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逸云三洲 于 2013-2-14 09:51 编辑
0 J+ Y" _" P! G5 }1 [" V3 ]3 [& `* d7 Z- s: r( k- a
俏也不争春,想把史料抱,谁料嘎多战报夹电报,愁煞安莫俏。2 R8 r# M3 G5 U
* \: T9 n' W) i2 B9 N与史公子共勉,给史公子拜年3 ` Z- {- z; n
; A6 v: y0 X- o7 X2 `4 \2 O
史公子自谦业余爱好者查东西不容易,其实也对,条件有限啊,大家都是安莫俏,安是隔了千山万水,看的东西更有限,是个洋盘安莫俏,但是既然两个凑皮匠,顶小半个珠哥亮,而且史公子老朋友哉,不会在乎话对话错,就来个远方版的凑热闹吧," q' ^* n+ S- W
6 c0 C2 T& R) U) {0 F
上次替到《解放军烈士传》给谢家庆立传,榆社战斗无疑要提上一提的,从中我们也就知道了16团在这一战中牺牲的其他烈士如二营长陈道山,三营长范仕权等等。那么,里面有没有提一提王耀南带28团挖坑呢?
+ }: k8 M9 I$ G; `# Q% O# u# k b+ m' b- C$ e" F/ W4 `$ `
看一看吧:
6 K2 G |$ ~: N) o2 E/ t0 l1 X% J' @7 D
“谢家庆看到强攻伤亡太大,决定停止攻击。命令二营以火力牵制敌人,然后组织工兵挖地道进行地下爆破。25日下午,地道挖到了碉堡下面。同志们用棺材装满炸药准备好了爆破。下午17时,一声巨响,……在谢家庆的指挥下,十六团的队伍象潮水一样不断翻卷到敌人面前。……经过四十多分钟的激战,十六团突击队从榆社中学冲进了文庙,……榆社城,终于攻下来了,守敌除二十多人逃窜外,其余被谢家庆的十六团和七七二团全歼。”0 f2 w+ G2 A) m
8 \- z! x2 S0 k0 D/ W
挖坑有,王耀南,木有。9 h; D, h3 Y8 L+ C [4 r8 t1 d0 P
7 B# I2 y$ q p7 m
看来386旅都没有给矮子记帐。不厚道呀不厚道。
7 [+ I# j$ z6 \# p6 H
% u1 O9 n0 i+ w, x9 ?* b史公子火眼金睛,看出矮子版与瘦子版的矛盾,灰长英明的。要替矮子谢谢公子。不过接着公子雇了元芳一通抓狂,抓来一批证据,有些就值得进一步推敲了。
2 b7 A ~+ i! Y+ Y- u
' J4 v* [ `( e: P比如这个电报:
8 g( D# a+ j. ]' g y5 [: ]! d/ j$ @# r7 I
聂、贺、关、刘、邓并报军委:: s" X% q( q0 F+ P! ?1 u1 I- L
增援榆社以东地区之敌,经一昼夜之激烈战斗,敌我伤亡惨重,今日辽县敌五百人西援与该敌会和。又由阳泉南援之敌步骑兵千余,亦于本申到达辽县北之寒王镇。129师因疲劳过甚,伤亡大,拟即结束战斗,估计增援辽榆之敌,可能顺势扫荡太北地区……
1 e, N+ M- s$ u; C% Z9 c# i' `5 m朱、彭、左
' ?/ B3 M5 A; Y8 h6 N4 b* F( `; @2 S, w
史兄以为,这就是榆社战斗到30日才结束的直接证据:“这个资料是八路军内部朱德,彭德怀,左权三巨头给聂荣臻,贺龙、关向应,刘伯承、邓小平的。我们看的在10月1日的电报里,日军还向榆社以东地区增援,并经过一昼夜之激烈战斗,因此可见,在9月30日时,日军援军还企图救援榆社守敌。而如果25日榆社已经解放并全歼守敌的话,这个电报的内容就奇怪了”。, F' n, n9 U! O4 V/ {
% ^, e+ C, t/ ?- `+ V
; P, u" X2 }5 \; V2 q这个呢,似乎有些武断了。这个电报根本没有提及榆社战斗本身嘛,电报中“增援榆社以东地区之敌”是不能和“增援榆社之敌”划等号的。, F, W, r. k1 F6 T9 Q( K
: t/ z! p: k, [. C1 e1 _
光以字面解,“增援榆社以东地区之敌”,可以是“增援榆社以东地区敌人的敌人”;也有一小种可能性,是“增援到了榆社以东地区的敌人”;' M: p& V+ C& g- v2 J" A+ o3 P/ u
8 |3 I" n) d+ b! g& y( D1 W若以事实计,则上述两个说法都成立,因为那一股敌人,八路判断其就是增援榆社以东地区守敌的,而且是28日就出来的;而增援部队本身,也确实进到了榆社以东地区。
3 |9 t# h _: y/ X
/ J0 }' M+ W% [5 v1 {5 w, g" n \6 e/ N' T. C7 O
4 D- o u% v- G- P4 l P" S- E
证据呢?请看这一份战报:' @+ _0 X% _% ~ h! f
- g$ [6 J( {" W @% k* P6 h+ L0 n
. G) e' y5 L3 L6 O9 q
战报一○八
) \+ T. ~- t* J% G. ~! a( I(一) 二十五日晚,刘师陈旅强攻由板津大队长率领困守榆社东管头之敌军二百余人,敌被歼灭过半,残敌百余据守碉堡,我正续攻中,计获机枪二挺,步枪三十余枝。
5 E M& |# s" c……- P: B1 W; u- N$ s
B; m' }& B# L* N' i u _. O3 Z可见当时八路军所用的语汇中,“榆社东”或“榆社以东地区”之敌,指向很明确了,并不是榆社守敌。指谁呢?范围很广,其中就包括管头之敌军。0 \$ ~# O' R4 h& \5 Y7 ^7 A
" T% P$ o; q% g8 Q看看129师参谋长李达将军的描述:“榆辽公路上的敌情是,该段共有榆社、沿壁、石匣、管头等七个城镇与村落据点,由第四混成旅团之池边大队主力守备”。这里提到的据点,除了榆社本身,都在榆社以东。这里没提到的,还有榆辽公路上最东端的辽县。
: b0 l' n, J4 c4 R% W+ E2 e
. }& j# d$ j( J& T `3 M/ R那么,迟至30日,“榆社以东地区”还有没有仍在战斗的敌据点呢?有啊,管头就是在29日深夜至30日凌晨才被攻占的。当然辽县也没有被解决。其实辽县从没有受严肃的进攻,八路原计划扫清前面七个点后,然后再进取辽县,结果还没有执行,就因为敌人来援而改为与援兵作战。而辽县的敌人,则改而出来,向西增援被包围的援兵。5 o1 N# _: h* I( R( P; e
' f o5 P( L O( m1 J- F* T- e这才是那个电报的背景。所以,元芳看了公子找来的电报本身,是不应该起疑心的了,1 N* m2 c# x L- w9 U8 ~& O
8 O" o& h; M0 n4 d
又如,公子摘了两段书,作为官方说法在渐渐接近“事实”,说实话,我看不出啥来,
S, s# l7 \9 u3 e0 r$ n& u1 l4 R8 S3 P& e
第一段,《百团大战历史文献资料选编》第6页2 {! m) p- K+ e
“…九月二十三日,…左翼队进攻榆社时,守敌四百余人在飞机掩护下,施放毒气,我军三次强攻不下,第四次攻击改取近迫作业,先实施坑道爆破,尔后发起攻击,全歼守敌,占领榆社城。至三十日,右翼队攻占小岭底,石匣等据点…在此情况下,八路军总部决定第一二九师各部撤出战斗,结束榆辽战役。”0 `2 `. t) r& @) {$ Q- A
3 l" j7 p1 H6 I
对于这一段引用,史兄说:“这个论述没有明确指出榆社之战结束的时间,而是含糊地用9月30日为整个榆辽战役的结束点”。
/ Z: M c$ A4 p
% X: n5 r: Y. G5 ~$ `――没有明确指出榆社之战结束的时间。完全同意。
) K7 z9 h( P; A F/ G――含糊地用9月30日为整个榆辽战役的结束点。不同意,不管榆社战斗是啥时候结束的,反正到30日,榆辽公路上的据点(辽线除外)都被拔除,换言之,八路攻城(据点)的战斗全部结束,一点也不含糊啊,至于榆辽战役的结束,则还要拖一天,因为还有对“增援榆社以东地区之敌”的战斗。6 q% a" t% S! k0 ]" u
8 D) t L" D3 i3 d' k& p* ~* L
1 N( D, l9 K$ Z e3 }
再看第二段,《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史》(第四卷:抗日战争时期)原书224页
" C% I( o- [$ n& y: X# K" t( ~“….9月23日23时,右翼队和左翼队同时向预定目标发起攻击,至30日,陆续攻克了沿壁,王景,铺上,小岭底,石匣,管头等据点和榆社县城。在我第三八六旅进攻榆社时,守敌四百余人在飞机掩护下,施放毒气,我军三次强攻不下,第四次攻击改取近迫作业,先实施坑道爆破,尔后发起攻击,全歼守敌,….”
+ K; i% m+ a& O* U; v8 X! L, Y
9 K! O$ d$ n! X3 |) S4 N公子认为“这里面就和王耀南的回忆相当靠拢了”。9 a z5 \+ G4 p
; o7 K2 _) l" M- _6 B, v( t g- P+ O
为啥嘛,还是看不出来呢。是因为“至30日,陆续攻克了沿壁,王景,铺上,小岭底,石匣,管头等据点和榆社县城”?认为证明榆社是最后一个,即30日拿下的?很可能是,但字面上看不出来,因为沿壁,王景,铺上,小岭底,石匣,管头是据点,排一起;榆社是县城,另外排,也是说得通的了。所以还是没有明确指出榆社之战结束的时间。 }1 A# Z# b U$ F: t
* o0 e$ P+ ?) s m% w- Z
至于“我军三次强攻不下,第四次攻击改取近迫作业,先实施坑道爆破,尔后发起攻击”,则和第一段没啥差别,实际上,连周希汉也说了挖坑的事:我们再次在敌前召开“诸葛亮会议”,研究打法。……我们决定采取坑道作业,把坑道挖到敌核心阵地内, ……开始了紧张的坑道作业。战士们日夜苦战,挖了近一个昼夜,二十五日十六时四十五分,坑道作业胜利完成。当炸药在地下爆炸时,像闷雷滚过低空,又像整个榆社城发生了强烈地震。
% `! z) B; J! g8 r8 F" r( u9 t' k; f( ^% M! x7 U5 }% U5 P
可见无论如何坑总是挖的,就是“忘了”提一下是客将出的主意出的力,嘎嘎! P& n8 N v8 p W5 p& u2 O
3 P$ z8 P+ d j: h7 q ]; z至于公子说战报未必准确,我是完全同意的,内外有别,两家从没有贴心贴肺过,不过战报歪楼也有限,公子在评论第一段引文时话:“这个论述明确地推翻了所谓战报A的论述,而是支持了周希汉的B论述”。大概是指“全歼”而非出逃被歼?& d8 O% G! v% h T' m
$ Q5 f% s: a+ Y5 B' U0 e6 N其实40年12月新华社报道也是说全歼:“我猛攻榆社之劲旅,经一昼夜之壮烈血战,至二十五日,我乃攻克榆社,守敌三百全部就歼”。而其他不说就地全歼的版本,多是说有二十多人逃出,在路上被追歼,实在不是太大的问题。
* ~4 f2 q( \; v. L9 C
6 f! h$ m( k1 r9 ?9 z6 |" K关于榆辽战役的进程,看看129师参谋长李达的文章,大概会有一个概念:
8 {- f" _/ W8 M" g! k
. u; q* I9 i" }* d: b“由于这段公路突出伸入我根据地内,敌工事设施坚固,兵力兵器较强,象榆社、管头就各有一个加强中队兵力守备。我们的战役部署是:以三八六旅、决死一纵队共四个团为左集团,攻取榆社、沿华、王景三据点;以三八五旅并指挥二十三团为右集团,攻取管头、铺上、红崖头、关帝垴、小岭底等据点:一部扼守辽县以西之狼牙山,阻击辽县可能西援之敌;以新十旅分布于和辽线上破路袭敌,牵制并阻止昔阳、和顺出犯之敌,配合作战。
0 e0 K% ~; ], Y0 F1 P( m% @% p& v0 i# f3 ?+ W9 O5 K, h: ?( {5 ^2 ^( l# C# j8 E
榆辽战役,于九月二十三夜发起。正如所预料的那样,辽县之敌即行西援。我按照刘师长、邓政委的意图,立即下令预伏在狼牙山的部队伏击敌人,敌增援部队即被击退。二十四日我连克沿华、王景、小岭底、铺上等四据点。此时,我进攻榆社部队,激战方酣,敌人在我强烈火力与猛烈攻击下,开始放毒气,我采取了防毒措施,继续战斗。榆社之敌有城墙,有暗堡,有充足的弹药,丰富的粮秣,而且有飞机的支援,易守难攻。在敌猛烈炮火面前,为了减少伤亡,我军进行了坑道近迫作业,用炸药炸开敌堡,乘硝烟攻入城内,解放了榆社。% R" d# |' ]6 n* }$ M
m r/ z' k9 `1 p, r/ l与此同时,我进攻管头部队,由于地形所限,在占其一个碉堡后,未获进展。我右翼集团除一部分兵力围困管头外,抽一部分兵力先攻取石匣,然后,又返兵再攻管头。这时:敌已弹尽粮绝,我军遂又克管头。经过上述战斗,榆辽公路被我军彻底破坏,守敌大部被我歼灭,据点被我荡平。: {. l/ l3 @4 h! n4 N
! Q0 K4 A$ j1 M) T3 O我军在第二阶段整个战役进程中,重视实施战略机动,强调要在运动中歼敌。集总下达的第二阶段作战计划中,要求我师相机解放辽县县城。正当部队向辽县外围运动时,突然获番武乡敌人来援。于是,刘、邓首长毫不犹豫地要我下令除留少部分部队围城外,撤回进攻辽县的部队,把主力预伏在榆辽公路的红岩头一带,准备打伏击。攻坚战斗马上变为围点打援,把敌人调出坚固的筑城地域,在崎岖山地上歼敌。. r! }" q8 Y, ^0 D c: P2 _$ x2 c
" r2 }5 c4 U( r6 g2 [8 j部队半夜十二点到达预伏地点,拂晓就打了个成功的伏击战”。" r4 k0 Z* c: T9 U: E
a- ?' X! e" |, h0 c' y* E; |只是伏击战,算不上太成功了,还是前面引用过的,公子找来的电报实惠点:增援榆社以东地区之敌,经一昼夜之激烈战斗,敌我伤亡惨重,今日辽县敌五百人西援与该敌会和。又由阳泉南援之敌步骑兵千余,亦于本申到达辽县北之寒王镇。129师因疲劳过甚,伤亡大,拟即结束战斗,) B) P8 Z! l3 A1 p0 C. ?, _6 w A
+ W* {3 x: c1 |至于榆社战斗嘛,真正有问题的是时间,基础就是公子提出的,矮子版与瘦子版的矛盾,但公子后面进一步抓来的证据,还不能真正说明谁对谁错。
& e) m& l- t1 p! d$ x8 @
% U' H" ` h* M3 k5 `5 d& X% p. z
2 m4 E' }* H5 N+ g1 g土鳖不土鳖?吐莲花是没希望的,吐鳖……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