8月,科希丘什科回到莱比锡,此时他得知,形式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俄法两国正在迫使波兰解散其仅剩下的军队的大部分,同时俄国也已经知悉了波兰流亡者的起义计划。因此,科希丘什科决定在准备仍不充分的情况下提前发动起义。1794年3月,科希丘什科返回波兰故都克拉科夫。

    评分

    参与人数 1爱元 +8 收起 理由
    橡树村 + 8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难过
    2017-7-3 15:36
  • 签到天数: 90 天

    [LV.6]出窍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4-2-4 20:52:4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路人癸 于 2014-2-4 22:13 编辑 # [: }, i  a( m$ x2 v6 z9 Y/ U
    路人癸 发表于 2014-2-4 20:52
    : ^/ ?' ~8 [! l4 }2 z& }3,波兰——为宪法而战
    , p1 ^: ?; N# Q& d' T5 h
    ; Y0 w0 Y( }7 j* R. c- L/ E; O  在18世纪60年代的改革失败并招致第一次瓜分后,波兰贵族中的革新派仍然在积 ...

    . H; Q/ d4 p+ R% f6 `% T
    0 U4 k2 q# v- f$ d4,科希丘什科起义/ @0 m9 X' f- p. f) s( a

    6 Q8 U% U) Y' D) i( G  3月23日,科希丘什科秘密潜回克拉科夫。次日清晨,科希丘什科在克拉科夫市政广场组织誓师,宣布起义,自任义军总指挥(Naczelnik ),宣布为“恢复民族独立、保卫领土主权完整和奠定普遍自由”而战。由于此时克拉科夫的俄军主力已经被调出城外镇压另一支义军,因此克拉科夫很快被义军占领。欧洲历史上第一次民族起义——科希丘什科起义拉开了序幕。5 r! f4 ~$ V. G

    : R% A' V8 X; q* r* B1 M; d; N' Y' p' J+ c! ^1 t8 b3 ?, t
    科希丘什科等在克拉科夫誓师起义
    7 `! {$ V0 w* W# U, H8 [* u% D
      在科希丘什科的动员下,3天内,义军就发展到9000人,其中大量来自农村的农民加入了义军,组成所谓的“镰刀军”。(这里的镰刀是波兰特有的长柄武器,脱胎于农具,是由镰刀加装长柄改装成的战镰),他们打出了“能耕能战”(Żywią y Bronią,英文有译为Feed and Defend,这个翻译我不是太吃的准)的旗帜,投入到保卫祖国独立的战斗中来。波兰是一个传统农业国家,大量的人口被束缚在贵族们的庄园上,在科希丘什科的努力下,这些昔日被贵族们无视的农民成为起义中一支不可忽视的政治军事力量。这也是科希丘什科和之前各种爱国起义所不同的地方——不把眼光局限在贵族将领,而是着眼于整个国家的各个阶层,包括一直被无视的农民阶级。正如科希丘什科所言:“我不能只为贵族而战,我希望整个民族获得自由,也只有为了整个民族我才能献出自己的生命。”这句话可以成为他后来战斗和经历的最好注脚,而被发动起来的农民阶层,很快成为科希丘什科起义的巨大力量来源。. ^' A5 k% A5 P* e$ A* R
    ) g5 h  g' ?, `3 X( Q6 t6 N

    + }/ X" E5 t, i) s; Z0 ^2 S7 h! T科希丘什科起义中的少尉军官(1)和农民军战士(2,4,5为镰刀手),3号旗手所持为义军军旗。" ]0 |/ J$ J, Y1 S0 ?' i4 L$ k: G

    * f* [. g  |, Z1 \/ g
    ! t3 v* |) [) B) D科希丘什科起义中的镰刀军“能耕能战”旗
    * t' D( q  @# L1 U6 E7 m# t7 L7 D4 S0 j# q4 P! }
      在占领克拉科夫后,4月1日,科希丘什科率领义军进攻华沙。4月4日,义军和俄军在小波兰的拉茨瓦维采村进行战斗,当俄军和义军激战正酣时,一支大约2000人的“镰刀军”加入战斗,他们手持战镰、长矛等简陋的武器勇敢地向俄军侧翼阵地发起冲锋,摧毁了俄军炮兵阵地并打乱了俄军的部署,最终取得战役的胜利。尽管这一胜利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义军的弱势局面,此战后义军仍然无法向华沙进军,后来反而被压回小波兰的波瓦涅茨(今属波兰圣十字省)。但是这一胜利对波兰义军的鼓舞是不可忽视的。当4月8日身着农民服装的科希丘什科率领义军携带缴获的俄军火炮和战俘进入克拉科夫的时候,受到全城热烈欢迎。在此战后,4月17日,华沙军民在鞋匠基林斯基的领导下发动起义并获得成功;23日,维尔诺(立陶宛维尔纽斯)在军官雅辛斯基的领导下爆发起义并成功。起义的烽火在波兰全境燃起。  V; C& `( e% m" Y/ B
      {  ?7 _( j: q: d+ e
    . w0 T- p( c  _. p, O* q
    科希丘什科在拉茨瓦维采战役中(骑马者为科希丘什科,中间振臂高呼者为巴尔托什)
    # B2 r3 o; p' j7 o. |- @' B" f2 q! w* Q, M7 t( Q
      而更加鼓舞人心的是科希丘什科在战后的奖励——参战的“镰刀军”全体将士被免除封建义务,获得自由身份,而其中的领导人、在战斗中表现英勇缴获一门大炮的农民沃依切赫·巴尔托什被封为贵族并获得少尉军衔,还改姓“格沃瓦茨基”。此后,科希丘什科在解放农民的道路上的道路上又迈出一步——5月7日,科希丘什科等领导人在波瓦涅茨宣布改革国家土地制度的《波瓦涅茨宣言》(Uniwersał Połaniecki ),宣布农民享有人身自由并受到政府保护,减轻农民的劳役,参加起义的农民可完全免除劳役。虽然这一法令并未彻底摧毁波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而且也没有得到完全的实施,但是从这些举措可以看出,科希丘什科希望他和他的军队不仅能争取民族解放,也争得社会解放。0 u" ^: H1 e" ~
      然而,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对波兰起义者,总体来说战场上局势却是在走向恶化。首先,之前作壁上观的普鲁士开始介入对波兰起义的镇压。普鲁士军于5月攻入波兰,6月6日,在小波兰克拉科夫省的什切科齐内村(Szczekociny,今属波兰西里西亚省)附近,科希丘什科和亚历山大·托尔马索夫(未来俄国1812年卫国战争名将,骑兵上将)指挥的俄普联军激战,最终被击败,格沃瓦茨基在此战中殉国。至12、15日,俄、普军先后攻占维尔诺和克拉科夫。( [1 f5 P0 N( e: E7 Q5 g7 H  O+ k
      克拉科夫失守后,科希丘什科率部向转移到华沙,并及时建立足够的城防工事。7月22日,,俄、普两国分别从东西两面包围华沙。起义者的力量远远不及俄普两军,但是在科希丘什科的工事和指挥下,华沙军民抵挡住了俄普两军的攻势。8月20日,普鲁士第二次瓜分波兰时占领的大波兰地区爆发武装起义,起义军不仅切断了普鲁士军队的补给线,还在波兰将领杨·亨里克·东布罗夫斯基(未来拿破仑麾下的意大利波兰军团统帅)的率领下于迫使普军撤退,俄军随后也被迫暂时撤兵。(这只支义军后来坚持的相当长,10月2日还攻下了比得哥煦要塞。)+ W  o; e5 F1 V# m% h0 w
      虽然华沙暂时解围,然而,整体来说,起义军依然处于被动地位,而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为尽快解决波兰问题,又向波兰增派了援军,指挥他们的是“波兰人民的老朋友”、曾经在镇压巴尔党人战争中立下战功的未来俄军大元帅——上将亚历山大·苏沃洛夫。8 Z& h3 B+ h& }* |& f
      和当年镇压巴尔党人时的苏沃洛夫少将相比,此时的苏沃洛夫上将积累了更多的战功——镇压普加乔夫起义、击败奥斯曼帝国、吞并克里米亚汗国,等等。回到波兰后,凭借对波兰的了解和出色的指挥艺术,苏沃洛夫在战场上连连告捷,尤其是9月17日在特雷斯波尔附近(特雷斯波尔在今卢布林省,与白俄罗斯的布列斯特隔布格河相望,事实上此战战场也在今白俄罗斯,距离后者更近),一万多俄军以不足千人的伤亡,击溃义军8000人(其中阵亡和被俘均超过500人)。这次战斗对义军士气的打击也是巨大的,科希丘什科本人不得不从华沙前往谢德尔采(当时属小波兰,今属马佐夫舍省),以收拢败兵,稳定人心。9 ]4 z1 ]+ c, W: t* Z. `  v
      尽管义军新败,但是如果让苏沃洛夫的部队和其他俄军连成一气,那么华沙就有再次被围的危险。看到这一点,科希丘什科决定率军主动出击,避免俄军会师。10月10日,义军与俄军伊万·费尔岑(Иван Ферзен)部在小波兰的马切约维策村遭遇,两军激战终日,科希丘什科率领下的义军在俄军优势兵力攻击下伤亡惨重,而援兵却久候不至,最终,科希丘什科亲自上阵冲锋,身被三创,不省人事,坠马被俘。
    2 |& y7 ~% W; x) @9 Y; A% {2 B* W2 Y+ E

    ' U4 _' d8 _' X- q- G8 E马切约维策会战中科希丘什科坠马被俘1 `) x6 K6 T9 u4 a" R$ n% G

    3 I, Q- Z& f. ?  p9 @! J' w  马切约维策的失败是决定性的,这一站后义军失兵力遭到极大的削弱,而且失去了他们的领袖,革命派和保守派陷入了互相攻讦;此战也打开了苏沃洛夫进攻华沙的大门。11月4日,在重病之中的苏沃洛夫指挥下,俄军开始进攻维斯瓦河右岸的华沙普拉加(布拉格)区。俄军从拂晓开始,乘夜色展开强攻,随后,俄波两军在炮火照亮的战场上展开搏斗。经过激烈的白刃战,华沙在11月5日被俄军攻陷,指挥战斗的义军将领雅辛斯基等牺牲。普拉加区成为一片废墟,数以千计的波兰人被被俄军屠杀。(对此,苏沃洛夫无疑是有责任的,虽然并没有证据表明他支持哥萨克人的屠杀行动)。这次战斗的胜利,给无我洛夫带来的荣誉甚至超过了攻克伊兹密尔。此战后,苏沃洛夫向叶卡捷琳娜女皇发出了史上最短的捷报之一——全文只有三个词的“乌拉,占领华沙!”(“Ура, Варшава наша!”,和凯撒的“Veni, vidi, vici”相同)。而女皇的回信甚至更短,只有两个词——“乌拉,元帅!”(Ура, фельдмаршал!)凭借此战的功劳,苏沃洛夫晋升元帅军衔。7 T7 L: O# M0 A! R/ r3 h( }+ _
      华沙的失败,为俄军的全面胜利铺平了道路,11月16日,最后一支义军投降,科希丘什科起义至此彻底失败;而起义的失败,又为波兰的灭亡铺平了道路,1795年,俄普奥三国签署协定,将剩余的波兰领土全部瓜分殆尽,波兰至此灭亡。

    评分

    参与人数 2爱元 +12 收起 理由
    橡树村 + 8
    草蜢 + 4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难过
    2017-7-3 15:36
  • 签到天数: 90 天

    [LV.6]出窍

    5#
     楼主| 发表于 2014-2-4 20:53: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路人癸 于 2014-2-5 19:28 编辑 # Y- B" ~. w# I+ ~' f( q
    路人癸 发表于 2014-2-4 20:52
    - D  m3 U' g8 l2 s4,科希丘什科起义$ O: }% c  Z1 R6 x2 Y4 A" B7 u7 Z
    5 Y" f& G0 z. u" X  ?0 s
      3月23日,科希丘什科秘密潜回克拉科夫。次日清晨,科希丘什科在克拉科夫市政广场 ...
    0 l. E! A( c1 N1 [3 t
    * L& J4 {$ b0 C; ^! E2 [5 U- x
    5,晚年流亡岁月,以及尾声% k& V. D! \( d% d( [7 ^2 M& u. Z

    + v4 S, l5 B2 F  }& L" u晚年岁月' O7 s0 e  m3 ~
    4 ^. o' u+ w, G2 C) n
      波兰虽然灭亡,但是科希丘什科却幸存了下来。马切约维策会战中被俘后,科希丘什科被送到了俄国首都圣彼得堡,他被关押在彼得保罗要塞中,直到1796年叶卡捷琳娜女皇逝世、保罗一世即位后,科希丘什科才被赦免并获得自由。(当然,这并不是无条件的——科希丘什科向沙皇宣誓效忠,不仅得到了沙皇释放所有被捕起义者的承诺,也得到了一大笔钱。不过,后来科希丘什科试图还回这笔钱并取消誓言。)随后,科希丘什科取道瑞典、英国离开旧大陆,再次访问美国。1797年8月,科希丘什科再次抵达费城。在新大陆,他受到许多群众的热烈欢迎,但是,美国政府却对他有点冷淡——当时美国政府中联邦党人占有上风,而与科希丘什科关系密切的则多是他们的对手民主共和党人。因此,科希丘什科在美国的生活也并不快乐,因此一年以后,科希丘什科留下了遗嘱,将他的全部财产全部用来解放和教育他和杰斐逊(他是遗嘱执行人)的奴隶并进行教育,然后离开了新大陆,回到了革命风暴中的欧洲。* O6 M6 _7 P7 y6 J- p  b
      (科希丘什科的遗嘱,主要内容是处理他在美国的财产。他的遗嘱执行人是杰斐逊,按照他的本意,他希望将他在美国的剩余财产全部变卖然后解放他自己和杰斐逊在新大陆的奴隶,并让他们有足够的手段谋生。不过,最后由于种种原因,科希丘什科的遗嘱完全没有得到执行。)8 U( V8 Z  a0 o7 s
       此时的法国正处在大革命的巨浪中——1789年,大革命爆发;1792年,建立共和国(第一共和),吉伦特派上台并处死路易十六;1793年,雅各宾派上台,罗伯斯庇尔等实行革命恐怖政策,次年在热月政变中被推翻;1799年的雾月政变中,热月党人的督政府又被一个叫拿破仑·波拿巴的矮子推翻,后者自任“第一执政”,成为法国革命和欧洲历史上的重要角色。* s  W3 \, Q% ^/ N
      革命如同一波一波的浪潮一次次的席卷法国,而流亡法国的波兰革命者也参与进其中,科希秋什科到法国后,很快成为波兰革命者的领导人。而随着拿破仑崭露头角,将复国希望寄托在法兰西身上的波兰流亡者们也开始了和拿破仑的合作。1797年,还在意大利征战的拿破仑和扬·亨利克·东布罗夫斯基将军达成协议,后者组建“波兰军团”,效命于实际在拿破仑统治下的伦巴第共和国(后为内阿尔卑斯共和国)。
    # ]4 n/ h2 L# m4 a  (——说到这里,还要补充一个故事。马切约维策会战后,俄国人和普鲁士人放出话说,科希丘什科在坠马被俘前曾经喊道“波兰亡了!”作为对这句话的回应,1797年,杨·亨里克·东布罗夫斯基在意大利北部组织波兰兵团时,他的手下维比茨基写了一首诗,题目就是《波兰没有灭亡》。后来这首诗被填上波兰的玛祖卡曲调,成为东布罗夫斯基的波兰兵团的战歌,因此也叫做《意大利波兰军团战歌》或者《东布罗夫斯基玛祖卡》——1918年波兰独立后,这首歌成为波兰国歌。)1799年拿破仑上台后,科希秋什科在11月6日会见了拿破仑,然而这两个人对对方的印象都非常不好——拿破仑在给富歇的信中说科希秋什科是个“傻瓜”,“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影响”,科希秋什科则不喜欢拿破仑独裁者的派头,说他是“法兰西共和国的掘墓人”。因而,两人没有达成任何协议。此后科希秋什科隐居法国的布雷维尔(Breville,在普瓦图-夏朗德大区),与政治保持距离。这一时期,应美国朋友的邀请,科希丘什科还撰写了一本关于炮兵战术的教程,1808年在美国用英语出版。
    5 s' ~5 \7 V% |- ^  此后,拿破仑则继续在他称霸欧洲的大路上大步前进,而一大批波兰革命者则成为他扩张的矛头,从意大利到西班牙到普鲁士乃至遥远的海地都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扬·亨利克·东布罗夫斯基、约瑟夫·波尼亚托夫斯基,这些科希秋什科昔日的战友纷纷成为拿破仑的爪牙鹰犬。而在这一出出热闹的活剧背后,科希秋什科却一直冷静的和拿破仑保持距离;甚至当1807年拿破仑建立了依附于法国的“华沙大公国”这个被波兰爱国者视为复国希望的政权的时候,科希秋什科仍然坚决指出,这不是波兰复国的希望,这只是拿破仑为安抚并更好利用波兰革命者的权宜之计,并非真正希望帮助波兰爱国者复国。后来的事实正如他所言——在1812年在拿破仑远征俄国的“大军”中,华沙大公国提供了仅次于法国的兵力,然后这些士兵几乎全部长眠在了俄罗斯的土地上,其中包括波兰人的希望,华沙大公国的国防部长,法国元帅约瑟夫·波尼亚托夫斯基,他也在莱比锡会战中阵亡。
    $ K( |- G8 {3 N  拿破仑失败后,欧洲列强在维也纳召开和会,商议如何划分欧洲。科希秋什科再次积极投入到外交斡旋活动中来,他在1814、15年两次会见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希望建立一个独立的波兰。然而,他的声音没有得到丝毫重视。会议最终虽然建立了所谓的“波兰王国”,但却是完全在沙皇俄国的控制之下,由俄国沙皇兼任,而且其面积甚至比法国控制的“华沙大公国”更小。彻底失望的科希秋什科称这个波兰王国为一个笑话。最终,失望的科希秋什科移居瑞士索洛图恩(Solothurn)。1817年,在解放了他在波兰土地上所有的农奴(4月2日)后,10月5日,一身伤病的的科希秋什科死于中风,享年71岁。6 v/ @7 l# }2 ~: c( m7 u% l7 b& ]
      科希秋什科死后,举行了隆重的葬礼。1817年12月,克拉科夫共和国(维也纳会议后建立的依附于俄普奥的自由市,后并入奥地利)作出决定,把科希秋什科的遗骸运回。次年在钟声和炮声中,他的遗体被安放在克拉科夫瓦维尔王宫内的大教堂里,这里安放着波兰历代英主和后来的民族英雄。而他的心脏则于1927年从瑞士回到华沙,安放在华沙王宫城堡中。他的其他内脏(在尸体防腐处理时被取出)则葬在索洛图恩附近的祖赫维尔(Zuchwil)。
    - Z3 v7 `% H) ~+ m* v8 i- g0 y. ~
    7 }8 U3 l( n! [* J  直到现在,科希秋什科还被看作波兰历史上最伟大的英雄之一。在克拉科夫科希秋什科死后不久,克拉科夫人就建立了一座“科希秋什科丘”,按照波兰风俗,山丘顶上安放一块巨大的花岗岩,山丘内部埋着从科希秋什科曾经战斗过的各个战场采来的土壤。同时,由于他复杂的经历,他在两洲四国(波兰,立陶宛,美国,白俄罗斯)都被作为英雄纪念。在波兰的华沙、罗兹,白俄罗斯的明斯克,在美国的费城、纽约(西点)、华盛顿,以及在法国、瑞士,都能看到科希秋什科的雕像、纪念碑(牌)或者纪念教堂、博物馆,美国还有多个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城镇、公园乃至岛屿。甚至在遥远的澳大利亚,澳洲的最高峰——考修斯科峰(科希秋什科峰)也是以他的名字命名(1840年,波兰革命者,澳大利亚探险家保罗(帕维乌)·斯特尔泽列茨基Paweł Strzelecki征服此山,并以科希秋什科的名字命名,现在英语中一般读作考修斯科峰)。同时,他的名字也成为波美友好的象征,如美国科希秋什科基金会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波军还将一艘购自美国的佩里级护卫舰命名为“塔特乌什·科希丘什科将军号”。
    ' K+ z) `- `3 B! T' `& X4 u) C1 _, g; ]- p
    1990年波兰发行的科希丘什科纪念币,面值达到100000兹罗提
    6 G( b; t5 Y. W& A$ {( o, u/ G( N  B0 t3 H% `
    波兰克拉科夫瓦维尔城堡前的科希丘什科纪念雕塑.jpg
    6 g4 D% n. W% A. R* b
    : M2 J! h2 h# o; L9 v! ^) B+ g% g% r6 R1 A( E  _
    一战中西线波兰军队(“蓝军”)的宣传画。蓝军又称哈勒军,是协约国组织的波兰人组成的军队,在西线和同盟国作战。图中华盛顿(中左)、威尔逊(中右,两人均为美国总统)和普瓦斯基(右上)、科希丘什科(左上,两人均为参加美国独立战争的波兰人)传递了“美国为首的协约国将为波兰带来自由和解放”的信息(下方为帕德列夫斯基,钢琴家、亲协约国的波兰独立运动领导人,后曾任波兰总理)
    ! P1 B1 a0 D; b8 R7 g7 N
    * o9 V2 d/ f& t( z% x  当然,让波兰人最感到光荣的,还是科希秋什科率领着镰刀军在拉茨瓦维采的光辉胜利。波兰独立后,科希秋什科的名称和战镰标志被不止一支波兰军队采用,其中著名的包括:苏波战争中的波兰的“科希秋什科”第7中队,这支由美国飞行员参战的部队在和布琼尼的骑兵第一集团军战斗中立下功劳;二战中配属英国皇家空军的波兰“科希秋什科”第303中队,是在不列颠之战中战果最为辉煌的战斗机部队;而1943年在东线的“塔特乌什·科希秋什科”第1步兵师,则是由苏联和波兰共产主义者共同组建的第一支波兰武装,这支部队后来发展成为波兰第一集团军,成为后来波兰人民军的一个重要来源。直到今天,科希秋什科仍然是波兰国家、军队和人民心中的英雄。

    评分

    参与人数 2爱元 +12 收起 理由
    橡树村 + 8
    草蜢 + 4 谢谢!有你,爱坛更精彩

    查看全部评分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17 03:00 , Processed in 0.050657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