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擦汗 2020-3-23 00:29 |
---|
签到天数: 134 天 [LV.7]分神
|
6#

楼主 |
发表于 2013-4-10 10:38:5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到处停留的叶子 于 2013-4-10 16:13 编辑 ! X8 y+ y3 N9 P2 F! D% C9 q
" U% S# Z0 h) m" T1 k2 s, G
--------读读参考译文-----------+ j+ F: W/ E% G7 z& o
[原文]1 l0 |3 D% v7 q
三极彝训,其书言经。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故象天地,效鬼神,参物序,制人纪,洞性灵之奥区,极文章之骨髓者也。6 E* Z; d+ ?) Y
皇世《三坟》,帝代《五黄》,重以《八索》,申以《九丘》,岁历绵暖,条流纷糅。自夫子删述,而大宝咸耀。于是《易》张“十翼”,《书》标“七观”,《诗》列“四始”,《礼》正“五经”,《春秋》“五例”。
9 b5 Q' M7 f! o, `义既极乎性情,辞亦匠于文理,故能开学养正,照明有融。然而道心惟微,圣谟卓绝,墙宇重峻,而吐纳自深。譬万钧之洪钟,无铮铮之细响矣。# q, T8 F; G" W- b' {
& u8 M/ K2 ] `) F〔参考译文〕
1 M; x) p4 `: u, h* h: U5 x$ p# r' m% E
说明天、地、人的经常的道理的,这种书叫做“经”。所谓“经”,就是永恒的道理,不可改易的伟大教训。9 }; x( f3 t7 h
经书取法于天地,征验于鬼神,深究事物的秩序,从而制订出人类的纲纪;它们深入到人的灵魂深处,并掌握了文章最根本的东西。
) j; O1 G" t' U6 a' ~三皇时产生了《三坟》,五帝时出现了《五典》,又加上《八索》、《九邱》等古书;它们经过长期的流传而不清楚了,后来的著作越来越错综复杂。
& s1 `7 U2 u, ^6 N8 n自从经过孔子对古书的整理,它们的精华都放射出光芒。于是,《易》的意义有《十翼》来发挥,《书》中指出了“七观”,《诗》里分列出四部分作品,《礼》明确了五种主要的礼仪,《春秋》中提出五种记事条例。所有这些,在义理上既有陶冶性情的作用,在文辞上也可称为写作的典范;因此能够启发学习,培养正道,这些作用永远历历分明。但是自然之道的基本精神十分微妙,由于圣人的见解非常高深,加之他们的道德学问也很高超,因此他们的著作就能深刻地体现自然之道。这就像千万斤重的大钟,决不会发出细小的声音来。
* P6 ]7 A% m- h& Q8 U' ~
4 @9 H1 Q7 m# d' q读到这里,我忍不住要说几句看法。
7 a( S( m+ L: g+ G* }3 B4 d: C1 g
之所以不喜欢这章。看看这句话:所谓“经”,就是永恒的道理,不可改易的伟大教条!
9 t* N2 ~- f8 W8 t/ ?" Q
d3 k8 Z( m6 f! b K什么东西一旦变成伟大的教条,就让人逆反。) p6 e& M- h! x1 _
* ^( b) Z: l; ?, J其实古书古人是很有借鉴参考的价值的,只要克服这个逆反心理,抱着平常心再看,也许反而有所领悟。。。, J1 y2 D3 a$ t9 i% p8 v' C
/ h6 _% k4 l0 @0 g& P
不知道有谁见过千万斤的大钟,是否真的声音洪亮呢?
E5 J% h! z7 B( E/ U1 k' \6 m5 m0 G2 J6 `) v/ q6 m
-----------继续参考译文-------------
) C- _+ T" J& C/ \- I[原文]
" n F( K/ p2 N, J+ p; R夫《易》惟谈天,入神致用。故《系》称旨远辞文,言中事隐。韦编三绝,固哲人之骊渊也。《书》实记言,而训诂茫昧;通乎《尔雅》,则文意晓然。故子夏叹《书》,昭昭若日月之明,离离如星辰之行,言昭灼也。《诗》主言志,诂训同《书》,摛风裁兴,藻辞谲喻,温柔在诵,故最附深衷矣。《礼》以立体,据事剬范,章条纤曲,执而后显,采掇生言,莫非宝也。《春秋》辨理,一字见义,五石六鹢,以详略成文;雉门两观,以先后显旨。其婉章志晦,谅以邃矣。《尚书》则览文如诡,而寻理即畅;《春秋》则观辞立晓,而访义方隐。此圣人之殊致,表里之异体者也。
6 f" |) G0 k7 y# s! P# |至根柢槃深,枝叶峻茂,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是以往者虽旧,余味日新,后进追取而非晚,前修文用而未先,可谓太山遍雨,河润千里者也。
' q1 a3 f" x3 ^2 Y+ r# x) g; K: f: F
〔参考译文〕0 b* v7 e$ ]3 W2 {
《易经》是专门研究自然的道理的,讲得精深微妙,可以在实际中运用;所以《系辞》中说:《易经》的意旨深远,辞句有文采,说的话符合实际,讲的事理却比较难懂。孔子读这部书时,三次翻断了系竹简的皮绳,可见这部书是圣人深奥哲理的宝库。
# ~% u2 D3 S7 M! |3 T1 F5 ~. O
: ?1 M+ \ [: N/ j: s: Q4 b( P, t《尚书》主要是记言的,只是文字不易理解;但如懂得古代语言,它的意义也就很明白了。所以子夏赞叹《尚书》说:“它像日月那样明亮,像星辰那样清晰。” 这无非是说,《尚书》记的很清楚明白。
6 h+ J) r# q( ?
: {( P' z7 W6 _2 p2 S0 v4 N《诗经》主要是抒发作者思想情感的,它的文字和《尚书》一样不易理解;里边有《风》、《雅》等不同类型的诗篇,又有“比”、“兴”等不同的表现方法,文辞华美,比喻曲折;讽诵起来,可以体会到它温柔敦厚的特点,所以它最能切合读者的心情。
7 q8 r* L0 c- v1 @/ m8 E' p! e4 [& W; _" G& N- Q/ S
《礼经》可以树立体制,它根据各种事务来制订法度,其中的条款非常详细周密;执行起来,有明显的效果;任意从中取出一词一句,没有不是十分可贵的。0 T3 h. C8 M0 j- B; t: h9 {
) x! g. D5 z" T
《春秋》这部书在辨明道理上,一个字就能显示出赞美或批评来。例如关于“石头从天上落到宋国的有五块”、“六只鷁鸟退着飞过宋国都城”等记载,是以文字的详尽来显示写作的技巧;又如关于“雉门和两观发生火灾”的记载,是以排列先后的不同来表示主次的意思。其中有些记载,用婉转曲折、含蓄隐蔽的方法写成,那的确是相当深刻的。4 F& A/ Y! n6 L1 g1 P
# R# P) s+ C/ c" w* ~+ `/ K总起来看,《尚书》的文字看起来似乎古奥一些,只要寻找出所讲的道理,还是易于领会的;《春秋》的文字很容易明白,但要探索它的含义,却又深奥难懂。由此可见,圣人的文章丰富多采,文辞和内容各有特色。经书和树木一样,根深抵固,枝大叶茂;文辞简练而意义丰富,所举事例很平凡而所暗示者却很远大。所以,过去的经书历时虽已久远,但它们遗留下来的意义却永远新颖。后世的人向它们学习,一点不嫌太晚;前代学者用了很久,也并不嫌过早。经书的伟大作用,可以说像泰山上的云彩能使普天之下都下到雨,像黄河的大水可以使周围千里都得到灌溉。5 o* }3 A, ^2 v6 j
) h& T1 M8 t: q" D/ l+ w, O1 K$ E3 i; J( d0 Q/ \
------------停顿一下的分割线---------/ V1 k1 N5 e6 ~) [$ [
. ^6 L$ Z& r: m* k/ q$ h这一段是具体讲讲这五本经/ ?0 J, H" N5 v( I1 e: a, K
" \" C9 ]; |$ V《易》是一部最难的书。韦编三绝这个词语就是这么来的,就是说这部古书,孔老先生都看烂了三套绳子!, x$ {- n" X3 F; W; u1 w* e) b7 ]
《书》是《尚书》只要懂得古文,讲的东西还是非常明白清晰的。幸好有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相传,否则这上古的文字谁能明白? g3 E8 ?7 Y' S8 V3 R/ h) k4 K
《诗》诗经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分成《风》《雅》《颂》,主要是它是用来抒情的,古往今来人的感情是相通的,这本经反而让现代人感觉更亲近。! T0 r" v6 _: ?4 q) \3 U
《礼》《春秋》我个人不看,不过应该也是有深刻的道理可以读出来的,尤其是鼎鼎大名的《春秋》。
R4 H& w7 j' B+ D( f8 K5 a& P @1 V- p
我觉得最后两句感慨很有意思,“太山遍雨,河润千里”。古人的眼光毕竟还是狭窄的一点,泰山和黄河就涵盖了他们的天下概念。
% i! d) s/ S; v I" l: I r" U8 `0 J! e# u$ c+ n2 u3 f; u4 w! C
泰山上的云彩就可以使普天下都下雨了。
, ], N; j5 ]4 D
3 K4 A% A" @( t! y1 F. C* N今天就读到这里吧,休息一下。
* B9 d+ b; ]" @6 q" A6 k
! @% I8 W0 M7 r9 D5 A2013.4.9
9 o) f. }; c6 O: ^7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