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闪击”理论的先驱 * c! y) K: w$ q 在战后,西科尔斯基曾经担任波兰军队总司令,还短暂的担任了波兰总理和外交部长。在他担任总理和外长期间,西科尔斯基推行的重视国联、密切和法国关系等政策很受欢迎。但是这时,西科尔斯基在削弱军队总监权利等问题上再次和毕苏斯基等人再次产生了矛盾,结果在1925年被赶到了利沃夫当了军区司令。9 q, z3 F$ C$ a6 b4 c/ ?3 k
1926年,毕苏斯基发动“五月政变”,成为波兰事实上的半法西斯独裁者。“五月政变”的发动得到了军队将领的大力支持,但是西科尔斯基成为军队里的少数没有和毕苏斯基站在一起的人。随后,毕苏斯基在波兰掀起了“萨纳奇”运动——萨纳奇在波兰语意为“健全化”,这一运动实际上是为了毕苏斯基清洗反对派、巩固独裁地位,增强军队对政府的控制,军队则掌握在毕苏斯基自己手中。当时波兰全国17个省中,11个省的省长在“萨纳奇”运动中被更换。因此毫不奇怪,毕苏斯基的老牌反对派西科尔斯基就在1928年被“健全”掉了——他被解除所有职务,被迫退出现役并侨居在法国。, j) p# _$ Q* K w( t# t
此后,西科尔斯基主要从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组织反对毕苏斯基的活动,二是在巴黎的圣西尔军校和当年的法国顾问朋友们呆在一起。在这里他将自己对苏波战争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展望了未来战争的发展。他将自己的思考写成了一本名叫《未来战争:可能性、特点以及相关国防问题》(波兰语Przyszła wojna - jej możliwości i charakter oraz związane z nimi zagadnienia obrony kraju,1934年在波兰和法国同时出版)。在这本书中,他非常重视新生的摩托化部队、装甲部队的作用,预言这些部队的集中快速突破将极大的改变战争的面貌。他的观点和后来德国的“闪击战”理论颇有共通之处。 , G- f& W' N- R2 [ 这一观点在当时并未得到重视——不管是在波兰还是法国。这其实不难理解,波兰人的思路仍然停留在骑兵时代,而同时期法国人戴高乐的《剑刃》(1932)、《建立职业军》(1934)也是处在被无视乃至被非议的境地。当然,从时间上来说,西科尔斯基也并不比提出类似观点的古德里安、图哈切夫斯基或者戴高乐更早,至于像苏联或者德国那样进行实践——哪怕是初步的实践更是没有可能。尽管如此,这些仍然不能改变西科尔斯基作为新军事变革先行者的地位。——当然,也同样无法改变波兰成为第三帝国闪击战的第一个牺牲品的历史事实。- _7 u/ T' x5 p& I0 m3 x7 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