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难过 2017-7-3 15:36 |
---|
签到天数: 90 天 [LV.6]出窍
|
本帖最后由 路人癸 于 2013-4-11 23:47 编辑 " F- l" E1 ]! M) E% n5 h0 U. W: W
) h4 h0 L P; p/ V8 t% s: ^: U【新添了图在最后】0 G3 n: f, X) U% l1 H
) f, o3 @. w v 提到西科尔斯基,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那个俄裔美国飞机设计师,如果说波兰总理瓦迪斯瓦夫·西科尔斯基将军,很多人恐怕并不熟悉。事实上,无论是在沙场还是在政坛,这位波兰上将的表现都是可圈可点,甚至可以说,他是波兰当时最优秀的领航者和舵手,而他的离奇死亡也成为二战中波兰无法弥补的损失。8 f$ F$ X1 ^& `7 [& Q8 G2 z
7 O) B, m K7 {/ q Z! O7 F1、争取独立的历程
- X9 H, X! [$ W% L$ ^ e 瓦迪斯瓦夫·西科尔斯基(Władysław Sikorski)1881年生于当时属于奥地利控制下的加利西亚(加利西亚今分属波兰和乌克兰西部,东加利西亚是西乌克兰的一部分,他的出生地今属波兰东南部的喀尔巴阡省)。在利沃夫理工学院(当时亦属奥匈帝国,一战后属波兰,是西乌克兰最重要的城市之一,1940年后至今归乌克兰)毕业后,西科尔斯基在1906年志愿入了奥匈帝国军队,并获得了预备役少尉军衔。1907年,西科尔斯基加入了波兰社会党,开始参与争取波兰独立的斗争,并开始和约瑟夫·毕苏斯基等人共事。这时西科尔斯基主要从事军事方面的工作,在利沃夫等地准备反俄起义并组建军事组织。* @. J5 R1 a% |& m; A
当时,西科尔斯基和毕苏斯基都采取了亲同盟国的立场,毕苏斯基拉起了和德奥合作的波兰兵团和俄军作战,西科尔斯基则建立了军事组织“射击同盟”,并成为波兰“民族最高委员会”(成立于1914年,是同盟国的波兰组织)军事部门的领导人。但是很快,德奥和毕苏斯基就出现了裂痕,毕苏斯基认为德国和奥匈“背叛了”让波兰独立的理想,最终由于毕苏斯基拒绝让他的波兰兵团向奥匈帝国宣誓而爆发了所谓的“宣誓危机”,毕苏斯基被扣押在马格德堡。但是西科尔斯基并未改变他亲同盟国的立场,因而这一事件不仅让亲同盟国的波兰人和同盟国发生了冲突,也成为西科尔斯基和毕苏斯基之间矛盾的起点,西科尔斯基一度回到了奥匈军队中服役。不过最后由于波兰国家的建立,以及毕苏斯基返回波兰并成为总揽大权的波兰总统,西科尔斯基最终也不得不别别扭扭的和毕苏斯基再次进行合作。
, i+ F2 Q! P# s( a+ U( j 但是,刚刚独立的波兰迅速卷入了和邻国的战斗。这一方面是由于毕苏斯基(严格来说,他本人其实是立陶宛人)希望“恢复(1772年第一次瓜分波兰的)历史边界”,将波兰和立陶宛、乌克兰、白俄罗斯结合成一个大的联邦。另一方面西方国家(英法等)也希望利用波兰干涉新生的苏维埃俄国。于是波兰迅速在它的东部边界上展开了战斗。
K2 Y* P) n0 G3 C- N, S6 W% M. k. J; J, u s0 ~, b
2、维斯瓦河的英雄
: R: Q, E9 t) ?8 Y 波兰人最初的对手并不仅仅是红军,而是“西乌克兰人民共和国”,随后,波兰人和立陶宛人、红军、白军、乌克兰民族主义者(彼得留拉的“乌克兰人民共和国”,后来倒向了波兰)打成一团。白军被赶到克里米亚、彼得柳拉倒向波兰人后,继续东进的波兰人和红军的战争在所难免。1920年4月25日,波兰军队开始大举进攻,苏波战争正式爆发。此时的西科尔斯基已经经历了多次战斗,包括利沃夫、普热梅希尔(今在波兰和乌克兰边境附近)等地,并成为加利西亚地区波兰军队的指挥官。随后,他参加了毕苏斯基对乌克兰的进攻。,
+ V$ s! m4 U! i! d- c 毕苏斯基的进攻最初十分顺利,在5月7日占领基辅,但是一个月后就被红军打了出来——波兰人把重心放在南边,结果先是吃了北边图哈切夫斯基的重拳,然后南边基辅又被叶戈罗夫一刀猛刺,而这把尖刀就是布琼尼率领的骑兵第一集团军。波兰军队招架乏术,除了利沃夫等地仍在死守外,只能全线败退。此时红军骑兵如同洪水一般进行反击,在一个月内前进了3000公里,布格河被突破,红军两个方面军对华沙虎视眈眈,英国外交大臣寇松的斡旋被认为是一个骗局而遭到拒绝。而波兰军队要么伤亡惨重士气低落,要么就是劫后余生但是已经被打残的部队。似乎红军打进华沙、甚至一路踏过波兰打到德国只是时间问题。
0 v+ a/ Y( L8 M' Q" p8 G* y j. y; v9 x 在这样的情况下,毕苏斯基做出决定,在总兵力不足的情况下,在北方死死顶住红军主力,同时积聚力量,在红军西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的接合部的空隙发起反冲击,打击侧翼暴露的西方面军,从而摧毁红军整条战线。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就是要顶住红军的猛攻。这个责任就落在了指挥战线北侧第5集团军的西科尔斯基肩上。! l6 f# l' f; ?; A( J
虽然这个时候西科尔斯基刚刚丢了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虽然第5集团军很多士兵都是没什么经验的新手,虽然一个集团军要对付红军两个集团军,但是最终,西科尔斯基证明了他的指挥能力。在波兰人的机枪面前,红军的3、15集团军多次发起进攻,但结果却无功而返。而在这段时间,毕苏斯基招募了大量新兵,之前被打残的部队力量都有所恢复,已经能够挤出兵力发动反攻;而红军方面,经过长时间的血战红军消耗巨大,很多部队已经十分疲惫,而红军将领们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盲目轻敌。& c" s* s z5 K4 e& O/ }, g
结果,红军两个方面军的接合部很快被雷兹-斯米格韦(1936年晋升波兰元帅)指挥的波兰3、4集团军的骑兵冲破,北部红军侧翼暴露被迫撤退。此时在战壕里呆够了的西科尔斯基也带着第5集团军对撤退的红军发起反击。在他的打击之下,红军3、15集团军只能撤退,失去掩护的红军第4集团军陷入包围,除少数退入东普鲁士被缴械外,大部英勇阵亡。红军在离胜利咫尺之遥的地方轰然倒下,波兰人创造了“维斯瓦河畔的奇迹”。在华沙战役后,西科尔斯基率领部队还参加了扎莫希奇等战斗,还和骑兵第一集团军较量了一番,随后一路打到了拉脱维亚,并深入白俄罗斯境内。
. O2 W7 |- W# q 1921年3月,苏波战争以两国签订《里加条约》,波兰获得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告终。而这一奇迹的缔造者,除了老谋深算的毕苏斯基、勇猛冲锋的雷兹-斯米格韦,当然就是在华沙城下死扛的西科尔斯基——这时他已被晋升为中将军衔,并被授予“军人英勇”勋章(波兰语Order Virtuti Militari),这是波兰授予战争英雄的最高勋章)。1923年,西科尔斯基出版了他苏波战争的回忆录《在维斯瓦河与弗克拉河畔》(弗克拉河是维斯瓦河支流))。4 k& Q+ v2 m ` _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