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擦汗 2020-3-23 00:29 |
---|
签到天数: 134 天 [LV.7]分神
|
6#
楼主 |
发表于 2013-4-10 10:38:5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到处停留的叶子 于 2013-4-10 16:13 编辑 ! I( n+ f7 H2 X5 o. B7 G) K, ^
* N7 ^; l6 N9 u2 w--------读读参考译文-----------& x7 |6 [, n5 M. r/ |+ |- c
[原文]0 q; S: r, g: v' m& E0 u) E
三极彝训,其书言经。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故象天地,效鬼神,参物序,制人纪,洞性灵之奥区,极文章之骨髓者也。
# a, Y" R; A9 s3 \+ |皇世《三坟》,帝代《五黄》,重以《八索》,申以《九丘》,岁历绵暖,条流纷糅。自夫子删述,而大宝咸耀。于是《易》张“十翼”,《书》标“七观”,《诗》列“四始”,《礼》正“五经”,《春秋》“五例”。
; y" [% e% S* k+ J2 Q' ]义既极乎性情,辞亦匠于文理,故能开学养正,照明有融。然而道心惟微,圣谟卓绝,墙宇重峻,而吐纳自深。譬万钧之洪钟,无铮铮之细响矣。
# _1 ]( d$ m9 G& S$ i6 Z1 @2 \; n( t9 P9 F; ]
〔参考译文〕
5 e6 c O& W1 H% i+ |/ ?) j" e! D* m) ? p" Y
说明天、地、人的经常的道理的,这种书叫做“经”。所谓“经”,就是永恒的道理,不可改易的伟大教训。
+ u; W+ x0 q* L4 \! G9 m! {经书取法于天地,征验于鬼神,深究事物的秩序,从而制订出人类的纲纪;它们深入到人的灵魂深处,并掌握了文章最根本的东西。" y3 E5 R2 i9 U n: \! W% d/ }
三皇时产生了《三坟》,五帝时出现了《五典》,又加上《八索》、《九邱》等古书;它们经过长期的流传而不清楚了,后来的著作越来越错综复杂。5 @$ N9 d; V- \- N) Z4 |
自从经过孔子对古书的整理,它们的精华都放射出光芒。于是,《易》的意义有《十翼》来发挥,《书》中指出了“七观”,《诗》里分列出四部分作品,《礼》明确了五种主要的礼仪,《春秋》中提出五种记事条例。所有这些,在义理上既有陶冶性情的作用,在文辞上也可称为写作的典范;因此能够启发学习,培养正道,这些作用永远历历分明。但是自然之道的基本精神十分微妙,由于圣人的见解非常高深,加之他们的道德学问也很高超,因此他们的著作就能深刻地体现自然之道。这就像千万斤重的大钟,决不会发出细小的声音来。
2 k1 s; k: |! T" ^ K% J) u5 O5 u: d* h. T
读到这里,我忍不住要说几句看法。- i: O, Q& O' I& `4 _' I
0 @! A! U: y* V4 x$ i之所以不喜欢这章。看看这句话:所谓“经”,就是永恒的道理,不可改易的伟大教条!! u% B# H4 ^6 `7 @& z( n( @/ |* d# V
; Y/ ^4 P2 L5 v$ _4 C2 `/ V什么东西一旦变成伟大的教条,就让人逆反。
' G' b8 i& v3 ?, u
4 Z3 v1 K7 s, p8 m$ J: K* T% G6 X其实古书古人是很有借鉴参考的价值的,只要克服这个逆反心理,抱着平常心再看,也许反而有所领悟。。。( y5 }2 v( H0 b& \
# H. v$ F$ K: v1 H' B9 ^: w
不知道有谁见过千万斤的大钟,是否真的声音洪亮呢?
3 o+ T% S! x) v
; C, Q) s9 x& B+ [- k. }0 ]-----------继续参考译文-------------6 V% q* K" C* i) X: m' [
[原文]
& v0 x/ k; @" ~2 |+ f夫《易》惟谈天,入神致用。故《系》称旨远辞文,言中事隐。韦编三绝,固哲人之骊渊也。《书》实记言,而训诂茫昧;通乎《尔雅》,则文意晓然。故子夏叹《书》,昭昭若日月之明,离离如星辰之行,言昭灼也。《诗》主言志,诂训同《书》,摛风裁兴,藻辞谲喻,温柔在诵,故最附深衷矣。《礼》以立体,据事剬范,章条纤曲,执而后显,采掇生言,莫非宝也。《春秋》辨理,一字见义,五石六鹢,以详略成文;雉门两观,以先后显旨。其婉章志晦,谅以邃矣。《尚书》则览文如诡,而寻理即畅;《春秋》则观辞立晓,而访义方隐。此圣人之殊致,表里之异体者也。' o% { o% O% S# i* T5 y; O- }
至根柢槃深,枝叶峻茂,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是以往者虽旧,余味日新,后进追取而非晚,前修文用而未先,可谓太山遍雨,河润千里者也。
, `/ k" x/ j. v6 Q& |1 f* k6 d" f" R- ]1 P7 N
〔参考译文〕) L4 b' m% p% s$ g7 M: J
《易经》是专门研究自然的道理的,讲得精深微妙,可以在实际中运用;所以《系辞》中说:《易经》的意旨深远,辞句有文采,说的话符合实际,讲的事理却比较难懂。孔子读这部书时,三次翻断了系竹简的皮绳,可见这部书是圣人深奥哲理的宝库。
% E% ]! p. y* l: p( ^$ p. M3 S( X6 M b/ U5 e3 G
《尚书》主要是记言的,只是文字不易理解;但如懂得古代语言,它的意义也就很明白了。所以子夏赞叹《尚书》说:“它像日月那样明亮,像星辰那样清晰。” 这无非是说,《尚书》记的很清楚明白。
( C! Y! x1 N( K' W+ M; ^3 O& T/ X5 t4 k3 H6 c0 o* D
《诗经》主要是抒发作者思想情感的,它的文字和《尚书》一样不易理解;里边有《风》、《雅》等不同类型的诗篇,又有“比”、“兴”等不同的表现方法,文辞华美,比喻曲折;讽诵起来,可以体会到它温柔敦厚的特点,所以它最能切合读者的心情。
4 {) B6 i: A. B7 n
) X& l! z# V# G* L1 x1 @. P* |《礼经》可以树立体制,它根据各种事务来制订法度,其中的条款非常详细周密;执行起来,有明显的效果;任意从中取出一词一句,没有不是十分可贵的。. ~# z; n# |& f- r7 P) E( P
2 U* b; `" {, W4 X1 k c7 \
《春秋》这部书在辨明道理上,一个字就能显示出赞美或批评来。例如关于“石头从天上落到宋国的有五块”、“六只鷁鸟退着飞过宋国都城”等记载,是以文字的详尽来显示写作的技巧;又如关于“雉门和两观发生火灾”的记载,是以排列先后的不同来表示主次的意思。其中有些记载,用婉转曲折、含蓄隐蔽的方法写成,那的确是相当深刻的。
1 \( i& }, s" A( b, m; I1 S6 P! G7 [
6 V/ y. G3 C, o: E总起来看,《尚书》的文字看起来似乎古奥一些,只要寻找出所讲的道理,还是易于领会的;《春秋》的文字很容易明白,但要探索它的含义,却又深奥难懂。由此可见,圣人的文章丰富多采,文辞和内容各有特色。经书和树木一样,根深抵固,枝大叶茂;文辞简练而意义丰富,所举事例很平凡而所暗示者却很远大。所以,过去的经书历时虽已久远,但它们遗留下来的意义却永远新颖。后世的人向它们学习,一点不嫌太晚;前代学者用了很久,也并不嫌过早。经书的伟大作用,可以说像泰山上的云彩能使普天之下都下到雨,像黄河的大水可以使周围千里都得到灌溉。
2 Y' V! R. W B$ H% }( |$ v+ [) @% | U J+ a/ S
. E+ J% z: f0 f: C------------停顿一下的分割线---------3 y: ]- S( C% j4 i- z
; Y: S# z# ~0 X `4 ^, v# I
这一段是具体讲讲这五本经
+ X9 ]$ e5 v5 Y5 o0 ^
) J0 y, M, R/ ~, A# i. s8 F3 g! A《易》是一部最难的书。韦编三绝这个词语就是这么来的,就是说这部古书,孔老先生都看烂了三套绳子!
) s( D s* \) D9 d" q! P' y《书》是《尚书》只要懂得古文,讲的东西还是非常明白清晰的。幸好有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相传,否则这上古的文字谁能明白?
) P% l& G. {* @' }: V; A《诗》诗经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分成《风》《雅》《颂》,主要是它是用来抒情的,古往今来人的感情是相通的,这本经反而让现代人感觉更亲近。6 a; y& z5 g7 s* z7 V/ V
《礼》《春秋》我个人不看,不过应该也是有深刻的道理可以读出来的,尤其是鼎鼎大名的《春秋》。
# o# O' `8 V* V, W/ f- P* w' ^. D1 B- H
我觉得最后两句感慨很有意思,“太山遍雨,河润千里”。古人的眼光毕竟还是狭窄的一点,泰山和黄河就涵盖了他们的天下概念。7 A1 W$ M( Y1 k, g# C5 \, O9 p5 |
9 [- J5 |- b+ w( _6 {
泰山上的云彩就可以使普天下都下雨了。( v$ M3 {, a0 B( O
9 A# M" w- e/ j" n0 ?# g# {今天就读到这里吧,休息一下。- X; e1 j7 V0 W
! f+ |3 S9 B/ C4 M& E2013.4.9
( _9 j8 D1 [4 t' m" k; a- h&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