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蕴初很会做生意,他首先是个企业家、生意人,其次才是一个化学家。他的特点有:韧性、敏锐、吃苦、贪婪、胆小,还有很多。如果简单的描述的话,就是一个现在很多人心目中的传统江浙商人,并且他在很多地方领先了时代一步。
& p ^- X& K- H1 V' |3 Z
7 s3 Y2 h- N$ K* D5 n% c+ R1 M+ |拜德州爆炸等等和史老七这倒霉催的家伙,然后是研究生投毒案,这两天化学化工的帖子搅得天翻地覆,好像我们学化学化工的一个个都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活着干、死了算”,这怎么行?这样折腾下去,后来的人们就都不学这个了。
/ o& {# T& O& d& j) W I; D
+ L2 `2 D+ w; k% t" G r p其实化学化工没那么危险是危险,胆小怕事的小商人也能玩,在这里介绍一下味精大王吴蕴初,和我以前介绍过的范旭东先生很不一样。6 U" E. K( u8 T# w6 S
* X+ G6 j/ O! f5 S! U/ z9 b
对范旭东先生,我想用一句“为国为民、侠之大者”尊称一句;对吴蕴初先生,尚不能用这个评语。两人起点不同,终点不同,发展的人生轨迹也不同。如果范先生出身是高富帅的话,吴先生的出身可以用“屌丝”来形容。
" w4 \" v7 y- x' A! l7 J/ }7 _2 o: B! r+ r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范先生起点是10 ,终点是100;吴先生起点是1,终点是10,。虽然吴先生为国家的贡献是比不上范先生的,但是对于个人,他也做得足够了。
" e9 e6 i- v( ^) S3 z# n
: M f2 G$ v; \, P吴蕴初家说屌丝也不完全对,他父亲曾经在圣约翰大学做过中文教师,他自己十岁就中了童生,不算神童的话,在同龄人里面也是出类拔萃了。不过家里比较穷,又捣蛋,被从私塾里赶了出来。
9 B" t9 ~4 ]; W5 x" d. q* Q6 e* ]5 ?! b- ~& k
吴蕴初一生做事很专注,一旦选定了就很投入。吴蕴初离开私塾就给自己定了人生目标,他认为自己考不上秀才,更不要说以后科举的重重关卡,于是他选择了去上海学外语,虽然祖父认为他学了外语,也不过是给洋人做下人。
/ r3 W# b0 w- _1 a* g7 c- |+ L2 }
7 _, P9 U$ z. o: \- n/ M' W) @吴蕴初是个有责任心的人,在上海学了一年英文,因为家贫而且自己是长子,不得不退学回来做英文教师,挣钱养活五个弟妹。放不下学习的吴蕴初,在听说陆军部兵工学校招生有奖学金,于是考了进去学化学。因为家贫,还兼职在附属小学做教师。听着很不错,实际上这时候的吴蕴初很屌丝,穿的棉衣被硝酸腐蚀了得一塌糊涂也没钱买新的(硝酸和棉衣,他没出事故命真大),穷光蛋吴蕴初还曾经推黄包车上桥挣几文钱,聊以养家。" o j7 t8 c7 G5 K4 D; H+ o9 ~
/ b) f. r7 n: O# \, q0 u简单地说,就是吃过大苦,受过大罪,天资很好,意志力又强,这种人总会成功的,不同的是成功的方向和程度了。9 S3 g: O V0 u% o* E1 P
! c$ i6 q& T8 M1 h% e& {" B7 [他当时有个德国来的化学老师杜博,这个杜博老师给中国带出来三个化学实业家,分别是味精大王吴蕴初、日化大王方液仙、香料大王李润田。可惜的三个人中竟有两个死于非命,方液仙死于汪伪特务之手,李润田赴巴西拓展业务时遇害。PS,方液仙当年的日化产品用“三星”作为商标,两弹一星元勋赵忠尧创立的铅笔品牌也叫“三星”。
4 j! k! v5 p3 K
$ r) B% P/ F, b. X- g! [虽然穷,学业倒是很好。20岁那年毕业后,托自己的德国老师杜博介绍,吴蕴初已经有了稳定的工作,是汉阳铁厂的化验师。也结了婚。夫人嫁入吴家之前闺名戴仪,嫁入之后称吴戴仪或吴仪。. k4 L! n. m- W' P( N7 i+ W1 Z
( s! O; h$ g# i2 x
22到24岁期间,吴蕴初又一次成了屌丝,因为被请到天津做工程师,但是股东们出了问题,工厂办不下去,吴蕴初被迫困居天津一段时间。后来不得不重回武汉,凭借研制出耐火砖为敲门砖,然后被聘用为炸药课的课长,外面的公司也聘他去做氯酸钾。这时候的吴蕴初已经是白领阶级,从此和屌丝告别,再也没有回来。) j: |# n% q' o; x( W; E; O
* C% O3 E& X0 I: A吴蕴初是挺感恩的一个人,功成名就之后的吴蕴初曾经去德国专门拜访当年在兵工学校提携他的德国老师。不过下面我们首先要介绍的还是他如何走上功成名就的道路。
8 s( q: Y q+ T: y1 ~+ s, P5 g) X2 v/ B; A3 ]' a% _9 ^
吴蕴初的第一个想法是做氯碱厂,技术和想法他是有的,但这属于大化工。当时二十出头的吴蕴初钱是有一点,但是对于这种涉及到国家基础的大化工产业,杯水车薪都算抬举他了;再加上自汉口铁厂离开后的数次创业,所得到的经验教训,“外货的涌入与优势。只有在质量与成本方面造出较外货都更为优良的产品,方能在市场上立住脚,也才能将外货抵制出去。外货虽然数目庞大,可终究是有数的,只要人人属意于此,今日一种,明日一种,不愁没有将其全部驱出中国市场的一天,至少它不至于如此垄断,如此霸道,可在贸易上取得起码的平等。”于是他就选择了精细化工。定下了精细化工的路子,吴蕴初就盯上了利润率极高还离不开的味精。选择味精还有个好处,文献比较齐备,他有英文基础,德文阅读也无问题,动起手来难度较小。- V x4 V: T; d1 h9 J4 y! j
! _ d- t6 `% q6 r
吴蕴初也是一个很会炒作的生意人,白手起家最怕的是没有知名度。自己做了几十克味精之后,就有了吴蕴初去饭馆喝汤的故事。他去饭馆喝汤,喝汤的时候取出自己的小瓶子,往汤里倒了点东西,喝了一口,随后做出一副满意的样子。这种怪异的行为自然吸引了别人的注意。如果在现代,大家估计感觉奇怪,但一回头就给忘了,但是在当时,总有好奇搭茬的,这人一搭茬,吴蕴初就往人家碗里倒了点请他品尝,人家自然不干。这一争执,就吸引了人围观,围观的人里面正好有一个商人感了兴趣,尝了一口汤,这个商人发觉汤味美可口,于是有了兴趣,味精也打开了走上历史舞台的第一步。这个商人,就是后来吴蕴初的总经理王东园。
. Q7 i' p' A7 e! o: }& J) x
- b6 ` u8 o6 A" j. s* q6 J, a: o有人会说了,历史充满了巧合,如果当时没有这档子事呢?我告诉你,历史没有那么多的巧合,如果当时没有王东园在场,大不了吴蕴初赔别人一碗汤钱,有饭馆老板罩着又不会打架,全是上海小男人打架也出不了什么大事,要是在东北或者南京吴蕴初恐怕就不这么干了。使劲折腾,能陪几百碗汤钱?这些钱恐怕还不够在报纸上做一次广告或者拜访一次投资商的,甚至不够整一套像模像样的衣服的。还有一件事情你们恐怕不太容易看到:吴蕴初实际上早就瞄上了王东园和他背后的老板,认为这两个人是可以合作的伙伴,但是如何才能找到最有利的合作机会呢?吴蕴初跟着王东园一块吃饭可不止一次了。所以他做的这次广告非常成功,投资少,见效快,还是精准投放类型的。
2 U9 U4 y3 _, H3 ]# `/ k: X& } M( W, r0 c+ h
王东园这时候也还未发迹,只是个小推销员,他的老板是开酱菜园子的,所以王东园才对口味如此敏感。因为王东园是自己人,酱菜园子的老板张逸云很快就同意了投资给吴蕴初先生产一些尝试一下。( e: r: k, i. V. t4 z. B
6 i+ @ G1 T' X, L7 ?' `有关资料记载,他们这次聚会是这样的。宾主相见,略事寒暄,两个饱学的读书人又极为投合,便已倾盖如故了。张逸云起身拦住欲叫菜的吴蕴初说:, b; K& J3 I* `6 R0 b
"今天咱两谁也别请谁,合伙作东:我出饭菜,你出调料,公平合作如何?"1 o8 g* ?3 O1 P/ C- _% b
吴蕴初开怀大笑。/ F" c! z% a6 q+ r' Q2 i( X
尝过经吴蕴初加料的汤后,张逸云喜形于色,连赞此品绝不稍逊于"味の素",吴蕴初更是兴奋异常,说:"您使我相信,我的实验目的是达到了,至于更大的目的,就需要先生您支持了!"
0 O+ e& v3 I6 l张逸云正色道:"吴先生,我辈读书人岂不知民族兴亡的道理?您有话只管直说吧,可是要阿拉合作?"
- d! |# V( D8 j; w4 h待吴蕴初点头后,又道:"阿拉出钱,你出技术经营就是,你开口吧,先要好多?"% }9 ~, L1 n) B+ h- K- S$ L8 U, d- z2 K
吴蕴初说:"就请先出五千银洋吧!"
3 X/ _ l O) i+ t9 Y$ w1 c于是,两下里相见恨晚,一拍即合,决定共办一个生产如同"味の素"一般的调味品厂。) c( K- h, e; A% N- v1 f
/ x: G5 C' r3 a$ K7 D7 f
张逸云举人出身,但是他家往上查三代出身则低得多。张逸云的祖父本是个小贩,因为拾金不昧被失主看中品格不错,带去上海学做酱菜,后来升做掌柜,因老板无后,便继承了老板的产业。他父亲继承家业之后,更是财源广进,因为出身低贱,便极为看重子女学习,张逸云、张逸云之长兄、长兄之子先后考中举人,加之本是富商巨贾,一时声誉卓著。
; E! B5 A% }5 K& c) c5 y! @) l
% l, k# @- H) i- b9 s张逸云和他所在的酱菜业在管理企业上很有一套,当时的上海,共产党如同水银泻地一般,在各个工厂内渗透,但是在张逸云旗下的酱菜园子,共产党竟然无法建立有效的组织,共产党第一次渗透入酱业,竟然是1939年,这时候抗战已经开始两年,酱业很多上层人员逃往重庆,而内部的严密组织则在日本人和76号的联合打击下趋向瓦解。到1946年上半年,酱业这个系统内的TG党员竟然两只手可以数过来;到上海解放,全行业共有TG地下党员25人。这种公司,你就是再努力,也不可能让共党对你永远放心的。后来吴蕴初的天字号集团也有这个特点,解放初年吴蕴初字美国回国后,曾经向参加了抗美援朝的女儿抱怨,大意是什么样的资本家像他一样活得和三孙子似的:长期住在厂里,连家都没时间回;工作时间比任何一个工人都多;身上到处是研究与生产时期留下的伤;工人福利高的一塌糊涂;这样的资本家不能说是良心满满,但也不至于这么快就把经营权给收走了。我想直到他去世,他也没意识到一个针插不进的工业集团对于共产党绝对是不可以接受的,并不仅仅是剥削问题。
6 X3 n: i. O" V: ^; @
2 B: S9 r% V: Z张逸云和吴蕴初在给产品取名的时候煞费苦心。首先这个东西要和特性挂钩,其次要和日本人推广开的产品“味之素”挂钩,还要一看名字就让人联想到美味,,于是味精这个名字就此诞生。至于产品的商标,取名“佛手”,是张逸云酝酿多时提出来的,意在此品是天上菩萨才能享用的珍品,味精鲜美又不属荤腥,最适宜吃素人。且张、吴两人都信佛教。厂名则定名为“天厨”。味精的包装,则直接向日本人学习了,因为他们发现,日本人这个包装设计的非常好,看着很大,其实里面没多少东西。论公斤买来的东西,加工之后论克卖,不挣钱才有了鬼。
2 P W8 @: o O- W, t+ S- T, X3 v
还有一点,味精的主要原料是面筋,这东西本来是纺织厂的下脚料之一,因为纺织厂需要淀粉,而上海纺织业又很发达,所以来源广泛、原料成本又低;相比日货,需要海藻做原料,而且要海运过来,显然不如当地生产成本方面有优势。/ \3 T8 B% v5 g+ S
& G5 h* g, I8 I% s另外一点,心理效应,具备了国人当时因备受列强侵害,对列强,并因列强而及洋货,所产生的逆反心理的普遍的现实作用。8 c3 Q# f1 G5 h5 @
c; l/ ^* l% A) N1 z6 D再一个因素是有效的广告,前面从寻找投资商上面,我们已经看到吴蕴初乃是一个精明的广告达人,张逸云则于味精厂开业之初,便将新产品佛手牌味精移来门面好、信誉高、历史久的张崇新酱园一并销售,在他那福建路临街的大门脸上几乎贴满了彩色斑斓、令人醒目的广告:"天厨味精,鲜美绝伦";"质地净素,庖厨必备";"天厨味精,完全国货"……王东园又是位很出色的"公关人员",眼光敏锐,机变灵活,每天几乎一刻不停地驾着一辆小彩车,作着生动活泼极为吸引人的宣传。小车上插着五彩缤纷的小旗,旗光闪动间是一条醒目的标语式广告:"天厨味精,胜过日本的味の素"。车行时缓时停,广告声却一刻不断,后面还跟了几个敲锣打鼓吹喇叭的人,大助声威。王东园用他那甜而亮的宁波腔诱人地喊着:"天厨味精,天厨味精,佛家妙品,人间享用!""国货味精,国货味精,完全国货,与洋货不同!""超过味の素,价格更公平,不信您就尝,一尝保相中!"……
, i" }# |) t' ~, d- S3 M
/ _' U* e/ F4 A, M {- z天厨建厂之初,是合伙性公司,公司股份共分十股,每股五千元。张逸云自己占四股,张家的亲友共四股,另一家老板一股,最后一股是吴蕴初的。吴蕴初拿不出那么多钱,以技术折两千元入股,另外三千元以带张逸云的第三个儿子出师折价,等于吴蕴初一分钱不出,干落一股。
9 Q6 G3 t y# A3 W- L* V1 L
4 q4 ^4 B) O H" { Y7 a% B: N! A不仅如此,吴蕴初还很有前瞻性的提出了按产量提成的概念,要求每磅味精一角提成。此要求从未见过,其余股东大哗,认为此条件太过苛刻。关键时刻,还是张逸云一锤定音,成交!他的态度是没有吴蕴初,这个味精厂建不起来。- o' {. n" X- F- z6 M: ]
! [# i9 A: d$ G1 M- j吴蕴初不仅仅要提成,他还提出了负责生产和享受总经理的红利的要求,在钱上吴蕴初毫不含糊。入股之初是五千元一股,到打败日货的时候,每股每年的分红已经是叁拾伍万元了。
; [5 F6 V* Q8 a7 @* p
5 J: n5 l# S S$ ?; _. F% D完全国货的天厨味精,恰好适合了国人抵制日货的心里,加上天厨味精确实不错,把日货打得一败涂地,不过在日货惨败的同时,天厨也出现了产能不足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暗地超低价吃进购入日货,之后偷偷改换包装,以国货的名义出售。这事对不对此文不评论,仅记载在此。
7 p. R; J" t( {6 I9 F: B6 `* M) Z) T ?( L" O
% |: e& o6 p- _' }2 n
I- U8 c/ v! Y
- |" K) e: c. @$ [2 `/ m
1 L. C, f/ d2 V3 R
, M+ f/ R! ?9 \; ]! V$ V日本人吃了亏,就去北洋政府告天厨侵权,这一招一百多年来他们一直在用。这时候经理王东园又出马了,找了不少人,走了不少门路,看来当时的北洋政府也不算太昏庸,认定日本人的味之素来源于海藻,中国的味精来源于面筋,故对日本的味之素不构成侵权。 (吴蕴初的味精之所以能够赢得这场中日大战的胜利,最主要的原因、也是决定性的原因是技术上的突破。依赖于海藻的日本技术和依赖于面筋的中国技术,显然在产能上日货远远比不上中国货。性能上差不多,产能上高得多,当时的反日情绪,三者缺一不可。) 此事之后,张吴二人立即着手进行海外专利申请工作,开中国海外专利申请之先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