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竹楼记》——二十四诗品读古文之冲淡 & E r$ K. x3 f' ?! o( U ; L: a2 ^5 w# P& ` 二十四诗品的来历向来是各有说法。但是在我这种对着高雅谈通俗的伪劣写手看来,二十四诗品的主旨就是从古典传承至今的文人(诗人)情绪。而文人为诗,多半是“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式”的借古人之胸臆,浇自己之块垒。这也符合比兴的典型定义。但是文人的文章就要直白许多了,对着古文观止里的千古名篇看二十四诗品的诗人情绪,似乎是一种别有风味拼盘。近来风靡的诗词大会挑起了全民的诗词兴致;但是点评诗词的部分嘉宾却没有很好的理解和体现其中文人风骨和情绪(微博上已有不少人吐槽)。也正是因为如此,我才忍不住要自己的写点东西的冲动。当然这其中的关节还有一些就是之前随手翻起的那本古文观止。 F% Q7 Y% ?1 D
) S4 _* S! G/ A! z 此文的写作背景也是标准的贬官故事。反正此公一生也是命途多舛,贬谪多次。可是此文与大部分贬谪文人之后的自怨自艾的情绪不同。非但没有流露出些许怨天尤人的文人牢骚,也没有简单的借景抒情,以风月江湖抱怨龌龊庙堂。反而是恬然自适的建小竹楼,抚琴,弈棋,演《易》。这种情绪在中国的文人和诗人之中尤其少见。多数是伪装为冲淡的愤懑和牢骚。但细想起来,鲁迅先生的话似乎也可以套用,大部分文人都还是处在作稳了奴隶和想做奴隶而不得的状态之中。这种做不做奴隶无所谓态度也确实另类。$ u; I, U+ @& C' K
先附上全文: & P# s' w" F, \$ [% F( n. X黄冈竹楼记 ) E" n _/ P' J) h& r- `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去其节,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Y$ j# m& y0 j4 q
子城西北隅,雉堞圮毁,蓁莽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幽阒辽夐,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虚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 i ~/ O8 n, t9 A n' R 公退之暇,被鹤氅衣,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彼齐云、落星,高则高矣;井干、丽谯,华则华矣;止于贮妓女,藏歌舞,非骚人之事,吾所不取。 * x4 Z3 M* [# r m 吾闻竹工云:“竹之为瓦,仅十稔;若重覆之,得二十稔。”噫!吾以至道乙未岁,自翰林出滁上,丙申,移广陵;丁酉又入西掖;戊戌岁除日,有齐安之命;己亥闰三月到郡。四年之间,奔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处,岂惧竹楼之易朽乎!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 ( J3 s+ W! R4 ?: p0 W, L 咸平二年八月十五日记。3 j A. W8 h5 f# u4 g% i
' Z* T2 U' ?. T# b3 ?1 C
文章比古战场文还短,刨开第一段的工艺说明和最后一段的日期落款。也就三段文字。但也就是这三段文字却营造出了一个典型去不多见的文人情绪——冲淡。 s6 x9 A& R9 e城西北角做小竹楼两间。“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幽阒辽夐,不可具状。”十六个字,一部小型的江景风光片。各位看官可以联想一下诸多江景别墅的宣传广告。这十六个字尽述齐备。然后是六“宜”——夏宜、冬宜;宜琴、宜诗、宜棋、宜投壶(古代文人玩的类似于现在飞镖的小游戏)。美景之地,又有此六“宜”之事。一个安于贬谪而自得其乐的恬淡心态跃然纸上。尤其是写六宜的这段文字。有声有景,把本来的是自娱自乐的文人把戏渲染的美不胜收。4 m; j7 V) Z- N8 I/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