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闪击”理论的先驱- l/ L! n1 }- c
在战后,西科尔斯基曾经担任波兰军队总司令,还短暂的担任了波兰总理和外交部长。在他担任总理和外长期间,西科尔斯基推行的重视国联、密切和法国关系等政策很受欢迎。但是这时,西科尔斯基在削弱军队总监权利等问题上再次和毕苏斯基等人再次产生了矛盾,结果在1925年被赶到了利沃夫当了军区司令。 Y. C2 M6 T4 i
1926年,毕苏斯基发动“五月政变”,成为波兰事实上的半法西斯独裁者。“五月政变”的发动得到了军队将领的大力支持,但是西科尔斯基成为军队里的少数没有和毕苏斯基站在一起的人。随后,毕苏斯基在波兰掀起了“萨纳奇”运动——萨纳奇在波兰语意为“健全化”,这一运动实际上是为了毕苏斯基清洗反对派、巩固独裁地位,增强军队对政府的控制,军队则掌握在毕苏斯基自己手中。当时波兰全国17个省中,11个省的省长在“萨纳奇”运动中被更换。因此毫不奇怪,毕苏斯基的老牌反对派西科尔斯基就在1928年被“健全”掉了——他被解除所有职务,被迫退出现役并侨居在法国。1 q* V/ @; M! J8 ~5 E# o* T
此后,西科尔斯基主要从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组织反对毕苏斯基的活动,二是在巴黎的圣西尔军校和当年的法国顾问朋友们呆在一起。在这里他将自己对苏波战争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展望了未来战争的发展。他将自己的思考写成了一本名叫《未来战争:可能性、特点以及相关国防问题》(波兰语Przyszła wojna - jej możliwości i charakter oraz związane z nimi zagadnienia obrony kraju,1934年在波兰和法国同时出版)。在这本书中,他非常重视新生的摩托化部队、装甲部队的作用,预言这些部队的集中快速突破将极大的改变战争的面貌。他的观点和后来德国的“闪击战”理论颇有共通之处。 3 |1 N- [( l4 Y" t7 {. @5 q. P 这一观点在当时并未得到重视——不管是在波兰还是法国。这其实不难理解,波兰人的思路仍然停留在骑兵时代,而同时期法国人戴高乐的《剑刃》(1932)、《建立职业军》(1934)也是处在被无视乃至被非议的境地。当然,从时间上来说,西科尔斯基也并不比提出类似观点的古德里安、图哈切夫斯基或者戴高乐更早,至于像苏联或者德国那样进行实践——哪怕是初步的实践更是没有可能。尽管如此,这些仍然不能改变西科尔斯基作为新军事变革先行者的地位。——当然,也同样无法改变波兰成为第三帝国闪击战的第一个牺牲品的历史事实。4 d) i# K: t0 R& n9 o( J* ^' N8 G
* N4 V* D1 Q5 }# I- j9 j0 L; X
4、纵横捭阖的总理 ; t, |7 L6 O3 F, e2 Y8 Y 1939年德军开始闪击波兰,波兰骑兵的反击在德军装甲部队面前伤亡惨重。在此背景下,波兰总统莫希齐茨基、军队总司令雷兹-斯米格韦、外长贝克等被罗马尼亚政府扣留,政府陷入瘫痪,而被“健全”的西科尔斯基则因祸得福,从罗马尼亚撤到了法国。这时,莫希齐茨基宣布辞职,随后拉奇凯维奇宣誓就任总统,波兰流亡政府在巴黎成立。 1 N! c& u8 a4 I3 z西科尔斯基虽然是萨纳奇派的坚决反对者,但是拥有极高声望,以至于属于萨纳奇派的拉奇凯维奇也不得不任命为流亡政府总理。此外他还兼任了军政部长和军队总司令,负责领导国内的地下抵抗运动(主要是1939年建立的“武装斗争联盟”,即后来“国家军”的前身)和国外的波兰正规军队(当时主要是经罗马尼亚撤到法国的军队,后多数到英国编为波兰第一军,另有一些到了法国委任统治的叙利亚)。西科尔斯基的流亡政府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承认,包括美国、英国、法国(自由法国)等国政府先后承认了波兰流亡政府的合法地位,而且在这些国家中,西科尔斯基都被看成一个有能力、有影响、有崇高声望的明智的领导人。但是在流亡政府内部,问题并不那么简单。而流亡政府中最重要的矛盾集中在对苏联关系上。8 p0 x9 C9 T1 X( s, m
& |' m; d8 d- ` c3 {由于苏联在德国进攻波兰的同时占领了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因此波兰流亡政府最初的时政纲领是将苏联和德国作为地位同等的“两个敌人”。但是西科尔斯基很早就意识到在未来苏德战争不可避免,要打败德国人,无论是英国还是波兰都不可能彻底无视苏联。1940年7月,他就在给英国政府的一份备忘录中表示希望和苏联合作组建军队。1941年6月23日,即德国入侵苏联的第二天,西科尔斯基就发表了广播演说,表示波兰人民支持苏联反对德国侵略的立场,并建议恢复两国外交关系。随后,西科尔斯基和苏联驻英国大使伊凡·马伊斯基开始就两国复交进行谈判,最终以决定双方暂时搁置边界问题,在7月30 日签订了建交协定。8月14日波苏军事协定签署,协议规定,在苏联境内组建3万人(后扩展到7.5万人)的波兰军队同红军一同作战,指挥官为瓦迪斯瓦夫·安德尔斯。是年11月底至12月初,西科尔斯基访问苏联,双方签署了波苏友好互助宣言。 8 D3 J! n# m5 h5 a 看起来一切都还好,但是事实上西科尔斯基上面每一个举动都遭到了来自内部的反对。西科尔斯基的流亡政府是四个党派联合组成,西科尔斯基自己是温和派的代表,而总统拉奇凯维奇、外长扎莱斯基则是萨纳奇派——虽然这时候萨纳奇派无论在国内国外都被看成迂腐又无能的一帮人,但是仍然可以在流亡政府内部给西科尔斯基制造麻烦。尤其是在对苏关系上,萨纳奇派尤为强硬,认为和苏联任何的妥协都是叛国。因此,1940年7月的备忘录事件使得西科尔斯基一度被拉奇凯维奇解除了总理职务,酿成了政府危机;波苏建交协定的签署再次在政府中酿成危机,外长扎莱茨基因此去职;而波苏友好互助宣言的签署让西科尔斯基再一次招致巨大的攻击。不过这些,西科尔斯基都能对付。最大的问题出在在苏联组建的波兰军队上。4 @3 R/ }# @( a
虽然波苏军事协定规定在苏联组建波兰军队,但是由于苏联自身的原因难以提供补给,因此安德尔斯——他之前被红军俘虏,这时刚放出来,因此对苏联始终没什么好感——提出将波兰军队经伊朗调往中东接受英军指挥。西科尔斯基访苏就是为解决包括波兰军队前途在内的一系列问题,最终斯大林同意将2.5万波兰军队撤走,其余军队留在苏联。但是,安德尔斯在1942年4月和8月分两次共撤走了10万军民,这违反了波苏友好互助宣言。虽然在两次撤退期间,西科尔斯基曾经严令安德尔斯将剩下的军队留在苏联,最终还是没有组织安德尔斯。这一事件使得苏联因此大为光火,本就并不坚强的的波苏关系再次出现裂痕。 $ Q, F# \/ J- U 1943年4月,德国人在斯摩棱斯克以西的卡廷森林发现了一万名波兰军官的尸体,并宣称这些人系1940年春被苏联杀死;而苏联则对此予以否认,称对这些人死亡负责的应当是德国人。这一事件在西方引起了轩然大波,而作为流亡政府总理,西科尔斯基要求国际红十字会进行调查,而斯大林则趁势反戈一击,指责西科尔斯基和德国人沆瀣一气,对苏联进行挑衅。以此为契机,苏联在1943年4月25日断绝了和波兰流亡政府的外交关系。——估计西科尔斯基也郁闷,他为经营波苏关系花了这么大功夫,最后还是“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1 r, C7 i( o, g/ ?5 W 此后苏联和波兰流亡政府的关系又回到了过去的冷淡,不同的是,苏联不仅开始支持波兰共产主义者建立政治组织,还开始在军事上给予他们支持。当年5月,在苏联帮助下波兰“塔特乌什·科希丘什科”第一步兵师在梁赞附近正式组建,这成为波兰人民军队的起点。由此,苏联抛开了波兰流亡政府,开始自己扶持波兰的共产主义者,而后者在政治上和军事上都开始和流亡政府分庭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