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山菊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评论] 【网上谈诗】江湖夜雨:《千年霜月千家诗》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5-29 05:31
  • 签到天数: 195 天

    [LV.7]分神

    61#
     楼主| 发表于 2013-7-6 03:11:08 | 只看该作者
    (49) 初夏睡起[宋]杨万里

        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此诗原题为《闲居初夏午睡起》,相比删节版的题目,倒没有提供给我们更多的信息。从杨万里的生平中推断,此诗当是他年老后退隐田园那十五年中写的。

        有的朋友可能说,你说得不对。杨万里退隐田园时已六十五岁,古人牙齿保健方面做得极差,六十五岁的老头儿早没牙了,哪来的“梅子流酸溅齿牙”?确实如此,但细找起来,杨万里这首诗,看似生动自然,其实破绽多多,清代王端履《重论文斋笔录》卷九中就指摘此诗说:“梅子流酸,芭蕉分绿,已是初夏风景,安得复有柳花可捉乎?”

        其实饱读旧诗的人不难发现,杨万里这首诗表面上似乎是实情实景,但实际上却是一堆前人的章句拼凑而成,像“梅子流酸溅齿牙”一句,得自韩偓《幽窗》中的“齿软越梅酸”,而“芭蕉分绿上窗纱”也和杨炎正的《诉衷情》词:“露珠点点欲团霜,分冷与纱窗”相似,诗中的最后一句,杨万里曾自以为很得意,周密《浩然斋雅谈》记载道:“诚斋(杨万里)亦自语人曰:‘工夫只在一捉字上’。”然而,白居易的诗中早就用过这个“捉”字,诗意也相近:“谁能更学孩童戏,寻逐春风捉柳花。”

        所以说,杨万里这首诗虽然读起来也不错,但并非是超一流的好诗,钱钟书先生曾评过:“譬如赏月作诗,他们不写自己直接的印象和切身的情事,倒给古代的名句佳话牢笼住了,不想到杜老的鄜州对月或者张生的西厢待月,就想到‘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或者‘本是分明夜,翻成黯淡愁’他们的心眼丧失了天真,跟事物接触得不亲切,也就不觉得它们新鲜,只知道把古人的描写来印证和拍合……六朝以来许多诗歌常使我们怀疑:作者真的领略到诗里所写的情景呢?还是他记性好,想起了关于这个情景的成语典故呢?”

        这或许是宋诗的一大缺点,有时想想也没办法,前人都说得太经典了,让后人怎么说呢?




    点评

    拽典化句,或许是为了迎合读者喜欢从阅读中印证自己满腹学问的嗜好:)  发表于 2013-7-6 03:13
    钱先生犀利,看来得去读读他的书了~~~就不知道能啃得动不?  发表于 2013-7-6 03:12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5-29 05:31
  • 签到天数: 195 天

    [LV.7]分神

    62#
     楼主| 发表于 2013-7-6 03:19:20 | 只看该作者
    (50) 三衢道中[宋]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曾几是南宋人,小时候我曾把此诗作者看成是曾巩,错了。曾巩是北宋人,和苏轼、王安石、司马光他们是同一时期的人物,而曾几是南宋时人,是大诗人陆游的老师。

        曾几写的诗数量不少,其弟子陆游称“治经学道之余,发于文章,雅正纯粹,而诗尤工”,然而,曾几的诗除了《千家诗》中的这一首外,其他的多不流传。我仔细在他的《茶山集》中找了找,还是有一些不错的句子的:

        如:“心似死灰飞不起,技如寒日短中长”比喻新奇;“雁足曾无一字收,有时书到却生愁。故人叠叠半黄壤,今我萧萧全白头”,感慨真挚动人。更有一些诗通俗浅易,在宋诗中算是另有风味:

        把酒思闲事,春愁谁最深。
        乞钱羁客面,落第举人心。
        月下低眉立,灯前抱膝吟。
        凭君劝一醉,胜与万黄金。


        钱钟书先生曾夸曾几的诗“轻快”,《千家诗》中所选的这首诗,也算是一首轻快之作。诗人于梅子黄时行于三衢(浙江衢县)道中,没有遇到本当是淫雨霏霏的天气,此为一“快”;水路走完后,弃舟登岸,山路两边绿荫蔽日,又是一“快”;而山行路上,黄鹂之声悦耳,又当是一“快”。整首诗的气氛顺畅惬意,明快流丽,出于自然,绝无扭捏作态之处,这是此诗打动人心的关键。

        读罢此诗,我觉得和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有一比,何以见得?这两首诗同样是写旅途的快意心怀,格局上也有相似之处,都是一路写来,流畅轻快。只不过曾几这里是“小溪泛尽却山行”,而太白却是“轻舟已过万重山”,气魄上远不及太白;而“添得黄鹂四五声”对“两岸猿声啼不住”,曾几也露出寒窘之态:黄鹂本来就娇声细气的,哪里抵得上太白这边猿声凄厉,这还罢了,曾几诗中还只有“四五声”,太白这边却是啼个不停(“啼不住”),“胜负”一目了然。

        呵呵,上面的比较,纯属娱乐。李白和曾几这两首,各有各的境界,不能这样拿来PK。不过宋人的气度小可见一斑。


    点评

    有趣的 PK:)  发表于 2013-7-6 03:19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5-29 05:31
  • 签到天数: 195 天

    [LV.7]分神

    63#
     楼主| 发表于 2013-7-9 04:21:55 | 只看该作者

    (51) 即 景 [宋] 朱淑真

        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
        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时禽:应季节而出现的鸟。

        《千家诗》中,女性诗人除了朱淑真外,一个也不选,朱淑真的诗却“破例”选了两首,理由前面已经猜测过,不能不怀疑朱淑真可能真是朱熹的侄女,或者是编《千家诗》的人确实相信这件事。

        因为作者是一位多愁薄命的才女,所以读起来也觉得诗中景致格外婉转细腻,这也许是人们常说的“晕轮效应”吧。比如这第一句“竹摇清影”什么的,要是出于苏轼之口,我就会联想到什么“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之类的,想着想着,就跑到“笋炒肉”甚至“东坡肉”上去了,而这句诗既然是朱淑真的,头脑里自然是一片“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红楼梦》中潇湘馆一般的画面。

        “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海棠开于晚春,海棠谢尽,柳絮不飞,已是春残也。正所谓“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朱淑真此时并不算老,但心情却老了,因为嫁了个不如意的丈夫,在旧时,这一生的希望就算完了。夏日里的困人天气,困得不只是精神,更是心情。看不到希望,心事渺茫,怎么样才能打发那些百无聊赖的时光?

        朱淑真还有一首比较著名的词,也写于这样的时刻,也写出这样的心情:

        谒 金 门
        春已半,触目此情无限。十二阑干闲倚,愁来天不管。好是风和日暖,输与莺莺燕燕。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


        诗和词相比,诗比较含蓄,而词比较透彻。我觉得朱淑真诗中的意思,完全可以用她自己的这首词来解说,别人就不用多嘴多舌了。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5-29 05:31
  • 签到天数: 195 天

    [LV.7]分神

    64#
     楼主| 发表于 2013-7-9 04:27:06 | 只看该作者

    (52) 初夏游张园 [宋] 戴复古


        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晴阴。
        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


    乳鸭:小鸭子。
    熟梅:梅子成熟时。
    一树金:形容金黄色的枇杷挂在树上的样子。


        前面说过,曾几是陆游的老师,这里的戴复古却是陆游的学生,中间就缺个陆游(陆游诗在七言律诗的部分才有),要不“老、中、青”三代就齐了。这首诗,《千家诗》原本中也标为“戴敏”,不去细考了,反正戴敏是戴复古的父亲,好歹都是他们戴家的。

        再说了,这首诗本身也很烂,根本不值得抢来抢去。所谓“初夏游张园”,据清人的《三台诗话》说,当时有两个张家,一名张子修,一名张汝言,都是有钱人,各有一处精美华丽的园林,因名之“东西张园”。诗中戴复古(或是戴敏)乘船游了东园游西园,喝得大醉,还摘了一大堆枇杷。

        戴先生喝得高兴,玩得高兴,但这诗写得没啥味道,仿佛小学生写记叙文我到什么什么地方去玩,吃了什么,看了什么,玩得好高兴啊!然后就结束了。哪有一点值得咀嚼品味的东西?

        本诗的遣词用字也很平平无奇,毫无妙言警句可摘。依我看,这首诗连《红楼梦》中香菱初学诗时的水平也赶不上,和贾环的“红粉不知愁,将军意未休”那种诗水平相当。

        《千家诗》中选了三首有关黄梅天气的诗,说到此处我们都看过了。旧时北方的书呆子们不开地理课,也没有人给他们讲梅雨季节的成因,于是对南方黄梅时节的天气到底是晴是雨争论不休。有人以第四十八首赵师秀的诗为依据,说“黄梅时节家家雨”,但另一人搬出第五十首曾几的诗说:“梅子黄时日日晴”来反驳,正吵个不停时,有人出来和稀泥说,别吵了,戴复古的诗说了,“熟梅天气半晴阴”,算一半下雨,一半晴天好了。

        我们现在当然知道,黄梅时节多雨是正常的,少雨是不正常的,不过这一则趣事反映了旧时《千家诗》对于读书人的影响是何等的深,他们的知识结构不少都是基于这些诗的。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5-29 05:31
  • 签到天数: 195 天

    [LV.7]分神

    65#
     楼主| 发表于 2013-7-9 04:31:00 | 只看该作者

    (53) 鄂州南楼书事 [宋] 黄庭坚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来一味凉。

        芰荷:菱角和荷花。

        黄庭坚是宋代诗人中我比较喜欢的,最喜欢他那句“江湖夜雨十年灯”,于是拿来做了网名兼笔名。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实际上他只比苏轼小八岁,两人半师半友,经常在笔墨间开些没上没下、没大没小的玩笑。

        黄庭坚的书法是北宋四大家之一,“苏、黄、米、蔡”中的“黄”就是他。他的词可和秦观争雄,人们常以“秦七、黄九”并称。黄庭坚的诗影响也很大,和苏东坡并称“苏黄”,而且引来很多人效仿,成为一个声势浩大的江西诗派。宋徽宗时,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以黄庭坚为祖师爷,下列陈师道、潘大临、谢逸、洪刍、洪炎、晁冲之、潘大观、何觊、王直方等二十五人。

        不过,江西诗派门人弟子众多,却也给黄庭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因为这些“门人弟子”学黄庭坚时,往往是画虎不成反类犬,导致人们对“江西诗派”也有了偏见,甚至连黄庭坚也一并瞧不起了。正像全真派弟子如赵志敬之类被高手打得满地找牙,不免让不明内情的人小瞧了曾压倒群雄、独步天下的全真派武功。其实文学门派和武学门派都是如此,创派祖师都是百年难遇的奇才,弟子们一代代传下去,不见得都有这样的天分。

        对此,诗人元好问是非常清楚的,他曾写诗说:“论诗宁下涪翁(黄庭坚)拜,未作江西社里人。”等于说我佩服王重阳,但却不愿意进重阳观拜赵志敬那样的家伙为师。

        黄庭坚被选入《千家诗》的两首诗(后面还有首七律),都是一流的好诗。“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此情此景,堪入图画,端地是诗情画意,比较上一首戴复古那首烂诗,什么“乳鸭池塘水深浅,熟梅天气半晴阴”,意境不知高出多少倍。

        “清风明月无人管”,似脱胎于李白《襄阳歌》中的“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而此时此刻,清风明月当是实情实景,“无人管”,透出洒脱自在的意味。

        “并作南来一味凉”,“味”字锻炼极精,很有滋味。一方面,可以照应前句“芰荷香”的香气,另一方面,旧时中药常用“一味”来作量词,这凉风“一味”,不啻于一服清凉剂,医得心中多少烦闷。

        黄庭坚和苏轼在政治上是一派,仕途也一样坎坷。此诗是他被贬鄂州时所作,“清风明月无人管”,而自己身遭官场倾轧,何时方休,欲如清风明月一般“无人管”,亦不可得矣。秋凉一味,可医得心中之病?此诗初读似惬意,细想却有凄凉之意。有一种“如今尝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感觉。总之,余韵不尽,滋味无穷,这才叫好诗,像上一首诗中戴复古那样胡吃海塞,醉醺醺地乱摘枇杷就叫诗,殊为可笑。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5-29 05:31
  • 签到天数: 195 天

    [LV.7]分神

    66#
     楼主| 发表于 2013-7-9 04:34:56 | 只看该作者

    (54)山亭夏日 [唐] 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这首非常清丽动人的小诗,只看情调,一般人可能误以为作者是贾宝玉那样的富家公子。焉知作者却是一名嗜血成性、杀人如麻的武将。高骈是将门之后,他爷爷就是在唐宪宗时平定西蜀叛乱的大将高崇文。高骈为人阴狠,屠杀四川当地不服他的兵将,连同他们的家眷都赶尽杀绝,刚出生的婴儿都活活摔死,十分残忍。他在晚唐时拥兵自重,消极抵抗黄巢,唐朝的灭亡有一大半和他的“不作为”有关。

        此处谈诗不谈史,所以就不多讲了。这首诗看似平易,但千年来众口传诵,是何原因呢?我觉得主要胜在自然浑成,巧于剪裁。诗中写的是实情实景,真实自然,不是抄书成诗的那种,这种诗就好比纯天然无添加剂的食物,滋味自然可口。而且,诗中对景物的描写也是有取舍的,第一句“绿树阴浓”就点出了夏日的气息,《红楼梦》里描写大观园夏日中午时的景象,就写“烈日当空,树阴匝地”。接下来的池塘、水晶帘、微风、蔷薇,字字都写出夏日中的清爽幽静之乐。古人没有空调,于盛夏之时,能得如此一处所在,实在是太令人神往了。

        《千家诗》旧注本(明末王相注)是这样解释此诗的:“绿树当夏之时而浓阴稠密,楼台倒影于池塘,微风吹动水面,波光荡漾,其文如水晶之簾纹,回首院中蔷薇,满架香风袭袭,馨馥满庭,岂非夏景清和之淑景乎。”

        这里将水晶帘解释成水波上的豰纹,似乎有些牵强。虽然《唐诗鉴赏词典》中唐永德先生也因袭了这一说法,但是我觉得这个解释不甚合理。唐诗中出现“水晶帘”的地方很多,比如“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水晶帘下看梳头”、“ 水晶帘外金波下”等等,不胜枚举。

        所谓“水晶帘”,并非是水晶制成,而是用玻璃做的,当时将玻璃称为琉璃,由于多为西域传来,所以也十分珍贵难得。法门寺地宫出土文物中,就有几颗完全无色透明、效果如同水晶的“琉璃水晶珠”,说白了就是玻璃球,但当时却是作为宝物贡奉到地宫中的。

        水晶帘是唐代富贵人家常用的,刘禹锡《刘驸马水亭避暑》一诗中写豪门中夏日的景致时也说:“千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凉玉簟空。琥珀盏红疑漏酒,水晶帘莹更通风。赐冰满碗沉朱实,法馔盈盘覆碧笼。尽日逍遥避烦暑,再三珍重主人翁。”所以,我觉得,这首诗中的“水晶帘”就是指玻璃珠串成的帘子,即古诗中常说的“珠帘”。

        如果是老杜那种没钱的寒酸文人,此诗中的“水晶帘”可能是比喻水波,而高骈拥兵一方,土皇帝一般,还是用得起几挂水晶帘的。而且,从诗歌艺术上讲,上一句已讲了“楼台倒影入池塘”,对于篇幅短小,字字如金的绝句来说,再喋喋不休地写池塘水波,有点过分了,“镜头”转到微风下轻扬的水晶珠帘,联想起珠帘后的美人暗影,这才更加富有诗情画意,也为此诗更添一种幽雅气象。

        所以,“尽信书,不如无书。”大家不要被明末抄书为生的老儒王相所误,以讹传讹,把诗句都理解歪了,闹出郢书燕说的笑话来。


    点评

    郢书燕说~~~第一次知道这个笑话  发表于 2013-7-9 04:37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5-29 05:31
  • 签到天数: 195 天

    [LV.7]分神

    67#
     楼主| 发表于 2013-7-10 02:45:18 | 只看该作者

    (55) 田 家 [宋]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范成大是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他晚年时退隐石湖,故又有人称其为范石湖。《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分成“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每组十二首)是他的“招牌诗”,此诗就是其中之一。我小时候还对其中另外一首印象十分深刻:“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红楼梦》里,贾政带众清客参观稻香村时,就有清客说:“此处若悬匾待题,则田舍家风一洗尽矣。立此一碣,又觉生色许多,非范石湖田家之咏不足以尽其妙。”连清客这种三脚猫水平的都知道范成大的田园诗好,可见其影响之广。

        后来居然有了这样一个传说(见于《柳亭诗话》),说范成大之所以用心写田园诗,是因为宋孝宗本来想让他做宰相,有人进谗言说他“不知稼穑之艰”,于是就没有当成。这个故事纯属后人臆造,范成大其实很早就写过《催租行》和《后催租行》等诗:“老父田荒秋雨里,旧时高岸今江水。佣耕犹自抱长饥,的知无力输租米”怎么能说范成大不懂农家疾苦?之所以有这个故事,还是由于范成大的田园诗太有名气的原因吧。

        范成大退隐石湖(吴县),只是他晚年的事情,当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之前他曾当过知府,冒险出使过金朝,在宦海中度过大半生。他退隐石湖,是真心想隐居的,这时候写诗,绝对不是瞄着宰相的位子。

        范成大的田园诗,有个不同于其他诗人的显著特点,那就是非常贴近农家的生活,不像孟浩然、王维等人的田园诗,仿佛是下乡采风一般浮光掠影地体验了一下农家菜、乡村味,比如孟浩然起笔就是“故人具鸡黍”专门奔乡村的土鸡去的,王维下笔也是“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自己则是袖手而观的外来客。

        而范成大的诗则像是和农民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后的结果,比如这首诗写种田人劳动的情景,十分细致入微,“昼出耘田夜绩麻”,用后来豫剧《花木兰》中的唱词来解非常恰当,“白天去种地,夜晚来纺棉,不分昼夜辛勤把活干”,其实这正是农家生活的常态。而“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饶有情趣,农家的小孩子,耳濡目染,尽是干活的场景,于是也学着大人干农活,可谓憨态可掬,给单调的农家风景中添了几分可爱的情趣。

        然而,范成大晚年的生活并非是像普通农民一样艰苦,范成大在石湖有一个大庄园,著名的建筑有北山堂、千岩观、天镜阁、寿乐堂等。他酷爱梅花,在石湖玉雪坡已经种了梅花数百本,但还嫌不足,又在南边买了王氏家旧宅七十多间,悉数拆除后,将其中三分之一的地方种上梅花。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姜夔自撰新曲,拜访范成大,范成大激动之下,将家中所蓄的歌妓小红赠给了姜夔。

        由此可见,如果按“阶级成分”分的话,范成大也得算做是“大地主”,但范成大的诗歌中却对农民充满同情,历史就是这样矛盾和吊诡。

    点评

    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 很亲切的场景  发表于 2013-7-10 02:45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5-29 05:31
  • 签到天数: 195 天

    [LV.7]分神

    68#
     楼主| 发表于 2013-7-10 02:52:21 | 只看该作者

    (56) 村居即事 [宋]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白满川:水涨满河川。
    子规:杜鹃鸟。


        这首诗原来的选本误以为也是范成大所作,实际上作者是“永嘉四灵”中的翁卷,有关“永嘉四灵”的情况参看前面第四十八首中的叙述,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翁卷的生平经历不详,相传他一生落拓江湖,曾在帅幕中供过职,在旧时,当幕僚就像现在的临时工一样,是没有编制的,也不算朝廷命官。翁卷的生卒年也不清楚,生得模糊,死得模糊。只知道他字续古,一字灵舒。这可有点麻烦了,为什么?因为翁卷的这个卷字是个多音字,可以读juàn,也可以读juǎn,到底是哪一个呢?

        我们知道,古人的字和名是有联系的,比如鲁迅先生就在《阿Q正传》中不无幽默地说:“阿桂还是阿贵呢?倘使他号月亭,或者在八月间做过生日,那一定是阿桂了。”因为月中有仙桂,所以字“月亭”,名就会是“桂”字,这当然是开玩笑了,阿Q那样的穷汉哪来的字。而依据这个原则有人就说翁卷的“卷”该读juǎn ,因为他字灵舒嘛,舒卷自如啊。但麻烦的是,他又字续古,有人说该读juàn,书卷啊,可以让古时的东西薪火相传,延续下来啊?

        唉,你说翁卷这人,生卒年和平生事迹都不清楚,偏偏这两个字知道得清楚,让我们不知道读啥才好,真是应了古代笑话里请客主人那句:“该留下来的不留,不该留的却留下来了。”偏偏语文课本里也选了此翁的诗,要是依我的意见,还是读juǎn好了,因为“永嘉四灵”嘛,是因“灵舒”这个字而发,我们就依此而读吧。

        翁卷这首诗相比前一首范成大的诗,境界开阔了不少,对整个村居作了“长镜头”式的“全景拍摄”,而不像范诗那样着眼于一门一户。此诗写江南田家风光,细腻真实,如天然图画。不过,因为语文课本里就有,大家也非常熟悉,就不多解说了。

        最后,从翁卷的《苇碧轩集》中选两首出色的诗给大家(其《野望》、《山雨》诗也不错,但不少选本选过,此处就不重复推荐了):

        观 落 花
        才看艳蕾破春晴,又见飞花点点轻。
        纵是闲花自开落,东风毕竟亦无情。

        秋怀
        不管秋天阴复晴,秋怀何处不凄清!
        江城几夜无佳月,亦有新诗对雨成。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5-29 05:31
  • 签到天数: 195 天

    [LV.7]分神

    69#
     楼主| 发表于 2013-7-10 02:55:28 | 只看该作者

    (57) 题 榴 花 [唐] 韩愈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苔落绛英。


        绛英:深红色的落花。

        这首诗过去的选本上作者标为朱熹,看来《千家诗》的编选者确实是朱熹的铁杆粉丝,连这首本为韩愈所写的诗都送给了朱熹。

        这首诗见于《全唐诗》第三百四十三卷中,诗名为《题张十一旅舍三咏·榴花》。这是一组诗,与之相邻的两首分别写“井”和“蒲萄”(即葡萄)。当时,韩愈与张署(即张十一)同遭贬谪,这三首诗都是借物言志,抒发心中的郁闷心情。所以这首诗应为韩愈所作,且风格也不像是道学先生朱熹的口气。

        韩愈虽然也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但他也讲究“大凡物不平则鸣”(韩愈《送孟东野序》),并不像后世腐儒们那样敦厚怯懦,唯唯诺诺,讲究什么“老老实实做人,规规矩矩办事”,窝囊得很。

        榴花开于初夏,本来就有徒自开放,无人喝彩的遗憾。苏轼后来有词说:“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也是说榴花的花期不在三春之时,少人欣赏。而韩愈此时看到旅驿间寂寞的石榴,自开自落,更平添一种寂寞。相比于韩愈的《马说》中那些感慨“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激愤文字,这首诗同样表达了怀才不遇的主题。当然,这是一个婉转含蓄的诗意版本。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5-29 05:31
  • 签到天数: 195 天

    [LV.7]分神

    70#
     楼主| 发表于 2013-7-10 02:59:06 | 只看该作者

    (58) 村 晚 [宋] 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陂,指池塘边岸。
    漪:水波纹。

        雷震,也是个生平事迹十分模糊的人物,过去的注本多说籍贯生平不详,但据《江西通志》卷五一载,他是江西人,宋度宗咸淳元年(公元1265年)进士。当然,那时已距南宋灭亡不远了。

        这首诗写乡村晚景,犹如一幅趣味盎然的中国水墨画,渲染出一幕幕生动逼真的景致。画中的主景,是满溢荡漾的水塘,衬托着青青塘边草,而远景则是一带群山,半吞夕阳,而画龙点睛的部分则是这个小牧童,吹着短笛,骑着牛儿,悠然自得。

        这首诗意境恬静宁和,对于自由自在的牧童,言外有一份羡慕之情。我觉得这首诗和《千家诗》中的第八十九首《答钟弱翁》组合起来读,倒是十分恰当。这首《答钟弱翁》是这样的: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相传,钟弱翁是一个狂妄自大,好为人师的人。他每到一处,就仗着权势把原来匾额换下,由他题写。而他写的字还真不怎么样,于是人们很讨厌他。有天,钟弱翁和一位道士闲游,见一牧童牵牛而行,钟弱翁就对道士说:“你能对此景赋诗否?”道士笑道:“此牧童即能为诗,哪里用得着我?”于是牧童张口就吟了上面这首诗。后来才知道,道士和牧童均为吕洞宾变化而成,是为了戏弄一下钟弱翁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

        抛开故事不谈,这首诗描写牧童那种纯净如泉,无欲无求的生活,很是透骨传神。雷震的那首《村晚》,虽然也隐隐有羡慕牧童自由自在之意,但没有这一首说得透彻深刻,而《答钟弱翁》专写牧童,又不免对乡村风光的铺垫不足。

        所以,这两首诗若是组合在一起读,就会如一对连璧,相映并美,格外生辉。我觉得《千家诗》的选注者,应该将这两首诗放在一块儿,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中间隔了几十首。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5-29 05:31
  • 签到天数: 195 天

    [LV.7]分神

    71#
     楼主| 发表于 2013-7-11 03:37:36 | 只看该作者

    (59) 书湖阴先生壁 [宋] 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排闼:推门。

        这首诗是王安石隐居钟山时,给当地的一个隐士湖阴先生杨德逢写的,也是大家十分熟知的名诗,语文课本中的常客。

        这首诗一二句平平无奇,三四句比较生动。门前一水,环绕着绿绿的田地,仿佛在保护着这方清幽乐土,而远处的青山,仿佛将浓浓的绿意推门相送。然而,这还不算是最妙的地方,王安石为人,酷喜读书,博闻强记,自言“某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 一个人学了一样本领,总舍不得不用。所以他在写诗的时候,也喜欢卖弄一下胸中的典故。

        诗中典故,用得让人一看便知,并非高明,王安石的狡黠之处就在于,在寻常字句中埋伏着典故。三四句中“护田”和“排闼”都是典故不说,而且都出自《汉书》。

        “护田”出于《汉书·西域传》:“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犂,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是讲汉代时开发新疆,以驻军屯田的事情。而“排闼”是这样一回事,《汉书·樊哙传》载:“黥布反时,高帝尝病,恶见人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说汉高祖刘邦当上皇帝后疏远了一起打天下的功臣,樊哙不顾卫兵的阻挡,推门闯进,劝说刘邦不要像秦二世一样只和宦官混在后宫中。

        后来,宋人叶梦得在《石林诗话》中曾叹道:“荆公(王安石)诗用法甚严,尤精于对偶。尝云: 用汉人语,止可以汉人语对。若参以异代语,便不相类。 如此句护田、排闼之类,皆汉人语也。此法惟公用之,不觉拘窘。”

        我们在赞叹王安石巧思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叶梦得所说的“此法惟公用之,不觉拘窘”,也就是说只有王安石这样学问高深到炉火纯青程度的才能玩,一般人想玩这一招,未免力有不逮,画虎不成反类犬。钱钟书先生也对王安石这种作风摇头道:“结果是跟读者捉迷藏,也替笺注家拉买卖。”

        我觉得,像王安石这样在诗中玩弄花样,就好比《笑傲江湖》中的秃笔翁把武功招数融入书法中一般,虽然好玩,但对于诗的艺术性没有多大的提高。正如任我行批评秃笔翁的话一样:“秃头老三善使判官笔,他这一手字写得好像三岁小孩子一般,偏生要附庸风雅,武功之中居然自称包含了书法名家的笔意。要知临敌过招,那是生死系于一线的大事,全力相搏,尚恐不胜,哪里还有闲情逸致,讲究甚么钟王碑帖?除非对方武功跟你差得太远,你才能将他玩弄戏耍。但如双方武功相若,你再用判官笔来写字,那是将自己的性命双手献给敌人了。”

        写诗固然和性命相搏不是一回事,但过于注重这样小巧诡异的“埋伏”,不免也有损诗中的天然韵致。而且,有王安石那样文字功夫的,古往今来又有几人?看来这一点是轻易学不得的。


    点评

    汗~~~正腹诽着第三句呢,尤其是‘护田‘二字不美。原来是拽典呀!  发表于 2013-7-11 03:39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5-29 05:31
  • 签到天数: 195 天

    [LV.7]分神

    72#
     楼主| 发表于 2013-7-11 03:43:31 | 只看该作者

    (60) 乌 衣 巷 [唐]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在南京,曾写过《金陵五题》这一组诗,篇篇俱佳。本篇这首诗就是其中之一,曾博得白居易“掉头苦吟,叹赏良久”之赞,自是千古不朽的名篇。

        乌衣巷,是东晋时世家豪族的聚居处,在南京的秦淮河畔,当时朱雀桥横架在河上,在乌衣巷的入口处。“朱雀桥”和“乌衣巷”写入诗中,可谓“佳偶天成”,十分合情合景。然而,刘禹锡得此“天然妙对”后,并未刻意将这二句打造成一副对仗精巧的“妙联”,而是自在随心,萧散疏朗。

        这要是落在后世那种惯于雕琢的人手里,一看好嘛,“朱雀桥”对“乌衣巷”,这么好的一个对子让我逮着了,可不能“浪费”了,当然要扭捏求工。比如将“乌衣巷口夕阳斜”改成“乌衣巷口旧云霞”这样的,以求和上一句对仗精工。殊不知,却因此黏皮带骨,典型的因词害意,弄巧成拙,反倒扼杀了名句。

        乌衣巷是晋朝王、谢二族所居之地,当年晋代士族中,“乌衣弟子,裙屐风流”,留下诸多佳话。《神雕侠侣》中写杨过施展剑法时,曾这样说过:“剑走轻灵,招断意连,绵绵不绝,当真是俊雅潇洒,翰逸神飞,大有晋人乌衣子弟裙屐风流之态。”

        王、谢二族,不完全是中看不中用的绣花枕头,不说政坛,单说文艺类人物,王家的王羲之、王献之、王珣都是大书法家,其墨迹均为稀世珍宝,而谢家的山水诗鼻祖谢灵运、咏絮才女谢道韫,也是文坛上有口皆碑的重量级人物。

        然而,繁华易歇,盛宴必散,到了刘禹锡伫立在乌衣巷口时,王、谢大族的显赫衣冠,风流雅韵早已荡然无存,只余下夕阳中的野草闲花,叫人怎能不望之兴叹?非独惋叹古人,亦是叹惜这人生匆匆,莫能长久。荒凉冷落的归宿谁也逃不掉。正像《红楼梦》中所说:“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这种惋叹,化为这样两句动人的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恍惚之间,时空交错,让人觉得寻常百姓低檐下的燕子,依旧是曾栖息在高堂大户檐檩之上的旧客。这一“蒙太奇”般的手法,让诗意更加蕴藉绵长。

        白居易曾叹赏刘禹锡的《金陵五题》:“我知后之诗人无得措词矣。”确实,后人一提乌衣巷,就少不了“旧时堂前燕”之类的话了,周邦彦的《西河》一词,几乎就完全是刘禹锡诗的改编版(前二段改自刘诗“山围故国周遭在,浪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西河·大石金陵
        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鬓对起。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断崖树,犹倒倚。莫愁艇子曾系。空馀旧迹郁苍苍,雾沈半垒。

        夜深月过女墙来,赏心东望淮水。酒旗戏鼓甚处市。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入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据说,如今为了开发旅游,重建了乌衣巷中的“王谢旧宅”,然而,房子可以修起来,旧时的衣冠风度却是难以寻回的。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5-29 05:31
  • 签到天数: 195 天

    [LV.7]分神

    73#
     楼主| 发表于 2013-7-11 03:51:38 | 只看该作者

    (61) 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千家诗》此处的编排,顺序有些颠倒,王维这首诗描写的本是春日景色,却突然在这里出现,不免有些蹊跷,不符合《千家诗》按四时节令而排的习惯。我觉得将这首诗和第二十三首《上高侍郎》换一换位置倒正合适,那首诗写“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是秋天的景色,不应掺在春景诗作之中。

        王维是中国古代最符合才子形象的人,他简直就是为众多美眉们的梦想而生的,王维长得特别帅“妙年洁白,丰姿郁美”。而且一般才子,对于琴棋书画,不过略知一二,就能骗倒一大片女孩了。而人家王维,这方面全是专业级的:讲到音乐,他官至太乐丞,是“皇家乐队总教练”,手中的琵琶曾以一曲《郁轮袍》征服了玉真公主的芳心;讲到画,王维是南宗之祖,文人画的开创者。写诗就更不用说了,更要命的是,他特别痴情,妻子死后,居然孤居三十年,终身不再续娶,真可谓“嫁郎当嫁王摩诘”,只是惜乎世上再难寻到此等人物。

        王维的诗,后人最推崇的是他的田园山水诗,这类诗宁静恬淡,意境高远,简直达到“无色无味”、“无声无相”的禅家意境。而王维的一些赠别诗,语句自然真切,也是一流的好诗。

        诗人送朋友元二(唐人以排行相称,以示亲昵)到长安东北的渭城,杨柳依依,满是惜别之情,但柳色清新,朝雨初霁,又透出一种爽朗的气息,可见盛唐时人的豁达豪放,不似后世人那“凄凄惨惨”的儿女之态。而“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多少珍重,多少情谊,尽付这最后所敬的美酒中,此杯中的滋味,实在浓洌之极!比现在歌曲中“朋友你今天就要远走,干了这杯酒。忘掉那天涯孤旅的愁,一醉到天尽头”这样的词,意境要深刻得多。王维这句话,可谓是千古以来最好的劝酒辞,当此情此景,我想就算是再不会喝酒的人,也会胸中情怀激烈,痛快地干了这一杯!

        所以,此诗在唐代就谱上乐曲,称为《渭城曲》或《阳关三叠》,成为了最著名的送别歌曲,饯行宴会中的保留曲目。

        余秋雨先生在《阳关雪》一文中说:“王维实在是温厚到了极点,对于这么一个阳关,他的笔底不露凌厉惊骇之色,而是缠绵淡雅地写道: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其实,王维的温厚是毫无疑问的,但王维时的阳关,是盛唐时的阳关,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驿站,当时人来人往,还是挺热闹的,绝对不是余大师所见到的“我在望不到边际的坟堆中茫然前行”这样荒凉的场面。


    点评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发表于 2013-7-11 03:51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5-29 05:31
  • 签到天数: 195 天

    [LV.7]分神

    74#
     楼主| 发表于 2013-7-11 03:56:37 | 只看该作者

    (62) 黄鹤楼上闻笛 [唐]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去长沙:汉代贾谊曾被贬长沙,诗词中常作为被贬之臣的代称。

        江城:指武汉。
        落梅花:指笛子曲《梅花落》。


        这首诗在《全唐诗》中原题为《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是公元758年,李白流放夜郎途经武昌时所作。李白当时昏了头脑,一味追求“建功立业”,投奔无才无能,又没名没分的永王李璘,结果被牵连进“谋逆”的大罪,差点掉了脑袋。

        李白被关入浔阳监狱后,他的第三任妻子宗氏四处奔走营救。李白也写诗向江南宣慰使崔涣与御史中丞宋若思哭诉冤枉,这才判了个流放夜郎。这年,五十八岁的李白从浔阳(今江西九江)出发,沿长江一路西行,途经西塞驿(今武昌县东),至江夏(今武汉),访李邕故居,登黄鹤楼,眺望鹦鹉洲。于是写下了此诗。

        唐代的流放,相对宋代,要宽松些,不像宋时那样先打脊杖几十,然后面上刺字,扛着重枷,两个公人手持水火棍,一路打骂。唐代对于官员的流放,虽有人押解,但不必带枷锁。不过李白能旅游般轻松,到处乱逛,肯定也是宗氏夫人上下使钱的原因。而且,宗氏夫人还派自己的兄弟宗嫌一路照顾。李白一生很有女人缘,老婆对他真是太好了。

        写下此诗后,这年秋天李白到了江陵,冬天走到三峡。李白一路磨磨蹭蹭,第二年春天三月份才到白帝城(今四川省奉节县东),这时候传来好消息,天下大赦,于是李白一路撒欢,顺着长江“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又回到江陵,这是后话。

        这首诗写于流放途中,李白此时并不知道很快就会获释,当然是愁肠满腹。他开头就是“一为迁客去长沙”,把自己比成汉代被贬到长沙的贾谊,这一典故为后代诗文惯用,连宝玉给晴雯这样的小丫头写文,也是“巾帼恨比长沙”。而“西望长安不见家”,也不可呆看,李白的家并非在长安,而是定居在安徽、江西一带,“西望长安”之语,用在这里,是表达“对国运的关切、对朝廷的眷恋”。然而,这份感情不免有些假,前不久,李白还大力夸赞“龙蟠虎踞帝王州”,怂恿李璘在江南成其霸业,当时怎么不“西望长安”了?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一句,最后的三字“落梅花”并非是指真的梅花,而是指《梅花落》这一笛子曲。有人评道:“江城五月,正当初夏,当然是没有梅花的,但由于《梅花落》笛曲吹得非常动听,便仿佛看到了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梅花是寒冬开放的,景象虽美,却不免给人以凛然生寒的感觉,这正是诗人冷落心情的写照。”

        确实如此,李白的诗句往往给人以非常美的意象,但有人从《梅花落》中又扒出来邹衍“六月飞霜”这样的典故,不免就扯远了,有些牵强。其实李白这一句中,确实有典故,但不是什么窦娥冤式的六月飞霜,而是晋朝时桓伊的故事。

        桓伊是晋代最著名的吹笛高手,杜牧有诗:“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梅花三弄》的笛子曲,相传就是桓伊原创。

        淝水之战后,谢安功劳太大,引来不少人嫉妒,晋孝武帝也对之生了嫌隙。一日宫中设宴,桓伊吹笛助兴。然后他又趁机高唱:“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忠信事不显,事有见疑患”劝皇帝不要猜忌谢安,谢安当时感动得“泣下沾衿”。

        我们知道,李白是谢安的铁杆粉丝,而桓伊又曾是江夏太守,到黄鹤楼,听到“梅花落”的笛声,李白焉能不想到上面的典故?以李白当时的心境,他是多么盼望有一个像桓伊那样的人为他分说一下是非,让朝廷重新信任他啊。这才是当时李白最真切的思想活动。

    点评

    这是网上能找着的最后一篇了~~~  发表于 2013-7-11 03:57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5-29 05:31
  • 签到天数: 195 天

    [LV.7]分神

    75#
     楼主| 发表于 2015-5-12 04:51:03 | 只看该作者
    原来江湖夜雨就是《中华好诗词》第三季的冠军石继航~~~顶上来给@仁

    该用户从未签到

    76#
    发表于 2015-5-12 05:14:42 | 只看该作者
    山菊 发表于 2015-5-12 04:51
    原来江湖夜雨就是《中华好诗词》第三季的冠军石继航~~~顶上来给@仁 师

    谢谢!感觉是他把韶齿的年岁理解的小了一点儿。看了几篇。显然他读过很多人的评论。肯下功夫总比安意如等强多了。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5-14 07:16
  • 签到天数: 142 天

    [LV.7]分神

    77#
    发表于 2015-5-12 07:25:39 | 只看该作者
    山菊 发表于 2013-4-3 05:00
    (16) 清 明 [唐] 杜牧

    清明 [唐] 杜牧
      顺便说一下,顾随先生的《驼庵诗话》中曾说,把王维的“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一诗改成“桃红含宿雨,柳绿带朝烟,花落家童扫,莺啼山客眠”更“好得多”。我觉得也未必,每句去了一字,没有了六言时读起来的那种舒缓静谧的感觉不说,生生将“花落未扫”变成了扫掉,大坏原意。


    顾随先生说出这样的见解,简直让人摇头,可见许多老先生知识归知识,洞识归洞识,知识不等于洞识。有关王维此诗,不才也起了分说的心思。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5-14 07:16
  • 签到天数: 142 天

    [LV.7]分神

    78#
    发表于 2015-5-12 07:37:1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鹤梦白云上 于 2015-5-12 14:56 编辑
    山菊 发表于 2013-6-27 04:14
    (30) 滁州西涧 [唐]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象《滁州西涧》,杜甫的《绝句》我也讲过。我讲诗喜欢有缘起,求会心。无缘起不会心的不勉强去讲。自己没什么感觉的话,把别人的话炒一遍也没什么意思。作诗、评诗,不要当成一项任务,千家诗那么多,每篇都评,这就是当任务了。

    《滁州西涧》这位江湖夜雨就是把前人所讲复述一下:清幽淡雅。很多人评诗,就象这样,要不说浓,要不说淡,要不说豪放,要不说婉约,这就好比评菜,一盘大菜上来,给了评语,曰咸,曰淡,曰鲜,曰苦。殊为无趣。我感觉其实等于没说。

    要我说菜淡,我就不说淡,我就说,这是天边的月。

    评诗,本质上还是在作诗,你得给点联想能力。

    《滁州西涧》几年前评的,回过看,有可取之处,表述上也有不够周全的地方,有空还想再分说一番。

    江湖夜雨驳斥了有关黄鹂的讽喻论,这倒是对的。我读诗喜欢探求隐喻,但隐喻不是随意附会的。

    韦应物是一个我很感兴趣的诗人,

    评分

    参与人数 1爱元 +6 收起 理由
    山菊 + 6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5-29 05:31
  • 签到天数: 195 天

    [LV.7]分神

    79#
     楼主| 发表于 2015-5-13 07:53:34 | 只看该作者
    鹤梦白云上 发表于 2015-5-11 18:37
    象《滁州西涧》,杜甫的《绝句》我也讲过。我讲诗喜欢有缘起,求会心。无缘起不会心的不勉强去讲。自己没 ...

    鹤梦何不搭一个评诗楼,专门分享读后感?
    俺会认真学习的~~~当然也不必有压力,有空就写点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5-14 07:16
  • 签到天数: 142 天

    [LV.7]分神

    80#
    发表于 2015-5-13 08:58:48 | 只看该作者
    山菊 发表于 2015-5-13 07:53
    鹤梦何不搭一个评诗楼,专门分享读后感?
    俺会认真学习的~~~当然也不必有压力,有空就写点 ...

    可能会搭个楼讲讲韦应物的诗,有这个意思,还是等时间安排吧。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16 14:43 , Processed in 0.053755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