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美国空军在研究空战无人机,称为“协同作战飞机”(CCA),第一阶段在通用原子YFQ-42和安杜里尔YFQ-44之间竞争。第二阶段即将启动,但具体什么时候启动还不知道。 
" f2 {; q  X8 i, H0 U% H 
2 G$ k. U9 t$ b6 |; H. e
 
 
9 L7 T( a0 w2 O$ d* J3 W 
6 ?: e8 o6 Z( ~. z不过在YFQ-42和YFQ-44之前,美国空军已经启动了XQ-58计划,这本来是准备水到渠成后直接导入量产,成为第一代CCA的。 
1 i  ?* f- d: G& x5 V 
+ v9 q4 r6 G' U$ U5 w9 H
 
! K+ J# ]% l- y 
 
! F  `8 s9 `! J不光美国空军,美国海军陆战队也在评估XQ-58,但现在看来,这飞机在思路上就跑偏了,现在只能作为研究机和技术验证机使用。使用思想变了,XQ-58的基本思路过时了。 
* p' b$ g$ X  H# B! C+ a/ T7 ` 
1 q0 S: C* z& ^$ q' P其实比较XQ-58和YFQ-42、YFQ-44和XQ-58,气动设计上思路变化不大,大小、飞行性能、隐身能力都差不多。变的是对反复出动和可消耗性的理解。3 ?; x, M) I1 d1 ^  S" i 
: [/ o* s, c! ?) ~3 L 
长期以来,美国空军对自己的优势很有信心,但也认识到空战无人机的重要,认识到有人机时不时需要无人机帮一把。从一开始,美国海军因为航母载量有限,对无人作战飞机定位在需要长期反复出动,对可消耗性不过于纠结。美国空军则高度重视可消耗性,但在出动性方面,更加强调需要时大批增援式出动(surge operation),而不是日常使用。2 c) `8 H* M  p( s( }9 U5 Z 
 
8 s( c, A* V3 E4 h% T换句话说,在日常运作中,有人战斗机为主。有人战斗机性能可靠,也适合应对各种复杂情况,包括非战时非平时的擦边球情况。无人机要求这样的适用性的话,需要的AI层次太高,不仅成本受不了,出错的风险也受不了,无人机擅长的避免飞行员受到危险的特点反而不一定用得上。 
/ p9 o* Q6 U* C' O% D; t# Y3 U% j' {3 W 
2 {$ [5 a4 ?1 G- Y5 U2 r6 n; G但大批增援出动反而情况简单明了:敌我分明,任务明确,损失的风险高,正好让无人机冲锋陷阵。; {6 [9 B: Z9 F! a. c0 ? 
) C3 M, R7 ]% x- Y& } 
问题是大批出动的话,需要避免无人机和有人机争抢跑道和机场运作。有人机运作已经够忙碌,还要和无人机混合运作,挑战太大。而且有人机的基地需要防空保护和地面警卫,无人机基地的防空保护和地面警卫要求大大降低,混合运作有浪费的嫌疑。  \4 {) J! f; [6 D3 J3 B$ j9 z4 K 
 
! X1 W7 w5 z  X6 C  @+ A+ `3 F因此,Kratos成为首先入选的厂家,XQ-58就是从靶机发展过来的。  d6 R5 E$ e6 i; {3 U# Y 
0 {& \6 l" [8 k: o 
靶机天然就是“可回收、一次性使用”的。也就是说,被打下来不心疼,能回收更好。靶机大多是用火箭助推、滑轨发射的,不需要机场和跑道。回收用降落伞(捕捉网、回收臂之类只能小型固定翼无人机用)。效率较低,但在战时预计损失率较高,不大会有同时需要回收大量靶机的情况,问题不大。 
) l6 `' U8 i( q+ C2 N7 k- r, g) c' w1 w+ f 
Kratos作为新秀,也符合美国空军拓宽航空工业基础的思路,不能老是挤在波音、洛克希德、诺斯罗普的老圈子里,他们思维太老,动作太慢,成本太高,最好有些新秀。 
7 V, n# k* F2 V/ T 
: A  U. ]! M% y: x& ]. _+ tXQ-58采用增援出动,火箭助推、滑轨起飞,不占跑道,容易“神出鬼没”地到处部署。以靶机为基础,可消耗性的底子好。降落伞回收麻烦一点,但反正是浪潮式出动,不需要担心再出动时间,所以问题也不大。! G  G( O; T4 u! h) h 
3 Z$ k; @9 t% I1 T7 q9 } 
 
 
2 L) |7 q0 P, s1 G, Y! V. s 
& n, d! n+ m- v
 
 
2 E9 v6 e5 H9 G' k7 _; a% m. Z$ X. y( j  m4 ^1 h" c$ I8 N 
 
: [) V" I! {7 F9 | 
9 R/ C. g% ^0 \* K+ p0 ? 
XQ-58不愧是靶机出身。不过这样一来,出动和回收都挺麻烦,再次出动更加麻烦,日常使用是别想了。 
+ l* l  o+ E/ X% p$ ~0 |  L- V# m! i3 R) K2 V  r& s. m! r 
在库存状态时,其实不带火箭助推器,要使用的时候再装上。也必须这样。火箭助推器里的固体推进剂和炸药相差没那么多,平时都分开保管,用的时候才装上去。降落伞即使落在机场范围,也需要专用车辆去回收,然后要检修后重新装上,才可能再出动。5 U- p+ K% X) E; v: X+ X 
 
% c9 p2 f( ]) P# A: {; H) Q; I* p这样的弄法对弱小对手很好用,增加了碾压的压力。但对于强悍对手就很不好用,反复密集出动根本不可能。强悍对手之所以强悍,就是因为不可能一击夺命,必须有反复密集出动的能力。 
1 s7 S$ Y( s- q" ?  A 
% N- K. p  R; |: l9 u1 xKratos看到通用原子和安杜里尔入局很着急,煮熟的鸭子要飞了。既然不肯坐以待毙,那就要做点什么,那就用起飞滑车。1 Q" c% r6 J4 ^, d; t2 y 
. }! U' `" v- v* V, L9 r 
 
$ D0 @' g$ g/ T- a; U$ G 
 
9 i2 V- e! h0 z2 }' r0 {这不是在拖车上,而是在起飞用的滑车上。拖到跑道上后,XQ-58乘在滑车上,靠自身动力推动滑跑,到达起飞速度后,脱离滑车升空,滑车自己刹车,等待回收。这比滑轨发射要快捷多了,库房里拉上跑道就可以起飞。不过回收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还是要到野地里去追降落伞。 
1 J- o( c) p% W) R8 e' m8 d# C- I3 |7 l3 d% I- u 
Kratos再接再厉,推出带起落架的XQ-58,这样一来,连着陆问题也解决了。7 E' B6 t8 I& v! Q( [% l3 G 
 
1 }2 D+ ?# b3 `0 ?' S% t" n; G
 
 
; G* f6 d$ O) n5 w5 a1 A4 L$ u 
1 r5 U3 _$ p# G& G2 b% P% |思路很简单,但实施很不简单。靶机在设计上就没有起落架的空间,结构上也没有相应的受力点,现在要找地方不容易。起落架的安装点是飞机受力最大的地方,在原始设计的时候没有考虑这问题,现在需要大动干戈的重新设计,才可能安装起落架。 
7 Y/ y' D  u2 g5 r7 h. W 
; d7 I- F! |1 E' `( BKratos为什么现在才做这事?估计是不想看到通用原子和安杜里尔把本来属于自己的鸭子吃掉。XQ-58在气动、性能、载荷方面与YFQ-42、YFQ-44没有原则差别,甚至使用同门的威廉姆斯FJ33/44小涡扇(33是44的缩比、减推型),如果能把跑道起落问题解决了,Kratos其实是有先机的。; S# [# z, ^2 a! c6 \ 
 
5 Q+ L2 O' V; J' \4 r) w这事不能怪Kratos,美国空军自己一开始没想好,设计要求提错了。但要是一开始就是要求跑道起落,或许也没有靶机出身的Kratos什么事,一开始就是通用原子的鸭子,毕竟他家的MQ-1/9无人机早就是跑道起落了。 
3 ^/ }0 u! K( X8 z5 s: C4 _/ l- L5 @5 C7 i/ v 
重要的是,XQ-58装上起落架意味着美国空军对无人机的思路改变了:注重反复、密集出动和回收,降低可消耗性要求。也是,要真能打一打,机载系统简单不了,成本必定飙升,损失必定不可接受,还是老老实实琢磨耐用性和可回收性吧。这也意味着成本大大提高。XQ-58原来的要求是裸机成本200多万美元,全规格成本2000-3000万美元。可重复出动后,怎么也得跳一跳,跳多高就可以发挥想象力了。 
* H9 X& q7 v9 G8 M 
4 W5 [) q, t: }6 \; n即使如此,XQ-58、YFQ-42、YFQ-44都是亚音速、中等机动性、适度隐身的,不期望打硬仗。要么欺负软柿子,要么给有人战斗机打边鼓,离人们想象的“忠诚僚机”或者“敢死先锋”有一段距离。作为“忠诚僚机”,性能跟不上有人的战斗机,不是不想忠诚,是“臣妾不能”;作为“敢死先锋”,飞机敢死,美国空军不敢让它们死,太烧钱了,但性能只够“敢死”,而不够“先锋”,在空战中不比米格-17强多少。当然带上空空导弹了,但要是这就足够,有人战斗机用教练机带上空空导弹岂不多快好省? 
( {. k9 a1 c2 G& y0 J, `0 d( ^$ [. ?$ U' h$ b 
第一代CCA是“敢死哨兵”,撒出去侦察、警戒、干扰对手用的;或者“敢死火箭筒手”,在有人机的引导下,发射空空导弹,能偷袭就偷袭,不能偷袭就扰乱对方。至于空空导弹的必杀区,这事就和空空导弹的射程一样,是玄学,不是科学,不可不信,不可全信。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